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权力巅峰的女人,是众人皆知的吕后,自古以来,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多面化的。
吕后为人刚毅有谋略,她在丈夫刘邦死后主持朝政的近20年,辅佐几代君王,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为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吕后在关键时刻处理与功臣侯者的关系时,过于心狠手辣,吕氏家族最终也被满门诛杀,这是政治悲剧。
吕后在处理与儿子汉惠帝的关系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竟然不顾道德伦理,将亲外甥女许配给自己的儿子汉惠帝为妻,也就是让舅舅娶外甥女,害了儿子,也害了自己家族的孩子,最终付出了昂贵代价,这是吕后一手操办的人伦悲剧。
在对待高祖时的功臣上,吕后的做法可谓“赶尽杀绝,连刘邦都感觉到胆颤心惊。
在刘邦称帝的过程中,刘邦不敢也不忍心除去韩信,而吕后则杀人眼不眨,手也不抖,设计帮助刘邦除掉韩信,还罗织罪名将彭越处死,不顾一切地打击异姓王。
高祖驾崩以后,吕后居然4天不发丧,与心腹一道彻夜谋划再一次诛杀刘邦时代的功臣。《高祖本纪》中写道:“诸将与帝为编民户,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这是什么意思?吕后就是想继续采用对功臣们痛下杀手的方法,赶尽杀绝朝廷大员,以此来保护刘邦去世后政权的稳固,这里所变现出来的是吕后与功臣之间的截然对立关系,其实,吕后大可不必这样把事情做绝。虽然这一计划最终没有实施,但是却让功臣们更加离心离德,谁以后还能够再维护和支持吕氏政权?
吕后作为实际执政者,要是再大度一些,自始至终都采取一种相对缓和的态度,增加对皇亲和功臣的安抚,显示出一份君临天下的宽容态度,可持续地掌握好政治局面,合理辖制和安排功臣,人尽其用。那么,吕氏天下就可以有一个十分稳定的坚实基础了。
还需要提及的是,吕后在政治抉择的关键时刻居然抛弃了对吕氏政权有功的关键人物周勃和陈平,也就是说,她把吕氏之外的所有官员全部得罪干净。
在吕后的一手操纵之下,她的亲外孙女、12岁张嫣被安排做了舅舅汉惠帝的“皇
后”,这个女孩子进入了她人生噩梦的旅程。舅舅虽然喜欢她,但是长辈对晚辈正常的人伦之爱,为了不违背人伦,汉惠帝从未与皇后同居,她成了有名无实的皇后,也葬送了其作为女人应该享有的幸福生活。
婚后3年,汉惠帝便抑郁而,15岁的张嫣当上了有名无实的皇太后,一年以后,她的母亲鲁元公主也死了,再过8年,临朝听政的太皇太后吕氏也死了。接着,诸吕被诛,后宫又成了刘氏天下,汉文帝即位,封薄姬为皇太后,张嫣失去了皇太后之位,被迁往北宫。北宫是未央宫后的一处极为幽静的院落。朝野都知道张嫣与诸吕乱政无关,因而没有在夷灭诸吕时杀死她。但是,这位可怜的女人生活在北宫中,无声无息,日出日落孤独苦挨整整17年。公元前163年,她默默地死去,年仅40岁。
吕后在处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的事情上,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认为是报复心太强,历史上提到“人彘”就会想到吕后,这种对待情敌及其家人超越一般仇恨的报复方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迫害人的手段上登峰造极。不仅仅是登峰造极,这种斩掉情敌戚夫人四肢、挖掉双眼的做法,是一种让世人都感到恐怖的事件,也因此将吕后记载了史书上。
吕后的一生无疑充斥着不可忽视的悲剧性元素,我们也可以从吕后这一位执掌大权的人物身上看到悲剧的恐怖性,历史的前车之鉴,后人不应该忘记。
韩信和张良萧何并列汉初三杰,为刘邦一统天下历下汗马功劳,平魏国,灭赵国,攻齐国,垓下十面埋伏围攻项羽,毫不客气的说,没有韩信,刘邦和 项羽谁胜谁负未可知!
但是劳苦功高的韩信却在汉国建立短短几年间,从楚王变成淮阴侯,后又被吕后处死在长乐宫,最终成为?鸟尽弓藏?的千古典型!
为什么韩信必须死?韩信是不是可以不死?韩信怎么才能不死?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刘邦韩信两个角度来看!
站在刘邦的角度,韩信怎么做都必须死。
(1)能力太强,如前文所说,刘邦的天下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三杰的称号也是刘邦亲自给的,比起萧何张良两位谋士,韩信是实打实的军功,行军打仗,攻无不克,韩信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即便是有英布、彭越、灌婴、曹参等猛将助阵,依然不是韩信的对手,大家都心知肚明。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史书记载: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樊哙是谁?刘邦的连襟,鸿门宴的猛男,这资历,这地位,见到已经被降级为候的韩信,跪着喊大王,韩信都觉得羞于为伍,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2)年轻,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按照年纪刘邦做韩信伯伯绰绰有余,两人压根就不是一代人,韩信死的时候不过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这个年纪,有能力,有经历,有资历,谁都怕,更不说一个垂垂老矣的刘邦,怕能怎么做,杀掉最省心。
(3)刘邦不但要杀韩信,其他异性王都要杀。彭越年纪大,被剁成肉酱,英布能力不如韩信,也一起干掉,刘邦去世之前和众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姓刘的,就是不能做王。
做王,就意味着有军队,有广大的封地,就有了造反的本钱,不能不妨,即使姓刘,也并非完全放心,如刘濞,刘邦封王以后就十分后悔,说东南五十年后有叛乱,不会是你吧?人哪能知道五十年后的事情,不过是恩威并施的一种手段,当然若干年后刘濞果然造反,可见王的诱惑有多么大,能量有多么足。
所以刘邦明知道韩信现在不会反,也要杀死他,现在不反,将来谁说的准,人在权力的诱惑下,是会变的,他不反,他的儿子呢,孙子呢,曹操一辈子没有篡位称帝,刚一死儿子就动手了。
刘邦手下的大臣都知道韩信不会反,也只能配合刘邦杀韩信,如陈平,刘邦让他出主意收拾韩信,他就是不愿意多说,实际就是不愿意冤杀韩信,但是没有办法,事已至此,非死不可。
以上是刘邦的角度,站在韩信的角度,如何能不被杀。
答案是除了造反,没有办法。
以萧何张良两位为例子,萧何是刘邦起义前的老领导,从龙之臣,忠心耿耿,即便如此,萧何也是战战兢兢,荥阳之战的时候萧何在后方,为了安定刘邦的疑心,把自己家族大大小小都送上战场;做了丞相,为了让刘邦定心,故意贪污现把柄,之所以不断自黑自残,就是为了打消领导疑虑,换个平安终老。
而张良更加聪明,干脆来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天喊着要跟着师傅赤松子求仙问道,仙道这种事情虚无缥缈,谁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有这个意思,就是明确释放一种信号:我不参与任何权利斗争,没有任何野心。
这两位 的功劳不在韩信之下,且都是文臣,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战战兢兢,韩信不造反,再能演也的死。
如果造反,可能不死。
潍水之战以后,项羽派来使者,希望韩信能够在到来的决战中中立,谋士蒯彻也极力劝说韩信看清形势,避免兔死狗烹,但是韩信犹豫再三,没有同意。如果他当时咬咬牙,选择中立或者拥兵自立,天下局势将陡然发生变化,三国演义提前四百年上演也说不定,而时间是站在他和项羽这边的,刘邦已经年纪大了,耗不过他们,如果刘邦没有灭掉项羽,韩信登顶的机会就来了。
可惜他错过了自救的最佳机会,人生不能重来,不知道那天在长乐宫,韩信是否有过后悔。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我们先来看看韩信一生中有哪些重要战役?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一、陈仓之战
这就是韩信生平所指挥的第一个战役,韩信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成功地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由汉中进夺关中的战例。韩信出其不意奇袭陈仓,尔后分兵略地,连续作战,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地区。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的指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华。
二、京索之战
韩信在刘邦彭城惨败之余,阻止了楚军乘胜入关,稳定了战局,经营一个强大的正面战场,使刘邦转危为安,为夺取下一阶段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都是在汉高帝二年(前205)五月至七月之间完成的,充分显示了韩信扭转乾坤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安邑之战
此战,韩信出其不意灭魏,使刘邦得魏降卒补充前线,加强了对楚正面防御,并为尔后韩信灭代、破赵、降燕、克齐,开辟北方战场创造了条件。
四、破代之战
这次作战的规模不大,代军的力量也比较弱小,但仍然体现了韩信用兵的一贯特点,即先消灭敌人的军队,而后再解决攻城问题,即使作战的对象兵力弱小,也要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因此,汉军进展十分顺利,既未顿兵于坚城,也未被阻于险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敌,致使代军既未能屏蔽赵军,也未能迟滞汉军,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五、井陉之战
此战,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六、胁燕之战
韩信没有费一兵一卒,也没有动一枪一刀就迫降了燕国,这固然是李左车的计策高明,但同时我们也看出韩信不愧为名将,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能慧眼识英雄,更能尊重贤能之士,辨别出计策的好坏,果决地采纳别人的良谋妙策。
七、破齐之战
各路齐军一败再败,整个齐国很快就掌握在了韩信的手中。
八、潍水之战
此战韩信灵活用兵,以囊沙堵水,诱敌半渡而击,出奇制胜,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九、彭城之战
固陵解围,韩信不径趋固陵而首攻楚都彭城,既解了固陵汉军之危,又打破了项羽的持久战略。彭城之战前,项羽围刘邦于固陵,虽兵少食尽,其力量尚存,仍可与刘邦相持。然而,彭城一失,楚军便失去了战略依托,根本已亡,人心涣散,项羽极为惊慌,立即解固陵围兵向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撤退。汉军同项羽在垓下展开最后决战的时机终于成熟。
十、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韩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吕雉和刘邦属于患难夫妻,应该说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但刘邦得天下后,身边年轻貌美的女人越来越多,吕后早已色衰少宠,特别是刘邦的新宠戚夫人生下幼子刘如意后,吕后更是感受到地位不稳。既然自己姿色已经不可能重新燃起刘邦的兴趣,那就索性干一些大事,引起刘邦注意和敬佩吧!所以,机缘巧合之下,在刘邦外出征战的时候,所谓韩信造反的事件成了吕后立威,并讨好刘邦的最佳选项,在萧何的帮助下,韩信意外地死在了这个女人之手。
韩信因为军事才能卓越,战功也极大,所以,与吕后的妹夫樊哙等相处得不好,估计韩信更不可能讨好过吕后。所以,在吕后眼里,韩信能耐再大对自己也没有什么作用,根本不能像萧何一样对自己和刘邦言听计从,为自己出力,甚至都不如张良,能在关键时刻帮自己出主意请来商山四皓稳固太子地位。因此,当见到有人检举韩信谋反,她经多方面考虑,才能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不等刘邦返回就立即处死韩信,可谓决绝,可谓狠毒!
吕后以出其不意的手段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韩信,必然有她的考虑,这里不论其对错,只论其背后的考量。总的来说,吕后杀韩信对西汉和刘邦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既帮助刘邦消灭了一个严重的潜在危险,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可谓一举多得,只可惜了一代名将却成了一代毒后的棋子!
韩信被杀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韩信之死是因为他被封为王。
不单单是汉朝,包括汉朝以后的封建朝代,刚刚建立政权且正在争夺天下的都要大封异性王——天下大乱尚未平定,不封王无以酬其功,不封王无以收人心,不封王无以争天下。可这些诸侯王一般都没什么好结果,天下平定后你是反也好不反也好都逃不出被杀的下场。
二、韩信之死是因为他的王几乎是自立的。
韩信平定齐国后,借口齐国反复无常,且和楚国相临,要求封自己为假王(代理国王)。这时候刘邦正被楚兵围困在荥阳,眼巴巴的正盼着韩信来救他,看到来信后跳起来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正早晨也盼、晚上也盼的等着你来救我,你却要自立为王!”(看看,这可是刘邦亲口说的:“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急得陈平和张良又是踩刘邦的脚又是附耳劝说,刘邦才醒悟过来改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大丈夫定诸侯,既为真王耳,何为假王!)
三、韩信之死是因为他有三分天下的机会和本事。
当时楚汉双方已经是处于胶着状态——汉军攻不过去,楚兵打不过来。这时候韩信占有齐地,掌握着百胜雄兵,和两边都接壤,偏偏韩信还是个战争天才,无论他倒向哪方哪方肯定会赢。平定天下后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如果我是刘邦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会好好琢磨琢磨的。
四、韩信之死是因为他不知谦让、到处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功劳。
这是太史公司马迁说的,原文是: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后世血食矣”。
就是说如果韩信学点道家的谦让之道,不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以自己的才能骄傲。
五、和刘邦是脱不开干系的。
韩信虽然不是刘邦亲手杀的,他的死是萧何实施、陈平谋划、吕后下的决心,妙就妙在刘邦当时不在场。可这一切和刘邦是脱不开干系的。从韩信死后刘邦的态度就可看出来。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是“且喜且怜”——领导为韩信同志被杀很是高兴,领导为韩信同志的"堕落"很是可惜。要知道,吕后再干练果断也得听大当家的话,也得看大当家的意思,否则的话怎么不趁刘邦不在当时就把戚夫人削成“人彘”?
因为吕后不敢,可她敢杀韩信,因为领导平时就有这样的想法!
结语
韩信之死,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7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铁木真难道只是一介“武夫”吗
下一篇: 皇帝请大臣吃饭,吃完后派人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