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吴起有多牛与诸侯大战70多次一次没输过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04:47:26

吴起有多牛与诸侯大战70多次一次没输过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吴起的故事。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春秋战国,诸侯并起,战争不断。

井田制的逐步崩溃,致使上层建筑出现了动摇,随之而来的是政治要做出相应的变革,才能继续生存和强大。

相比较春秋的政治来说,战国在政治上最大的变化,是“任人唯亲”的选才标准无法维继,取而代之的是“任人唯贤”。

而战国时期,为布衣士子最先开通“捷径”,当属魏国莫属。

魏文侯的任人唯贤,使得大批布衣士子争相投奔魏国,这些士子中又以经世之才李悝,不世之才吴起,最为耀眼。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可以说开启了诸侯国争相变法的先河,后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皆是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可惜的是这部创世之作已经失传了。

不过李悝的功绩也仅仅在政治上,而真正在政治、军事上都有杰出成绩的是吴起。

《吴子·图国》记载:(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这意思就是吴起一生与诸侯大战70余次而无一败绩,那么他为何没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呢?

吴起可以说是在魏强魏、在楚兴楚的战国名将,却为何又被太史公评价为“刻暴少恩”?

对于太史公的这个评价,我们还得从他与妻子的事情说起。

吴起休妻,是为刻薄。

吴起,卫左氏中人也,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出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

吴起,是卫国人,虽然战国时期的卫国已经沦为了不入流的小国,但是此地人杰地灵,这地的人还特别会做生意,后来奇货可居的吕不韦正是此地人,当然吴起的祖辈也是经商的,到了吴起这代已经家累千金。

但是吴起势要当官,于是散尽家财只为求个一官半职,但是他并没有如愿,不过所幸的是吴起娶到了媳妇。

古代男尊女卑,吴起妻子在家也是扮演着伺候吴起的角色,有一次吴起让自己的妻子织一条丝带,结果他妻子织的窄了,于是吴起就让妻子更改,结果改过之后还是不符合吴起的要求,吴起就大怒,不听妻子“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的解释,就把他的妻子给休了。

这件事记载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当然也被后世法家学派所褒扬,曰:其(吴起)为法也,且欲以与万乘致功,必先践之妻妾,然后行之,不过吴起因为小事休妻,尽管他坚持法无私情,但对于没有触犯法律,仅仅没有达到吴起要求的妻子来说,终归是刻薄了。

吴起杀妻,是为暴戾。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在卫国混不下去的时候,就去了鲁国求学,跟随曾子研习儒家学问,恭恭敬敬地侍奉鲁君,这时候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国对境内的人才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结果搜索到了吴起。

就当鲁君想要启用吴起为将的时候,鲁国的“知识分子”就跳了出来反对,对鲁君说,吴起的妻子(吴起这位妻子和此前被休掉的并非为同一人)是齐国人,不可为将,鲁君一听也对啊,就对吴起产生了怀疑。

但是这条消息被吴起知道了,吴起觉得自己等了那么多年不正是要建功立业,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可以白白浪费,于是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来表明自己不会与齐国妥协,就这样吴起用自己妻子的命,换来了鲁国的将军之位。

成功的方式有很多,但吴起为了成就一番伟业不惜杀妻,此举虽表明了自己不会与敌国妥协,但其性子里的“戾”却展现无遗,此外,吴起还曾在一怒之下,杀掉了嘲笑他的30余人,足见其“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吴起变法,是为少恩。

吴起谓荆王曰:“荆所有馀者,得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馀,臣不得而为也。”於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吕氏春秋·开春论》

吴起在魏国奉献了青春,但终究被魏王怀疑,于是投奔楚国,此时的吴起已经垂垂老矣,但是他在楚国很快得到了楚王的重用,于是吴起在楚国开启了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虽然在最短时间强大了楚国,但是他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又却太多严厉,尤其是对贵族,吴起绝对是“少恩”的,他主张把旧贵族,全部迁徙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进行西部大开发。

当然,吴起这种做法也并不能说其错,只是他的变法中少了“人情”而已,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虽然也是主张废除旧贵族的特权,但他并没有采取吴起这种激进的做法,而是把贵族和平民一视同仁。

也就是说,吴起主张的是一棍子把贵族给打死,而商鞅主张的是贵族只要服从新政也是好臣民,由此可见,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终究还是少了些灵活性。

吴起堪称是在魏强魏、在楚兴楚的战国名将,为何被太史公评价为“刻暴少恩”?因小事休妻,可谓刻薄,为求得将军而杀妻,可谓暴戾,在楚国变法中急于求成而不讲究方法,可谓少恩,由此可见,太史公的评价可谓中肯。

但一件事情总会有两面性,吴起休妻,也可以理解为吴起法无私情,眼里容不下半点沙子,这正是法家思想中的“唯法”,同样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中“少恩”措施也是对此的佐证。

吴起的一生起起伏伏,对于他的评价也众说纷纭,如果单一以对于诸侯国的贡献来评价的话,吴起无疑是出众的。

那么吴起为何没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呢?战国四大名将之称其来源是《千字文》中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到了后来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就被称为了“战国四大名将”,不过按照吴起的功绩来评判的话,他与这四个人相比,其实并不逊色。

历史人物故事,爱兵如子吴起

历史人物故事爱兵如子吴起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人,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后世将他和孙武一起称为“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具有重要地位。

战国初期,七雄争霸,战争频繁,而吴起所在的卫国较弱,是列强争夺的目标,出生于富有之家而又有雄才大略的吴起,面对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祖国,不吝金钱,四处奔走,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结果功名未成,耗尽了家产,遭到乡里的嘲笑和耻笑,于是他离开卫国到鲁国去游学。

吴起到了鲁国,拜在孔子门下的名徒曾参为师,昼夜苦读,学习治国本领。母亲去世,吴起听到消息后仰天悲叹,但很快收起眼泪,继续诵读,曾见过吴起不为母亲丧事奔赴,认为他是忘恩负义之人,于是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审时度势,果断放弃儒家思想,改学兵法,三年后,经过相国公仪体的推荐,被鲁穆公任命为大夫。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任命吴起为将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产生了怀疑,吴起渴望成为将领,为了证明自己不倾向齐国,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这被称为“杀妻求将”。

鲁君最终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率领鲁军到达前线,采用出其不意的策略向齐军发起猛攻,鲁军大获全胜,吴起的得势引起了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间流言四起,有些人在鲁王面前中伤吴起,称他是个残忍无情的人,鲁君因此疑虑,还是最终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闻魏文侯才智过人,便决定凭借自己的才能去游说他。魏文侯看中了他的能力,任命他为大将,让他率领军队伐秦,吴起连克五城,最终占领了整个西河地区(今陕西省大荔县以东地区)。

接着,他协助乐羊消灭了中山国,并与韩、赵联军一起打败了齐国。从此,吴起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魏国27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与各国诸侯大战76次,获得了64次全胜,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诸侯国。

吴起是一位非常关心士兵的军事统帅,每次出征打仗,他都和最底层的士兵一起吃饭、穿衣,睡觉时也不会铺席子,行军时也不会骑马坐车,亲自背着干粮,和士兵们一起分担辛劳,如果有士兵生病了,吴起会用嘴为他吸脓。有一次,他为一个生疮的士兵吸脓,这个士兵的母亲知道后非常感动,不禁热泪盈眶。

母亲的儿子是个勇敢的士兵,而将军为他亲自治疗伤口。有人问母亲为什么哭,母亲回答:“很多年前,吴公曾经为我儿子的父亲治疗伤口,结果他的父亲在战斗中英勇无比,最终献出了生命。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治疗伤口,我不知道他是否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勇敢,所以我感到非常难过。”

魏文侯逝世后,吴起继续为魏武侯效力。然而,由于遭到武侯的宗亲排挤,吴起未能获得武侯的信任,因此他离开了魏国,前往楚国,吴起一到楚国就被楚悼王任命为相,他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撤除了不必要的官员,废除了疏远的公族。

将节省下来的财政用于士兵的供养,增强了军队的实力。他平定了南方的百越,兼并了北方的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楚国的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本楚国的贵族们想要暗杀吴起。在楚悼王去世后,公元前381年,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并攻击了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希望这样做能够让作乱者有所顾忌。然而,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他。在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继位,他下令处决了所有因射中悼王尸体而被指控射刺吴起的人。这些人中,因射刺吴起而被诛灭宗族的家庭多达70多个。

吴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在长期的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创作了《吴子兵法》48篇,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军事理论财富。他的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起认为,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他提出了“四不和”理论,即如果国家内部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就不能出兵打仗。同时,他也强调了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他深知战争是千变万化的,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吴子兵法》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在战争中遭遇强敌。

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以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仅仅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而高质量的标准则包括:拥有能干的将领、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统一的号令以及严明的赏罚制度。他强调将帅的作用,特别是将帅的谋略,认为好的将帅应该具备优良的品质和作风。此外,他也非常注重士兵的训练,以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并强调赏功以励士气。《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地位同等重要,对后世的军事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代表人物:攻无不胜,战无不克。吴起的简介

吴起的一生,攻无不胜,战无不克。他因此成为推动中国从旧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先行者,推动中敕ㄖ剖方入一个崭新阶段的领头人。吴起创建魏武卒,着《吴起兵法》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奇功伟绩。在军事史上可与孙武并称。

一、含怨杀人,母死不丧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人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在先秦文献中,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是一名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的优秀将领,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作为改革者与商鞅并称,是一位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的杰出政治家。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人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对后世用兵起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吴起也是历史上德薄才高的一个典型人物。但吴起的德操,却让人无法恭维。

吴起的家庭出身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从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的情况看,他家极有可能是因经营工商业致富的平民。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以及开始崩溃但未彻底废除的条件下,此类家庭显然属于富而不贵之列。吴父早逝,连名字也未留下,看来他在仕途上没有什么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战乱不已,各国统治者都摆出礼贤下士的面孔,想方设法招揽天下的贤才为自己服务,世卿世禄制度已无法维持。于是身怀一技之长的文士和武士都风尘仆仆于列国道路间,四处游说诸侯,推销自己,猎取功名富贵,这在当时已是一种时代风尚。

吴起从小胸怀大志,曾周游四方,以舞刀击剑为乐。青年时期的吴起并不满足于做个平凡的富家子弟,一心想要人仕从政,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为此,他不惜耗尽家财,结交权贵,疏通关节,希望跻身统治集团。然而,由于他不撩长官场奉迎之术,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其遭遇中看出,不仅没有打开仕途之门,反而搞得家财荡尽,为此乡邻都嘲笑他。吴起一怒之下,挥剑而起,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过他的人。这些闲人尽管说话刻薄了一些,但毕竟罪不至死。吴起仅是为出一口窝囊气,竟使30多人喋血利剑,横尸堂前,视人命如草芥,其狠毒实在叫人不寒而栗。

杀人之后,吴起知道自己不会有好果。于是他迅速潜出卫都外城东门,决定远走高飞。在与白发苍苍的老母诀别时,吴起咬着臂膀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谁料,吴起这一别,竟是与老母的永诀。以后吴起虽两度位极人臣,威风八面,但却再也没有回到父母埋骨的故乡。

吴起逃出卫国后,到鲁国拜大儒曾参为师学习仁义道德。当时,鲁国三桓的势力已大大削弱,公仪休、孔仅等儒者主政,鲁国作为一个三流的小国艰难地维持着。吴起白天研究、夜里背诵,非常努力。这时,有个叫田居的人,他曾经在齐国担任大夫,非常赏识好学不倦的吴起,于是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学问,吴起雄姿英发,高谈阔论,田居很喜欢,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了。

吴起在曾参那儿整整学习了一年,曾参听人说他家中还有老母,于是问他:你已经出来这么久了,为什么一直不去看望母亲?你这样能够安心吗?吴起说:我有誓词在先,不当大官,这辈子不入卫城。曾参说:在别人的面前可以发誓,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发誓有什么用?于是心里就非常讨厌他。

不久,传来吴起母亲病逝的噩耗,吴起想起母亲的抚育之恩,悲痛欲绝,但念及与母亲诀别的誓言,顾及返乡后仇家报复的危险,决定不回去奔丧,只是仰天干嚎了三声,然后继续读起书来。曾参就对他说道:母死不葬,就是忘本之人;水没有源头就会枯竭,木头没有根就会折断。你这家伙连母亲都可以忘记,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的。从现在开始,你再也不是我曾参的弟子了!于是,命令人把他赶出学校。

吴起在曾参门下的学习,使他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他后来的政治实践活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在儒家门下的学习,也使@起意识到儒家学说迂阔而远于事情的一面,感到这种学说难以适应时势的需求,因而他弃儒学习兵法,并最终寄身于兵家之中。从此,中华大地上少了一名儒者,却多了一位名闻天下、威震四方的将军。

二、避人生疑,举刀杀妻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将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凡是通晓历史的人大都知道吴起这号人:他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着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殊不知,吴起这一切显赫声名皆来源于他挥向他老婆脖子那一剑。

吴起弃儒学习兵法,三年后学有所成,便到鲁国去求官。鲁相公仪休经常跟他讨论兵法,发现他确实具有过人的本领,于是把他推荐给了鲁穆公。这样,吴起很快就当上了大官,手里有了钱,就买了很多漂亮的奴婢,开始享受起来。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派大将项子牛率兵向鲁国的莒和安阳发动了进攻。当时齐强鲁弱,身为一三流小国的鲁国君臣自知不是对手,十分恐慌。想战,兵力悬殊,怕打不过:想和,必然签下丧权辱国之约,丢失大量土地;想走,那更成了亡国之君。此时环顾朝野,全国很难遴选出?个统兵御敌的将军。危急关头,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又向鲁穆公推荐说:您要想打退齐兵,非派吴起为将军不可。穆公虽然口头上答应了,但心中却充满了疑虑。经公仪休再三催促,穆公才说我虽然知道吴起有能力打胜仗,但是他的妻子却是齐国高官的女儿。俗话说:‘真爱莫如夫妻’,你能保证他不会存在观望心理吗?这才是我一直犹豫不决的原因啊!

公仪休听了,无话可说。他回到相府时,吴起早已等候多时。吴起急急地问道:齐国已经打进来了,主公现在得到良将了吗?我不是夸口,如果请我为将,我一定会让齐兵有来无回。公仪休说:我已经为你向主公说了很多次了,可是主公因为你的妻子是齐国人的缘故,所以一直迟迟下不了这个决定。

吴起说:原来如此。要想释主公的疑惑,这太容易了。吴起回到家里,便对老婆田氏说:男人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好老婆?他老婆随口答道:男主外女主内,方可以成家立业。男人找一个好老婆,就是为了成一个像样的家业。@起又问:那男人要是官高权重,收人巨丰,并且功垂千古,名播海内,光宗耀祖,显耀门庭,他老婆怕更是要欣喜若狂了?他老婆说:那当然喽!于是吴起再对他老婆说好嘛,我正好有这样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不过一定要你帮个忙才行。他老婆奇怪地道:我一个妇道人家,怎能帮你升官发财?吴起道:现在齐国正在攻打鲁国,鲁侯想让我当将军,却因为我娶了你做老婆而怀疑我。所以,我只能用你的头来打消鲁侯的疑心,这样我的功名就到手了!

田氏大惊,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刚刚准备开口说话,吴起已拔剑一挥,他老婆的人头就落地了。这就是史上吴起的杀妻求将,指他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杀了老婆,吴起一声也不吭,草草用帛裹了老婆的人头,去见鲁穆公,说:臣有报国的志向,而您却因为我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怀疑我。今天我把妻子的脑袋割下来给您,就是为了证明我是为了鲁国而不是为了齐国。

鲁侯见状脸色发青,惨然不乐,他对公仪休说吴起杀妻求将,心不可测啊!公仪休回答说:吴起不喜欢他的妻子是因为他喜欢的是功名利禄,如果您不用他,他必然会反过去帮助齐国了。鲁侯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也不得不听从公仪休的话,任命吴起为大将,率兵二万抗齐。

吴起挂帅出征,立即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他充分激发了鲁军卫国保家的高昂士气,并利用齐军自恃强大、骄傲轻敌的弱点,故意将破甲瘦马、老弱残兵置于阵前,而将精选的五千精卒埋伏起来。当齐军被面前的老弱鲁军迷惑,以为鲁国不堪—击,放心大胆地追击时,纵两翼精兵巧妙包抄了齐军后方,打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漂亮仗,既使鲁国转危为安,也使自己跻身于名将之林,闻名列国。

吴起虽A得了战争,但是,他的政敌这时跳出来四下散布谣言,因为吴起是卫国在逃的杀人犯,而且他杀妻求将的行为实在人神共愤,连鲁国国君都觉得他居心叵测,所以,在吴起打了胜仗回来之后,鲁君还是将吴起辞退了。

试想,杀妻求将,不要说吴起老婆大惊,即使是后人读书至此亦会大惊失色。之前说过,吴起老婆娘家不是一般小户人家,如果真要是小户人家便没了断头之虞,可她就是齐之国君田和宗亲、齐大夫田居之女。田居是在出使鲁国时认识吴起的,当时他觉得吴起勤奋好学是个人才,便把女儿嫁给了他。谁会想他不仅有才,而且还利欲熏心、心狠手辣。莫不让人心惊肉跳,而更莫名惊诧的是,吴起对功名利禄的邪恶执著。

吴起是一位全能型军事家,他为何能这么厉害?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山东定陶西)人。曾任鲁国将军、魏国西河郡守及楚国令尹。著有《吴起兵法》。

他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将领和军事理论家,与孙武齐名。史称“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擒)敌立胜.垂著篇籍”。郭沫若也誉他为“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


吴起出身于没有政治特权的“千金”之家,青年时即怀有在政治上飞黄腾达的强烈愿望,曾破家游仕,但未能达到目的。不仅家资耗尽、且遭乡邻耻笑。二十五岁时离家求学,并向母发誓,不为卿相,决不返家。先就学于曾申,攻读儒学。后因他敢于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不奔母丧,被曾申断绝了师生关系。当时各国之间战争频繁,极需军事人才。吴起遂适应形势要求,改学兵法。

在齐国攻鲁时,鲁穆公姬显用吴起为将,命其率军抵御、他大破齐军,初露头角。但战功并未给他带来荣誉与地位,反而遭到贵族们的疑忌与排斥。他们散布流言,说任用吴起,对鲁不利。姬显听信谗言,将吴起辞退,吴起于是离鲁去魏。

魏国当时正进行变法革新运动。魏文侯魏斯(一说名都)曾向臣下了解吴起的为人。大夫李克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斯是新兴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在人才思想上认为不应以“小恶掩其大美”,吴起既有杰出的军事才干,就可用其所长,遂以吴起为将,命其率军攻秦,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陆续攻占。临晋(陕西大荔东南)、元里(陕西澄城南)、洛阴(陕西大荔西南),郃阳(陕西合阳东南)等地。秦军退守洛水,黄河以西至洛水的大部地区,为魏所有。据说以后还曾参加了超越赵国攻灭中山的战争,建立了巨大的战功。

由于吴起善于用兵,战功显著、又深得士心,在相国翟璜推荐下,魏斯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吴起攻占的黄河以西地区)守(军政长官),西河是与秦国接壤的军事要地,南北狭长而东西纵深甚小,易受秦攻府难于固守,背后又阻于黄河。一日发生战争、很难及时得到支援,必须独立作战,所以魏斯在此建郡,并任命吴起为军政长官。

吴起治军以身作则,“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羸粮,与士卒分劳苦”。野营时,他仅以树枝遮顶,稍避霜露,不搞特殊。据说卒有生疮者:他为其脓,卒母得知后大哭。人问其故,她说“往年我丈夫生疮,吴公曾为其吸脓,不久即英勇战死,今吴公又为我儿吸脓,不知他将死何处!”这段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但不论细节是否属实,吴起带兵能“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因而深得军心,则是可以肯定的。


吴起“爱兵”,是他治军的一个侧面:另一侧面,则是严刑峻法。据说在一次对秦作战中,一卒未奉命令就奋勇进击,斩获敌首两级而还,吴起不仅不赏,反而命立即斩首。军法吏劝谏说:“此材士也,不可斩”。吴起说:材士不假,但不遵守我的命令,就必须处死。吴起的“爱兵”和“严法”,其目的都是要士卒“感恩”和“服威”,以为他卖命。

吴起在魏国创建了我国最早的、从应征人员选募常备军的兵役制度,为魏国建了一支勇敢善战、体质强壮、行军速度及耐力都极好的“武卒”部队。成员全部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合格的标准是:全副甲胄,携带戈、剑、弩、矢和三日口粮,由拂晓至中午,必须行军百里°。录取后按各人特长进行编组,将具有善使兵器、善于疾走、勇于冲锋等特点的人,各编一队,凡入选士卒,享受特殊待遇,不但免去全家赋税。而且另行分配土地房屋。这是我国军事史上,第一支具有职业化和专业化性质的军队。

吴起在西河期间,为了令出必行,曾采用了故意示信给赏的手段。据史载:秦军在与魏接壤处建一哨所(亭),吴起欲将其发掉,但又恐强攻不下反对附近农民耕种造成危害,而小小哨所,又不便征集军队,遂派人置一车辕于北门外,下令说:“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赏之土地上宅”。

有人照办,吴起立即按令给赏。又置一石柱于东门外,下令“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赏如初(如上次)”.群众争先搬取。吴起认为士心已可用,遂下令“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上田宅”。至进攻时,人人争先,“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据《吴子兵法》说,吴起在魏,“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胜负不分),辟土四面,拓地千里”。这可能有所夸大。但《史记》所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则为事实。


总之,吴起镇守西河郡时,确曾出色地完成了魏斯所赋予他的战守任务,建立了辉煌的战绩,证明他是一位非常卓越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理论,也主要是在魏国的长期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魏斯病死,武侯魏击继位。

一次吴起随魏击乘船沿黄河视察,魏击说:有如此险要的河山,国家焉得不强。大夫王错随口附和,说这是国家强盛的原因,“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斥责王错不应阿谀奉承,说“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霸上之业,不从此也"。接着又用三苗、夏桀和商纣虽有河山之险,但因“为政不善”,终于为大禹、商汤和周武王所灭的事例,说明他们“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

强调国家强弱“在德(好的政治)不在险,若君不修德则舟中之人旨敌国也”。吴起这段话,反映了他对战争的基本看法。他认为战争是“禁暴救乱”的手段,用以消灭桀纣那样的暴君乱政,并认为战争的胜败,在于为政的善恶(即战争的正义性与政治条件)。这比孙武“兵者国之大事”,“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的战争观,又前进了一步。

正当吴起在西河力图向外发展时,又遭到朝中贵族们的忌恨与反对。以王错为代表的一些大臣,终日在魏击面前诽谤吴起,终于使魏击产生怀疑,下令召吴起返朝,免去西河守职。吴起回魏都后,魏相公叔与王错等设谋陷害,吴起在为魏的强大尽心竭力地工作了二十多年后,为避祸,不得不逃至楚国。此时大约五十七岁。

楚悼上熊类久闻吴起才名.又正值谋求改革图强之际,遂任命吴起为北部边防要地苑(河南南阳)守。一年后,又升为楚国最高军政长官的令尹,辅佐熊类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吴起改革的中心,是从政治、经济上打击、限制旧贵族势力,加强军队建设,“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


其具体措施,主要有四:

其一,针对“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的弊病,“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其二,针对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变相收叵旧贵族现有土地,强迫他们率其所属“往实广虚之地(迁至未垦地区)”。

其三,“绝灭百官之禄秩,捐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即裁减官吏,减少俸禄开支,用以建设军队。

其四,取缔贵族招引、畜养食客,结党营私,制造反对改革的舆论,使全国思想、舆论统一于改革。

在熊类支持下,吴起“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将节约的大量财力、物力,用于建立一支“战斗之士”、“选练之士”的精锐常备军队。经过吴起的变法革新,楚国很快强盛起来。“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兵震天下,威服诸侯”,不但击退了魏、赵、韩的进攻,而且于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救赵攻魏,“战于州(河南温县东北)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河南尉氏西),马饮于大河”,深入到黄河以北的地区。

正当吴起意气风发地为楚国的强大而积极经略之际,全力支持他的楚悼王熊类突然病死。因丧失特权和损害了既得利益的旧贵族们、乘机作乱,向进宫治丧的吴起发动袭击。吴起仓促遇变、自知不免,遂一面大呼“群臣乱王”,一面伏身王尸。贵族们箭射吴起,也射中了王尸。楚国法律有“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二族”的规定。楚肃王熊臧即位后,依法“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结果“夷宗死者七十余家”。战国末期人称赞说:“吴起之智,可谓捷矣”。但吴起的尸体,也终被车裂肢解,吴起死时约六十岁,在楚共约四年。

?吴起一生为鲁、魏、楚三国建立了巨大的功勋,但出于他是一个站在变法前列的改革者,所以在三国都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和迫害,并终于为此而丧生。这正是社会大变革的战国前期,新旧两种势力相互斗争的反映。吴起虽然“身败”而死,但并未因此“名裂”。

他在政治、军事上的业绩,一直为后人所景仰。例如他离开魏国后,公孙痤为魏将,统率吴起训练的部队击败韩、赵联军。魏击欲“赏田百万禄之”,公孙痤推辞说:“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

后人称赞吴起统率和训练的军队团结巩固、纪律严明,说:“食人炊骨,上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称赞他指挥艺术卓越,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此外,他的军事理论名著《吴起兵法》,也和《孙子兵法》一样为历代军事家们所推崇。早在战国末期,就已是“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西汉前期,也是“吴起兵法世多有”;汉武帝刘彻对霍去病就“尝欲教之孙、吴兵法”:东汉尚书仆射大将军鲍永,也曾“观孙、吴之策”;南北朝时前汉第一、二代皇帝刘渊和刘聪,都是自幼即诵孙、吴兵法:至宋代,更被编入《武经七书》,定为国家武学(军官学校)必读教材。

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日本奈良时代(约公元前750年前后)太宰大贰(官职)吉备真备,曾开课讲解《孙子》和《吴子》兵法,并运用书中原则,指挥军队,迅速消灭了惠美押胜的叛军,因而升为中卫大将。在近代,英、法、俄、德等国,都有《吴子兵法》的译本。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