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道光皇帝生活中朴实节俭,但修建陵寝却奢华无比

众妙之门 2023-07-05 08:55:07

道光皇帝生活中朴实节俭,但修建陵寝却奢华无比

道光皇帝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客观评价,他虽非是庸君昏帝,但也绝非惊世明主。这样的人,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被淹没得悄声无息。

但他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在中国的历史纪录中就光亮难熄了,必然会成为被屡屡提及的“明星”皇帝。

(道光帝画像)

从历史记载看,道光帝旻宁性格与其皇父嘉庆帝很相像,凡事力求严谨平稳,中规中矩。道光继位时已39岁,与成熟年龄相伴随的,更多的是抱残守缺。

继位后,道光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查禁鸦片,带头节俭生活。只不过他这些作为,他都围绕在“守成”上进行,而“守成”这一偏离世界进步的航道,最终成了此后逐渐被打破国门的重要弊端。

仔细翻阅有关道光帝的史料,可以看到他身负许多无人可及的历史第一纪录:

道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皇帝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军以坚船利炮攻陷长江吴淞炮台,清军江南提督陈化成力战而死,上海失陷。七月,英军舰侵入南京江面,钦差大臣耆英与英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舰上谈判,接受英军提出的无理条件。道光帝旻宁批准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答应割地、赔款、五口通商。

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王朝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

西方列强不情愿英国一家坐大,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廷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本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自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道光皇帝也成了唯一跨越古代和近代的中国皇帝。

道光还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

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尽管有诸多客观原因,但道光皇帝无疑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鸦片战争中的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领衔大臣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竟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

第二天,英军就占领了香港岛。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却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道光皇帝御笔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备法律效力。

几个月后的1841年8月下旬,英军再次北上扩大侵略,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英军后来又攻打长江的门户吴淞获胜,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

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1842年7月英军发起镇江之战,虽遭顽强抗击仍攻陷镇江。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扬言进攻南京城。

在英军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朝廷与璞鼎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强盗的绝大多数要求。

鸦片战争是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广大官兵和爱国百姓英勇抗战,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概。但由于道光皇帝和清廷软弱无能,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僵化,加之武器装备落后,终于一败涂地。

除了这两项沉重的历史纪录外,道光帝还有几项他独有的记录:

他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清代皇帝。道光帝旻宁,是清仁宗嘉庆皇帝的第二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于紫禁城撷芳殿,其母为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后。他出生时,父亲嘉庆帝尚为普通的皇子。母喜塔腊氏为正福晋(嫡妻)。他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由于皇长子早早夭折,所以他成了事实上的嫡长子。

对比他的前辈看,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顺治帝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康熙帝是皇三子,雍正是四阿哥,乾隆帝也是皇四子,道光帝的父皇嘉庆帝是乾隆帝的十五子。道光帝死后的继位者是他的皇四子奕詝(咸丰帝)。

他是入主中原后的清代皇帝中,唯一一个曾亲自持武器守卫皇宫参战的人。

嘉庆十八年九月十四日,天理教派二百多人分成两队混入京城。九月十五日,一队入东华门,另一队闯入西华门,这伙人由入教的清宫太监作向导,一度攻入紫禁城,有的冲到隆宗门,有的冲到养心殿前。时为皇子的旻宁闻讯毫不畏惧,他手持鸟枪带头迎战,还调来火器营反击,很快将闯入的叛乱教徒打出皇宫。混战中,旻宁亲手击毙两个入侵者。嘉庆帝很为儿子高兴,称赞旻宁“忠孝兼备”。以功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其御枪也被赐名为“威烈”。

他开启了近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先河。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香港马礼逊学堂美籍校长布朗博士因病回国调养,随行携带了广东学生容闳、黄胜、黄宽三人前往美国留学,始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

容闳等人抵美后,被送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学习。1848年秋,留学生黄胜因病回国。次年,布朗先生提供的两年学习经费期满,另一留学生黄宽转赴英国学医,容闳则得到美国乔治亚州萨伐那妇女会资助,考取耶鲁大学。经过四年寒窗苦读,1854年他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人。

1872年8月11日,经过学习准备的30名留美学生,由监督陈兰彬率领,从上海启航出洋。在此后3年中,清政府又先后遣送了90名幼童赴美留学。此即为清末幼童留美,也是中国首次有组织的留学活动的由来。

道光帝还被誉为历史上最抠门皇帝。

有人说,如果评选历史上最抠门皇帝,这一奇葩的桂冠只能授予清代的道光。

道光皇帝继位之初,朝廷的财政储备余额就剩两千万两银子,这是满清平定三藩以后一百多年来最少的一个数。乾隆年间,朝廷每年还能储存八千万到一亿两白银。如今剩两千万两,而且还是账面上的数字。银库里真有没有两千万两,道光帝也未必清楚。

道光当亲王的时,有一次被父皇嘉庆带到了东北盛京去瞻仰列祖列宗的遗迹。当他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先祖当年是如何艰苦朴素时,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

据传,他们晚上就住在了现今的沈阳的故宫。旧皇宫说是宫廷,实际上不但无法与紫禁城相比,就是一些王公的大宅院,也不知比那里阔气多少倍。

嘉庆皇帝特意给儿子们看几件粗糙简单的传家用品开眼界,告诉他们祖先就是如此艰苦创业,给我们子子孙孙打下了一片锦绣江山。

看着这些简陋的生活用具,听着父皇的讲解,回想着祖先创业的艰难,亲王旻宁更坚定了崇尚节俭的信念。

(道光朝穿带补丁衣服的朝臣剧照)

上位之后,道光帝立即把节俭当作首要的风气加以推广。道光元年,他发表了一篇节俭的宣言,叫“御制声色货利谕”,第一强调重义轻利,不蓄私财;第二要求停止各省进贡;第三不再增加宫殿楼阁。表达了他崇尚节俭的坚定决心。

可延续了百年的奢侈之风,一朝难改。“进贡”被叫停了,大臣们将其改叫孝敬,道光帝总不能不让臣子们孝敬吧。于是,产自南方的荔枝、茶叶、药材、春笋,以及景德镇的瓷器,扬州的玉器等,仍是不断运往北京皇宫。尽管数量次数大为减少,道光帝还是左右为难,后来想了个办法,就是下令赏收。皇帝给人东西叫赏赐,收下面进贡叫赏收,给各省官员行了方便。

削减了贡品,道光帝又把宫廷每年的经费由四十万两压缩到二十万两。道光帝就带头过紧日子,他用的都是最普通的毛笔和砚台,每顿饭菜简之再简,一个月换穿一套衣服。甚至规定,除了太后皇后以外,其他任何人不过节不能吃肉,后宫的妃嫔不许穿绸缎的衣服。

宫廷生活节俭,多亏了皇后是个贤内助,苦苦支应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矛盾,道光帝也很感激。

以前清朝时兴过两个节日,一个是“万寿节”,另一个是“千秋节”。前者是皇帝过生日的节,后者是皇后过生日的节。道光皇帝执政后,遂把这两个节也取消了。但在道光十五年时,恰逢他的皇后四十岁生日,于是道光帝破天荒地下令给皇后过“千秋节”。可寿宴上,菜品极简单,每人清一色的一碗打卤面。

据说为了办这次寿宴,道光帝还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他本人过生日,连碗豆腐脑都没请吃,所以这已算破例了。

道光帝的爷爷乾隆在位的时,每年都把银子花得流水一般,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北洋军政府还每年拨给他四百万两白银当生活费···,但道光硬是要把每年宫廷开支缩减到二十万两。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清史稿》记载说了一条:“道光衣非三浣不易”。什么意思呢?就是道光帝的衣服,都是浆洗三次以上才更换。

此外,道光帝为了改变漕运官员经常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的陋习,下令恢复了元明时期实行过的的海上运输。道光六年(1826年)春夏第一次海运漕粮成功,900只船运输漕粮160余万石。海运取得彻底成功。

道光帝活了68岁,当了30年皇帝,生活虽然简朴,但修建自己的陵寝却足够奢华。

道光帝的慕陵位于河北易县。如果从表面来看,他的慕陵占地面积小,建筑规模不大,没有方城和明楼,无法与清朝其他皇帝的陵寝相比。

但慕陵是外俭内奢,而且光从工程造价一项,就可看出道光帝的奢侈已经远超乾隆帝以及慈禧太后。

史料介绍,乾隆帝的裕陵建造历时9年,耗银203万两;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也耗银200多万两,而以节俭著称的道光帝,却用了15年的时间修建了两次陵寝,耗银达440多万两。

原来按照满清祖制,道光帝的陵寝应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宝华峪,经过几年的建设,都已经完工了,先于他病故的皇后,也已经葬入地宫。但后来地宫发生渗水,道光帝龙颜大怒,废弃了宝华峪,重新在河北易县清西陵的龙泉峪再建陵寝。

(道光帝慕陵)

道光帝慕陵的隆恩殿,全部使用金丝楠木建造,雕工精湛,天花板、雀替、门窗上一共雕刻了大大小小1318条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即使到了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两百多年,隆恩殿门一开,楠木香气仍然会扑鼻而来。

或许从此可见,道光帝在崇尚节俭背后,还有着奢侈的另一面。

史料记载,道光帝生前倾力平定了回部张格尔叛乱,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与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

一向节俭的道光帝为什么要斥巨资修建黄陵?

道光皇帝是一个天生就抠门的皇帝,不过在对自己的身后事方面他却一点儿都不吝啬,不仅选用了最好的风水先生去选择地址,而且在用料方面特别考究。经过多方测量之后,最终选定东陵作为自己的墓地,然后道光皇帝就下令开工,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在里边儿投入了200万两白银。

在修建皇陵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意外,在最开始修建的时候,地宫地下水位特别浅,经常有地下水渗出,这对于黄凌来说是一个忌讳,当时的工匠采用了很多办法都不能避免渗水,但又不好改变地方,毕竟选择这个地方的时候已经得到了皇上的认可,现在如果突然要变,那无疑是犯了欺君之罪。而且我们也说了,道光皇帝这个人比较抠门儿,前前后后花费了他这么多钱,最后跟他说修建不了黄陵那不是自讨苦吃。

于是当时主持修建的大臣就隐瞒了这个状况,做了一些简单的防水就蒙混过去。然后道光皇帝就过来验收,看着气势磅礴。且样子跟自己心目中的设计图也差不多,因此就签收啦。并且把皇后钮钴禄氏的棺材运送到了这里。不过第二年道光帝再次来到这里拜见祖宗的时候,一时兴起想要去看一看皇陵,结果却发现孝穆皇后的棺材都已经摁不住了,地坑里边儿全都是水,棺材直接被泡起来。看到这里的时候,跟随道光皇帝的人全部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他大骂修建皇陵的大臣猪狗不如,赶紧把棺材。妥善处置之后回到北京就把参与修建皇陵的大臣和风水先生全部抓了起来。

而因为这次的事故道光帝也不顾一些忌讳,重新选址建了一个新的黄陵,也就是后来的西陵。原来的东陵只能被拆掉,不过在拆除的过程中又耗费了很多的钱财,而且拆下来的优质材料到光地难得的大方不再使用。毕竟看到里边儿都泡水了,还是有心理阴影的。

皇帝节俭只吃一个菜,穿打补丁的衣服,却为何执意耗巨资两修皇陵?

道光皇帝到底有多“抠门”?如果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他用百姓的标准来过日子。

  比方说,在穿衣问题上,历代皇帝都是有专门的机构为其制作衣服,一件衣服基本穿一两次也就扔掉了,但是道光皇帝不仅坚持洗洗还穿,而且就是穿破了打上补丁还接着穿,据说内务府打个补丁要5两银子,道光皇帝嫌贵,干脆让后宫之人都学做针线活,衣服破了直接让他们补,而且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还要求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比如说,在住的问题上,皇帝的寝宫大多是富丽堂皇,以彰显皇家威严,但是道光皇帝则不然,基本家中的东西能省则省,去了先辈遗居观看一番,有感于先辈创业之艰难,回来就把家里面仅剩的几件家具给搬了出去,可怜的皇后好不容易母仪天下了,却又陪着道光皇帝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再比如说,在吃饭的问题上,在他之前的历代皇帝那基本顿顿都是山珍海味,且清朝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满汉两族的佳肴他们都可以随意吃。然而,道光皇帝感觉这样太浪费了,干脆回归普通家庭的四菜一汤,后来听说红烧猪脑味美价廉,干脆就要求只吃着这一个菜。据说有次道光破例宴请大臣,结果每桌只有五六个小菜,连大臣都感觉不可思议。

  道光皇帝如此节俭,却为何要耗费巨资两修陵墓呢?

  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一直厉行节俭,但有一件事却十分例外,那就是在陵墓的修建上,整个事情可以概括为“两修一拆”。

  “两修”指的是,他先后为自己修建了东西两个陵墓,第一个陵墓选址在清东陵,花费数年时光建成,但是尚未等到正式启用,就发现这个陵墓竟然有渗水的现象。据说,已经葬入其中的皇后曾经托梦道光,说自己被淹了,希望赶快就她。此神话故事真实性难以考证,但是皇陵漏水确实是不妥,风水上很不好,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刚刚入土就浸泡在水里。于是道光皇帝又在清西陵重新选择了一个地址,重新建设了自己的第二个陵墓。

  “一拆”指的是,他拆除了刚刚建好的西陵建筑,回填了地宫。

  无论道光皇帝怎么节俭,这“两修一拆”确实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毕竟工程量比建设一个陵墓大的多,首先,劳役至少要翻一倍吧,不管是拆还是建,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其次,所需要的原材料也是直线增加,从东陵到西陵很多东西都是运不过去的,只能重新再生产。

  那么,道光为什么执意要重修陵墓,真的一定要重修吗?小编感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堂堂皇家陵园,刚刚修好就发生了渗水现象,这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都是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古人最重风水,发生这样的事故,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于国于家都不能忽视。

  道光皇帝算是伪节俭吗?他省吃俭用是作秀吗?

  鉴于道光皇帝在日常生活与修建陵墓上表现的巨大差异,很多人认为道光皇帝的节俭只是一种作秀,是他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对于这种观点小编不敢苟同。

  首先,重建陵墓是特例,他的节俭行为确实贯穿始终的。正如刚刚所说的,道光重修陵墓确实是事出有因,这不仅关乎皇家颜面,也关乎大清国运,而的节俭行为则基本伴随了他的一生,如果说能够用一生来进行一场秀,那么这场秀又何尝不值得称赞呢?

  其次,道光皇帝很多支出都是被手下人给骗了,并非他本意。比如说,为衣服打补丁的问题上,道光皇帝本意是想节约,但是皇宫一帮人一起合伙欺骗他,打个补丁竟然给报好几两银子的帐,吃个鸡蛋也是如此。道光皇帝的问题在于深居宫中不知民情,而不在于靠省吃俭用作秀。

  最后,道光皇帝执政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并非沽名钓誉之辈。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整吏治、治盐政、通海运、平叛乱,确实为挽救大清作出了不少努力,虽然与他的前辈相比,只能说是资质平平,政绩也不突出,但是也应该不是沽名钓誉之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6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