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要说这高顺和张辽可以说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单看这二人的战绩可以说是非常的强悍了。高顺为吕布训练出来了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精兵陷阵营,而张辽在归顺曹操之后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在逍遥津之战当中以八百人直接击溃了十万东吴军队。可以说这两个人都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在白门楼前,为什么曹操斩杀了高顺却没有杀死张辽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先来看看曹操这个人的性格。
引用许邵的一句话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而恰巧三国时期属于乱世,可以说曹操就是天下最大的枭雄。
相对比于曹操刘备主打仁义,孙权靠的是江东大族。而在权谋方面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毕竟在魏国的官员体系当中,有出身贫寒的许褚典韦,也有宗亲势力的曹仁夏侯惇等人,还有世家大族的荀彧荀攸等人。可以说在曹操的权谋之下,魏国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相对比蜀国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江东孙权被世家大族处处制肘。
曹操的曹魏显然要健康的多,没有任何一个臣子能够和曹操相提并论,而曹操也就成为了曹魏唯一的主心骨。这对于他维护他的统治可以说是非常有益处的,而且与此同时曹操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杀伐果断,而且多疑。任何有对他不利的苗头他都会第一时间以雷霆手段扑灭,可以说很厉害了。
其次再来说一说高顺,这高顺不是什么凡人。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忠义勇武。当时的话高顺是在吕布手下的,而且身居要职。但是吕布对他可以说是多有猜忌,平时把兵权都是收在自己的亲戚手里面,只有打仗的时候才会交给高顺。哪怕这样,高顺对于吕布却仍旧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跟随他。
那么高顺在被曹操擒获之后到底做了什么,才使得曹操直接下令斩杀了他呢?据演义原文描述:操问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
当时高顺被曹操擒获,曹操问他话,高顺却不回答,看似只不过是高顺沉默寡言。但是事实显然并不是这样的,要知道高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吕布十分的忠心。那么他在面对敌人曹操的时候,显然不是低着头一言不发,这样也没法让曹操这个枭雄莫名其妙地动怒。
按照曹操的表现来分析,高顺的这个一言不发,其实暗中包含了对于曹操的不屑。毕竟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曹操没必要为了他而动怒嘛,所以一定是高顺姿态摆得太高,让曹老板不爽,就直接被斩杀了。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因为高顺作战勇猛。而他麾下的陷阵营又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精兵,在面对曹操手底下的军队的时候肯定是没少制造杀伤,可以说曹操手底下将士都对他十分痛恨。前文说过曹老板的权谋过人,肯定也有着这一方面的顾虑,因此就直接把高顺给斩杀了。
最后再来说一说张辽面对曹操的情况,相对比于一言不发的高顺,张辽显然就比较有意思。
演义原文记载:张辽面对曹操直接就是破口大骂,这恰恰证明了他当时的心虚。而张辽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跟刘备手底下那几个人关系都很好。
当时关羽更是亲自为张辽做保,说这张辽是忠义之士。要知道曹操对于关二爷可以说是十分的器重,毕竟关羽当年在他手底下直接把袁绍手底下颜良文丑全都砍了,可以说是深受曹操的喜爱。有了关羽的做保,可以说张辽就算是留下了一条命。
其实张辽就算没有关羽做保,也定然不会死在白门楼。毕竟当时来说,相对比于身居要职的高顺。张辽之是吕布帐下的一只小虾米。一直都得不到重用,而他之所以一开始就大骂曹操,主要还是为了博取一个忠义的名声。毕竟当时吕布已经被曹操杀了,张辽转身就直接投奔曹操,实在是容易留下骂名。故而有了他骂曹操的那一幕。
而曹操作为一个枭雄,肯定是知道张辽在吕布手下郁郁不得志。早就起了招揽之心,毕竟当时来看,张辽不被吕布重视,但是在交战过程当中,曹操已经知道了他的勇猛。可以说对于张辽,曹老板是势在必得的。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古代战争残酷,战场无眼。人们为了苟活以报他日之大仇,为了生存以期来日与家人之重聚,或是仅以人性本身对于生命的渴求。所以在两军交战中,便会有率军投降这一举动。而反观将帅,他们也会从大局出发以招降之法,来达到收服对方军队折为己用的目的。
尤其从《水浒传》中的描写可看出,梁山一把手宋江常派遣手下下山,威逼利诱好汉上山。若是不服者等到上山后,宋江再给人松绑。并以礼待之,内外兼施,将其纳降。显然,明主善用好手段招降敌人,开放胸襟广纳贤才,收之为己用。
三国时期掀起风起云涌之势的曹操自也不例外。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亲自东征吕布,围攻下邳三月。终致吕布弹尽粮绝,大将被俘,而后他本人也只得投降。
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收服吕布势力俘获的将领中,面对同样拒不投降的虎将高顺和张辽,曹操当场做出了斩杀高顺留下张辽的举动。并将高顺首级送往许都,悬挂城门示众。而张辽却辗转投入曹操旗下,成为曹营一员虎将。其后他戎马一生,建功无数,最终受封为晋阳侯。
由此可见,高顺和张辽同样是吕布手下的两员拒不投降的虎将,可是他们的待遇和结局却不同。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两人之间的际遇如此不同?曹操又为何要斩杀高顺留下张辽呢?这中间究竟有何隐秘?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解释如下:
1、高顺对吕布“愚忠”,张辽却郁郁不得志先对两人的性格进行分析。根据史载资料,高顺浩然正气,治军威严,想来是武将中的“海瑞式”人物。史记他不好饮酒,极为自律,忠贞不贰,一生只孝敬一主。虽然高顺并不十分受吕布器重,但他在吕布阵营当中的官职也不小。
即便吕布对其忽冷忽热,他还是死心塌地地追随着吕布,可见“愚忠”。不过这也说明了高顺是一个过分光明磊落忠义之人,他不畏强权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他有自己内心的正义坚持和操守。
如果曹操多费周折,或许高顺也能辗转投入曹营。但这违背了高顺原本的意愿,即使人在曹营心却不在此处,未必能真心实意为曹氏政权征讨四方。
显然,对于曹操而言,收服高顺是个高成本,低收益的举措,而且还有被“愚忠”的高顺反水的风险。故却精明如曹操,虽然也真心实意敬佩高顺之忠义,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斩高顺以绝后患。
可是,同样身为吕布部下的张辽他的命运却和高顺不同。他虽兵属吕布,但因为鲁国相国北地太守等名衔,使得张辽郁郁不得志。诚然,在吕氏集团中张辽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也有隶属于自己的直系武装力量。
另外,从他日后隶属于曹氏政权的表现来看。张辽具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并不盲从于吕布,更多只是将其作为自己的暂居地。若吕氏集团发展形势好就安心跟随,但集团一旦倒台,张辽就会另觅出路。
可见张辽对于吕布并不十分忠诚,显然比起“愚忠”的高顺,他更值得曹操招降。加上他也是个勇猛之人,故而曹操将其释放,纳入自己麾下。
2、高顺的“陷阵营”对曹军造成伤害,而张辽却没有拿手绝活高顺任吕布营下时,人虽板正非常,不是搞官场政治的好手,劝谏吕布也得不到良效。但他治军统下却有自己的一套,他所统辖的“陷阵营”,是整个三国数一数二的精锐之军。而高顺每次率领陷阵营攻打敌军,勇猛非常,很快便能使敌方阵伍沦陷。
在其与曹方军队作战时,同样给曹操队伍带来不小的打击,并制造了诸多麻烦和伤害。别的不说,就当时曹操派夏侯惇援救刘备,却被高顺率军打得溃散。
这使得曹操面子尽失,即使曹操再大度,也够底下士兵将帅狠记高顺一笔了。是以后来高顺拒不投降,曹操为了安稳军心,也只能将其处斩以振军威。
张辽虽然也同样有击溃曹军的经历,可是他却没有拿得出手的绝活,没能像高顺一般统筹“陷阵营”重创曹军,声名在外。正是张辽没有如此利匕,所以对曹军的实质伤害也比较少。
由此仇恨也没有高顺那般明显,所以曹军对张辽并没有十分的仇视和排斥。曹操也不用拿捏姿态,非得杀之泄恨以全民心,是故张辽得以保全。
3、高顺态度傲慢,张辽骂曹操却是博取忠义名声正如前文提及,高顺是个刚正不阿之人,所以他面对曹操时,觉得他是个大奸臣,不配和自己对话,和他也没什么共同话语。是故当高顺被俘获之后,面对曹操的多次问话,他视而不见而沉默不语。然而,高顺虽无言语,却又掷地有声地表明了愿以死明志,效忠吕布的意愿。
而高顺的沉默不言落入曹操眼中,似有对他有着强烈的讥讽嘲谑之意。试问将帅问话,而俘者拒答,让将帅颜面何存?正是因为高顺的一声不吭、傲慢的态度,使得曹操大为尴尬,下不了台 。所以他心中不悦,故而命人将高顺斩杀。
而在《三国演义》中,特意写到了张辽拒不投降曹操,大声斥骂其为奸佞之臣,裹挟汉室,意欲不轨……。然而,言之凿凿,却是虚张声势,未能知行合一。由张辽不久转投曹营,死心塌地为曹权卖命屡建功业可知,张辽并非真正效忠吕布。
若张辽真正忠义,又岂能心无滞碍为杀先主的曹军冲锋陷阵呢?所以所谓拒降只是张辽临时作的一场戏,来保全自己能让人以为其忠义的好名声,真真虚伪至极。
显然,曹操是个眼明心细之人,对于张辽的做派,他岂能不知。虽然曹操面子上挂不住,但是他渴望人才,对张辽可以既往不咎,将其留下,戴罪立功。这也正是曹操的“痞子枭雄”吃硬不吃软的性格使然。
4、高顺人缘不大好,张辽却有关羽做保三国时期天下纷争,各路人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关羽虽为刘备营下大将,却与曹操关系甚密,甚至于罔顾军令,华容道放虎归山。所谓熟人社交,自古便有之,一方被俘获,若有德高望重的中间人予以周旋,败者性命也往往能保全。
前文提及,高顺为人过于板正,不通人情。是故在生活中,往往很容易得罪人,而且也会遭到人们的嫌弃。所以他的朋友应该算是少得可怜,因此在他被曹军俘获,落难之际。就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之做保,这也注定了他很容易陷入死亡危局。
而张辽比起高顺则要灵活许多,他结交四方好友,与刘备旗下将帅关系都保持得不错,尤其是关羽。所以当他被俘虏时,关羽就会第一个站出来替他求情。而曹操又会因为当年关羽周旋于曹操阵营,为其立下汉马功劳,以及在华容道上再造活命之恩。
加上曹操又仰慕关羽为人,渴望其成为自己的人才。所以曹操对关羽是十分恩宠的,因此关羽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很高。而对于关羽所提出的建议,曹操自然要听,也会认真对待。
就当关羽提出放了张辽之际,加上曹操念及张辽是个人才。所以在关羽做保之下,曹操卖了关羽一个面子,放了张辽并将其收编。
5、曹操是个好面子的人,但又吃“硬”不吃“软”诚然,曹操是个好面子的人。这点可以从杨修猜透了曹操“一人一口酥”以及“鸡勒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事上看出。
当时杨修毫不客气地将曹操的心里话给挑明,这让曹操倍感没有面子,所以对杨修恨之入骨。后来就找了个稳定军心的说辞,将杨修给杀了,可见曹操的面子真的被杨修给撕破了。
而且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时,面对陈宫的呵斥,他却反驳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他是多么爱面子,即使是自己错了,也拉不下脸来认错。
然而,曹操即便爱面子,可是有时候他也表现出了一股吃“硬”不吃“软”的痞子气。当别人对他服软的时候,他反而觉得那人实在没用;而当人们与他为敌时,他反而觉得那人是个人才。
就以刘表的次子刘琮投降曹操,而孙权与曹操对抗来说。曹操就这样评价他们: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可见,曹操是个“痞子枭雄”,而这一点与被人称为“痞子”的刘邦很像。
所以当高顺一句话,也不吭时,他反而觉得高顺没什么用,就给杀了。而当张辽把他骂得越凶,他反而觉得张辽果然有种,是个人才,所以就将他给收编了。
以上就是笔者对“高顺和张辽同样是吕布手下的虎将,可是面对被枭雄曹操俘获时,前者一命呜呼,后者得以侥幸”的原因了。可以说,高顺就是因为不懂得揣测曹操的内心而激怒了曹操,而张辽不仅符合曹操的心意,而且有关羽做保,自然就可以存活。
总评:对曹操处置吕布部下高顺和张辽的做法,后人莫衷一是。笔者却认为这是曹操权衡利弊后,在当前形势下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
说到三国,绕不开的是曹操。于曹操而言,枭雄二字了了。但他确实是一位有为之主,他有阴暗的一面——自私、猜忌、多疑;可他同时也能大开门户,广纳天下之贤才,唯贤是用,而不管对方来路、出身几何。
再说其军事上的才能在同一时代无出其右,正因他的一生戎马为政奠定基础,他的后辈才能有一统天下的机会。
在为政统军的闲暇之时,他又与其子树建安之风,带动文坛风气。其诗风文风不拘一格,颇有风骨,引以为后世所效仿。综上之言,对于曹操,不论从历史还是小说,只能高看,万不能小觑。
曹操当时执意杀高顺,主要是因为高顺不肯向曹操臣服。曹操本身也是一个珍惜人才的人,所以并不会无缘无故就杀死这个有才能的人,当时高顺在曹操面前表达了自己誓死效忠吕布,所以曹操才把他杀死的。吕布也是三国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人物。他被誉为当时的第一猛将,而他的手下也有一个大将叫高顺,当时他是吕布的心腹。要知道在当时有不少军队的将领认为酒可以鼓舞士气,所以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都用酒来招待自己手下的将士。但是高顺则知道饮酒其实并不容易在军中树立威严,所以他几乎不在军中饮酒。当时他也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在军中的声望也非常高。当然在他的培养之下他的军队军事实力也非常强悍,当时他的军队叫陷阵营。这支军队每个将士都有非常精良的装备,并且这些将士也是从众多将士中挑选出来的精兵。虽然这支军队仅仅就只有700人,但是军事实力却非常强悍。曹操当时手下也有一只骑兵军队,当曹操的骑兵部队与高顺的军队一决高下的时候却并没有能够打过这700人的军队,由此就可以看出当时高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当时吕布向曹操投降之后,曹操其实一开始也并没有选择杀了高顺,而是想要让高顺投靠到自己的阵营当中。但是当时高顺对吕布是非常忠诚的,并且当着曹操的面表达了自己对吕布的决心。所以曹操非常愤怒,在杀了吕布的时候也顺带杀了高顺。曹操认为既然人才不能为自己所用,就不要让他成为威胁自己的力量。
高顺的性格过于忠烈,而且不容易驯服,拥有较大的志向,这样的人就算表面答应归顺,我想多疑的曹操也不敢将其放到重要的岗位上。然而张辽勇多于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高顺更好的驾驭。
高顺和张辽都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的名将,在最初的时候是效忠于吕布的,可是因为吕布的一意孤行,使得本来就要冉冉升起的乱世将星,却在后来陨落。都说乱世之中出英雄,但在乱世之中因为“人才频出”,这便使得那个时候的英雄多会折戟沉沙,而在这些人中,高顺便是一个。
首先大家要知道,高顺的性格过于忠烈,而且不容易驯服,拥有较大的志向。我们从他不喝酒、严于律己就能看出端倪,这样的人就算表面答应归顺,我想多疑的曹操也不敢将其放到重要的岗位上。
其次,高顺大败过曹操的军队,曾经给他和他的军队带来过很大的创伤,所以在俘虏了高顺后,若不将他正法,很难向自己手下的兵士交代,很难安抚自己的本来的阵营。
如果曹操愿意不计前嫌接纳他的投降,他是可以为曹操效力的,当然,张辽的做法本身并没有错,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张辽最终也成功的选对了主公,成为五干良将之一,且张辽虽然跟随多个主公,但是在各主公生前,张辽并没有做对不起他们的事情,在主公手下也都尽心尽力,忠于职守,并没有背叛自己的主公,这与被主而降的许攸,叛原弑父的吕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主公和臣属本来就是互相选择的,主公贤明,臣属才愿意投靠,臣属有才,主公才愿意拉拢。曹操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他从张辽击破夏侯惇、袭取徐州城之类战役已经看出了张辽出色的军事才能。
当然张辽这两次出征都是和高顺一起行动的,并非他一个人的功劳,但是之前已经说了,无论高顺军事才能多强,曹操都不可能让他活着,所以曹操拉拢的人,也只剩下张辽了。这是大势所趋。
吕布被曹操打败之后,高顺和张辽都成为了曹操的俘虏,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结局,因为高顺是吕布的死忠粉,张辽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对于吕布并没有那么忠心。高顺和张辽在吕布阵营当中的地位也大不相同,高顺深受吕布的重用,他手中掌握着吕布军队当中最具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陷阵营,这支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大概只有700人左右,但是却可以在万人从中来回拼杀,使吕布军队当中的精神象征。吕布能够让高顺带领这支军队,也是代表了他在军中的地位。
张辽开始并没有跟随吕布,他初次在三国当中登场是丁原的部下。吕布当时也是丁原的义子,两个人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认识,后来吕布收下了董卓的金银财宝杀死了丁原,张辽为了活命跟随了吕布,其实他内心很看不起吕布这种为见财起意的小人行为,所以在之后的战争中也没有使出自己100%的力气。
张辽清楚吕布在乱世当中只是一个小角色,他无法完成天下一统的任务。张辽在等待一个能够赏识自己才能的伯乐,曹操的到来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作为一代名将还是要有自己的骨气,高顺和张辽开始对曹操爱答不理。这种场面曹操也非常熟悉,作为名将当然要有尊严,曹操软硬皆施,他看出高顺绝对不会投降自己,于是让他到地下去陪了吕布,张辽已经有了缓和的态度。
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他也懂得想要一统天下必须拥有更多的人才。张辽已经有了投降之心,曹操再加点柴添把火,就能够把他争取到自己的阵营当中,曹操的眼光没有错,张辽成为曹操帐下的五子良将,并且在逍遥津一战中以少胜多,为曹操守住了北部边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6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