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五代十国历史,石敬瑭和后晋的存亡有何关系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5 08:25:08

五代十国历史,石敬瑭和后晋的存亡有何关系

虽然石敬瑭把幽云等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但驻守这些地区的汉军将领并不愿意做契丹人的奴隶,起兵反抗。耶律德光路过云州时,大同节度判官吴峦闭门不纳,耶律德光大骂:“你们皇帝早把云州给我了,你们为谁守城?!”挥军攻城,可云州的汉军很能抗,契丹军泡了半年也没得手,同时吴峦派人向石敬瑭求救。

如果石敬瑭给痛改前非,放弃所谓承诺,和契丹人刀兵相见,胜算还是很大的,毕竟十六州尚在他手中。而且耶律德光孤军悬进,消灭他不是没可能。但石敬瑭却不这样想,他想到的是自己刚入中原,各地藩镇对自己并不心服,他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藩镇叛乱,而不是去维护中原百姓的利益。石敬瑭命令幽云地区的汉军将领都回到内地,把土地让给契丹人。

站在石敬瑭的角度来看,他的考虑是非常正确的,他刚刚夺得政权,统治基础非常不稳,那些老军头有几个肯服自己的?后来石敬瑭连续接到官军自残的消息,头都大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又要想逃跑。这时他的大将军刘知远站出来,对石敬瑭说:“陛下不必担心,这干子乱党不过是群耗子,成不了什么大事。当初在晋阳时与唐军作战,险象环生,几度陷入死地,现在陛下不还是君临天下?叛军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敌情绪。只要我们固守住京师,人心自安,乱党就不难平定了。”

刘知远确实是个人才,他和赵匡胤的职业相同,都是提着脑袋谋富贵的主儿,最不怕的就是打仗。虽然刘知远后来建立的后汉仅存在了四年,但要论起军事能力,他远超过石敬瑭,石敬瑭也只是因契丹而成事,加上李从珂愚不可及,才饶幸成功。刘知远的才能得到了耶律德光的认可,并对石敬瑭说“这个人是很有本事的,对你有大用,不要卸磨杀驴。”石敬瑭是干爹的应声虫,自然更加器重刘知远。刘知远主持京师防务,严明军纪,宽抚众心。士气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一点做好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果然都中被刘知远治理的一片肃然,军队的软战斗力迅速提高。

石敬瑭知道他这个位子是怎么来的,狗都知道谁丢给它块肉骨头,它就会冲谁摇头摆尾、吡牙咧嘴,况石敬瑭乎!为了报答耶律德光,除了自己的老婆,石敬瑭没一样不敢孝敬小干爹的。他连自己老婆的亲弟弟李从厚都敢卖,天下还有什么让石敬瑭不敢做的?

现代人如果认了个干爹干妈,逢年过节的也要表示点孝心,送点钱物什么的。石敬瑭自然免不了这个俗,何况他和义父之间不仅是“父子关系”,更是政治同盟,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契丹需要中原的物资来维持豪华的贵族生活,石敬瑭需要契丹强大的军事实力来维持自己在中原的统治。

石敬瑭做人很到位,即使他生活在现代,也绝对是个八面玲珑的角色。之前约定的每年奉送三十万的金银财帛虽然年年不少,但这毕竟是官方往来,私下的交情有时比官方上的承诺更值得信赖。除了这些之外,每年契丹遇上红白喜事、周年忌日什么的,石敬瑭都要派人送去最新鲜的时令货和契丹国罕见的珍珠宝贝。

耶律德光是他的干爹,干爹身边的七姑八婆们自然也成了石敬瑭的亲戚,这些人最得罪不起,随便谁说一句坏话都有可能让耶律德光对他起疑心,好东西自然要大家来分享,上至述律太后(石敬瑭的干祖母)诸王、下至普通大臣,甚至赵德钧的儿子赵延寿也有一份。

按说石敬瑭做的已经很不错了,但契丹贵族们并没有把石敬瑭当人看,有一点做的不好,就破口大骂,石敬瑭反正已经不要脸了,厚着脸皮赔笑,契丹人是得罪不起的。(现在也有人说:洋人是得罪不起的。)石敬瑭自甘下贱,可后晋政权中并非个个都是软骨头,见皇帝如此无耻,个个都义愤填膺,也有人劝过石敬瑭不要这样放纵契丹人的贪婪,贪婪是永无止境的。

现在的石敬瑭给人家做儿子已经上了瘾,根本听不进去,反而骂这些人糊涂:“你们懂个球!我这么做是为我自己吗?每年给契丹人的不过是几个县的财政收入,中原这么大,还怕让契丹吃穷了?何况惹毛了契丹人,他们大军南下,最终受罪的还不是我们的人民群众?”

石敬瑭说的貌似大义凛然,但仔细分析,漏洞百出。三十万确实不算多,但这也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拿这些钱进行国防建设可不可以?如果石敬瑭不放弃燕云地区,利用地理优势防御契丹人是绰绰有余的,即使契丹南犯,也可以御之于国门之外,怕他什么?石敬瑭把燕云地区的数十万百姓都送给契丹人当奴隶,这也是“爱护”人民群众?

虽然石敬瑭有时也会对百姓送点小恩小惠,有一年下大雪,贫民受冻,石敬瑭下诏赐给穷人木柴石炭和粮食,让他们过一个“暖冬”,但对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百姓来说,能解决多少问题?

石敬瑭虽然比较无耻,但并不白痴,做为一个在乱世中谋求生存的人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要拿得起放得下,能“取”也能“舍”。对石敬瑭来说,放弃的是尊严,得到的是富贵,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对石敬瑭很不服气,安重荣是个胡人,生性粗豪,为人凶悍,人称“安铁胡”。

安重荣狂妄的对部下说:“天子唯兵强马壮者能当之!”这句话非常有名,点破了五代十国战乱不止的深层次原因,还别说,虽然安重荣出身“少数民族”,但他对汉族人民还是挺深的感情。石敬瑭命令边镇要对契丹人讲礼貌,可安重荣偏不这样,经常漫骂路过歇脚的契丹使节,甚至把闯入守境人偷鸡摸狗拔蒜苗的契丹骑兵也宰了不少。耶律德光哪能不生气?臭骂石敬瑭说他管教不严。

石敬瑭气的牙根直痒痒,不过他知道安重荣手中有兵,怕把这位爷给惹了,所以说话还比较客气,连安慰带威胁:“兄弟,别忘了你的富贵是谁给你的,火玩大了,小心烧着你自己的屁股。”可安重荣哪管你这些,干脆上表骂石敬瑭,说他:“罄中国珍异,贡献契丹,凌虐汉人,竟无厌足。”

安重荣还有些气节,又上表要求石敬瑭发兵攻打契丹,并说“天道人心,难以违拒,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安重荣看的倒是长远,契丹刚刚得到燕云地区,统治基础很不牢固,汉人多不愿受契丹人统治。即使出兵不能消灭契丹,重新夺回十六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石敬瑭不听。他早就想除掉安重荣了,毕竟现在他是皇帝,身边躺着这位粗人,换谁也睡不着。石敬瑭开始行动起来,他先是让“右臂”刘知远去太原做河东节度使,在左路钳制住安重荣,同时将原河东节度使李德统改任为邺都留守,在安重荣的侧翼敲进根钉子。

晋军如蝗虫般扑到城下,杜重威下令攻城,其实不攻城,困也能困死安重荣,这时的安重荣已经是瓮中之鳖,没什么反抗能力。城中的那些军爷谁肯愿意为安重荣尽忠,尽了忠还是“反贼”,有人趁安重荣不备,打开城门放晋军进来。晋军立功心切,一通大杀,老百姓被杀二万多人。安重荣被活捉,押到杜重威面前,杜重威一阵奚落,斩于城下,这时已经是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杜重威把开门的那位爷也给切了。不仅如此,杜重威还将安重荣的私产全都划到自己的名下,大捞了一笔。杜重威把安重荣的人头送到汴梁,石敬瑭这个高兴啊,对着安重荣的人头笑道:“安胡子,你也有今天?”命人把人头用漆封上,送给契丹他干爹,让他老人家消消气。

石敬瑭这一年也不过51岁,到了天福七年的五月,石敬瑭突然染上重病,屡治无效,眼看到大限就要到了。石敬瑭知道阎王爷要请他过去了,但这时他的继承人问题还没有解决,最年长的儿子石重睿也只是个小娃娃。虽然侄子石重贵已经成年,但毕竟不是自己所生。便托孤于宰相冯道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希望在自己死后让石重睿继位。并下诏让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回朝辅政,可在朝中主事的齐王石重贵不喜欢刘知远,把诏书给扣了下来。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六月十三日,石敬瑭病死于大梁宫中。

臭名昭著的儿皇帝一命呜呼了,石敬瑭的“父亲”耶律德光也抄了回老文章,辍朝七日,派人去儿子的灵前哭一回也就算了。耶律德光从来也没有把石敬瑭当自己人,他们的父子关系是以政治利益为基础的,要说一点感情没有不近人情,但耶律德光更看重大辽国的利益,换句话说,只要中原统治者保证契丹在中原的利益,至于儿皇帝姓字名谁,这并不重要。

石敬瑭死时让冯道等人顾命,并没有把位子传给石重贵。而接受顾命的冯道想的石敬瑭完全不一样:石重睿是个小娃娃,能治得了天下?即使石重睿能在乱世中多做几年皇帝,等他长大后自己还不知道在不在,拥立之功要等到十几年才能可能收到利息,这样的傻事不干也好。冯道看上了石重贵,便向景延广征求意见。景延广比冯道还猴急,想到一块去了,当然同意。二人便联络其他朝中重臣,背弃了石敬瑭的临终嘱托,把石重睿晾在了一边,拥立二十八岁的石重贵做大晋皇帝。

石重贵才能一般,比他伯父强不了多少,但有一样却是石敬瑭远远不及的,就是石重贵对契丹的态度问题。石重贵对伯父当耶律德光的儿子早就不齿,觉得太丢人,耶律德光只比自己大十岁,却成了自己的“祖父”,不知道惹过多少人暗中笑骂。石重贵称帝之后第一件事就要撇清和契丹乱七八糟的“亲戚”关系。当然比“亲戚”关系更重要的是国家关系,毕竟称孙只是家耻,称臣则是国耻。石重贵也知道饭要一口口的吃,先解决晋朝和契丹的关系。

耶律德光已经习惯了石敬瑭对他奴颜卑膝,也吃惯用惯了中原的东西,石重贵这一翻脸,就意味着以后别想再吃白食了。于是决定出兵灭掉石重贵,这小子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契丹人在中原的利益。石重贵对此早有准备,决定御驾亲征。石重贵先赢了几阵,耶律德光虽然吃了几个瘪,但这点小挫折是吓不倒这个漠北枭雄的,他见一时难以消灭晋军主力,便以客为主的玩出“坚壁清野”,派出几支骑兵部队,在华北平原进行残酷的扫荡,逢人就杀,见粮食就烧,摧毁晋军的军资储备。这招果然毒辣,晋军本打算依靠本土的资源优势和契丹打消耗战,但军储都被烧光了,军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但最终契丹人又在白团卫村遭遇重创,狼狈退了回去。

说来也非常的遗憾,中原的那些将军们在防御外侮时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但一旦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便开始互相倾轧起来,内耗不断,各怀私心,谋求更多的私利。而一旦不得手,便对石重贵心存愤恨。

到了开运三年(公元946年),这两年在中原被晋军揍的鼻青脸肿的耶律德光再次率大军南下,石重贵以为前几仗打的不错,并不把“耶律爷爷”当回事。可让石重贵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的那帮“栋梁”们这时早就和他同床异梦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虽然痛击了前来捣乱的契丹军,但取胜之后就开始自保,任由契丹军南下。而石重贵的姑父杜重威(此时已经避石重贵名讳改成杜威)以及李守贞等人被契丹军包围弹尽粮食后,干脆做了好汉,投降契丹。

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十二月,石重贵放下皇帝的架子,以“孙子”的身份给耶律德光写了一封求降书,希望耶律爷爷“惠顾畴昔,稍霁雷霆,未赐灵诛,不绝先祀。”自己将“荷更生之德,一门衔无报之恩。”然后让长子石延煦、次子石延宝奉表至契丹营中,向耶律德光请罪。十二月十六日,张彦泽入汴梁,纵军大掠于市。城中一些游手好闲的人也跟着发财,突入富户家中,杀人越货,无恶不作。汴梁少年李处耘(宋朝名将李继隆之父)见状大怒,持箭射杀数十人,有些闲汉上前来杀李处耘,李处耘功夫好,手刃数贼,乱兵这才退去。汴梁大乱整整两日,各路英雄好汉都捞的差不多了,这才收手。

数月前石重贵还是汴梁城的统治者,现在却成了俘虏,人生如幻景,见者莫不痛哭。

石重贵做了俘虏,这才知道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石重贵想要几匹锦帛,换成平时,守库吏早就跪着送上前来,现在不一样了。石重贵失了势,没人把他再当个人物看,库吏冷言拒绝:“这些不是你的东西,不可能给你。”石重贵又转向前枢密使李崧要酒喝,李崧虽然没有当面拒绝,但也是推脱不给:“臣岂能无酒?但担心陛下醉后失仪,万一有变,臣承担不起责任,所以臣不能满足陛下的要求。”李崧算盘打的很精明:耶律德光马上就要进城,如果耶律德光知道李崧私下和石重贵有往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李崧还准备在新朝谋个饭碗,怎么会和这个前朝废帝勾肩搭背?

耶律德光在汴梁发展,留下石重贵肯定是个隐患,耶律德光“封”石重贵为负义侯,举家安置黄龙府(今吉林农安)。石重贵并李太后、安太妃、冯皇后、石敬瑭幼子石重睿、二子冯延煦、冯延宝以及宫人数百启行北迁。行前,前晋大臣无人来送,这帮聪明人都忙着巴结新主子,谁还认石重贵?只有磁州刺史李穀伏拜于路,捶胸痛哭:“臣有罪,以致陛下受此辱!”

石重贵行至杜重威大营时,引发旧恨,仰天长呼:“石家待杜威何厚,彼又待臣何薄!苍天!苍天!此亦天意乎!”说罢恸哭而去,一路北上。近二百年后,北宋亡国皇帝宋徽宗赵佶和石重贵一样被俘北去,路过蓟县(今天津蓟县)时,有桥名为还乡桥,问之,方知桥名是前晋少帝石重贵所起。

后晋灭亡,前后存在十年。

辽应历十四年(宋乾德二年,既公元964年),晋出帝石重贵死于黄龙府,冯氏不知下落。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终于如愿以偿的坐在大梁宫中,该死的石重贵想和自己做对,也遭到了可耻的失败。现在数千里大好河山成了他耶律德光的家产,心中那个痛快啊。

耶律德光喝着美酒,搂着美女,对跪在地上对自己狂拍马屁的原晋朝官员们说:“我之所以能够灭掉石重贵坐在这里,是因为我对你们的了解远大于你们对我的了解。”耶律德光又问“人尽可夫”的冯道先生:“你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冯道大义凛然的回答道:“臣是个无才无德的白痴老家伙!”耶律德光大笑,又问:“那么现在天下事混乱成这个鬼样子,老先生认为该怎么办啊?”冯道既来拍马屁,就不会半途而废,说道:“天下的老百姓受苦受难,现在即使如来转世也救不了,只有皇帝陛下才能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

这马屁拍的极有水平,那帮跟屁虫和冯道根本不是一个重量极的,怪不得耶律德光对冯道“宠幸有加”,封他做太傅。

可冯道諂媚的笑容还没有退去,耶律德光就派出契丹族骑兵打着给战马找草料的名义到民间“打草谷”,实际上就是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如果单是劫财还罢了,契丹骑兵还劫命,见着壮年男人就用刀砍死,老弱病残就地给活埋了,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死伤无数。狼子野心,果然与众不同,石重贵再昏愦无能也没干过这个。老百姓受尽了契丹人的凌辱,各地纷纷爆发反抗契丹野蛮统治的起义。耶律德光有些坐不住了,仰天背起诗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想家了。

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三月,耶律德光留下他的表兄兼大舅哥萧翰留守大梁,把大梁的金银宝贝连同太监宫女都带着,踏上了节后返乡的路程。耶律德光在《辽史》中的评价很高,元朝脱脱说他“威德兼弘”,可这个“威德兼弘”的大皇帝在回国途中也不放过饱受苦难的老百姓,派出骑兵继续掠夺民财。

尤其残忍的是,耶律德光在路过相州(今河南安阳)时,契丹军大肆屠杀,奸淫妇女,将城中的男人近乎杀绝。最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契丹军还虐杀婴儿,用嗷嗷待哺的婴儿扔在空中,当婴儿掉下来的时候用刀捅死,这帮禽兽不仅不以为耻,反而以此为乐。如此残忍暴虐,老天也不容他,当人面兽心的耶律德光行到栾城(今河北栾城东)时,染上重疾,勉强走到了杀胡林,因医治无效,呜呼毙命。契丹人带着耶律德光被掏空的尸体回国,他的侄子耶律兀欲继位,尊耶律德光为太宗皇帝。

在这个中原没有皇帝的真空中,刘知远抓住机会,建立了后汉政权。

后晋灭后唐之战:“儿皇帝”石敬瑭靠辽军入主中原

后晋灭后唐之战,是历史最不愿看到的一幕。此战诞生了一个儿皇帝石敬瑭,其所作所为,为人所不齿。

几年前,因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这一问题,西安、洛阳两地网民大打口水战,争论的焦点是:到底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还是西安为起点?后来争论升级了,延伸到帝都分量之争。有西安网民说:洛阳虽然也是古都,但所立朝代除东汉之外,其余皆为短命王朝,其中后唐存14年而灭、后晋立12年而亡等等,哪有西安的汉唐气势?

其实在我看来,后梁、后唐、后晋等朝代之所以寿命短,正是因为洛阳战争频繁的缘故,这更说明洛阳作为帝都分量很重。古都不以朝代短长论分量,譬如建都南京的朝代都很短命,却不影响南京作为古都的分量。细读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凡国家分裂之时,洛阳的重要性要高于长安,都来洛阳争天下;步入统一之后,长安则上升到第一位,都去长安坐天下。其原因是国家统一之后,坐镇长安便于防范西北游牧民族东侵。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洛阳、长安就像是历史的钟摆,坠着历代的都城城址,不在此便在彼,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必要互贬。

事实也正是这样。譬如进入五代时期,试问北方哪一场战争不是为争夺洛阳而展开?大唐灭亡后,直到公元960年北宋才建立,54年间,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战争打起来,那叫一个狠,都在洛阳的肌体上动刀动枪。洛阳城以血肉之躯,承受着战火的蹂躏,挡住无数“子弹”,这个战争的肉案板,代价有多高?分量有多重?

后唐兵变与潞王夺权之后,李从珂成了后唐末帝,而立了无数战功的石敬瑭却只能当臣子。当年他跟在明宗的 *** 后面,一刀一枪地奋斗过来,但潞王称帝后,他只能称臣于潞王。潞王仍让他做河东节度使,令其离开洛阳,偏居于北方。

李从珂当皇帝,心里也不踏实,总担心石敬瑭要反;石敬瑭也不踏实,总担心李从珂暗算他,于是他常在别人面前称自己年老多病,啥也不关心了,不断地写辞职报告,要求解甲归田,请皇上解除其兵权,改任行政职务。

末帝见石敬瑭想退居二线,问手下大臣该怎样处置,大臣们皆认为不可,说石敬瑭这是在试探,一旦解除其兵权,石敬瑭必反。可是,末帝想顺水推舟,就批准了石敬瑭的请求, 调整了他的工作岗位。

石敬瑭果然生气了,要反叛,末帝就下诏削去石敬瑭的官爵,对其亲属进行捕杀--从这点看来,历史上大将要反,多是由皇帝逼迫的。几天后,末帝又派大军向石敬瑭发动进攻,让大将张敬达率大军3万,在今山西太原南安营扎寨,对晋阳形成包围之势。

面对重兵压境,石敬瑭有些焦虑,担心打不过张敬达。这时,一个幕僚给他出了馊主意--向契丹求援。自古以来,国家发生内乱,多有向邻国借兵的,这事不稀罕,问题是这一次,幕僚是让石敬瑭“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向尚处于游牧阶段的异族王称臣,称对方为老爸,自己当儿子。

这就有点难堪了。

此人不但让石敬瑭

去当干儿子,还建议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意思是说,等契丹出兵灭了后唐,就把以上地区送给邻国。

这一交换条件太离谱!石敬瑭手下大将刘知远马上反对,说:“称臣就够了,当儿子太过分;多给财物尚可,割地予敌不妥!”石敬瑭却动心了,这家伙本身是沙陀人,与契丹人同属胡人。他想:“我们胡人之间,谁愿当爹谁愿当儿,那是自己的事儿,只要能度过当前危机,或能登上龙位,就是让我当孙子也干!”

于是他派使者到契丹请求援助,提出称臣于契丹主,并约定灭唐之后,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以儿子侍奉老子的规矩,侍奉契丹主。人们听了不觉好笑:石敬瑭已经45岁了,而契丹主耶律德光才34岁,儿子竟然比老子大,奇!

契丹主当然很兴奋,于是先派3000骑兵来援助石敬瑭,接着又亲率5万骑兵南下,包围晋阳后,向唐军发起猛攻,大败唐军,杀掉万余人。石敬瑭一看,自己认的干爹还真管用,于是也率军来打唐军。后唐末帝大惧,赶紧调洛阳步骑兵到河阳(今孟州)布防,又派忠武节度使赵延寿率兵2万赶赴晋阳御敌。

可是,后唐兵力不足,与契丹兵打起来,根本不是对手,多次失败,草粮皆空。石敬瑭见形势大好,干脆称帝,与契丹合兵一处,杀向洛阳。消息传到洛阳,百姓纷纷出逃,躲进豫西山中。几天后,末帝带残兵退守河阳,重新布防,试图守住洛阳北边的最后防线。其手下诸将对他说:“契丹大军将至,河水又浅,人心离散,此处不可久守!”末帝无奈,下令破坏河阳桥,以阻契丹骑兵,自己则回到洛阳,收拾细软,准备逃窜。

石敬瑭率兵一路往洛阳赶,唐军中一些将领见石军汹涌而来,纷纷率军投降,甚至为石敬瑭准备好渡河的舟楫,致使黄河防线不战自溃,洛阳完全暴露在敌军面前。而在邙山巡防的1000多名骑兵也无心作战,不断有人骑马奔石敬瑭去了。

此时,后唐末帝李从珂已是瓮中之鳖。石敬瑭

为防止末帝向西逃跑,请1000名契丹骑兵扼守渑池。末帝彻底绝望,与曹太后及几位大臣自焚而亡。至此后唐灭亡后晋坐稳,后晋灭后唐之战圆满结束,时为公元936年。

事后,石敬瑭倒是很守信用,割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还给“爹爹”奉送数万金帛。

【历史知识】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时间范围】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夺取后蜀四州、南唐十四州、辽两州,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重病被迫班师,后不幸病亡。柴宗训即位后不到半年,就被赵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为南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马楚、南唐、北汉,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十国中方面,江南地区有南吴、南唐、吴越国、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南楚、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两川地区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文化】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燕云十六州】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失岭北(王维诗中都护在燕然的燕然都护府)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之于南方犹如岭北行省之于北方,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元朝称之为腹里。

五代十国的历史大致进程是怎样的?

五代十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时间从907年—960年,持续了约50多年。要说“五代十国”这一称谓的话,还是出自《新五代史》中对它们的称呼,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一直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

十国是指中原地区之外的几个割据政权,即南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马楚、南唐、北汉,有一个简单记法: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我们知道唐代在安史之乱之后开始由盛转衰,逐渐出现藩镇割据,到唐末黄巢起义之后,藩镇割据大规模出现。朱温灭唐朝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中原地区呈现五个政权一次更替的状态,然而它们无法统一全国,其他地方的藩镇便出现十个历时比较长、称王或称帝的政权。

中原方面,朱温篡唐建立了后梁,而后在923年晋王之子李存勖灭掉后梁,建立了后唐。后唐在经历一段强盛后被契丹军灭,随后是后晋。后晋又被契丹军灭后,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其后郭威篡后汉建后周,最后被赵匡胤篡位,建立了北宋。这五代,其实并不像之前的朝代一样,是藩镇共同认可的共主,而是像一个藩镇型的小朝廷。

十国中 ,除了北汉外,其他都割据在南方,江南地区被南吴、南唐、吴越国、闽国割据,湖广地区是被荆南、南楚、南汉占据,两川地区是前蜀、后蜀。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相继灭掉这十国,最后基本统一了全国。

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虽然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但各朝变化比较大,制度变迁快,大致有三省六部、三司盒枢密院,其中枢密院权力相对更大。在经济方面,北方战乱频仍,所以许多人口迁移到南方,南方十国林立,社会较为安定,各国君主又比较重视生产,经济快速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5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