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肇为什么要立邓绥为皇后邓绥有哪些吸引刘肇的地方

以史为鉴 2023-07-05 08:16:49

刘肇为什么要立邓绥为皇后邓绥有哪些吸引刘肇的地方

窦氏为维护专权,安插了大量党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与亲信。当初,和帝在长安召见窦宪,朝臣甚至议论称之“万岁”,尚书韩棱愤怒指责“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才算止住了这场闹剧。这一方面说明窦氏权势的贵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朝臣趋炎附势的风气。因而,汉和帝执掌政权后,立即清理窦氏残党余孽,太尉宋由因为窦氏党而被罢免,后自杀。其他亲朋故旧,凡是依仗窦家的关系而做官的,统统被罢免回家。

当然,这里也免不了有一些是因为有人携私怨报私仇,而蒙冤至死的。班固,就是其中一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令陕西泾阳县南)人,其父班彪为东汉著名历史学家。汉章帝即位后,因“雅好文章”而更加器重班固。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以车骑将军领兵伐北匈奴,班固随军出发,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汉军出塞三千余里,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班固因此作《封燕山铭》,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铭”。

后来的窦宪谋杀汉和帝的案件,本与班固毫无关系,但班固既为窦氏幕府人物,自然遭到株连,因而被免官。但洛阳令种兢因私恨却将班固下狱并致死。值得注意的是,汉和帝了解了这些情况,下诏谴责了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表现出处理事务公平公正、见错必究的精神。

东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宫廷内设置了中常侍、黄门侍郎、大黄门、小黄门等宦官职务。他们负责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在汉和帝夺回政权的过程中,中常侍钩盾令郑众,直接参与了策划和实施,在论功行赏时,郑众自然是首功。于是,郑众被升迁为大长秋。“长秋”是汉代皇后的宫名,用以名官,称其官署为“长秋寺”。这是皇后近侍官首领,一般由皇帝亲信充任,负责宣达旨意,管理宫中事务。

在进行策勋颁赏的过程中,和帝注意到,郑众总是推辞的多,接受的少,这种谦逊仁爱之心,很得汉和帝的赞赏。因此,汉和帝以后便经常同他讨论国家大事,国家一些大政方针的决策,便较多地掺杂着宦官的力量。所以史书上说“宦官用权自此始矣”!

当然,汉和帝重用宦官,还有一些客观因素。这就是,这时期他所信任、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体弱,或寿短命微,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永元八年(公元96年)的四年间,相继故去的就有: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千乘王刘伉、太傅邓彪,广宗王刘万岁、太尉尹睦、司徒丁鸿、城阳王刘淑、乐成王刘党、陈敬王刘羡等十位朝廷重臣和宗王。

在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集团的势力后,汉和帝开始亲理政事。他每天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从他亲政的所作所为来看,尚不失为一个英明有为的君主。

西北有西域都护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余国;东北有乌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单于,将辽东收归,改为渤海郡。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过少数民族的叛乱。

和帝当政时期,曾多次下诏赈灾救难、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

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狱的廷尉陈宠,便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仁爱之人,每次断案,都依据经典,而“务从宽恕”。

汉和帝对有过失之人,也能根据情况,从宽处理。永元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死后。由于宫廷紧守秘密,汉和帝是梁贵人所生的事实,始终没予公开。太后死后,梁家才敢奏明朝廷,为梁贵人讨一个说法。这时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但在如何安置窦太后的问题上,三公上奏:“请依光武黜吕太后故事,贬窦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汉和帝却念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认为“恩不忍离,义不忍亏”,不应有所降黜。于是,不降尊号,谥为章德皇后。而对梁贵人、宋贵人的问题也都妥善安置。梁贵人被追封皇太后。

汉章帝时,居巢侯刘般死,按规定应由长子刘恺袭爵,但为满足父亲的遗愿,他坚持让弟弟刘宪袭封,自己则逃往外地。执政官上奏请示收回刘恺封国,汉章帝嘉其义,特许等待他。

可刘恺始终没有回来,十多年后,执政官又提起此事。对此,侍中贾逵上书说:“孔子曾说:‘能以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呢?’有司没有推究刘恺此举的乐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处理,这样做,恐怕不能助长礼让的风气,成就宽弘的教化啊!”汉和帝深以为然,下诏说:“王法崇善,成人之美。”于是,不仅同意刘宪袭爵,而且征刘恺为郎。

爱民为本:和帝十分体恤民众疾苦,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他也常常以此自责,如,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京城洛阳地区发生蝗灾,他下诏首先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忧民之心,殷殷可见。岭南(今广东地区)出产生龙眼、荔枝,为了满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经风历险,劳民伤财。唐羌上书,请求停止,和帝批示:“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爱民之意,发自肺腑。

选官用贤

汉和帝深感吏制建设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任用。据统计,他当政时期,曾四次专门下诏纳贤。这既反映出东汉吏制的空虚与堕落,也表现出汉和帝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从夺回政权到亲理朝政,可以看出汉和帝是一个宽和仁爱的君主,这与他的谥号“和”是吻合的。但作为一个君主,明辨是非,当机立断,更是一个重要的素质,在清除窦氏集团的斗争中,汉和帝做到了这一点;在废立后妃的过程中,这一点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汉和帝渐长以后,前执金吾阴识的女儿被选入后宫。阴氏世为贵戚,再加上年少聪慧,面貌秀丽,让汉和帝倾心于她,在永元八年(公元96年)册立为皇后。不久,汉和帝又把前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邓绥选入后宫。邓氏的祖父为高密侯邓禹,出身于“元功之族”,也为世代权贵之家。但邓氏比阴皇后更加年轻、更加漂亮,特别是性格更加温顺,因此,最得和帝的宠爱,册立邓氏为贵人。

一次,邓贵人偶感风寒,卧床不起,汉和帝连忙命令贵人的家属进宫探视,并允许他们自由出入宫禁。邓贵人就此劝阻和帝说:“宫禁重地,陛下竟许为妾外家出入,恐遭异议,妾不敢蒙此厚恩。”和帝不禁赞叹道:“其他人以见亲属为荣,贵人反以为忧,识见真非常人可及!”于是,对邓贵人更加宠爱。这引起了阴皇后的嫉妒,发狠道:“他日我若得志,必使邓氏再无遗类!”宫中侍女平常受到邓贵人许多恩惠,将阴皇后的话传给了贵人。邓贵人见不容于皇后,流泪说道:“我平常敬奉皇后,小心有加,尚不见容,日后怎能和好相处。与其将来受祸,还不如今日绝命,也可以上报帝恩,中免族祸,死也无恨了!”说毕,要饮药自杀。邓贵人说这番话时,适逢宫人赵玉在旁,慌忙劝阻。事情真相渐为汉和帝知晓,汉和帝除对阴后疏远一层外,又加憎恨,遂有了废立皇后的打算。

永元十四年(公元93年),有人告发阴皇后私为巫蛊,咒诅皇上。汉和帝令中常侍张慎草草审讯,随即定案,册废阴皇后,令迁居桐宫。阴皇后在桐宫中悲愤难忍,不久死去。废阴皇后以后,汉和帝想立即立邓贵人为后。邓贵人起初不从,称病不起,然而和帝决心已下,非她莫属,经过几个月的推推让让,邓氏终于即皇后位。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刘肇,到二十七岁这一年,终于熬不住了。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冬十二月辛未,汉和帝在京都洛阳章德前殿去世。次年,葬于慎陵(今河南孟津)。谥号“孝和”,庙号“穆宗”。

汉和帝死时,尚未及立太子。阴皇后、邓皇后均未有子嗣,后宫嫔妃所生子,前后夭折了十几个。因此,往往视宫中为凶地,以后所生皇子均由奶娘抱出宫外,寄养民间。等到汉和帝驾崩,群臣一时也难以尽寻皇子下落。最后,由邓皇后提供线索,只找到了宫女所生的两个皇子,长者刘胜八岁,素有痼疾,未便迎立;少子刘隆,出生才百日,乃即令迎入,立为太子,当夜即位,尊邓后为邓太后,是为汉殇帝。不到半月,即到明年,于是改元延平。因殇帝尚在襁褓之中,只能由邓太后临朝听政。

汉和帝刘肇生平简介

  姓名:刘肇>  谥号:和>  生年:公元79年>  卒年:公元105年>  年号:永元;元兴>  陵墓:慎陵,在孟津县>  皇后:阴氏;邓绥>  子女:两子>  政绩:诛灭外戚窦氏集团,夺回政权>  过失:信用宦官,为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汉和帝刘肇一辈子都在跟他的命运作斗争:从小被迫离开生母,不满10岁又死了父亲;登基后,把持政权的是养母和她的一帮亲戚;好不容易从外戚手中夺回政权,正待大展宏图时,却又一病不起,年纪轻轻就命丧黄泉。>  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却被命运扼住了喉咙,这无疑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  一>  刘肇是汉章帝刘火旦的第四子,他的生母姓梁,是宫中的一名贵人。>  说不上是幸运还是不幸,刘肇出生后不久,就被他父亲的大老婆——窦皇后相中了。这位窦皇后自己不会生孩子,又担心自己皇后的位置动摇,想认养个皇子,间接实现母凭子贵的目标。她觉得梁贵人比较好说话,就与梁贵人商量,欲认养刘肇。梁贵人很高兴,认为刘肇跟着皇后肯定比跟着自己有前途,说不定将来能当上太子,就欢欢喜喜地把他“送”给了窦皇后。>  梁贵人想得没错,刘肇跟着窦皇后的确有前途。当时的太子是宋贵人所生的皇子刘庆,可窦皇后为了让刘肇当上太子,天天在刘火旦面前说宋贵人的坏话。日久天长,刘火旦经不住窦皇后的再三挑拨,就下诏废了太子刘庆,改立刘肇为太子。>  那是公元82年,刘肇不到4岁,还不明白“太子”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他仍旧像往常一样,天天跑去找庆哥哥——刚从太子位子上被撵下来的刘庆玩。刘庆当时也才5岁,同样不明事理,也不记恨刘肇,俩人仍旧像以前一样要好,入则同室,出则同车。

邓绥简介:东汉杰出的女政治家

  邓绥是东汉和帝的皇后,汉光武帝时太傅的孙女,南阳新野人,东汉女政治家。邓绥自小孝顺慈爱、喜好读书,六岁即读史书,十二岁通《诗》、《论语》,常和诸兄互相讨论其中要义。> >   邓绥从小不喜欢学做家务和针织女红等,因此屡次被其母亲责骂,母亲以传统男女有别的看法,认为女孩子唯有习女工最重要,于是她在白天学女工之外,晚上仍读经书,她父亲则对她读书较为支持,认为她才能胜过他其它几个儿子。她自小就对读经史等被认为男性所从事的活动有如此兴趣,对她后来在政治上的表现有所影响。> >   由于邓家恪守孝道,家教甚严,邓绥养成了克己奉礼的性格。她5岁的时候,年迈的祖母亲自为她剪发,因老眼昏花,不小心剪破了她的额头,邓绥竟忍痛不语。家人见状很奇怪,就问她疼不疼。邓绥说:“不是不疼,只因太夫人怜爱我,这么大年纪了还为我梳理头发,我实在不忍伤她老人家的心,所以才强忍着不说。”一个五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明事理的话,谁敢说她日后不会有所作为?> >   邓绥长得十分漂亮,粉白的面庞,水汪汪的眼睛,樱桃般的小口,邓家老幼都十分喜爱她。邓绥的父亲遇到问题,都要与邓绥商议。父亲的器重和栽培,使邓绥很早就有了理家处事的本领。> >   邓绥十五岁时被选入宫中,她一入宫,就在嫔妃中间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那些自命不凡的妃子本以为自己美丽动人,见了邓绥才发现天外有天,这世上竟有比自己还美的人!汉和帝刘肇更是被邓绥的美貌迷住了。他一见邓绥,即惊为天人,觉得身边所有的女人都不能与之相比。他将邓绥册封为贵人,让她居住在嘉德宫,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在嘉德宫留宿。> >   这样一来,和帝的大老婆阴皇后不乐意了。这位阴皇后的母亲是邓禹的另一个孙女,算起来,她还是邓绥的亲戚。阴皇后比邓绥早入宫三年,也很聪明、美丽,入宫不久就被封为贵人,然后又被立为皇后。可是,这位阴皇后心眼儿小,她不许和帝亲近别的女人,和帝若在别的嫔妃处留宿,她就会拍桌子摔板凳。> >   入宫后,阴皇后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常在和帝面前说邓绥的不是。和帝为此很烦阴皇后,渐渐地,他连阴皇后住的长秋宫都不常去了。> >   邓绥对待汉和帝的皇后阴后甚为谦谨,如在在宴会之时,嫔妃们多打扮得很艳丽,只有她素服不装饰,而且平时衣服不敢与阴后同色。> >   邓绥晋见皇上时不敢与阴后并坐立,走路也表现出很谦卑的姿态,说话也不敢先于阴后;阴后被疏远之时,她就常托病不受皇上召见。但也因她如此地敬慎曲从,益受到皇帝的喜爱。> >   她虽身为贵人且深受宠爱,但仍只是皇帝的妾,其地位与皇后相差甚多,因此必须自谦以防遭到妒忌。但她受宠日盛,仍使得阴后大为担忧妒忌,好多次都想加害她。> >   邓绥得知此事,常垂泪叹息。和帝问她何故,邓绥说,她与阴皇后都无子嗣,后宫嫔妃所生的几位皇子,也都不幸夭折,她担心东汉皇室后继无人。和帝一听,觉得邓绥比阴皇后更近人情,而且处处为汉室着想,从此更加疼爱她。> >   一次,邓绥染病,和帝心疼不已,特许她可以召家人进宫探视,且不限时日。邓绥口中谢恩,却拒绝了皇帝的美意。她说:宫廷乃皇家禁地,若让外人长久滞留宫中,不但有违圣制,那些大臣也会批评陛下您徇私情、指责臣妾我不知足。这番话一出,和帝对邓绥的敬重又加深了几分。> >   阴皇后见邓绥声名日盛,不禁恼羞成怒,天天想着怎么弄死邓绥。公元101年,和帝病危,阴皇后认为时机到了,就对着自己亲近的随从立下誓言:我若得志,一定先除掉邓绥,将邓氏满门抄斩!> >   由于邓绥在宫中人缘很好,有人把此话偷偷地转告给她,希望她有所防备。邓绥听了,大吃一惊,她知道,和帝一死,自己的靠山就倒了,而和帝无子嗣,到那时,阴皇后临朝称制,自己绝对死无葬身之地。邓绥不愿意死在阴皇后手中,就想喝毒药自杀。宫女们急忙劝阻,并谎称皇上的病已痊愈,邓绥信以为真,放弃了自尽的念头。> >   事有凑巧,没过几天,和帝果然康复。他得知邓绥寻死之事,将其理解为“邓贵人对朕情深意重”,对其更加宠爱。> >   阴皇后计划落空,开始采取旁门左道。她请来巫师下蛊,咒邓绥速死、皇帝无子,以期保全皇后之位。此事最终被和帝知道了。和帝大怒,下令逮捕了相关人员,并将阴皇后赶出长秋宫,命她到桐宫深刻反思。阴皇后哪能咽得下这口气,不久就一病不起,活活地气死了。> >   阴皇后被治罪关押时,邓绥曾出面替她求情,和帝不但没有批准,反被邓绥这种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胸怀所感动。事隔不久,有朝臣奏称:长秋宫虚位,应选贤德者充任。和帝马上指定邓绥当皇后。至此邓绥入主长秋宫,步入了政治坦途。> >   邓绥登上皇后宝座后,仍旧谦和待人,谨慎自制。她带头掀起节约运动,着布衣,尝素食,凡各地上贡的奇珍异宝,全部下令禁绝,只要求供应纸、墨。> >   邓皇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宫廷内外的赞赏,才女班昭还参照她的作为,写下了传世名作《女诫》。> >   在后宫,她一反阴后对其他妃子的忌视,对于和帝的其它贵人甚为优遇。在宫中用度上力行俭约,她罢不合礼之祠官、免遣不少宫人,并减少衣食宴乐上的各种花费。> >   公元105年,汉和帝驾崩。和帝死时,朝中尚未立太子,整个东汉皇室,只留下寄养于民间的两个小皇子。刚二十五岁的邓绥果断地担起了朝廷重任。她派人寻回两个小皇子,扶持年纪最小的皇子刘隆登上帝位,即历史上的汉殇帝。而她本人,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掌握了朝中实权。可怜汉殇帝命短,才当了八个月皇帝,奶还没断,气就断了。于是邓绥又从皇室近亲中挑了个十三岁的男孩登基,即汉安帝刘祜,她则继续临朝听政。> >   和帝刚死时,宫中有人趁乱偷了一筐宝珠。邓绥认为,此事虽小,但关乎宫廷风纪,于是决定亲自查办此事。为防屈打成招、累及无辜,她没有采取刑讯逼供的方法,而是深入宫中调查,经察言观色并与众人交心,终于让盗贼认罪伏法。> >   邓绥临朝以后,东汉政权恰好正陷入危难期,灾害不断,蛮夷入侵。面对天灾人祸,邓绥丝毫不显慌乱,她任用贤良,,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局势。听说百姓挨饿,她就通宵不眠,并亲自裁减宫中开支,赈济灾民。邓太后的威望很快树立起来,赢得了天下人的敬重。> >   在刑狱上,邓绥精明体察,常能破除冤情;在学术上,邓太后除本身甚为好学外,亦努力奖掖学术,曾召集学者于在东观校对传记;在用人上,太后及邓骘皆引用许多名士如杨震等人。其摄政期间时值羌乱大起,且天灾不断,造成盗贼四起,民不聊生,每有灾,邓太后多自行节俭以救灾;在统治方法上,虽然她本身具有政治能力,但她以一个女性的身份,不便随时抛头露面,故常身在后宫,必须用一些私近的人为助。她大量任用其兄弟,先以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辅政,后又为晋升大将军,常留禁中,有大事常与之商量,其它的兄弟如邓悝、邓弘、邓阊等亦居官封侯,成为邓太后统治上的助手。> >   实事求是地说,邓绥的确有治国的本领。但是,邓绥也有过失,那就是过分依赖外戚,过于看重权力。和帝在世时,邓氏家族受封赏者很少。邓绥担心邓氏家族像历史上的外戚集团那样惨遭不测,每逢和帝提起封赏她的娘家人,她总是“哀请谦让”。邓绥的长兄邓骘很有能力,但也不过是个虎贲中郎将。邓绥执政后,为稳固自己的地位,开始依赖娘家人。经她提拔,她的娘家兄弟个个官居要职,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是邓氏家族的势力。> >   凡太后摄政,必引来外戚参与国家机要并被委以重任,这是东汉政治舞台上的惯例,也怪不得邓绥。再说,邓绥并没有一味地骄纵外戚,她对娘家人要求很严格,常告诫他们不可飞扬跋扈,不许他们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她曾诏告京师一带各长官,对邓氏犯错不要宽假。其后,邓太后也下诏让一些皇室子弟与邓氏子弟一同开学校,教经书,并亲自督导,希望能防止其子弟们生活过于骄逸。在她的管教之下,邓骘等外戚亦多恭顺节俭,力谋为国,因此外戚并未成为祸患,相比较来看,邓氏家族成员还算清明、忠顺,对当时社会的稳定也作出了贡献。> >   此外,邓太后也重用了不少宦官如等人为助,以他们来传达内外消息,而较少直接见公卿大臣,当时虽尚未有宦宫乱政的情形出现,却也造成他们的权力逐渐增加,为东汉后来的政治带来不好的影响。> >   倚重外戚,又不大权旁落,防止受人挟制,这也是邓绥的另一个高明之处。但或许是邓绥认为自己太高明了,比真正的皇帝还要高明,所以,她渐渐对权力产生了迷恋。汉安帝刘祜长大之后,她仍旧临朝听政,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倘若有人劝她“退出”,轻则被削职,重则被处死,她绝不手下留情。> >   公元121年,邓绥去世,她执政十六年,勤于政事,,为东汉王朝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死后被葬于洛阳北邙山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5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