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鲁迅《给徐寿堂的信》
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某种程度上甚至深深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基因。道教的源起除了后世人追溯的《道德经》,更为正式的开始应该是东汉时期由张道陵(原名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而后在隋唐时期逐渐成为中国的国教。
但我们知道五斗米教以及紧随其后的太平道(见注释1),往往与起义紧密相关,这一点让初期的道教很难被世俗王朝所接受,但为何过了几百年,道教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成为国教呢?对于这样的转变,这个人功不可没。
五斗米教的分裂
太平道伴随黄巾起义的失败而基本消亡,而五斗米道则成功的存活下来,张道陵的孙子张鲁甚至一度以五斗米教为基础,在汉中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而后伴随北方一统天下的大势,张鲁归顺曹操,五斗米教也跟着北迁的百姓被来到北方,并在更加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三国志》中记载: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谥号 原侯,葬于邺城东。
随着宗教领袖张鲁的去世,五斗米道中负责传教首徒的祭酒逐渐拥有更大权力,并开始分裂为新旧两派,新派五斗米教开始依附魏晋时期的权贵阶层,用宗教色彩粉饰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并开始宣扬符合王朝统治的忠孝仁义信思想。同时新派五斗米教还不断打压民间其他宗教,进一步降低了宗教对统治阶级的威胁。
旧五斗米教仍然坚守以在底层百姓间传教为基础的模式,因而魏晋时期的多次起义都有五斗米教的影子,如西晋末年,便有旧五斗米教在川蜀地区组织起义,间接促成了十六国(见注释2)中的成汉政权的建立。
到了东晋时期,新派五斗米教依然支持维护现有统治,而旧派五斗米则一直试图发动起义反抗朝廷,新旧五斗米教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399年(隆安三年)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爆发(旧五斗米教教民起义),并提出了“诛杀异己”的口号,这其中的异己指的便是新派五斗米教,我们熟悉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哥哥,同时也是新派五斗米教的代表人物王凝之便死于这场杀戮之中。
五斗米教的宗教改革
就在新旧五斗米教内耗正酣之际,一股在当时中原人看起来十分神秘的宗教,开始逐渐传播开来,这便是如今我们十分熟悉的佛教。外来宗教的东传无疑引起了新旧两派五斗米教的注意,并逐渐停止了内耗,试图一致对外。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魏时期的嵩山道士寇谦之(见注释3),利用来自统治阶级(魏太武帝和宰相崔浩)的支持,对当时的新旧五斗米教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宗教改革。
寇谦之先是假托太上老君传旨,获取在五斗米教的宗教制高点,而后便开始清理整顿腐朽不堪的宗教组织,他的宗教改革政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废除三张(张道陵、张衡和张鲁)在巴蜀设置的政教合一政权。让道教(五斗米教)回归宗教本身。
二、并重新规范了道官(见注释4)招收信徒的准则。比如必须先经历三年心性上的考验,合格方可从师授,并且一旦从师,不得改投其他道官。
三,废除了祭酒私署治职契篆。前文说道张鲁死后民间祭酒权利逐渐失去了约束,导致很多祭酒任意传授,花样百出失去了统一的规范,对此寇谦之宣布将旧道法废除。用他的原话是:
尽皆断禁,一从吾乐音诵诫新法(既《老君音诵诫经》)。
四,废除了祭酒道官的世袭制。五斗米教创立后,除了张姓天师一脉相传,祭酒也产生了世袭制,这就导致祭酒权力的进一步膨胀,于是寇谦之在《老君音诵诫经》直接指出:
诸道官祭酒可简贤授明,未复按前父死子系,使道教不显。
五,废除了五斗米道的租米钱税制度。五斗米教在建立之初便有着一些弊病,如租米钱税制度,最初还只是去些钱粮,但随着五斗米教的壮大,匹帛、牛犊、衣裳,甚至奴婢都成为“捐献”对象,这无疑让五斗米教成了滋生了贪污腐败的温床。寇谦之于是在《老君音诵诫经》中将其改为:
惟听民众岁输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挺,以供治表捄度之功。
六,反对滥传房中修炼术,也反对滥传仙方药饵。此二者皆是上流贵族的心头好,但物极必反的道理让这两样心头好也成了无数人的催命符,如魏晋时期的五石散之祸,于是寇谦之决定将其进行一定的限制和打压。
以上六点,基本概括了寇谦之对五斗米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经过重新整顿的道教组织,变得焕然一新,也让其在太平真君年间(见注释5)发展到了极盛,并标志着道教从最早东汉时期的民间宗教上升为了官方正统宗教的地位,为隋唐时期成为国教,奠定了基础。
注释1:太平道由张角创立,并借此组织和发起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
注释2:十六国指的是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注释3:寇谦之(公元365年至448年)字辅真,曹魏初年,寇氏家族迁至关中冯翊,成为当地的名门大姓。寇谦之少年时研习五斗米道,后从成公兴修道出家于嵩山,隐居石室,采药服食。七年之后,成公兴尸解飞升,寇谦之继续“守志嵩岳,精专不懈”。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寇谦之猛烈抨击了五斗米道的旧道法。
注释4:道官是由古代政府任命或许可的,由男、女道士担任的道教各级管理者。
注释5:北魏太武帝时期的年号,公元440年六月至451年。
对于道教分支五斗米教这个流派,大多数人都应当不会太过陌生。无论是在宗教史上,还是在汉至三国史的区间里,都常常能够看到这一流派活跃的身影。而主导该流派的宗教领袖,则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在东汉末年割据汉中自立的张鲁。
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和道教本身并不是一个概念。道教是指一种思想,而道教则是基于道家思想上演化出来的一种派别。而五斗米教的前身正一盟威道,正是首个完成了对道家思想转化的宗教派别。
正一盟威道的发源地鹤鸣山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理清道家和道教的关系。众所周知,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老子对前人所悟出的哲学经验进行系统性总结后所提出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即迎合自然发展规律。这种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历代中国人的思维,而且还间接影响了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
而本文所要探讨的五斗米教,则是起源于东汉时期。二者不仅名字不同,所追求的目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对此,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李倩硕士在《道家和道教关系概述》一文中曾经提到:
道教的"道"不但吸收了"道家"的"道",还将"道"人格化,赋予其生命,使其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这样一来,道教的"道"便增添了神仙创造世界的色彩,更具宗教情感。
虽然道家和道教在本质上是有着极大区别的,但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却是不可被忽视的。毋庸置疑的是,道家这一哲学流派的思想直接影响并促生了道家这一宗教流派的形成,且后者也确实承认吸收了道家哲学思想。
当然,道教也并非仅仅是道家的"直系传人",而是同步吸收了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方仙道。道家的思想、加上方仙道的方术,这才共同形成了道教最早的宗教流派。
张道陵创立道教,在蜀地大受欢迎
东汉顺帝一朝,张道陵在如今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创立了一个宗教流派,是为正一盟威道。根据流传下来的传说,张道陵曾接受过太上老君的指导。并在完成"学业"后被敕封为"天师",这也是正一道别名天师道的由来。
对于道教分支五斗米教这个流派,大多数人都应当不会太过陌生。无论是在宗教史上,还是在汉至三国史的区间里,都常常能够看到这一流派活跃的身影。而主导该流派的宗教领袖,则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在东汉末年割据汉中自立的张鲁。
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和道教本身并不是一个概念。道教是指一种思想,而道教则是基于道家思想上演化出来的一种派别。而五斗米教的前身正一盟威道,正是首个完成了对道家思想转化的宗教派别。
正一盟威道的发源地鹤鸣山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理清道家和道教的关系。众所周知,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老子对前人所悟出的哲学经验进行系统性总结后所提出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即迎合自然发展规律。这种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历代中国人的思维,而且还间接影响了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
而本文所要探讨的五斗米教,则是起源于东汉时期。二者不仅名字不同,所追求的目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对此,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李倩硕士在《道家和道教关系概述》一文中曾经提到:
道教的"道"不但吸收了"道家"的"道",还将"道"人格化,赋予其生命,使其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这样一来,道教的"道"便增添了神仙创造世界的色彩,更具宗教情感。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虽然道家和道教在本质上是有着极大区别的,但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却是不可被忽视的。毋庸置疑的是,道家这一哲学流派的思想直接影响并促生了道家这一宗教流派的形成,且后者也确实承认吸收了道家哲学思想。
当然,道教也并非仅仅是道家的"直系传人",而是同步吸收了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方仙道。道家的思想、加上方仙道的方术,这才共同形成了道教最早的宗教流派。
张道陵创立道教,在蜀地大受欢迎
东汉顺帝一朝,张道陵在如今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创立了一个宗教流派,是为正一盟威道。根据流传下来的传说,张道陵曾接受过太上老君的指导。并在完成"学业"后被敕封为"天师",这也是正一道别名天师道的由来。
天师张道陵雕像
在此后的时日里,张道陵在蜀地建立了多个传教点,追随正一盟威道的信徒也越来越多,正一盟威道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与此同时,张道陵还利用自己掌握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百姓的性命,一度得到了蜀地百姓的爱戴。
张道陵所创立的正一盟威道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遍蜀地,自然与他乐善好施和意在济世的核心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却不是唯一的原因。在张道陵来到蜀地之前,其实佛教就已经传入这里了。
虽然当时佛教已经逐步传入蜀地,但却并未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宗教流派,影响力甚至不及蜀地本土衍生出来的宗教信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的蜀地可以称得上是还处于宗教空白的阶段。张道陵的到来及正一盟威道的形成,顺理成章的迎合了蜀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刻有正一盟威道字样的石板
张鲁承继五斗米教,并尝试着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
时间来到东汉末年,根据传说,此时张道陵已经飞升,负责领导正一盟威道的则为他的后代张鲁。起初张鲁依附于刘焉,后武装割据汉中一地,并同时具备了政治和宗教领袖的双重身份。对此,《三国志?张鲁传》中曾经有过如下记载: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临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脩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
割据汉中地区自立的张鲁
虽然张鲁非汉中原生政权,属于"鸠占鹊巢",但当地百姓却并不反感张鲁政权。自张鲁来到这里之后,曾多次发动宗教战争并带领当地百姓脱离了东汉政府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当地百姓将张鲁视为明主,这也为他后来能够建立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过需要提到的是,张鲁要求入教者上交五斗米的行为,也被后世看做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一种手段,而这也正是五斗米教之名的由来。五斗米虽不多,但却架不住积少成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张鲁割据政权才能够拥有充沛的粮食储备,吸引更多躲避战祸的百姓迁徙至此并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
如今的汉中
实际上关于五斗米教,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对天师道进行改造并将其转化为五斗米教的先行者并非为张鲁;而是张修。与同时期借助宗教力量发动起义运动的张角一样,张修也曾经多次借助宗教领域的影响力举兵反对中央朝廷的统治。
但是不管怎么说,最后统领五斗米教的人还是张鲁,也只有张鲁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割据政权。不仅如此,张鲁还更进一步,将政治和宗教融合在一起并建立了具有政教合一性质的特殊政权,这意味着他已经意识到宗教的力量非常有利于他强化自己的集权统治。
不过张鲁在汉中及其周边地区的统治并未延续多久,在曹操发兵汉中之后,兵败的张鲁不得不将统治权移交给后者,而天师道也被曹操转移至北方。从这一刻开始,天师道终于走出了相对封闭的蜀地和汉中,并逐渐开始向北方及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传播。基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还间接拥有了"传教人"的特殊身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隆庆皇帝在位六年,干了哪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