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杨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隋炀帝杨广的名气不用多介绍了,毕竟只用了十几年就把一个大帝国糟蹋一干二净的败家子并不多。杨广好大喜功,他在位时三征高句丽、强修运河,弄得民不聊生。最终天下大乱,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都冒了出来。群雄逐鹿,杨广成了亡国之君,隋朝二代而亡,李氏代隋建唐。关于杨广的谥号,残隋定的是世祖明皇帝,唐朝定的是炀帝。明帝看不上去并不太“明”,但“炀”明显是过于贬低杨广了。
在杨广做过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大罪”中,有一条的争议极大,这是杨广修建大运河,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修运河只是为了贪图享乐,去扬州观赏琼花,结果滥用民力,造成民怨沸腾。还有人说,修建运河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如晚唐诗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实际上,杨广并不是修建运河的第一人,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就以其都城吴(今苏州)为中心,在太湖平原修建了多条运河。秦始皇灭六国后,也曾经修建过灵渠,并在古运河的基础上修建北起丹徒,南到杭州的水道。东吴和东晋也多次对这条水道加以疏浚整修。可见,水路交通运输的便利性早已经被古人所重视。
到了隋朝,隋炀帝的老爹——文帝杨坚,早在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就从潼关到长安引渭水开凿了广通渠,开皇七年(公元587)时又开凿了山阳渎。即使在隋朝,杨广也不是修运河的第一人。
隋文帝定都长安,隋炀帝定都洛阳,长安和洛阳成了国家的中心。但是长江以南地区,在三国以后的几百年中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上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当时的荆州与扬州非常富庶,整个南方也成为了鱼盐杞梓以及丝麻布帛的全国供应地。因此,修建一条南北贯通的运河就可以有效地把国都与经济中心连接起来。
隋朝之前,南北对峙数百年(包括东晋十六国),隋灭南朝陈统一天下后,南方对隋朝的统治也是不怎么合作的。修建大运河,一是能够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二是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对富庶的江南搜刮钱财,以及运输。应该说,修建运河符合隋朝当时的国家利益,在这一点上,杨广的决定无可指责。只是杨广没想到,他千辛万苦才继承的大隋朝,从父亲杨坚篡位算起,首尾不过38年。
我们再来看杨广修建运河的具体工程。杨广修建大运河所做的,主要是疏浚从春秋到南北朝各种王朝留下的旧河道。隋唐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修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连通至今江苏淮安,同年又疏浚山阳邗沟。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永济渠,使得通济渠向北延伸,利用沁水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修建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穿过太湖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杭州)。整条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重要的水系,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的八百里秦川,北至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南到鱼米之乡的太湖流域,长度达到上千里。
这条运河北起自北京,南至杭州,它一般被称为大运河或者隋唐大运河,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京杭大运河,虽然两者起点和终点都一样,甚至部分航段也是重叠的。京杭大运河元朝时修建的,元朝的首都在大都(今北京),为了南北沟通方便,裁弯取直,这条运河不再经过洛阳,大体上是一条直线。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整体上呈现“《”状。
有人说,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后,曾巡游过西北各地,到过突厥与吐谷浑边界。杨广去这两处地方,不是单纯的游玩,肯定也有维护隋朝利益的考虑。但是杨广三下江都,一路上穷奢极欲,奢靡至极,即使他的目的不只是单纯为了游玩,其后果也是非常恶劣的。杨广第一次巡游江都时,船队长200多里,挽舟兵士有8万人,龙舟高45尺,长200丈,上下4层。
杨皇帝的随从中带有大量的和尚、尼姑、还有道士,客观上对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主观来说,他这次南下,就是为了宣耀皇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第二次虽然带有军事人才,征调南方经济为辽东战争服务的目的,仍是以自己的享受为第一位。第三次是属于逃难,但他到了江都后又如何呢?仍然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杨广巡游江都,即使带有一定的巩固权力的目的,但始终还是以个人享受为第一出发点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隋唐大运河的开通,确实为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加强了朝廷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其次使得南北商业的联系加强。同时,南北交流的交通成本大大下降,加强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
但是,这些属于“历史贡献”,在这当时是看不出来的。隋朝继承了北周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当杨广修建大运河之时,仍然过度征用民力。结果造成男丁不够,只好用妇女充数,繁重的徭役又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即使如此,隋朝在对大运河的开凿疏浚和整个方面,其效果仍远不如之后的任何一个朝代。隋唐大运河在炀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堵塞,之后的唐朝、后周、北宋都要经常对其进行开凿疏浚才能继续使用。
尤其是在元朝凿了京杭大运河后,明朝和清朝对其不断整修,才真正发挥了巨大作用。应该说,大运河造福后人、造福千秋,是数千年来各种王朝的功劳,而不仅是隋朝或杨广的。杨广修建大运河,虽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但更多是出于自身享受的目的,而且过于急功近利,劳民伤财,国家元气大伤。最终,天怒人怨之下,杨广自己也被人干掉了,成为历史的笑柄和警钟。
隋炀帝时期,修建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但是一直被视作暴君昏君的隋炀帝,为什么会做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呢?
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为断王气,斩断别人当帝王的风水。掌管天文历法的耿纯臣说商丘这地方有龙气出现,五百年后这地方将要出现帝王。隋炀帝的小舅子萧怀静就建议修建一条河,从孟津附近引水通过睢阳,到淮阴,一则可以方便去扬州,二则可以断了王气,别人就不会登上皇位了。隋炀帝听了很高兴,就开始兴修运河。
萧怀静建议修运河,有一个理由是方便隋炀帝去扬州,隋炀帝为什么想去扬州啊?一方面是隋炀帝对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另一方面就是隋炀帝修建运河的另一个说法,为了看花,为了享乐。隋炀帝在没做皇帝前,曾亲自率领百万大军,平定江南,从而结束了从南北朝开始持续300年的纷争。之后,他出任扬州总管十年,扬州在隋炀帝的心理占据了重要地位。历史传说,扬州的琼花非常漂亮,修建运河就是供隋炀帝荒淫奢靡的巡游,去扬州看琼花,享美景佳人。《隋炀帝艳史》写炀帝因为?江都锦绣之乡,又有琼花一株,擅天下之美?,所以他?久思游览?。炀帝写有《江都宫歌》《泛龙舟》《幸江都作》《迷楼歌》等诗篇,都是他留恋江都、欣羡扬州的作品。
当然,隋炀帝之所以修建运河,目前的主流看法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为运粮和巩固对江南的统治。当时隋朝的国都长安,东都洛阳,都在北方,而北方粮食少,大部分粮食需要江南调运,水路运输比陆地运输快,而且量大,在陆地运输满足不了需要时,水路运输逐步被提上日事日程。当时,隋朝虽然实现了全国统一,但由于分裂时间长,原南朝地区的一些统治者还蠢蠢欲动,对隋朝江山造成威胁,为了实现对江南的统治和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使朝廷的权威和力量能快速到达江南。
一提到隋炀帝我们想到的就是他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总之就是一个昏君的形象。可是历史中的隋炀帝确不是这样的,他也做过许多丰功伟绩,并且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良策。以下就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原因。
隋炀帝的介绍: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时谥炀皇帝,其孙皇泰帝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夏主窦建德谥闵皇帝。即位之后,他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颇有建树。但是,他却是历史上妇孺皆知的荒淫之君,甚至,其荒淫之君的名声完全盖过了他伟大的建树。
隋炀帝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他下令大规模营建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以及整齐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都城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 中心。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原因:
1、加强帝国南北联系,增进帝国对于南北的控制
众所周知,隋文帝在位期间,虽然在疆域上实现了天下一统,但是北方与南方事实上仍然是貌合神离。毕竟南北两地已经分裂隔绝了三百多年,历史刻下的伤口虽然已经停止了流血,但是横亘在它们之间的那道无形而巨大的裂痕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被表面上的统一所缝合。这种裂痕不可避免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严重削弱了一个统一国家所应具有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而京师长安则地处帝国的西北一隅,?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一旦山东(崤山以东)或江南地区发生叛乱,等到中央得到消息作出反应时,不但已经贻误了战机,而且地方上很可能已经遭到破坏。所以,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南北两地能够消除历史隔阂,完成从形式到精神的真正统一,在地处南北结合部的洛阳营建一座新都,把帝国的权力中枢从西北一隅迁移到中原地区,就是势在必行之举,是隋帝国的长治久安之计。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所以杨广才会在营建东京的诏书中称:?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隋书?炀帝纪》)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隋一朝自肇始之日起,便欲以河、洛地区为创业之地,日复一日,直至于今。由于长久思虑挂念此事,所以一讲起来就令人激动哽咽!朕敬承大宝、君临万邦,一意遵行而不忘却,一心奉行先帝之志!?
说迁都洛阳是杨坚的遗志显然是不足为凭的,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从杨广的自我表白中看出一点,那就是营建东京、迁都洛阳是他长久以来深思熟虑的一个政治构想和战略决策,绝非听信术士胡言乱语的结果,也断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开凿大运河?与?迁都洛阳?一样,也是杨广包罗宏富的战略构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有机部分。
2、削弱北方世家的影响,制约世家的发展及影响
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世家主导的帝国。一个王朝不过几十数百年,一个名门世家可延续千年。这些家族早就形成一个 上至朝堂、下至乡绅的庞大阶层(隋炀自己都是汉太尉之后,弘农杨氏家族出身),牢牢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特别陈群创九品中正制,世家的力量正值巅峰, 可以说完全掌握住一个王朝的兴灭。
杨广修运河,原因之一就是北方世家的力量过于强盛,希望引入南方的经济力量制约北方集团,文帝虽然开创了科举,但是阻力非常大,需要一步一步的渗透到整个帝国,等到科举的力量成长起来,才能成为制约世家的一股新兴势力。而开科举则彻底让杨广成为孤家寡人,成了整个帝国精英阶层的敌人。
世家颠覆一个王朝的手段,润物无声,你大张旗鼓的东征,好,我只要在底层稍稍推那么一把,在当时的低效的通信、运输手段和脆弱的经济体系下,轻而易举就可以让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你自然成为穷兵黩武的暴君。四处烽烟四起,一个帝国轰然倒塌。
世家,并不在乎谁登位代言,反正上位后都会在世家利益和皇室利益之间走钢丝,只要不触碰世家的根本地位就相安无事。直到武周,这位铁血女皇帝则完全相反, 虽然在对外战争中没什么大作为,但是在对世家的战争中却给世家出现以来最重的打击。顶级世家被赶出朝堂,拉起新贵对抗千年世家,发展科举重用寒门。至此, 世家集团的力量再也没能重现魏晋时期的辉煌。
开通大运河以后,使南北的联系紧密,无论是运兵还是补给都会事倍功半。
3、南粮北运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是从北向南迁移的,随着北方的开发和人口的增多,加上地球变冷,导致北方不在那么气候宜人,而南方却慢慢变得适合居住,随着一朝一朝的开发,中国的经济开始难移,到了宋朝南方的经济第一次超过了北方,而隋朝正处于这个国度阶段,隋炀帝需要南方的粮食来供给北方以及军队,虽然没有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但是我还是认为隋炀帝不会觉得自己的帝国那么快崩溃,还想着以后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没想到仅仅才二十几年,隋朝帝国就灰飞烟灭了。
隋炀帝是个聪明的皇帝,南方的陈朝就是其带兵灭掉,但是他的步子太大,扯着淡啦,加上东征高丽、修建运河、迁都、对付世家、开科举同时进行,隋炀帝一个人是应付不过来的,才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是隋炀帝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中国东部平原上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卫河、通济河段)、京杭大运河(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 ,全长2700千米(含遗产河道1011千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与江南水乡上,自北向南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后,大运河地位衰落。
中国大运河是一处超大规模的线性文化遗产,见证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技术,促进了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运河既是一条经济之河又是一条文化之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河道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历史背景
水道运输经济而省力,因此水道交通很早便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但是,中国的主要河流绝大多数是东西走向,没有南北水道,这种横向封闭的自然水系严重地制约着全国各地的交通往来,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设法开凿南北走向的人工河——运河。从吴国开凿的邗沟起,此后有战国时期魏国在中原地区开的鸿沟,三国时曹魏在华北平原开的白沟、平虏渠、利漕渠,吴国在江南开的破岗渎。但直到隋朝以前,这些运河规模都不大,而且互不连贯,时兴时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水运系统。因此,就将这个时期所开凿的运河统称为早期的运河。
隋代统一中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发展江淮漕运,增强北方边防力量,从公元584年(隋文帝开皇四年)到公元610年(隋炀帝大业六年)20余年之间,充分利用了过去开的运河和天然河流,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大运河。唐代的运河基本上是沿用了隋代大运河的体系,只是作了局部的变更和整修。所以后人有“隋朝开河,唐宋受益”之说。
隋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东渐北移与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开通疏浚联结南北方重要交通运输干线的大运河,已经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共识和奉行的基本国策。
北宋皇朝都开封,即十分重视开发运河交通运输,通过开凿整治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以及江淮运河、江南运河、两浙运河等重要运河河道,把江浙、两淮、荆湖等南方地区与河北、京东、京西以及京畿一带等北方地区连接起来。南宋皇朝都杭州,偏安东南半壁,也大力疏浚江南运河以供运输。
金、元、明、清四朝都建都北京,更进一步开凿沟通河北、山东运河河道以南接江淮各地。尤其是元朝世祖忽必烈时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运道,遂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也使前代呈多支型分布的运河转变为单线型的大运河,从而把南北方各大经济区更直接地联系起来,成为中国运河变迁史上自隋代以后又一次重大转变,奠定了此后南北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及其规模。此后,明朝的永乐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在整修运河工程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与此同时,运河的开凿整修技术也日渐成熟,运河的管理更是日臻完善。这一时期,不仅在解决运河水源、保护河堤、开凿河道、利用各种闸、堰以控制调节运河水量等关键技术上有重大创新突破,涌现出郭守敬、潘继训、靳辅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水运专家,而且还完善了各个职责分明的运河管理机构,制订了较为严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运河的航运畅通,极大地发挥着运河在漕运等方面的功能。
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起初是隋炀帝杨广为了更自由地欣赏南北不同的风情,更方便地享用各地的物产,动用百万民工挖掘的。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早,跨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也是世界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5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