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到底叫姜小白,吕小白还是齐小白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我们今天对姓与氏并不作区分,但在先秦时期,姓与氏却有严格的区分。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写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姓用以别婚姻,而氏用以别贵贱。故而,贵族男子称氏而不称姓。春秋时期的齐国为姜姓,故其公女常称为“某姜”,如:庄姜、文姜、东郭姜、哀姜等等,皆源於齐国公室。故而,称齐桓公为姜小白,不符合先秦时期对贵族男子的称谓习惯。
姜姓齐国,最为后人熟知的氏为吕。而关於姜姓齐国之所以为吕氏?最为通行的说法是:因姜子牙的先祖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吕,故以吕为氏。又因其名为“尚”,而世称“吕尚”。另一名为“望”(周文王,认为姜子牙是其太公(公亶父)期望的贤臣,故称其为太公望),于是,姜子牙也称“吕望”或“太公望”。但是,大禹乃上古时期的人物,其事迹很难考证。
其实,姜氏齐国为吕氏,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要更可信。那就是姜子牙的最早封国为“吕”,故以“吕”为氏。据北宋吕通的墓志铭上记载:..(其祖)姜(吕)尚,因封地於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国号为“吕”,故又名吕尚。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根据《国语》:齐、许、申、吕由大姜的记载,而许、申、吕三国皆位於今河南,推测齐国的初封地,亦应与三国近(则齐国的初封地,在今河南南阳附近),认为吕国或许就是齐国。
既然,姜姓齐国的始封君为吕氏。那么,齐桓公被称为吕小白,也当然不会有错。
但是,“氏”却比“姓”要复杂的多,而并非一成不变。先秦时期的贵族,会随着其家族势力的发展,衍生出多个“氏”。所以,氏又有大宗、小宗之分,即是说:贵族男子可以有好几个氏。比如,晋国的执政正卿--士会,因被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为范氏始祖,士会还有一支子孙滞留秦国,复其先祖刘氏。晋国最后一任执政正卿--智瑶,也被称为荀瑶(智氏源於荀氏)。明末思想家顾炎武也说道: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再据顾炎武的《原姓》中所述:..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
顾炎武的观点是符合先秦史籍中的姓氏称谓的,比如诸侯国君的儿子都通称为公子某某,嫡长子可称为世子某某,如公子重耳、公子小白、世子忽等等。在国与国之间交往,为了区分彼此,再把“某国”冠在前面,如晋公子重耳、齐公子小白、郑世子忽等等,便一目了然。
再根据诸侯在失国之后,其公室通常以其国名为“氏”。例如吴以吴为氏、郑以郑为氏、秦以秦为氏、鲁以鲁为氏等等。而齐氏的最主要来源,也当然是源於齐国公室。齐桓公为齐国国君,称其为齐小白也并无不可。
故而,按照先秦时期的称谓习惯,齐桓公可以称吕小白,也可以称齐小白。
齐桓公并不姓齐,他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姜小白。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10月7日出生),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 ,名“小白”。
就是说齐桓公的名字叫姜小白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3子、齐襄公弟,其母为卫国人[2]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3-4] ,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5] 。
那为什么会有人说他姓齐呢?
那就是这些人对历史不太了解,对齐桓公不了解,当时齐桓公在齐国,当时在齐国,以国姓为姓并不少见。而桓公则是历史上都其的称号。
故齐桓公并不姓齐,他叫姜小白。
因为齐桓公的本名就叫“姜小白”,别名“齐桓公”。
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吕氏? ,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 。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 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病死。?
主要成就
(一)、政治
齐桓公在位时致力于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他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二)、军事
齐桓公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齐桓公、国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帅。
这样军队组织便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高。
(三)、经济
管仲在改革中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他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桓公大力推行这些经济政策,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齐桓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4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