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历史,敬敏皇贵妃的葬地有何秘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5 07:26:23

清朝历史,敬敏皇贵妃的葬地有何秘密

在第二次征讨噶尔丹时,年仅20岁的允祉就执掌镶红旗大营,参战打仗。康熙三十七年(168年)他与皇长子允提一起被封为郡王。他是康熙帝众多皇子中最早封王的两人之一。他最突出的贡献是编书。他将康熙帝亲制的律吕历法、算学编辑成百卷的《律吕渊源》,他还支持并参与了《古今图书集成》的修纂工作,可以说是康熙帝最得意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众皇子中的佼者。康熙帝是一位善于以理止情的人,即使是心爱的皇子,犯了错误也不留情。但康熙帝觉得宗人府拟的是重了点,于是他从宽做了如下处理:允祉革去郡王爵,降为贝勒。辛保、马克笃、哈尔萨俱革职,鞭100,准其收赎。

绥色自任侍郎以来,实心效力,从宽免罪,但从此不再让他管理王府事务。就因为提前剃了发,致使允祉在贝勒位上呆了11年之久,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才晋封为亲王。这一剃发风波,反映了康熙帝对死去的妃子丧礼的高度重视,也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终康熙一世,再也未发生类似事件。妃园寝之谜。景陵的妃园寝不仅“之最”多,而且“之谜”也不少。那么,都有哪些谜呢?

敬敏皇贵妃的葬地。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是怡亲王允祥的生母。章佳氏死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二十五日,康熙帝谥她为敏妃,雍正元年被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前面在讲景陵“首创帝陵葬皇贵妃”时已经讲了雍正帝为什么追封敏妃为皇贵妃的原因。清朝官书记载,敬敏皇贵妃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与康熙帝一起葬入景陵地宫的,这个日期与她死的日期相隔了24年。在这24年期间,敏妃的金棺是入葬了,还是停灵待葬?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入葬了,因为没有任何理由不人葬而长期停灵。

那么她葬在了哪里?既然已经入葬了,为什么又葬入了景陵?如果没有入葬,理由是什么?她的金棺停在了什么地方?雍正帝有一道谕旨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雍正帝是这样说的:昔日皇考建设妃园寝为母妃等殡所。惟妃母一位,皇考曾降旨暂安于陵寝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俟入宝城。今钦遵皇考原旨,奉敏把母安于宝城内。在宝城内安放者只有敏妃母一位,应追封为皇考皇贵妃。谕旨说得很明白,敏妃死后没有葬入妃园,而是停灵于景陵琉璃花门以内的院内。人们对这道谕旨颇有怀疑。

其一,景陵妃园寝内共葬了1个贵妃和11个妃,其中有4人死于康熙朝。比敏妃早死5年的孝昭皇后的妹妹温僖贵妃死后10个月葬人了景陵妃园寝,比敏妃早死3年的孝诚皇后的妹妹平妃死后4个月葬入了景陵妃园寝,比敏妃晚死12年的良妃死后3个月葬入了景妃园寝。为什么单单敏妃不葬入妃园寝而停灵景陵?其二,皇帝陵内衬葬皇贵妃的制度是雍正帝首创的,不是康熙帝创立的,所以康熙帝不会将敏妃葬入景陵的。退一步说,如果康熙帝想葬入妃嫔,温僖贵妃和平也应该比敏妃优先,因为她们俩都是皇后的妹妹,又都比敏妃死得早。为什么比敏妃死得早,地位又高的温僖贵妃和平妃不葬入景陵,反而想将敏妃葬入景陵这在情理上讲不通。其三,康熙帝已开创了皇后先葬地宫,地宫门不关,等待皇帝的制度。

敏妃死时,景陵地宫内已葬入了孝诚皇后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康熙帝既然想将敏妃葬入景陵地宫,为什么不直接将敏妃葬入地宫。何必停灵于陵院内,增加许多麻烦其四,如果确实想将敏妃葬入景陵,也不会停灵于景陵院内,而应该停灵于京城的殡宫。孝东陵的宁恋妃、端顺妃死后都曾停灵于京北的曹八里屯多年。其五,在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怎么停灵?那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地下室。金棺绝不会露天停放吧,那就得盖房子,建殡宫。在陵内建殡宫,可能吗?其六,康熙帝绝不会预知敏妃会在几十年后要葬入景陵而故意不将她葬入妃园寝,停灵于景陵。由此可见,雍正帝的谕旨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可是这道谕旨确实存在,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难道是雍正帝故意假造的谕旨,为他将敏妃葬景陵制造舆论准备?这些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个空地宫?《陵寝易知》是清朝守陵官员编写的带有工作指南性质的一部书。祭祀时,为了不将墓主人的葬位弄错,不仅画了葬位图,而且还编了一首葬位歌诀。这首歌诀是这样的:景妃园寝主位多、四十八位式如何?园寝门内左右审,左马贵人右嫔。二层端婉定妃位,西边熙嫔良妃对。十八阿哥三层东,紧挨成襄嫔宫。西边宜妃平忆是,宝顶相排如雁翅。四层妃位更尊严,纯惠温顺慧荣宣。五层尹贵和谨嫔,相接空卷十分准。

伊布相隔新贵脉,通静穆色常在。六层文蓝二贵人、常瑞袁贵常在真。徐常石常常勒贵,寿常在券下相随。七层尹禄常在共,妙秀庆灵号答应。西边春晓治牛双,五位答应紧靠墙。若能熟悉此位歌,园寝奉祀不用说。根据《陵寝易知》上画的葬位图和上面的葬位歌诀知道,第五排东数第三个宝顶下的地宫是空的,没有葬人。为什么有空地宫?只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多建了一个,二是地宫内原葬有人,到后来迁走了。这个空地宫属于哪种情况?园内的宝顶地宫数是根据皇帝的妃嫔数建的,既不能少建,也不能多建,严丝合缝,可丁可卯,所以第一种情况不可能。不是第一种情况就只能是第二种情况,如把敏妃死后的葬地之谜联系起来考虑,第二种情况还真有可能。

乾隆一生有很多妃子,为何最终只有5位与其合葬裕陵?

一般来说,能和皇帝合葬的都是皇后,毕竟皇后才是正妻,其他的只能算是妾,但和乾隆合葬的却不只有皇后,还有皇贵妃,合葬的后妃加起来居然有五位之多,这是不是乾隆好大喜功的一个表现呢?其实还真不是乾隆首创的,始作俑者是乾隆的父亲雍正帝。

清朝的皇陵制度在雍正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其一就是出现了清东陵和清西陵两个皇陵区;其二就是准许皇贵妃与皇帝合葬。

出现两个皇陵区的原因比较简单,就是当初雍正帝在东陵区为自己选择了九凤朝阳山作为安息之地,但在皇陵的具体修建中发现土质不适合用来建皇陵,因此不得不另选它区,在距离其父康熙帝的景陵百里之远的易州太宁山太平峪建泰陵。

正是泰陵的出现,将清朝的皇陵分为两个区,雍正开了这样一个头,倒是给儿子乾隆出了一个大难题,他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最终决定皇陵的营建以“父东子西、父西子东”的制度来进行,这就是“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因此他将自己的裕陵设在清东陵区,而将儿子嘉庆帝的皇陵设在清西陵,这就成了清朝的规制。

而说到皇贵妃准与皇帝合葬,同样也是雍正帝的首创,当然真正施行可追溯到清景陵,康熙帝的景陵地宫中,除了康熙帝的棺椁,还有四后一皇贵妃。四位皇后与康熙帝合葬比较好理解,但还有一皇贵妃出现在景陵地宫中就显得比较特别,而这种特别并不是康熙帝的意思,而是康熙的儿子雍正的意思,因为这位皇贵妃正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章佳氏,但她的儿子却非常的有名,即康熙帝的第十三子胤祥、《雍正王朝》中著名的十三爷,他是雍正的坚实拥护者,是唯一被雍正看重的兄弟,在雍正年间成为雍正帝的左膀右臂,功劳极大,因此很被雍正帝看重。

母凭子贵,作为十三爷的生母,章佳氏这位已故的康熙帝妃子自然也很为雍正帝看重。雍正帝即位后,立刻将章佳氏的母家合族从包衣汇总拨出,又将章佳氏追封为皇考皇贵妃,并准许章佳氏从葬景陵,棺椁被抬进了景陵地宫。

这对章佳氏和十三爷来说是莫大的荣耀,要知道,章佳氏生前并不怎么被康熙帝看重,虽然生下了一子两女,但位分较低,即便是去世之后也仅仅是被康熙帝追封为敏妃,要知道妃上面还有贵妃、皇贵妃和皇后。她也仅仅是位于大清后妃的第四档,死后葬入景陵妃园寝。

不过,康熙帝虽然不看重她,但因为胤祥的缘故,雍正帝却极为看重,因此不仅将章佳氏抬为皇贵妃,更是准许她合葬景陵,她是大清首位与皇帝合葬的皇贵妃,这个先例一开,自然就成了定例。雍正帝的泰陵地宫中,除了雍正帝,还有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年羹尧的妹妹)。

而到了乾隆的裕陵地宫中,除了乾隆,还有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一帝二后三皇贵妃,这数量直追景陵中的一帝四后一皇贵妃了。不过有意思的是,根据记载,乾隆一生有三位皇后和五位皇贵妃,那为什么裕陵地宫中却只有二后三皇贵妃五位后妃呢?

裕陵建于1743年,又于1752年竣工,竣工之后,首先被葬入裕陵的就是孝贤纯皇后(1748年去世)、慧贤皇贵妃(1745年去世)、哲悯皇贵妃(1735年去世),而当初裕陵地宫中的设定,只预留了七个棺椁的位置,这一下子进去了三个,还有四个位置,再留一个乾隆的位置,剩下的还能容纳三位后妃的棺椁。

1755年,嘉贵妃去世,被乾隆追封为皇贵妃,其棺椁也进入裕陵地宫,此时只剩下了两个名额,这两个名额自然就比较珍贵了,根据乾隆的预想,其中之一是留给未来继承人的生母的,另一个则是当时的皇后那拉氏,这样名额就算是满了。

也因此,虽然后来的纯惠皇贵妃在生前就被封为皇贵妃,但她1760年去世的时候,因为裕陵地宫中已经没有了名额,所以她也只能葬入裕陵妃园寝。为此,乾隆特意下旨在这一年将妃园寝进行大规模的扩建,然后将纯惠皇贵妃葬入了裕陵妃园寝。

但有意思的是,裕陵地宫中的名额是凑满了,后来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令妃去世后也进入了裕陵地宫。但皇后那拉氏却并没有和乾隆合葬。

那拉氏是弘历还是宝亲王的时候娶进府中的侧福晋,等弘历即位之后,她就被封为娴妃,后又进为娴贵妃。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孝贤纯皇后去世之后,那拉氏又进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再两年后,被册封为皇后。

那拉氏做了十五年皇后,和乾隆的感情极好,但到了1765年正月,那拉氏伴随乾隆南巡。这是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本来是极好的一件事,但两人在南巡途中彻底离了心。二月初十,乾隆还为那拉氏庆生,一周后的二月十八日,乾隆就派和硕和嘉公主的额驸福隆安从水路护送那拉氏回京。

等那拉氏回宫之后即被软禁在翊坤宫中,不准见外人,后来那拉氏的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都被收缴,身边伺候的宫女、太监基本都被遣散,虽然皇后的封号没有收回,但形同废后。

至于南巡途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似乎并没有人真正知道其中的缘由,或者说乾隆有意隐瞒。他对外的说辞是那拉氏自行翦发,这是“国俗所最忌者”,因此乾隆很是生气,才如此对待这位陪在身边十五年的皇后。

他在那拉氏去世的第二天,曾有上谕,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而乾隆自认对那拉氏仁至义尽,因此她的丧仪只能按照皇贵妃的规制来进行。

自然,这样的那拉氏,乾隆是不可能让她的棺椁进入裕陵地宫的,她被葬在了裕陵妃园寝。也正是这个原因,原本安排给那拉氏的位置空置了出来,而后来乾隆再未封谁为皇贵妃,亦没有追封过皇贵妃,因此,与乾隆合葬裕陵的就只有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两位皇后以及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三位贵妃。

至于乾隆五位皇贵妃中的另外一位贵妃即庆恭皇贵妃。她这个皇贵妃并不是乾隆追封的,而是嘉庆帝追封的。庆恭皇贵妃于1774年去世,当时只是庆贵妃,死后并没有被乾隆追封为皇贵妃,而嘉庆帝亲政之后,因为庆贵妃对他曾有抚育之恩,故追封为庆恭皇贵妃,只不过此时,庆恭皇贵妃已经葬入裕陵妃园寝了,嘉庆帝并未将她重新葬入裕陵地宫。

她开创了清代皇贵妃入葬帝陵的先例,你知道是谁吗

胤祥的生母章佳氏敬敏皇贵妃开创了清代皇贵妃入葬帝陵的先例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参领海宽之女,原是满洲镶黄旗包衣,出身很低。在一次内务府选秀中,章佳氏进入了康熙的后宫,成为一名身份很低的庶妃。由于章佳氏身份很低,所以有关她的记载很少,她是哪一年进的宫也不得而知。

章佳氏曾为康熙生下了一男二女,估计这位女子长得定是非常貌美,才会获得康熙的临幸。章佳氏为康熙所生的皇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三阿哥胤祥,胤祥在早年深受父皇康熙的喜爱,多次随康熙出行。但是,在康熙晚年胤祥卷入夺嫡斗争之中,成为四阿哥胤禛的坚定支持者。胤祥幼年曾经被四阿哥胤禛生母德妃乌雅氏抚养过,在与四阿哥胤禛的接触中建立了深厚的兄弟之情,这也是胤祥支持四阿哥的重要原因了。

虽然章佳氏为康熙生下了这位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的十三子胤祥,但是她在后宫中的地位丝毫没有提高。终章佳氏一生,她没有受过任何册封。康熙三十八年(1699)七月,章佳氏病亡,康熙追封她为敏妃。随后,康熙将章佳氏葬在了景陵妃园寝第五排东数第三座地宫之中,这也能反映出章佳氏生前地位的低下。

雍正继位之后,十三阿哥胤祥得到了重用,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兼总理事务大臣,主管户部,胤祥成为了朝中的第二号人物。儿子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母以子贵,章佳氏也跟着沾了光,她被雍正追封为敬敏皇贵妃。为了更好地拉拢和回报十三阿哥胤祥,雍正命人将胤祥的生母章佳氏的梓宫在景陵妃园寝中起出,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随康熙帝和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一起葬入了景陵地宫之中。

雍正的这一举动也开创了清朝皇贵妃附葬帝陵的先例,有时我们不得不感叹:生一位好儿子是何等的重要啊!

雍正开先例,乾隆朝达到顶峰,为何乾隆后却再无皇贵妃入葬帝陵?

在古代,大部分时期奉行帝后合葬,也就是皇帝与他的正妻合葬于帝陵, 但是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雍正帝却把父亲康熙帝的妾室章佳氏也葬入了景陵地宫,开辟了皇贵妃入葬帝陵的先例,雍正帝这一违背礼制的行为在雍乾两朝影响颇深,但乾隆朝之后,再无皇贵妃入葬帝陵,这里面的门道颇为耐人寻味。

清朝后妃葬制较为完备,在雍正之前,她们的身后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

与皇帝合葬。 这是皇后的特权 (如孝康章皇后、孝诚仁皇后等),她们一般先于皇帝去世,或去世时丈夫的陵寝尚未建成,故而可以直接放入地宫(孝恭仁皇后),唯有孝端文皇后是再次打开昭陵地宫入葬;

另建陵寝。 这也是皇后的特权 ,当然,这里的皇后也指新帝的生母,她们母以子贵,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如果她们晚于丈夫很多年去世,就不必再打开帝陵地宫,而是在帝陵附近再建皇后陵寝,其陵号依附于其丈夫的陵号,而加以方位以做区别, 在雍正之前,清朝只有一座皇后陵,那就是康熙帝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孝东陵(孝东陵规制较为特殊,顺治帝的一众妃嫔宝顶星罗于孝惠章皇后宝顶附近,故而孝陵没有妃园寝);

葬入妃园寝。 这是皇帝一般嫔妃的归属,妃园寝也是帝陵的附属建筑,是哪座帝陵的妃园寝就称作X陵妃园寝,比如葬有康熙帝温僖贵妃、良妃等的景陵妃园寝。

由此可见,妃嫔的归宿基本是固定的。但是雍正帝一生在陵寝上做的功夫真的太多了,他真的是太重视陵寝了,不仅自己在易县新开辟了清西陵,还为停灵待葬三十多年的曾祖母孝庄太后修建了昭西陵, 他更把陵寝的政治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雍正元年,他把庶母敏妃章佳氏葬入了康熙帝的景陵地宫。

读了这段谕旨,可能有很多人认为作者不是说皇贵妃祔葬帝陵是雍正帝开创的吗?怎么这上面写着是康熙帝曾下旨将敏妃葬入景陵呢?那这样应该是康熙帝开创了皇贵妃祔葬帝陵啊。诚然,按照这份谕旨确实应该这样理解, 但有证据说明,雍正帝说谎了。 首先,敏妃对康熙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嫔而已。

需要明确的是,敏这个谥号(同时也是封号)和妃这个位分都是她离世后康熙帝给她追封的,她在生前只是一个庶妃, 所谓庶妃也就是低位妃嫔,一般是没有封号的嫔或嫔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因为康熙帝对妃嫔位分要求比较严苛,所以敏妃虽然诞育了一子二女也只是一位庶妃,这在康熙帝妃嫔里屡见不鲜,比如密妃王氏,她生育了三位儿子,其中十八子胤祄还是康熙帝晚年的爱子,可是王氏在漫长的岁月里都只是一位庶妃,直至康熙五十七年才封为密嫔。

可见敏妃对康熙帝并无特殊之处,而且 即使康熙帝真想把哪位妃嫔入葬景陵,也轮不到敏妃, 像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仁皇后妹)、平妃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妹)都是皇后的妹妹,而且生前就是贵妃和妃,地位尊崇,非章佳氏可比。

在上述的;两份重要史料中,其一记述敏妃丧礼与平妃同,这更说明敏妃在康熙帝心中并无特殊意义,也没有为她逾越规制,都是依前例而行。 而且《陵寝易知》说的就更明确了,敏妃在康熙三十八年就已经奉安了,何来“暂安于陵寝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一说,而且当时景陵地宫已经葬入了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三位皇后,除了康熙帝的棺位外还剩下一个位置,如果康熙帝真的有此意,直接把敏妃放进去不就行了,何至于让雍正帝去代劳。

在景陵妃园寝中,正好有一个空券,这是清朝历代妃园寝中的特例,独此一个,此券宝顶实际占地面积是贵人级别的,而平妃、良妃的都是妃级别的,而且此空券葬在庶妃片区,与敏妃生前身份是符合的,再结合上文的论述,可以推断,敏妃是由景陵妃园寝迁葬于景陵地宫的。那么问题来了,雍正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在雍正元年六月,雍正帝追封庶母敏妃为敬敏皇贵妃,理由也很简单,是“其子怡亲王允祥贤”,怡亲王是雍正帝走向帝王大业重要的推手,他始终坚定站在雍正帝一方,为雍正帝赢得九王夺嫡做出了突出贡献,雍正帝即位后,封他为亲王,并委以重任。雍正帝对章佳氏的追封自然就顺理成章,既然地位提升了,那么身后待遇自然也要提升, 景陵妃园寝中,原本地位最高的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现在变成了敬敏皇贵妃章佳氏,那么这个以温僖贵妃为尊的妃园寝自然就装不下敬敏皇贵妃这尊大神了。

前文已叙,敏妃原有的宝顶只是贵人级别的,如今当然显示不出章佳氏的尊贵了,而 把章佳氏葬入景陵,一则解决了妃园寝衬托不出敬敏皇贵妃尊贵的问题,二则使得敬敏皇贵妃身后更为荣光,对怡亲王既是褒奖也是激励。 综上,皇贵妃从葬乃是雍正帝开创无疑,他之所以那么说,只是不希望朝臣以不合祖制为由在那聒噪,既然是先帝说的,朝臣要想聒噪只能去找先帝聒噪,当然,没谁会这么傻。

此后,皇贵妃祔葬帝陵似乎也成为一种风尚,雍正、乾隆两朝的五位皇贵妃先后从葬帝陵(其中令懿皇贵妃被追谥为皇后),其中, 敦肃皇贵妃年氏是第一位由丈夫亲自指定从葬帝陵的皇贵妃,在乾隆初年泰陵落成后,敦肃皇贵妃随孝敬宪皇后入葬泰陵地宫。 需要指出,虽然同是入葬帝陵,但皇后是“合葬”,皇贵妃是“从葬”,礼仪尊卑还是要讲的。

此后,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高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令懿皇贵妃魏氏四位皇贵妃先后葬入裕陵地宫,其中魏氏于乾隆六十年其子永琰立为太子时被追封为皇后。

可是,盛行一时的皇贵妃从葬帝陵制度此后再也没有使用过了,乾隆之后的11位最终身份为皇贵妃的妃嫔均未得入葬帝陵,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纵览这11位妃嫔,我们能发现两个共同点。

而且,我们可以推断, 如果光绪帝生前能够做主的话,他很有可能会让珍妃从葬崇陵, 因为光绪帝生前最珍爱的女子就是这位珍妃,而他又和表姐皇后夫妻不睦,这段故事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在此不再赘言。不仅如此,如果慧妃和孝哲毅皇后一样,在惠陵竣工前就离世,慈禧太后极有可能会把她也塞进惠陵地宫,因为她本是慈禧太后选定的皇后,而阿鲁特氏是慈安太后选定的皇后,最后儿子同治帝听从了嫡母的意见,选择了阿鲁特氏,所以慈禧太后非常不满,并且对阿鲁特氏多加刁难,对慧妃多加抚慰,她的皇贵妃之位就是同治帝病重时,慈禧太后将她由慧妃跳过贵妃直接晋封的,破坏了清朝皇后在不册立皇贵妃的不成文规定,足见慈禧太后对她的喜爱。

分析了珍妃和慧妃两个特例,我们似乎已经发现了端倪,皇贵妃从葬帝陵需要有两个条件。 也就是皇帝的宠爱和她们必须要先于皇帝丈夫或在丈夫帝陵竣工前逝世。

以此我们反过来看从葬帝陵的六位皇贵妃也就十分明了,她们无一例外,均先于丈夫逝世。除敬敏皇贵妃外,敦肃皇贵妃、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令懿皇贵妃(孝仪纯皇后)都是皇帝的宠妃,这其中哲悯皇贵妃在乾隆帝登基前逝世,史料记载很少,但她诞育了大阿哥和皇次女,可见在潜邸时是相当受宠的。

令懿皇贵妃不仅是宠妃,而且早在她去世两年前,她的儿子永琰就被秘密立为储君,所以乾隆帝心中是知道她以后会被追封为皇后的,所以她在裕陵地宫的棺位为乾隆帝棺位的右边,仅次于摆在乾隆帝棺位左边的孝贤皇后富察氏(清朝以左为尊)。

现在既然明白了乾隆之后为何再无皇贵妃从葬帝陵,就必须要深入探究一下,为什么是这两个原则呢? 首先,受宠这个条件就不用说了,如果都不受宠,又没有怡亲王胤祥这样能干的儿子凭什么进入帝陵呢?

第二条,在皇帝丈夫前逝世,前面已经说了慧妃的例子,现在就说说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孝庄太后临死前对孙子康熙帝说的意思 “卑不动尊”

卑不动尊是古代早已有之的说法,明朝虽然没有遵循, 但自清朝孝端文皇后打开昭陵与皇太极合葬后,再无身份卑于皇帝者再次打开地宫与之合葬的, 皇后都是另建皇后陵安葬,妃嫔自然都是进入妃园寝。也就是说,如果乾隆之后的这11位皇贵妃( 其实有从葬资格的也只有嘉庆帝 諴 贵妃、道光帝琳贵妃,她们两位在皇帝丈夫生前就是尊贵的贵妃,其他妃嫔在皇帝在时地位比较低,而且也不是很受宠 )在皇帝丈夫之前逝世,皇帝是有可能让她们从葬帝陵的。而且个人觉得像嘉庆帝和道光帝这样循规蹈矩的皇帝,不太可能把妾室安放在帝陵地宫。

但是这时候可能有文友会有疑问了,笔者的分析看起来头头是道,可是我能找出一个 既是宠妃又在丈夫之前逝世的皇贵妃,但是却没有从葬帝陵的妃嫔,乾隆帝的纯惠皇贵妃。

诚然,纯惠皇贵妃是乾隆帝的宠妃,在生前做了15年的贵妃,病重时又被封为皇贵妃,还行了册封礼,这比慧贤皇贵妃还要幸运,而且淑嘉皇贵妃生前还不是皇贵妃,她是追封的皇贵妃,她都进了帝陵,为什么纯惠皇贵妃没有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乾隆帝在裕陵地宫给后妃预留了六个位置, 在纯惠皇贵妃去世前,已经葬入了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剩下两个位置,其中一个是乾隆帝留给继后那拉氏的,那时候继后地位稳固,也没有断发,皇帝肯定要给她留位置,另外一个位置是乾隆帝给未来嗣君生母准备的,他不能肯定他后来选定的储君一定是继后的嫡子永璂,所以当然要给嗣君生母留位置。 故而,他并没有把纯惠皇贵妃葬入裕陵地宫,但是乾隆帝为她修建了豪华的纯惠皇贵妃园寝,可见苏氏在他心中的分量还是颇重的。

雍正帝将庶母敏妃章佳氏追封为皇贵妃并葬入景陵地宫,又指令泰陵落成后将爱妃敦肃皇贵妃年氏也入葬之,开辟了清朝皇贵妃祔葬帝王的奇景,乾隆帝在位期间,他的一个个爱妃随之进入,却又出于政治等多方面的考虑没有将爱妃苏氏葬入, 足见这些 历史 上细枝末节的事情其实都是在为皇家政治服务,一个妃嫔葬不葬入帝陵既是皇帝的心意又是皇朝政治的侧面体现, 敬敏皇贵妃和纯惠皇贵妃的对比正好体现了这一点,而这也提醒我们,在 历史 的细枝末节里,或许也藏着大学问。

蔚鸾文章溯源说: 笔者撰《号称常务副皇后,一旦册立连皇后都要畏惧,清朝的皇贵妃这么牛? 》和《辟谣!孝庄太后不和丈夫合葬,也没葬入清东陵,是因为她再嫁? 》二文就注意到了皇贵妃祔葬帝陵这一奇景,尔后查找资料,仔细思量,而作此文,愿与文友共磋之。

往期文章:

乾隆朝翊坤宫新主人,和珅亲家母惇妃,温厚为惇,她何时温厚过?

曹公雪芹的神仙朋友圈,或许他们都是“梦”中人

尊嫡母为太妃、生母为太后,这位唐皇是无“礼”取闹还是别有用心

敬敏皇贵妃的雍正朝追封

雍正元年六月,世宗追赠敏妃为皇考皇贵妃(仅敏妃章佳氏一人连升两级)。
章佳氏追赠皇贵妃、从葬帝陵皆系因其子怡亲王允祥,在《清史稿》中有记载:“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
章佳氏从葬景陵并非康熙帝旨意,清史学家和清陵寝专家徐广源先生也提出了质疑并做出了考证,以下摘取自论文内容:
一般晋封妃嫔,特别是晋为皇贵妃这样重要的事情,都以皇帝发布谕旨的形式。而追赠敬敏皇贵妃,并没有以谕旨的形式,在《世宗实录》中只是载:“追封圣祖敏妃为皇考皇贵妃。” 《世宗实录》记载追封敏妃为皇贵妃的日期是雍正元年六月壬申。六月为戊申朔,壬申则为二十五日。可是《大清会典》则记载为二十六日,到底是哪一天封的?惯例,封妃分两步进行,先由皇帝发布谕旨,称之为“诏封”,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后,举行册封礼,称之为“册封”。而追封敏妃为皇贵妃,既没诏封,也没册封。……“敬敏”二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都还是迷。从专门记载东陵的皇家秘笈《昌瑞山万年统志》、《陵寝易知》中得知敬敏皇贵妃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与康熙帝、孝恭皇后同日葬入了景陵。当年敦肃皇贵妃就是与雍正和孝敬皇后同日葬入泰陵的,在《高宗实录》中有明确的记载。为什么敬敏皇贵妃与皇帝、皇后同日入葬在《世宗实录》和《大清会典 皇帝皇后丧仪》中都不予记载?
皇帝陵内从葬皇贵妃的制度是雍正首创的,不是康熙帝创立的。所以康熙帝是不会将敏妃葬入景陵的。退一步说,如果康熙帝真的想将妃嫔葬入景陵的话,温僖贵妃和平妃也应该比敏妃优先。因为她们俩都是皇后的妹妹,又比敏妃死得早。为什么比敏妃死得早、地位又高的温僖贵妃和平妃不葬入景陵,反而想将敏妃葬入景陵,这在情理上讲不通。
康熙帝既已开创了皇后先葬地宫,地宫门不关,等待皇帝的制度。敏妃死时,景陵地宫内已葬入了孝诚皇后、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康熙帝既然想将敏妃葬入景陵地宫,为什么不直接将敏妃也葬入地宫?何必增加许多麻烦而停灵于陵院内。
如果康熙帝确实想将敏妃葬入景陵,也不会停灵于景陵院内,而应该停灵于京城的殡宫。孝东陵的宁悫妃、端顺妃死后都曾停灵于京北的曹八里屯多年。
在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怎么停灵?那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地下室。金棺绝不会露天停放吧,那就得盖房子,建殡宫。在陵内建殡宫,可能吗?
景陵地宫内正面棺床上已安放了1帝4后,正面棺床已经“满员”,根据裕陵地宫棺椁的安放位置,敬敏皇贵妃的棺椁只能安放在左或右侧的垂手棺床上。
——摘自清陵和后妃史学家徐广源所著《迷雾重重的敬敏皇贵妃》 章佳氏雍正朝入葬资料显示: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雍正元年正月二十六日,谕礼部,昔年皇考建设妃园寝,为妃母等殡所。惟敏妃母一位,皇考曾降谕旨:暂安于陵寝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俟入宝城。今钦遵皇考原旨,奉敏妃母安于宝城内。在宝城内安奉者只有敏妃母一位,应追封为皇考皇贵妃,应行典礼,尔部议奏。
清官方资料《清世宗实录》,章佳氏从葬景陵不予记载
清官方资料《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皇帝皇后丧仪》,章佳氏从葬景陵不予记载
现有的张佳氏丛葬景陵的记载全部出现在雍正朝后 ,无康熙朝皇帝下旨丛葬的资料。章佳氏雍正朝奉安记载日期矛盾,在《昌瑞山万年统志》中,更出现章佳氏雍正元年九月及六月从葬景陵的记载。康熙帝与其他后妃的丧仪也早就开始准备,有些甚至长达几年,十几年,但各种记载都只有一个奉安日期。可见“奉安准备”根本就解释不了章佳氏出现多个奉安日期的疑点。
张佳氏去世于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的帝陵早于康熙二十年就已修好,康熙帝的三位皇后梓宫也早已奉安入了帝陵,就等待着皇帝梓宫奉安后关闭帝陵。章佳氏本系包衣奴才出身,如果康熙帝确实打算让章佳氏从葬,早就可以将章佳氏拨出包衣,并且在三十八年当年就可以追封章佳氏为皇贵妃,甚至贵妃而不仅仅是第四等的妃,并且也可以同三位皇后那样,将章佳氏直接放入地宫中。然而康熙帝都没有这样做。
另外章佳氏从葬帝陵在《世宗实录》以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皇帝皇后丧仪》中均不予记载。章佳氏拨出包衣、追赠皇贵妃及从葬景陵都在雍正年间完成,《清史稿》对其赠皇贵妃及从葬帝陵道出了原委:“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 另外,康熙帝非常尊崇敬爱他的皇祖母孝庄太后,临终却没有遗旨安排孝庄文皇后的奉安问题,岂可能会不提及皇祖母反而只记得安排一个章佳氏?如要证明从葬系康熙帝旨意,不如直接拿出康熙帝的谕旨最为确凿。清朝皇贵妃从葬帝陵,系由雍正开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4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