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载:“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郑武公当时正在镐京东部的地区修筑城池稳固臣民,闻听都城之乱,遂是率领大军前往镐京进行平乱。郑桓公当年只是为郑武公赢得诸侯封君之位,拟定郑国东进战略,并没有在东部地区采取更多的具体措施,真正的郑国建立者,正是这位郑武公。
历春秋战国时代,边陲国家和部落,多半都要将势力向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进行拓展,犬戎向东向南,齐国向西向南,吴越向西向北,楚国直接向北,最后的秦国更是历经过数百年耕耘,无非都是要进入中原地区,这块肥沃的土地千百年吸引着无数的诸侯封君们,他们前赴后继,为的都是逐鹿中原。郑桓公、郑武公的战略规划,即是后世郑国的发展根基。郑武公在平定镐京之乱中,与卫国、秦国、晋国等诸侯国并立,也自此始进入历史画卷。如果说郑桓公是周文王,郑武公就是周武王,建国之责,基本就在郑武公时代得到实现。
郑武公这个人非常有谋略,在周王室衰败之际,郑武公一方面是发兵勤王,稳固王室,尤其是争取到周平王将新的都城选择在洛邑,这个是直接把天下的政治中心安置在郑国附近,极大的提升了郑国在诸侯列国中的政治地位,为郑国崛起奠定决定性基础。郑桓公和郑武公的心中,肯定都是坚持要建立国家的,这是郑桓公在世之时就深刻明白的道理,王室衰败,即代表诸侯崛起,也是战乱横生的征兆。周平王东迁而后,郑武公在政治举措上,更是有恃无恐,依仗勤王之功,借助天子之力,推进郑国所在疆域内的东虢国和郐国的攻灭之战,史书载:“后武公竟取十邑地而居之,今河南新郑也。”郑国周边的数座城池,即在这个时期内被郑武公拿下,有鄢、蔽、补、丹、依、弢、历、莘等八邑,其中就包括重要的虎牢关等名城。
《帝王世纪》载:“平王元年,郑武公为司徒,与晋文侯股肱周室。”郑武公即为天子身边最大红人,郑国亦成为春秋伊始最为瞩目之国,东方的传统中原诸侯自然对郑国刮目相看,当年那些被郑国纳入麾下的小诸侯国,即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国际认可为郑国疆域。但是周天子并非对郑国的举动熟视无睹,面对郑国崛起之态势,亦心有余悸,担心功高盖主,便将虎牢以东地区收归王室。郑武公无奈之下便只能迁徙都城,建立新都,但其拓展的雄图大略并未以此止步。郑武公与周平王母舅之国申国联姻,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娶申伯之女武姜为夫人。
申国在这段时间里非常耀眼,从发动镐京之乱,拥立平王登基等看来,此间动乱,可说皆因申伯始。申国之人,亦因申伯而遭列国所忌,这就是当时为何有关申伯的记载在镐京之乱后就非常稀少的缘故。作为天子背后的母舅之国,周平王显然不希望申伯过多遭受非议,郑武公主动与申国联姻,显然是洞悉天子心理,也算是某种迎合。郑武公的外交手段也是非常厉害。当然,这个武姜来自申国,却也将“乱”之因素带入郑国,其所生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共叔段,一个是寤生,又将在郑国的宫廷内乱中,引发一段历史故事。
郑武公在政治、外交上的作为,都透露出其绝非善类。对于周王室而言,礼乐制度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诸侯纷争崛起,周平王为稳固新都的生存空间,不管是对秦国的承诺转让岐山地带,还是授天子权柄给晋国和郑国,令其作为平乱的先锋,这种种举措,都为郑国创造出发展壮大的机会。郑武公在开疆拓土过程中,史书中还记载过一段有趣的故事,说的是郑武公准备攻打胡国,便在朝堂之上召集群臣开会,议定攻伐胡国之策,结果大臣关其思料定郑武公意欲侵吞胡国,就在朝堂上大力支持攻打胡国。哪里知道天子之心,不可妄测,郑武公竟将关其思杀掉,还冠冕堂皇的说:“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郑国朝臣皆以为郑武公不会伐胡,也是将这消息传到了胡国去,胡国君主便以为郑国为友盟之国,对郑国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史书中载:“郑人袭胡,取之。”用的是个“袭”,显然就是乘其不备,攻而取之。郑武公,果奸雄也。
郑氏渊源
相传,郑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受郑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前375年公子鲁以国为氏。在黄帝和郑桓公之间,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洪荒时代,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作为中原部落的首领,主要活动在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根据《史记》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子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妃姜原生子弃。弃教部落的人开荒种植庄稼,结束了游牧生活,成为远古时期掌管农业的稷官,史称“后稷”,封地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其子不窟末年约在夏朝的中后期,该部落北迁到渭水中游一带,仍然种植农作物。
大约到了商初,后稷的曾孙公孙刘迁居到豳(陕西旬邑西),一边开垦农田,一边扩大居邑。逐渐地部众增多,粮食贮积日益丰富,接着又发展武装力量,扩大活动范围,渡过渭水到渭南地区采掘矿石,进行锻冶制造工具和武器,使势力进一步得到壮大。又传七八代,至高圉、亚圉,正是商王武丁前后,已成了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从亚圉再传两代即古公亶父时,又从豳南迁到漆、杜之间岐山南面的“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并在这里兴建宫室城邑,使部落有了早期国家的雏形,从此称作周人或周族。再后来古公亶父二传于姬昌,三传于姬发,终于强大到灭商建国,史称周朝。古公亶父、姬昌分别被追尊为周太王、周文王。周武王姬发后十传至周宣王。周宣王前806年封其弟友于郑(陕西凤翔),号为桓公。唐兰先生认为,初封之地在域林(今陕西凤翔县南),后迁拾(陕西华县),始名为郑。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西周末期王室危机四伏,北方戎狄猖獗,郑桓公身为司徒,预感到周王朝的衰败,采纳了周太史伯的建议,提前东迁到虢郐之间(今河南新密,新郑一带),先后灭掉郐与东虢。西周亡国,桓公死难,其子郑武公掘突护驾东迁有功,继为王室聊士,在原虢郐故地重建郑国,都于新密。后来郑文公迁到新郑。今河南新郑市区的郑韩故城即其都邑遗址。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莲鹤方壶等春秋重器,惊动国人,近年来仍不断有大量珍贵文物出土。郑庄公时,郑国势力不断发展强大,侵陈伐许,破息攻宋,打击北戎尤为擅长。在与周桓王率领的周、陈、蔡、卫诸国联军的征战中,大破王师并射伤桓王,成为春秋初年不可一世的小霸主。其后内乱不断,又因地处交通要塞,春秋之世一直是大国争夺的中心,国势发展受挫。虽然春秋末期子产执政,一度受到晋楚强国的尊重,但是弱国地位难改。战国时期,国内君臣争权,外受韩国蚕食,终于前375年被韩灭亡。
公元前408年,三家分晋之一的韩国夺取了郑国的重镇雍丘(今杞县地),国都新郑受到威胁,郑繻公采取避强击弱、远交近攻的战略,出兵夺取了卫国主要城市毋丘(今山东曹县境内)。此后,郑繻公又誓师出击,分别夺取韩国在登封和禹州境内的负黍和阳翟。从表面上看,郑繻公也算有勇有谋,颇有成就,但是将他所取得的胜果放在郑韩两国数十年交兵史上一比,郑国还是吃了大亏:郑国的几个重要城邑都被夺去,国土丧失了一半多,曾经为郑国兴盛作过巨大贡献的商民纷纷外流,国势日衰。而更为危险的是,韩国国君韩武子并没有作罢的意思,对郑国的侵犯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郑康公有强国之心,祖辈时代国家的积贫积弱,也已经使他无法逆转郑国衰弱的趋势。公元前375年,韩武子的儿子韩哀候派出强大的军队攻占了郑国,结束了郑康公为国寝食难安、忧心忡忡的日子,并把都城定在了新郑。郑国被攻占以后,郑国王室贵族纷纷四散逃亡,散居于现在的淮阳和商丘之间。郑国虽灭,但郑国王族却没有忘记国恨家仇,遂以郑国的国号为氏,郑氏从此诞生。
本人也是姓郑,呵呵!!
【原文】: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扬威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臣回答说:“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
2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译文
楚王问宋玉:“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的曲子时,只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
3
原文: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所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讨好他。于是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大怒并且杀死了关其思,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就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就趁机袭击胡国,占领了它。
-----------------------------------------------
4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译文:
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叫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
5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译文:
陈寔在家乡间,秉心公正为人表率,若有争论是非,就到他那里求个公正判断,他一定据理详细说明对错,当事双方事后都没有什么异议。有人甚至说:“情愿被官府惩罚,也不愿被陈先生说不是。” 当年收成不好老百姓贫困,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地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干坏事的人不一定天生就坏,只是长期习惯了,才逐渐变得这样。屋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小偷非常惊恐,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陈寔慢慢详细地告诉他说:“看你的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应该赶紧改掉自己的坏毛病重新做个好人。然而你干这行也是被穷困所迫。”吩咐送给他两匹绢。从此以后全县盗贼绝迹。
----------------------------------------
6
原文: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者甚众。恺惘然自失。
译文:
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马上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
7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立刻)半路折回,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去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
8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致使反而既呼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
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刘蓉)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人处于习惯之中不得了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
9
吴王欲伐楚,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侍卫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停息在树上一边放声的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
10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⑴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⑵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12),远徙其薪;不者⑶,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⑷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⑸。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⑹烂者在于上行,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⑾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者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译文:
当初,霍光族人骄横奢侈,茂陵徐生说:“霍氏一定会灭亡。因为骄奢的人不懂得谦让,不谦让就会对皇上不尊敬,不尊敬皇上,这是大逆不道。位居众人之上,人们一定嫉恨他们。霍家人掌权时间如此长,嫉恨他们的人自然也多。天下人嫉恨他们,而他们的行为又违反礼仪,不灭亡,更待何时!”于是上书说:“霍家太兴盛了,陛下既然很宠爱霍家,就应该加以抑制,不使它灭亡。”上书三次,只回答说知道了。后来霍家诛灭,而告发霍家的人都受到封赏,有人为徐生上书说:“我听说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不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
11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手捂胸口,双眉皱起,她同乡的一个丑女子(东施)看到了,认为很美。于是,回去的路上也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村了的富人看到了,关起门不出去;穷人看到了,带着妻子孩子远远离开。她(东施)只知道西施手捂胸口,双眉皱起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美。
--------------------------------------
(最后一篇找不到对应的翻译,自己译的。也不知道准确否)
1. 东周列国志十六回读后感.急需 春秋末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改变了大国争霸的形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以后又形成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大国称雄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剧烈的统一战争自此开始。
频繁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
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
道义是对天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
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世为人的标准和榜样。
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列国之中,上至君王,下至卿士,守信立身,不惜功名生命的事例,比比皆是。
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救出赵氏孤儿,忍辱偷生,终于复国。豫让因智伯以国士待之,决意以国士报答,在智伯死后,几次为智伯复仇,就义之前,仍请求将智伯仇敌的衣服用剑斩过,以了心愿。
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图谋刺杀秦始皇,为守机密,自刎而死。当时的忠义之士,往往如此,千百年后仍使人感吧敬慕。
勾践身负灭国之耻,心怀复国大志,刚强、勇毅,不计荣辱生死,克制私欲,礼贤下士,以非凡的耐力和恒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以少胜多,摧毁强敌,称霸天下。像这样反败为胜、变弱为强的事例,还见于晋文公重耳,吴大夫武子胥等段落之中。
人生立志,应该放眼至高至远之处,当以造福苍生、泽及万世为念,这样的榜样有孔子、管仲、子产。他们的思想以仁爱为根本,他们拥有安定天下、惠及万民的志向,对真理永无止境地追求,引导君王走向内圣外王的正途,施行的政令,富民强国,成为后世政治参照的法则。
与这些正面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 *** 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作者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融人情节的进展之中。
2. 翻译一段古文,选自《东周列国志》 阖闾对两个妃子的死非常痛心,于是把她们葬在横山上,建立了一个祠堂用来祭拜她们。
因为阖闾非常的想念爱妃,于是又了不想重用苏武的意思。伍员进言说:“微臣听说过‘士兵是一把利器啊。
’不能妄自菲薄。如果刑法不果断的用,那么军令就没用了。
大王想征讨楚国而向天下招贤,想得到良将。以作为一个将领要有毅力为能力,不是孙武这样的将领,难道还有谁能够涉淮逾泗和越千里而战的人才吗?美女很容易得到,良将则是很难求得到的。
如果是因为两个美女而放弃了一员上将,这和喜欢杂草而丢弃稻苗有什么差别吗!”阖闾顿悟了。
3. 高中文言文版东周列国 (没有看过你们高中文言文版的东周列国志,不知道文章的长短。
暂时为你抄录一部分东周列国志文言文。供你参考吧。)
东周列国志之人物.周文王姬昌季历之子,继承季历西伯侯之位,建国于岐山之下。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周幽王周宣王之子,西周最后一位君主。
杜伯西周大夫因童谣一事宣王疑谶语未消,乃杀杜伯。后周宣王在野外狩猎被杜伯和左儒射杀。
杜伯之子隰叔,奔晋,后仕晋为士师之官。子孙遂为士氏,食邑于范,又为范氏。
左儒周宣王时的大夫,与杜伯同为周宣王时重臣。周宣王下令杀了杜伯,左儒劝阻不成,自刎而死。
赵叔带西周大夫幽王不顾歧山地震,命左右访求美色。赵叔带上谏,幽王却听信虢石父谗言,将叔带免官,逐归田野。
叔带携家竟往晋国。——是为晋国大夫赵氏之祖,赵衰赵盾即其后裔也。
后来赵氏与韩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虢石父周幽王以虢石父为上卿,祭公为司徒,尹球为大夫。
石父劝幽王登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以戏诸侯。褒姒开怀大笑,幽王遂以千金赏虢石父。
后被犬戎先锋孛丁所杀。伯阳父太史 幽王立伯服为太子后告老去位。
预言幽王在位不到10年西周要亡。褒晌因进谏幽王被下狱褒洪德褒晌之子,为救其父向幽王进献褒拟褒拟褒洪德在褒地寻访到的美女申后申侯之女,为幽王之妻申侯其女为幽王之妻申后宜臼太子,申后之子。
曾被废,后成为东周第一位君主周平王。伯服褒姒之子温媪为申后传信到申国不成被害吕章周大夫,建议申侯向犬戎借兵以敌王师李丁戎兵攻镐京时的右先锋,斩杀石父郑伯周幽王司徒 其子是掘突。
犬戎大闹镐京时力保幽王,被乱箭射死。犬戎主杀幽王后盘踞京城世子掘突郑伯之子,即位后是为郑庄公。
申侯约三路诸侯勤王:卫武公犬戎闹镐京,卫武公率兵佐周抵戎,在战斗中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为公爵。秦襄公赢开拥戴平王,并派兵护送平王动迁洛邑,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整顿戎马,为灭戎之计。
岐丰一片,尽为秦有,辟地千里,遂成大国。晋文侯姬仇执杀虢石父拥立的携王,结束长达10年的二王并立,史称“文侯勤王秦文公秦襄公之子鲁惠公周平王年间,秦文公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请。
平王不同意。惠公怒,故意就用天子礼祭天。
平王不敢过问姜氏申侯之女,郑武公之妻,武姜共叔段郑庄公的弟弟郑庄公寤生即位后代父为周卿士祭足郑庄公谋士,建议除掉段,未被听取公子吕郑庄公的叔叔,建议除掉段公孙滑共叔段之子,前往卫国借兵举事。闻共叔见杀,遂逃奔卫。
求卫桓公讨庄公不成,后老死于卫。颖考叔为庄公安排“黄泉相会”,被赐爵大夫,与公孙阔同掌兵权。
世子忽郑庄公之子,是为郑昭公。二次辞齐国婚约后迎娶陈国妫氏。
齐侯将女文姜许婚鲁侯。公子仪郑荘公子,昭公弟。
立於鲁荘元年,十四年为傅瑕所杀,在位十四年。虢公忌父郑庄公承袭了武公卿士职位。
周平王宠信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怨恨周王,于是“周郑交质”。
周王以王子狐入郑为人质,郑国遂派世子忽入周为人质。太子狐平王之子,平王死后太子狐从郑国回来后也去世了,其子林嗣立,是为桓王。
周桓王太子狐之子。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
郑国祭足收割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周郑交恶。高渠弥郑国著名的大将,立下过赫赫战功。
后因谋权弑杀郑昭公而被齐襄公以此为借口车裂。公子州吁卫庄公之子,谋反杀害了卫桓公卫桓公公子完,卫庄公之子,公子州吁同夫异母的弟弟公子晋卫庄公之子,是为卫宣公石厚石蜡之子,同公子州吁谋反石蜡石厚之父,卫国大夫。
石厚去请教石碏确保王位坐稳。石碏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
陈桓公卫公子州吁弑杀国君卫桓公自立,陈桓公协助卫众大夫杀死州吁。公子佗陈桓公之子公子跃陈厉公,陈桓公之子。
陈桓公鲍重病之时,其异母之弟公子佗勾结蔡人杀了太子免,在陈桓公去世后自立为陈国之君,是为陈废公。公子跃联合两个弟弟杀死公子佗即位为陈厉公。
公子林陈厉公去世后,二弟陈林即位,是为陈庄公。子针陈国大夫,与石蜡交好。
宋殇公宣公传位于弟穆公,穆公为不负兄恩,传位于宣公子与夷,即殇公,而使自己的凶子冯出居郑。庄公宣称宋公久缺朝贡,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
公子冯宋庄公,宋穆公之子。胁祭仲更立公子突(即厉公),世子忽遂奔卫。
公子突出奔,祭仲迎公子忽复位。孔父嘉宋国大臣。
太宰华督杀孔父嘉夺其妻,殇公大怒,华督又弑公,再从郑国迎回穆公子公子冯,是为宋庄公。孔子是孔父嘉的七世孙。
公孙子都郑国大夫。郑国联合齐鲁两国攻打许国,公孙子都为抢车暗箭射死了颖考叔。
齐僖公齐前庄公之子。与郑庄公结盟于石门。
齐僖公生两女,长女嫁于卫,即卫宣姜,次女文姜。公子突郑庄公之子,祭足奉公子突即位,是为厉公。
大小政事,皆决于祭足。世子诸儿齐襄公齐僖公之子,与其同父异母之妹文姜 *** 。
虢公林父周桓王召蔡、卫、陈三国,亲率大军征伐郑国郑庄公,虢公林父率领右军,统属蔡国、卫国军队;周公黑肩率领左军,统属陈国军队。结。
4. 东周列国志文言文求教 丹书:据说古代帝王受命于天,上天给他们颁发天书,字是红色的,所以称“丹书”。
比如传说中的“洛书”,就是由神龟从洛河里驮上来,授给大禹的。 户牖:门和窗。
武王登基三天后召集士大夫开会,问他们说:“有什么保证国家昌盛、子孙久长的好办法没有?”各位官员都说自己不清楚。武王又去咨询姜太公,说:“过去黄帝、颛顼那些贤君的治国之道,不知道还能在哪里看到?”姜太公说:“这些都写在丹书之上,大王想听,先做斋戒吧。”
武王斋戒了三天,穿戴得整整齐齐,太公也穿戴得整整齐齐,捧着丹书来到王殿,站在屏风边上,武王从堂上走下来,站在南边。太公说:“先王的规矩不得面朝北方。”
武王便从西南方绕到东边站好,姜太公站在西边,宣读丹书。大意是:要诚敬,不要懒惰;要追求正义,不要追求私欲;任何事情,不自强就会失败,不诚敬就不能久长。
读完之后,太公又发挥说:这些就是保证国家昌盛、子孙久长的治国大道。我听说,用正当的手段取得政权,又以仁义来维持政权,这样的政权可以百世不衰;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政权,而以仁义来维持政权,这样的政权可以保持十代之久;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政权,当权之后又不讲仁义道德,这样的政权马上就会垮掉。
武王听了这些话,感到一阵震憾。回到宫里,便写了很多自戒自勉的铭文。
在餐桌四角、座位、铜镜、洗漱用具、屋子的楹柱、手杖、腰带、鞋子、餐具、门、窗、剑、弓、矛等所有能看到、触到的地方都写了不同的铭文,以提示自己不要忘记上天的旨意和太公的教诲。 重译献雉:指番邦小国辗转翻译来进贡。
献雉:进献野鸡希望采纳。
5. 东周列国志十六回读后感.急需 春秋末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改变了大国争霸的形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以后又形成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大国称雄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剧烈的统一战争自此开始。
频繁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
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
道义是对天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
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世为人的标准和榜样。
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列国之中,上至君王,下至卿士,守信立身,不惜功名生命的事例,比比皆是。
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救出赵氏孤儿,忍辱偷生,终于复国。豫让因智伯以国士待之,决意以国士报答,在智伯死后,几次为智伯复仇,就义之前,仍请求将智伯仇敌的衣服用剑斩过,以了心愿。
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图谋刺杀秦始皇,为守机密,自刎而死。当时的忠义之士,往往如此,千百年后仍使人感吧敬慕。
勾践身负灭国之耻,心怀复国大志,刚强、勇毅,不计荣辱生死,克制私欲,礼贤下士,以非凡的耐力和恒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以少胜多,摧毁强敌,称霸天下。像这样反败为胜、变弱为强的事例,还见于晋文公重耳,吴大夫武子胥等段落之中。
人生立志,应该放眼至高至远之处,当以造福苍生、泽及万世为念,这样的榜样有孔子、管仲、子产。他们的思想以仁爱为根本,他们拥有安定天下、惠及万民的志向,对真理永无止境地追求,引导君王走向内圣外王的正途,施行的政令,富民强国,成为后世政治参照的法则。
与这些正面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 *** 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作者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融人情节的进展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4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