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国,夏朝、周朝时期在温邑(今河南省温县)建立的诸侯国。
温邑因(今温县五里远村清风岭坡下)有温泉,得名温邑。夏朝太康失国后,有平因辅佐夏朝君主姒少康灭有穷国有功,受封于温邑,建立温国,史称“温平公”。夏桀二十六年,商国在伐夏的时候灭掉了温国,温邑成为商朝之邑。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将温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赐给大司寇苏忿生分封为温国,温邑(今温县上苑村北)再次成为温国都邑。温国国君称温子 ,或以国君苏氏而称苏子。公元前650年,温国被狄国灭亡。温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温氏。
公元前21世纪,因温邑(今河南省温县五里远村清风岭坡下)有温泉,得名温邑。
太康失国后,有平因辅佐夏朝君主姒少康灭有穷国有功,受封于温邑,建立温国,史称“温平公”。夏桀二十六年,商国灭温国,温邑成为商朝之邑。
温国国君苏子原为周国大夫。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将温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赐给大司寇苏忿生分封为温国,温邑再次成为温国都邑。温国国君称温子 ,或以国君苏氏而称苏子。
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周朝爆发王子颓之乱,苏子是拥护王子颓作乱的周朝五大夫之一,作乱未成,五大夫先到苏子的温邑,然后苏子奉王子颓出奔卫国,卫国和南燕国联合讨伐周惠王,立王子颓为王,周惠王被迫流亡郑国。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73年,郑厉公和虢国君主讨伐王子颓,杀五大夫,苏子死于此难。
周朝立国800余年,有史料确切记载的公爵一共只有5位(另说是6位),可见爵位的尊贵。
周朝的公爵如下:
宋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始封商朝王族微子启,都国于商丘。宋王偃四十三年,
灭于齐。
估计周武王觉得对不起商朝,毕竟过去是商朝的臣子。所以给了一个最大的爵位。
虢国(西虢国):国君姬姓,始封周文王弟虢叔,平王东迁时都国于上阳,春秋时被晋国所灭亡。
西虢国国君的地位应该是所有诸侯中数一数二的,历代西虢国国君都在周王朝中央担任要职。所以西虢国的公爵爵位也是比较符合它的。
虞国:国君姬姓,始封仲雍(周文王的伯父)后虞仲,都国于夏墟。春秋时候灭于晋国。
周朝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和西虢国和晋国是邻国也是同姓的亲戚之国,唇亡齿寒的典故讲的就是它和西虢国。西虢国在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由于自己的爵位和在周室中央担任要职,所以是比较强的国家,曾多次侵扰临近的晋国,直到晋国后来强盛起来。
州国:国君姜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州国。亡国于杞国。
州国这个公爵我觉得真是匪夷所思,根据周朝封国的总体情况,一般过去的先封国(周朝建立前已经有的诸侯国)重新接受周朝册封的时候大多时候地都是伯爵和子爵。
卫国:国君为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后裔(姬封)。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山西附近。前254年,卫国沦为魏国的附庸国,秦灭魏后,又成为秦的附庸国。公元前209年,秦(秦二世)废卫君姬角,卫国灭亡。卫国是周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卫国立国的时候原本只是一个伯爵,后来送礼给周天子,周天子高兴成为侯爵,再后来有功于周王室加封为公爵。卫国在周朝诸侯当中是比较有名的,也是最重要的十几个诸侯中的一个,另外它能从伯爵爬上公爵也是极其不简单,周朝一般爵位升的不多,更不要说短时间内连跳两级,印象中只有秦国的爵位是升三级的(从附庸爵直接升为伯爵)。
ps:东虢国也有可能是公爵(至少不会低于侯爵)
东虢国:姬姓,始封文王弟虢仲。春秋前期为郑国所灭。
东虢国和西虢国的开国国君是兄弟,相对西虢来说东虢的实力和声望要弱的多,所以刚进入春秋时代就被灭了。
另外有一点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有一些人足够具备公爵资质却没有被分封,不知道周武王当时是怎么想的。
姜尚的齐国:也就是兴周800年姜子牙的封国,周朝的第一功臣,最后只是被封了一个侯爵。
周公旦的鲁国:周公旦的贤明人所共知,周武王灭商没多久就死了,周成王当时年幼,全都靠周公旦的尽心的辅佐,周公旦作为周朝重要的王族成员,居然也只是个侯爵。另外周成王也太不像话了,他的叔叔对他这么好,他成年之后理应加封公爵才对。
召公奭的燕国(北燕国):召公奭和周公旦后周武王都是兄弟,召公奭、周公旦、毕公高合称周朝三公,是当时最尊贵的王族成员,召公奭得声望和功绩仅次于周公旦,这样有大功的人居然他的封国只是一个三等的伯爵国,相比较随国、邓国、息国、荀国等这些侯爵国,召公奭无论从和周天子的血缘关系还是声望功绩的任何一点都要高于它们,不知道周武王当时是怎么想的。
3 姬姓国
姬姓是黄帝部落的后代,周天子便姓姬。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吴国
吴国系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
虞国
虞国系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
鲁国
鲁国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国。
邢国
邢国是周公旦第四子的封国。
管国
管国系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的封国。
蔡国
蔡国系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国。
曹国
曹国系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封国。
郕国
郕国系周文王第七子郕叔武的封国。
霍国
霍国系周文王第八子霍叔处的封国。
卫国
卫国系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国。
沈国
沈国系周文王第十子季载的封国。
毛国
毛国系周文王第十一子毛叔郑的封国。毛国封地在今陕西省岐县、扶风一带。
郜国
郜国系周文王第十二子的封国。郜国封地在今山东成武县境内。春秋时,郜国被宋国所灭。传世器有郜史硕父鼎及郜仲尊。
雍国
雍国系周文王第十三子的封国。
滕国
滕国系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的封国。滕国封地在今滕州市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前415年为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
毕国
毕国系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封国。毕国封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不知何时何故,断了封赐,子孙散居各地。
原国
原国系周文王第十六子的封国。原国封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文公因守信而主动投降。原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县)。
酆国
酆国系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国。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五》曰:酆本商崇侯虎之地,文王灭崇,作丰邑,武王封其弟为酆侯。依据《路史·国名纪己》中的解释,以楚国之丰邑,即《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析县丰乡城为是,在今陕西山阳县。今本《竹书纪年》记:成王十九年,黜酆侯,自是绝封。酆侯是因好酒而醉乱迷逸,被成王废黜绝国的。
郇国
郇国系周文王第十八子的封国
召国
召国系召公奭在王畿内的封国。召公奭为周室三公之一。周武王时,召公奭受封于燕地,但他并未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自己则留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与周公旦、毕公高一起辅佐天子。其子孙世代继为三公。
北燕国
北燕国系召公奭的封国,封地在今北京房山区一带。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燕国在战国时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古魏国
古魏国系西周时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封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
古韩国
古韩国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河津东北。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
邘国
邘国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封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现为西万镇邘邰村。
晋国
晋国系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周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制霸中原。
晋平公时期,形成晋国六卿。昭公之后,六卿强而公室卑。烈公十九年(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彻底灭亡。
应国
应国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封地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滍阳镇。应国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时亡于楚国。
单国
单国为周成王之子的封国。系东都王畿内封国,国域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单国之君世为王室卿士,鲁庄公元年(前693年),周王嫁女于齐,鲁侯主婚。单伯送周王之妇到鲁国,以备出嫁。杨树达注曰:"单音善,天子畿内地名。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此及文公之世皆称单伯,成公以下常称单子。"
虢国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陕西宝鸡附近,后随周平王东迁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于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原地留有一小虢,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杨国
杨国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省拱洞西南。
郑国
郑国系周厉王幼子友的封国,别名奠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儒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刘国
刘康公为周顷王的小儿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刘,约于前599年前后建立刘国。刘国故城位于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刘国自康公、定公、献公、文公、桓公五世,相继为王室卿士。刘国诸公,在朝总揽百官,出外号令诸侯,地位显赫。刘国灭亡的时间当在战国初年的周贞定王时期。
魏国
魏国祖先毕万为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晋献公灭古魏国,把它封给毕万,立魏氏。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魏斯为诸侯,魏国建立。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前225年灭于秦。
韩国
韩国的先人为晋国公族。晋武公封曲沃桓叔庶子万于韩原,立韩氏。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国建立。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于前230年灭亡。
西周国
西周桓公是周贞定王幼子,哀王思王考王之弟。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以延续周公的官职,是为西周桓公。这是周朝最后一次分封,至此周朝土地分封完毕,周天子也寄居在此国。至周赧王时,天子徙都西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西周国灭亡。
东周国
东周惠公为西周威公少子。周显王二年(前367年)西周威公卒,少子根与太子朝不和,赵成侯与韩共侯遂分周为二,根自立于巩,号东周惠公。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公国灭亡。
姜姓国
编辑
姜姓是炎帝部落的后代。实际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称之“姜”,为族名称之“羌”。羌人与周人在早期长期联姻,后协助周人灭商。
齐国
齐国系周开国功臣吕尚的封国。初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东南),后迁至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春秋初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灭鲁的与国纪,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国氏已召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为齐桓公。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公元前684年,齐国是最先迈入霸主地位。
春秋末年,齐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齐康公在位时淫于酒色,敬仲的后代田和为相。周安王十一年(前386年),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来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姜姓齐国灭亡。
吕国
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国都在今河南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马圈王、宋小庄一带)。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东吕国是南阳吕国分离出来的一个小国,也叫吕国,史称东吕,在今河南新蔡一带,后来在春秋时为宋国灭亡。
申国
申人源于姜戎,早年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是较早与华夏融合的西戎。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称“太姜”即是。西周后期,申国仍不断与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职。
周宣王时,为了加强对“南土”局势的控制,改封王舅申伯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在原谢国的土地上建邑立国。此申国遂称“南申”,西土之申国可称西申。周平王东迁以后,南申是东周王室的南大门,为了防备荆楚侵犯,周在此驻扎了军队。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师假道于邓伐申。大概在楚文王时,申国被灭,设为县。楚灭申后,曾将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迁往东面的信阳一带安置,成为楚之附庸。这就是春秋时期信阳之申的由来。信阳之申称东申。《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东申被迁往楚地,楚平王时申又在信阳恢复。南申亡国约在战国中早期。
许国
许国是许文叔的封国,为太岳之嗣。春秋时期,郑国、楚国等非常强大,许国经常遭到强国侵略。公元前654年,楚国攻打许,许侯大败,于是肉袒谢罪,楚国才心满意足,退兵而去。楚成王时,再次进攻许国,许侯第二次肉袒谢罪,请求和解。在这之后,许国差不多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以想到许国面临的险恶局势。许国灭亡在战国初期。许元公在位时,许国被楚国攻灭。还有一个说法,是为魏国所灭。
纪国
纪国,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国祚延续到西周到春秋时代。国都纪,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的今寿光市。西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结仇。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纪国灭亡。
妫姓国
编辑
妫姓是虞舜的后代。
息国
侯爵,妫姓,今蔡州新息县是也。庄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陈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虞舜的后代胡公满于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称陈氏。
春秋早期,陈桓公有宠于王,郑庄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陈国还参加宋、蔡、卫等国的伐郑,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陈桓公死后,陈国内乱,陈宣公时才趋于平稳。前534年,陈国因争立而内乱,楚灵王使公子弃疾灭陈为县。前529年,楚平王夺得王位后,为笼络人心,再次使陈复国。前478年,依附于吴的陈国,在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下,前478年终于亡国。
遂国
遂国是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遂(山东省宁阳、肥城一带)所建之国,是鲁国的附庸国。东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被齐国所灭。
齐国(战国)
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周惠王五年(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国公子敬仲奔齐,齐桓公任为工正。田氏家族历经300年苦心经营,逐步篡夺了齐国政权。周安王十三年(前389年),敬仲九世孙田和正式列为诸侯,田氏齐国建立。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
姒姓国
编辑
姒姓是夏禹的后代。
杞国
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越国
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禹封泰山,禅会稽中封禅大典中的会稽本来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时越国的封地也本在古雷泽地区,也就是如今地山东荷泽地区。再后来却逐次南下,在周朝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西周初迁至如今地苏州吴中一带。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其王勾践经常与吴国对抗,公元前494年,败于夫差,向吴臣服。但经过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重新崛起,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雄,横行江淮,号称霸王。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子姓国
编辑
子姓是商汤的后代。
邓国
邓国的先人早期就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商代的邓为侯国。商代晚期,邓人南徙至今河南郾城县东南。西周以后,邓国又徙都于今湖北襄樊市附近。西周时,邓国与周王室及姬姓国关系密切,先后与井、应、等国联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经过邓国,受到了祈侯的招待,邓国大夫提出借机杀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邓侯不听。第二年,楚文伐邓。前678年,楚再次伐邓,将其灭亡。
邶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西周设立的邶、鄘、卫三国,后来因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领兵东征,结果武庚、管叔、蔡叔被杀,原来的邶、鄘、卫三国之地划归卫国所属,周王室封康叔于卫,领“以殷余民”。从此邶国之民和邶国之地转属卫国所有。邶国仅历武庚一代而终结,是周初封国中寿命最短的方国。
宋国
宋国是微子启的封国。武王灭商后,封微子启于宋。春秋时期,宋襄公称霸。战国时期,宋戴公的后裔司城戴剔成(字子罕)杀桓侯篡位,史称戴氏代宋。剔成在位41年被弟弟偃杀死(一说逃到齐国),偃即位,史称宋康王。前286年,齐湣王发兵灭宋,宋康王死在魏国。宋立国761年,共26世,32君。
朝鲜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汉初,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
赢姓国
编辑
嬴姓是少昊部落的后代。
葛国
葛国,又称葛伯国,夏代封国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宁陵葛伯屯。夏朝前期,黄帝支庶的伯益长子大廉,被封在葛(今商丘宁陵县),建立葛国,封为伯爵,史称“葛伯”,今宁陵县有葛城遗址。
江国
江人周初以前应在东方,周公东征伐淮夷,践奄后才南迁。周穆王时及其以后,溯淮河两岸西侵,渐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黄等嬴姓诸族归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为周王室承认的封土。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前624年,楚师围江。后因晋国出兵救江,楚师暂时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一举灭掉江国。
黄国
《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所灭。
梁国
周宣王封秦仲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
徐国
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建立徐国。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流域(今山东郯城一带)。周初,安徽泗州(其都先在山东郯城,后迁都至安徽泗县江苏省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在周穆王时期,才肯臣服于周朝。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前512年为吴国所消灭。
秦国
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养马之功,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从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前246年秦王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赵国
赵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相传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后奄父救周宣王于千亩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从此赵氏便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在前403年,叔带之后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将王翦攻陷邯郸,掳赵幽缪王,赵国灭亡。
谷国
谷国,初被分封时爵位为伯爵,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都是少昊的后裔,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
己姓国
编辑
苏国
苏国前身为夏时建立的温国,商汤灭之,而后同宗有苏氏居其地,商末,有苏氏助周伐商,周武王赐苏忿生家乡十二邑建苏国,都城温,396年后的春秋末期,苏国被狄族所灭,末代君苏明自尽,族人逃往卫国。
莒国
莒国,子爵,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今山东密州莒县是也。”据《世本》记载,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故《左传》莒女称戴己、声己。《史记·楚世家》谓:“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汉书·地理志》谓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后归齐。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乐毅破齐,莒城不下。汉置莒县,又为城阳国。
芈姓国
编辑
芈姓是颛顼部落的后代。
楚国
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建立楚国。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子熊通始僭号称王,史称楚武王。周定王十一年(前596年)楚庄王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称霸中原。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将王翦击破楚将项燕,掳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董姓国
编辑
胡国是周朝的封国,位于今河南省的郾城县、舞阳县一带,公元前763年为楚国所灭。
姞姓国
编辑
南燕国
伯儵在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此燕国为姞姓,一直延续到春秋,《左传》记载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桓公十二年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十八年王子克奔燕,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二十年郑伯执燕伯仲文,以其伐周之故,宣公三年郑文公有贱妾名燕姞,所说的都是南燕。
风姓国
编辑
风姓是太昊部落的姓氏
宿国
周武王为了表示对伏羲氏的景仰,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今山东梁山县小安山镇)。春秋时期,宋国灭亡宿国。据《春秋》庄公十年载,公元前684年,宋国把宿人迁到别处而夺其地。又据《元和郡县志》十“泗州宿迁”下说,今江苏宿迁即《春秋》宋人迁宿之地”。当是在“宋人迁宿”之前,居于今山东境内的宿国已被别国逼迫而迁至今江苏宿迁,春秋时又被宋国所迁。宿在山东的故地后人于齐。
须句国
须句,亦作须胊,封地在今山东省梁山县小安山镇。
颛臾国
东夷部落首领太昊,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秦素灭。故址在今山东省平邑县东。
任国
任国定都在今山东济宁市境。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至战国时期任国犹存。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
baike.baidu.com/link?url=ynLG1IzxqmiHLF7qGLau6k6UbVs7b-guBQQhn4NssejCzl5he_e73NT3zTjSz2yYpSZrlUKQFlmaZlzGb40gok0xYkkpsoZlKXcYViDUKXuTFoCT3S5s10jq_4tgPQsa_cjWOHJNb8GPI6RUcLufQq
问姓
问[问,读音作wēn(ㄨㄣ),不可读作wèn(ㄨㄣ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苑氏衍派问弓氏、问薪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问氏,系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所改。”苑氏,来源于中国奴隶制商王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王灭亡,商王朝共历四百九十余年,十七代,三十一王。
商王朝,商汤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之后有五次迁都,到盘庚时期(公元前1312~前1285年)最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了武丁统治时期(公元前1271~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商王朝处于强盛颠峰。
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时间约,距1998年约3166年。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
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单姓有劝氏、运氏、艺氏、毳氏、故氏、暮氏、住氏、据氏、幽氏、昫氏、泽氏、奥阝(郁氏)、圃氏、叙氏、咀氏、矢氏、履氏、亲氏、陇氏、勇氏、辩氏、遣氏、铣氏、衍氏、启氏、科氏、人氏、政氏、悼氏、北氏,其复姓有问弓氏、问薪氏、王里氏、虎夷氏、牟孙氏、平陵氏、平宁氏、羌兀氏、霜乡氏、新和氏、新孙氏、固孙氏等。
商汤时期,王朝以都城所在为核心布设军事要塞,以卫王畿。其军事要塞近都者多为环形分布,称腕弓(近弓);其军事要塞远都者多在边境,呈星形分布,称深弓(远弓);处于二者之间地带设置的军事要塞,为扇形分布,称问弓(中弓)。
商汤后裔问弓氏,即为掌管中弓军事力量的大夫,其后裔有以其官称“问弓”为姓氏者,称问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问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大司寇苏忿生的封地温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宝应问氏家谱》记载,江苏扬州地区的一支问氏,系由温氏改姓而来。
温氏源于西周时期的温国。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记载,西周初期,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邑(今河南温县),称温候。
周襄王姬郑二年(晋惠公姬夷吾元年,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大夫郤至(温季子、郤昭子)率军攻灭了狄人,温国邑地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
春秋中叶的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郤至在“鄢陵之战”中(今河南鄢陵)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声威显赫,成为晋国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史称“三郤秉政”,结果引起其他晋国卿士大夫们的嫉妒。据典籍《国语·晋语》记载,晋文公姬重耳时期,“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寔掌近官。”因此,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便对郤氏一族专权国政极为不满,就想找个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
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去打猎,郤至打到一头野猪,便派人给晋历公送去,不料却在半途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大怒之便下一箭射死了孟张。晋历公不明究竟,对此大为恼火,愤声说道:“季子欺余!(这老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一族。
晋历公欲除郤氏的消息很快就被郤氏族人知道了,堂弟郤錡便主张抢先攻杀晋历公以保存自己,而郤至却愚忠地认为: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壬午日,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们如栾书、胥童、夷羊五等,率甲士八百灭掉了郤氏一族,史称“晋灭三郤”。郤氏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上示众。这次事变后不久,晋厉公因为优柔寡断,也被栾书杀死。
郤至的子孙中有在“晋灭三郤”事件中成功出逃到其他诸侯国的,便以原郤至封邑命姓,称温氏。后该支温氏族人中有因避祸而迁徙至真如(今江苏扬州宝应)者,改“温”为谐音字“问”,称问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末期温侯吕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东汉末年武将。
吕布善弓马,精武艺,时号为“飞将”。他初在并州刺史(今山西太原)丁原手下任主簿,后杀丁原投靠董卓,晋升为骑都尉,又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他曾因小故被董卓掷戟责打,心怀怨恨。
当时司徒王允拟诛董卓,便借机与吕布密商,吕布答应为内应。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乘群臣大会未央殿之机,派吕布等在北掖门诛杀董卓。吕布以功授为奋威将军,封温侯。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战败出走。先后投奔袁术、袁绍等割据诸侯。曾助袁绍击败张燕。因惧袁绍,被陈留太守(今河南开封)张邈收留,命为兖州牧,屯驻濮阳。未久,曹操率军攻吕。吕布战败,投奔割据徐州的刘备。
其时刘备与袁术对峙。在袁术的鼓动下,吕布袭取下邳(今江苏睢宁),击败了刘备,自号徐州牧,并许刘备驻扎小沛(今安徽濉溪)。袁术曾派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出面调停,使双方罢兵。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攻破小沛。
曹操亲率军征讨。吕布不敌,被困于下邳,遣人求救于袁术,未果。吕布待军不善,在曹军围困之下,其部将侯成谋叛,擒住吕布及陈宫、高顺等人出降。吕布乞降未成,被曹操所杀。
吕布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爵位“温侯”为姓氏者,称温氏。其后裔赣州石城人温革(公元1006~1076年),为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也是客家地区私家办学之先驱。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敕封为“大儒”。温革的后代在南宋末期撰有《海上仙方》一书,借外讽今,得罪了当朝权贵贾似道,全族被抄,有逃亡者改以谐音字“问”为姓氏,以避其难,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兀者群牧使温迪罕·蒲睹,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温迪罕蒲睹传》记载,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金国西京路桓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爆发了以西北路招讨司译史契丹人撒八为首的契丹族人民大起义。
当时在辽阳一带管理兀者部落畜牧生产女真贵族温迪罕·蒲睹是群牧使,撒八起义后,温迪罕·蒲睹为防备属下契丹族人民响应,命令手下家奴兵丁配备兵器时刻警卫。于是契丹牧民便巧妙地骗那些家奴兵丁说:“我们将要出兵伐宋,官府要查看兵器,请把你们的兵器借给我们用一用吧。”家奴们上当,纷纷将兵器借给了契丹牧民。结果契丹族人乘机起事,温迪罕·蒲睹只能束手就擒。
契丹起义军捕获温迪罕·蒲睹后问他:“你愿意跟我们一起造反吗?”
温迪罕·蒲睹回答:“吾家世受国厚恩,子侄皆仕宦,不能从汝反而累吾族也。”结果,温迪罕·蒲睹当即被起义军凌迟处死,其在堂子孙也一同被杀。
温迪罕·蒲睹的后裔族人有取其姓氏首音汉字谐音为“问”者,汉化姓氏为单姓问氏。
三.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淮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河北省围场地区,甘肃省徽县,浙江省余姚市,山西省汾阳市、交城市等地区,均有问氏族人分布。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公元185年),分琅玡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襄 州:亦称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郯 郡:亦称东海郡、海州、郯城县。
襄阳郡:治所由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宝应县:春秋战国时期,宝应之地古称安宜,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秦朝时期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朝时期分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于临淮郡、广陵郡。
桓 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
2.堂号:
庐江堂:以望立堂。
周朝有七十一个诸侯国。
周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的分地
列国卿大夫的上下等级是十分严格的。《左传》成公三年说晋国的中行伯(荀庚)“其位在三”,列于中军帅郤克和中军佐荀首之后。成公十六年,晋大夫郤至在鄢陵之战后,到成周向天子献楚捷时自夸其功。
王朝卿士单子说:“温季(即郤至)其亡乎!位在七人之下,而求掩其上。”当时,郤至为晋新军佐,位次在上、中、下三军将佐及新军将之下,列第八位。襄公二十六年,郑国战胜陈国,郑伯赏赐有功的子展、子产二将。
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子产辞谢六邑说:“自上以下,隆杀以两,礼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赏礼。”子展时为郑国上卿,子西次之,良霄第三,子产居四。
以周礼,卿大夫每下一级,赏格当减去二,曰“隆杀以两”。所以子产不敢接受六邑的奖赏。以上数例足以说明周代卿大夫等级制的森严性。《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大宗伯在“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之外。
还有“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的职责。小宗伯则有“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的职责。列国的宗伯应当也有这种职能。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挥就以善于辨别列国大夫的“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知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4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齐王建跟齐国的灭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