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北宋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旦之所以叫做“元旦”,从这个词的意思上就可以看出大概:汉语中得古语“元”的意思是开始,“旦”的意思则是开始的日子,特指每年的第一天,于是。元旦就是这么一个日——一年的开始。
古代的元旦不只有“元旦”这么一个叫法,有的书上叫它为“元辰”,也有的书上写作“元初”,还有的直接叫“元春”,意为春季的开始。
而且元旦这个日子指代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商朝和周朝过元旦的时间不一样,到了秦始皇统一流过之后,又把十月一号作为元旦;战国的时候,它指代的时间是正月初一;
汉武帝时期,阴历上面正月初一叫做元旦——这种做法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只不过我们现在普遍采用阳历计算元旦。
各个地方有不同的庆祝元旦的风俗。我们很早就有了在元旦要放炮竹,要换上新衣服,贴上新春联的风俗了。古代人认为,只有把元旦过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新的一年才会一如既往地红火热闹。
元旦虽然是个大节日,但是元旦要放七天假的习俗,却是从北宋时期才开始的。在北宋时期,北宋的都城里面,皇家要举办大型的朝会。皇帝要接受众人的爱戴,在众人的欢呼和祝愿中走向自己的皇座。
老百姓们管这样的皇家用来彰显自己皇家威严的盛况,叫做“排正仗”。这一天,皇家要举办大型的晚宴来欢度节日,老百姓们也不会闲着。
家家户户很早就起床了,梳妆打扮,换上新衣服,拜访自己的亲朋好友,彼此相互祝福,祝愿今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当时的元旦虽然也叫做“元旦”,但是从过节的庆祝方式的角度上看,则更像是我们现在过的新年。
元旦更是朝廷难得允许百姓聚众赌博的日子,这一天,没有钦差来打扰,百姓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个够。他们最常玩的是一个叫“关扑”的游戏。
这个游戏的双方可以约定好任意价格,作为你赌博的筹码,把铜钱或者是小短箭向地上的瓦罐里面扔,把东西顺利扔进瓦罐的人,则拿走所有的物品,输的人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这个游戏的赌注可以很大,可以是房子、良田、美女等,完全没有上限。这种刺激的游戏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元旦当天,美酒、家人一个都不能少。虽说如此,但是饮酒的时候的规矩却不能丢。年少者和长辈是不能同时饮酒的,饮酒的顺序也要按照辈分来。
古人相信,新的一年,如果能按照这种方式喝酒,那么年长的人就会年轻一岁,年少的人就会再长大一岁,所以大家往往都先让年少的先喝酒,越是年长的人,喝酒的顺序就越往后。
北宋过元旦的热潮虽高,但是南宋过元旦的热情却也不相上下。北宋和南宋时代的人们,甚至有七天的长假来过节,自然不难看出,他们过节气氛之雄厚了。
宋代元旦寒食冬至的由来和习俗如下:
宋代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寒食节的来历
传说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
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
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宋代冬至习俗
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宋代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最受百姓重视的是寒食、元旦、冬至三大节日。
民俗
杯盘碎片送朋友 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妇女坐上市长椅 西德人过元旦,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府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上市长办公椅,表示接管市长权力。 摔瓶打罐扔脸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时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 喝光余酒交好运 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 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团聚。到12点时,以教堂钟声为号,争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钟,必须吃下一颗葡萄,而且要连着吃下12颗,表示来年一帆风顺。
诗话
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 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旦》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唐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回家元日》诗,云:“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代陈献章的《元旦试笔》有如一幅“乐岁图”。诗人在诗中写道:“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虽未用“元旦”、“元日”等词汇,却以元旦为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一代伟人毛泽东,1930年1月写了一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2年董必武在重庆写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觉得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其时抗战维艰,惟有精忠报国,方可期来日乐土安家。诗中所说的“胜利茶”,是当时重庆商店里出售的纸包茶,意在预祝抗日胜利。以新鲜事物为掌故入诗,可见董老对旧体诗的革新意识。
古人过元旦方法如下:
一、先秦时期的傩戏
首先出场的是先秦时期的——“傩戏”。“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从原始社会,直到夏商周时期,傩戏一直都流传甚广。古人认为,“年”乃是一只怪兽,为了驱赶他,于是因此,在过年的时候,大型“傩戏”就不可避免了。元旦时期的傩戏场面一般都很大。
二、汉朝时期的大朝会
接下来到汉朝之后,这个被他父皇称为“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的少年天子汉武帝继位之后,除了各种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之外,对一般司空见怪的各种风俗肯定也是不愿墨守成规的,于是,又是一通劈里啪啦的改革:首先,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给自己取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取年号“建元”,以后还用了好些个年号,如“元光”、“元朔”等。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沿袭上古传统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农村也开始上行下效推广起祭祀迎春、喝酒、鞭春牛的活动了。除此之外,如果出门拜贺,人们也会提上一坛柏酒,这是一种由柏树叶浸泡而成的酒,寓意着松柏常青,祝您身如松柏、健康长寿的意思。在家喝花椒酒,出门送柏酒是当时的一种习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