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有个发明,嬴政差点毁掉,幸亏没成功,否则秦哪会统一天下,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秦穆公到秦王嬴政时期相隔四百余年,什么发明能有这么重要呢?
在了解这个发明之前,我必须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秦穆公继位之初,就召见了特会相马的伯乐,问:“你年纪一天比一天大,子孙中还有跟你一样的高手吗?”
伯乐说:“子孙中是没一个人及得上我,但我有个朋友,叫九方皋,本事不在我之下,大王可以试一试。”
于是,秦穆公就让九方皋去寻一匹好马,三天过后,九方皋兴冲冲地跑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了一匹千里马。
秦穆公高兴地问:“是匹怎样的马呢?”
九方皋答:“是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让人把马牵来,谁知竟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开心了,对伯乐说:“你的朋友怎么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楚,我怎么能相信他推荐的是匹好马呢?”
伯乐一听却大惊失色,回答道:
“没想到他相马的本领已经高超到了这个地步,大王您有所不知,会相马的人,主要看的是马内在的灵性,而马的颜色、外貌和公母因为不会影响到一匹好马的品性,所以九方皋就把这些给忽略了,或许,他根本也没理会这些。大王,您尽可以放心,他找来的一定是匹好马。”
后来一试,果然是匹天下无双的好马。
这就是九方皋相马的故事,那么,九方皋相马又跟秦穆公的发明有什么关系呢?
原因无他,对秦穆公启发很大,当时的局势是:
秦穆公继位时,晋国经历七十余年的宗室内斗后,在晋献公的带领下迅速强大起来, 成了秦国在东方最大的障碍。
而晋国是怎么强大的呢?
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晋献公改革了沿袭千年之久的用人制度,以前怎么用人:公族大夫制。
国家选拔人才从公族贵戚当中挑选,公族贵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问题,一家子还团结呢,但问题是:
一:狭窄的选材范围不会代代都出英才;
二:家族里也就那么几个人,这几个人代代为官,势力年深日久的积累下来,难免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晋国的宗室内斗就这样来了,所以晋献公继位后,大胆的废除公室大夫制,并尽逐诸公子,将选材范围扩大的外姓当中。
才选拔出里克、荀息等一批英才,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将晋国迅速发展起来。
晋国从改革用人制度当中尝到了甜头,好的经验秦穆公当然想学一学,但该怎么学呢?
经历过九方皋相马的事情之后,秦穆公就陷入深深的思索,他认为:
晋献公的用人制度虽好,但魄力还不够大,还存在误区,因为只从本国选拔就像怀疑九方皋选马一样,看中的是黄马或者黑马,而不是考虑他是否善于奔跑,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人才也不一定仅局限于本国,秦国若想发达,必须开阔心胸,放眼天下,只重视人才是否有用,而不是考虑他的门第、出身等等外部因素。
出于上述原因,秦穆公就大胆的发明了“客卿”制度,不但在国内大力选拔人才,外国人也允许到秦国当官,并给予一定的高位。
正因为有了这个发明,晋国农夫公孙枝、逃犯丕豹,虞国奴隶百里奚,宋国隐士蹇叔,绵诸国使臣由余等才有机会到秦国当官,秦国也因此强大。
而且这项发明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
秦国为什么没有士大夫专权?就跟客卿制度有关,因为有了客卿制度,有本事的外国人层出不穷,他们在秦国没有根基,根本形不成势力。
由此可知,秦穆公的这个发明是很了不起的,也正因为了不起,秦国后世君王才一代代的延续发展,对秦国起了重要作用的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不都是客卿吗?他们在秦国有什么家族势力,不都很快被下一位取代了吗。
从这个层面就可以看出,秦国的强大与秦穆公的这项发明是分不开的。
可到了秦王嬴政时期,嬴政因为经历了吕不韦专权、郑国渠之变等一系列的事情,认为外国人对秦国不会忠心,用他们迟早会给秦国带来灾难,正是出于这种想法。
嬴政亲政不久,便颁布逐客令,将所有在秦国当官的外国人全部驱除,打算毁掉秦穆公发明的,已经延续了四百余年的客卿制度。
幸好李斯上了一封著名的《谏逐客令》,从秦穆公时期的由余、百里奚等讲起,详细阐述了客卿对于秦国的重要性,并提出: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的观点,才让嬴政幡然醒悟,撤销了昏聩的逐客令,客卿制度才没被毁掉,得以在秦国继续延续。
也幸亏嬴政没有成功,李斯、尉缭子等哪有机会到秦国效力,否则,没有这些人的帮忙,秦哪会统一天下啊。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秦穆公与秦始皇什么关系
秦始皇是秦穆公的十九世孙,秦穆公和秦始皇都是秦国有名的国君。
秦穆公、秦始皇,他们的后代都是扶不起的阿斗,可能是父亲太过于强悍,儿子们心想肯定不能超越父亲,所以干脆尽情享受着,大兴奢靡之心,淫乐之曲。秦穆公的儿子秦康公,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均是史上有名的昏聩之君。
秦穆公与秦始皇二人的特点:
秦穆公、秦始皇,从其内在性格来看,他们性格中确实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有称霸之心,有图谋有抱负,正式这一点促使他们能够在自我完善的同时推动者秦国走向更为辉煌的明天。
秦穆公治理天下时后更多施行的是仁政,是同甘共苦,是共同患难;而在秦始皇时代则大兴,以暴制暴,导致了大量重臣能士的冤死。
秦国历代帝王一览表
秦国历代国君及姓名:
1、秦非子约前900年。
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始建秦国。
2、秦侯。
3、秦公伯。
史书上很少
4、秦仲。
周宣王五年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其长子赢也继位。
5、秦庄公嬴也。
周宣王七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封大骆犬丘之地。
6、秦襄公嬴开在位12年。
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7、秦文公在位50年。
建立新都。十六年,文公派兵讨伐西戎,西戎败逃,地盘扩展到岐山。五十年,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8、秦_公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太子即_公去世,赐谥号为_公。
9、秦宁公嬴立在位12年。
宁公二年,自_邑迁都平阳,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荡社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废太子,立幼子秦出子。
10、秦出子。
5岁即位,在位6年被杀。秦出子是秦宁公小儿子。
11、秦武公在位20年。
12、秦德公在位2年。
即位以后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穆公和芈月关系
秦穆公,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还是缪氏先祖。被史家之绝唱—《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人为良将;还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后分别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谥号穆,葬于雍,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秦国36位国君介绍
秦国36位国君、姓名及在位时间:
秦非子:恶来五世孙,前900年-前858年在位40余年,秦国第一代国君,因善于养马,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被封在秦地。
秦侯:秦非子之子,前857年-前848年
秦公伯:秦侯子前847年-前845年。
秦仲:名赢仲,秦公伯子,前845年-前822年。
秦庄公:名嬴也,秦仲长子,前821年-前778年。
秦襄公:名嬴开秦庄公子前777年-前766年。
秦文公:名秦襄公子前765年-前716年。
秦静公:名秦文公子,文公四十八年,太子即_公去世,赐谥号为_公。
秦宪公:名嬴立,秦静公子,前715年-前704年。
秦出子:秦宪公子,前703年-前698年。
秦武公;秦宪公长子,前697年-前678年。
秦德公;秦宪公子,秦武公弟前677年-前676年。
秦宣公;秦德公长子,前675年-前664年。
秦成公;秦德公子、秦宣公弟,前663年-前660年。
秦穆公;名嬴任好,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前659年-前621年,秦穆公是秦国大有作为的君主,他继位之后,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又积极与晋国多次联姻,后世称之为'秦晋之好,后来因为东出受阻,于是向西发展,灭掉西戎12国,称霸西戎,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康公;名嬴_,秦穆公子,前620年-前609年。
秦共公;名嬴和,秦康公子,前608年-前604年。
秦桓公;名嬴荣,秦共公子,前603年-前577年。
秦景公;嬴石,秦桓公子,前576年-前537年。
秦哀公;秦景公子,前536-前501年。
秦夷公;秦哀公子,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秦夷公子,前500年-前491年。
秦悼公;秦惠公子,前490年-前477年。
秦厉共公;名赢利,秦悼公子,前476年-前443年。
秦躁公;秦厉公子,前442年-前429年。
秦怀公;秦厉公子、秦躁公弟,前428年-前425年。
秦灵公;名嬴肃,秦怀公孙、秦昭太子之子,前424年-前415年。
秦简公;名嬴悼子,秦灵公子,前414年-前400年。
秦惠公;秦简公子,前399年-前387年。
秦出公;名嬴出子,秦惠公子,前386年-前385年。
秦献公;名嬴师隰,秦灵公子,前384年-前362年。
秦孝公;名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秦孝公是秦献公的儿子,继位之后,重用商鞅,先后在国内两次推行变法,奖励耕战,后又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加强中央集权,国力日盛,打败当时的强国魏国,收复河西失地,为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秦惠文王;名嬴驷,秦孝公子,前337年-前311年,他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秦王“的君主,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商鞅之法,重创北方的义渠,尽收巴蜀之地,施行连横政策,多次击败东方诸国的合纵,是秦国崛起中承上启下的君主。
秦武王;名嬴荡,秦惠王子,前310年-前307年,喜好比武,后因举鼎而死,在位仅三年,所以作为不大。
秦昭襄王;名嬴稷,秦惠王子、秦武王弟,前306年-前251年,重用范雎、白起,施行”远交近攻“战略,获得大片领土,灭亡东周,击败周围强国,长平之战后击败赵国,之后六国再无实力与秦国对抗,秦统一天下成定局。
秦孝文王;名嬴柱,秦昭王子,前250年-前250年,在位仅1年,无大作为。
秦庄襄王;名嬴异人,秦孝文王子,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无大作为。
秦始皇;名嬴政,秦庄襄王子,前246年-前222年,自创“皇帝”称号,在位期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在中央施行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长城、灵渠等,被称为“千古一帝”。
注意:
秦人早期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周王室东迁之后,秦人才逐步东进关中。到秦惠文王时期取巴蜀。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
秦穆公为何姓赵
战国时代的平民发迹而为将相,受春秋时代贵族遗风的影响,也想过把贵族的“瘾”,因此也给自己“命氏”,但此时的“氏”已不同于过去的“氏”了,已无春秋时代及其前代那种贵族的内涵了。秦后,逐渐演变为以氏代姓,实际上也就是从那时起就开始姓氏合一了,具体年间无从考问。
在汉前男子是氏+名,当然如果是最原始没有氏的才用姓,比如秦、赵先祖大费被舜赐姓嬴氏,估计他才叫嬴大费,其后代没有新的氏,可能才用姓吧,或者不用姓直接叫名字。而秦和赵的王族都是嬴姓、赵氏,所以其男子都该较赵某某。秦穆公在当时的正确叫法该叫赵任好,不过历史原因那是姓氏已经不太重要所以具体是怎么样的要看那期出的文字记录来确定。
秦穆公的分支先祖恶来对周来说的敌对罪臣,所以其后代可能被剥夺了姓附庸与造父这一支脉,造父有功于周穆王获赵地因此得赵氏称号,附庸的恶来这一支也就用赵氏。后来因为赵氏有功,可能恶来这一支也有一点功劳,慢慢也开始做官了,到了非子这一代已经迁居犬丘开始养马,周孝王得知给他升官并让其成为家族继承者,后来非子养马有功封秦地,并让其重新获得嬴姓,但非子没有重新以秦为氏,可能是周孝王没有赐氏毕竟他们之前是罪臣之后,也因为罪臣的原因秦这支中间是被剥夺了嬴姓的,获封地后才允许再续嬴氏祀,所以在秦地这一只才没有从新选择氏,以免与造父那支关系搞远了,比较造父有救驾大功,万一出事了也好有依靠。
综上所述,春秋后期没有大的异地分封出现,则新的氏出现的可能性就小了,到了战国新贵族出现层出不穷但延续时间都不长,且基本人在朝堂无法到封地去的情况,所以氏出现得就越来越少,加上奴隶制度消除,人口流动加大,姓氏分开区别的意义已经不大,则开始慢慢姓氏合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3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