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他是历史上仅有的乞丐宰相,开启了宋朝300年基业

以史为鉴 2023-07-05 06:26:35

他是历史上仅有的乞丐宰相,开启了宋朝300年基业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出生了,他后来成了宰相,他的名字叫吕蒙正。他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乞丐宰相,也是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吕蒙正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品,在当时的北宋无人能及。宋朝后来成为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离不开吕蒙正这样的宰相。

吕蒙正是北宋第一位状元。然而,他曾经以乞讨为生,栖身寺庙。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吕蒙正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勤学苦练最终高中状元。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吕蒙正是个典型例子。(《千家诗》第一首:“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据说这首诗与他有关。

吕蒙正不仅书读得好,心也好。因为曾经经历苦难的缘故,他的心胸开阔,心地善良。在飞黄腾达之后,没有表现出当官的身上惯有的戾气。

吕蒙正高中状元后,不久就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北宋的副宰相。有一次他上朝,听见有人背后说:“一个乞丐怎么能做参知政事?”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连头也没有回。有的官员很生气,要替吕蒙正调查是谁在乱嚼舌头,(吕蒙正说:“若一知其姓名,则终生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我如果知道他的名字,肯定一辈子不会忘,还不如干脆不知道。

宋朝治国有方的名相很多,吕蒙正、吕夷简、寇准、富弼、韩琦、文彦博、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李刚、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包拯等等。这些名相名臣绝大多数都出身于贫寒世家,他们依靠刻苦读书,成为宰相。他们的生活决定了他们的治国方略,他们的经历造就了他们的人生信念。正是这一代代为人民服务的名相,让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富裕,让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科技的高峰,让宋朝的人们生活幸福和谐。而这些灿若星河的名相,自吕蒙正为开端。

自幼极度贫苦的吕蒙正,深谙民间疾苦,心中装着老百姓,他以他强大的人格魅力,强力纠正了赵普阴谋治国带来的官场恶习,为大宋王朝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后世的宰相,也纷纷仿效。大宋王朝的官风,也是历朝历代最好的。多亏宋朝有吕蒙正、吕夷、寇准等大公无私的廉洁宰相,大宋江山才能绵延三百余年。

从“乞丐”到“皇帝”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一个地主家的放牛娃,一个被受欺压的和尚,一个为命奔波的乞丐,一个战无不胜的乱世英豪,再到权倾天下的皇帝,所有身份都指向同一个人-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贫家子弟,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决心,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成就了从朱重八到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人生。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凭借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从一个走投无路的游方和尚,到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历经十多年,开创帝国,走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他的经历,在我国历代开国帝王中独一无二,充满传奇色彩。? ? ?

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朱元璋在家排行老四家族里排行老八故称重八。

朱元璋这个人啊,虽然出身贫苦,但他绝对不是一般人。年轻时吃了太多苦了,他的挫败精神是刻到骨子里的,吃苦从小吃到大,这种吃苦精神也成就了他,那么多牛人,吃点苦就挫败,那里能成就大事。

年轻的时候家乡闹瘟疫父母死了,家里也没钱买棺材也没钱,甚至连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还是靠,邻居分给他一块坟地用几件破衣服把父母安葬了。之后老朱告别家乡踏上了创业之旅。

老朱在走投无路之下(实际上是吃不上饭了)到寺庙剃度当了和尚,一天敲经念佛,洗衣烧饭,没事还要挨老和尚的叼,不久就开始闹饥荒,寺庙吃不上饭就让和尚们出去化缘,老朱只好离开寺庙。

老朱边走边乞讨,一直走到合肥,在外面漂了三年多,见了不少世面,之后回到寺庙(你说你还回来干嘛)。

之后参加了红巾军,老朱小伙伴叫他去的,老朱成功入伍,那真是机智灵敏、英勇果敢、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

郭子兴是谁呢,通俗说就是老朱老板,员工干得好老板肯定高兴啊。

老朱很快就升职了,还把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他,(怎么感觉像迎娶白富美呢)老朱是爱的很啊,这马氏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 ? ? ? ? ? ? ? ? 慈孝高皇后马氏

这下老朱干活更拼命了,回乡招工,年少时的小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人纷纷投靠。

郭子兴十分高兴,又给老朱升职了,老朱也是十分感激。

1352年到1353年元氏集团,派兵阻击,濠州被从徐州派来的元军所包围。元军野战指挥官(中书左丞)、水利专家贾鲁(他在1351年曾领导治河工程)。

贾鲁死后,使濠州解了围,郭子兴不想让老朱卷入濠州的派系斗争,这是独立活动的起点。

接下来的战斗中,拔掉了南边的定远县城,向最南边出发,沿途收容了大量的逃兵和败兵。

到了年底占领了滁州,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大本营,当时的兵力据说有三万多人,并且开始凑集自己的一个管理班子。

李善长,是他的第一个顾问,于1354年投靠朱元璋,他以历史为教训,开始影响这位热心向学的学子。

1355年郭子兴去世,濠州集团大乱,几个高层另起炉灶。1355年渡江战役开始行动,郭子兴的在世的年长儿子和张天佑被杀,这样就去掉了朱元璋的两位顶头上司。整个指挥权此时就由他一人掌握了。

1356年4月10日,经过多次接战之后朱元璋终于拿下了南京。并改为应天。

大破陈汉,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1363年,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 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在吞并陈友谅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失败被俘后,自缢而死,东吴灭亡。

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98] 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老朱马上就创业成功了,(码字太累了)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是当时社会最低层,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最后登上皇位的传奇人物,实现了草根逆袭。无疑,他成功了。从乞丐到皇帝,这中间的苦恐怕只有朱元璋一个人知道。?

赵谱(赵普宋朝宰相)人物介绍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赵谱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赵普宋朝宰相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三次拜相分别是何时?他的结局如何呢?
北宋赵普三次担任宰相,分别在乾德二年、开宝九年、雍熙三年。最终赵普以自己年老生病为原由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回到家乡之后,他享受宰相的待遇,过得怡然自得非常舒心。
赵普第一次担任宰相是在乾德二年,因为是第一次受到重用,赵普十分的拼命,想要为百姓做一些实事证明自己的能力,可是有一次宋太祖亲自去看望生病的照片,却在他的家中发现大大小小的黄金,这件事情让赵匡胤很生气,随后赵匡胤发现赵普违反禁令,私自搬运木材,更有一些大臣利用赵普的名义开始经商,这让赵匡胤更加生气。后来宋太祖设立副相,权利并不只是给予赵普一人,后来各种大臣谋私宫中其表的问题让赵普逐渐失去了宋太祖的宠幸,最终被贬。
赵普第二次担任丞相是在开宝九年,当时的宋太祖已经驾崩,担任皇帝的是宋太宗,当时的赵普顺利的找到了能够证明宋太宗没有谋权篡位的证据,因此受到了宋太宗的重用,宋太祖对于赵普的行为十分感动,便再次立赵普为丞相,赵普重新回到丞相之位后,昔日相处的大臣们也不得不因为工作原因对赵普笑脸相待。但是宋太宗上位六年之后,赵普再次受到冷落,原本就不喜欢赵普的大臣们,看见赵普受到冷落便在宋太宗的面前多次数落赵普的不是,被宋太宗利用完之后,赵普识趣的退出丞相之位。
赵普第三次担任丞相是在雍熙四年,赵普认为自己依然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才,便再次入朝廷想要为百姓做一些实事,但赵普这么多次入朝廷当丞相,除了劝诫伐辽之外,在政治上赵普依旧没有多大的成就,后来赵普以自己年纪衰老为由,辞去官职,享受着丞相的待遇。
赵普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北宋宰相。
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加策划陈桥兵变。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太宗时又两次为相。992年因病辞退,封魏国公,死后谥忠献。虽其读书少,但喜《论语》,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普是谁?
赵普是北宋开国元勋、宰相、谋士
赵普(922——992年),字则平,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出生于幽州蓟县(今北京),后先后迁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阳(今河南洛阳),曾任太子少保、太师、宰相等官职。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他虽足智多谋却不好读书,后来在赵匡胤的劝告下开始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普一生有怎样的经历?
赵普(公元922~992年),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人。他是北宋开国元勋,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的宰相。
赵普自幼性格深沉厚重,寡言少语,但工于心计。虽然读书不多,然而经意于吏事,有济世之才。他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
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去世,由少妇符皇后佐年仅7岁的幼主柴宗训即位,新主年幼,不谙人事,皇后新册,不习国政,又无家臣鼎力相助,朝廷军政大权,旁落外臣手中。
当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之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春,传契丹与北汉合兵南下寇犯,军情紧急,宰相范质仓促之间难辨军情真伪,便诏命赵匡胤率军北上迎敌。而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按当时的法律,披龙袍即谋叛,赵匡胤在所谓“为六军所迫”之下,俨然以为顺军心而从众命,假惺惺地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禅位书”(自愿让位的诏书)而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
纵观陈桥兵变的全过程,计划周密,行动迅速,两天之内,便灭周建宋,此举如无赵普谋划决断,是不可能如此顺利的。赵匡胤虽有窥周室之心,夺位改元之机,如无此知心者鼎力相助,他绝不可能下定陈桥举事之决心。赵匡胤部下诸将,虽然愿意拥赵匡胤为帝,但这些人武勇有余,政治谋略不足。唯有赵普,当时担任赵匡胤掌书记的重要参谋,虽官职不高,但明察善断,处事周密,他做了赵匡胤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他在陈桥兵变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后周时的各镇节度使并未甘心顺从北宋政权。原后周旧臣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一向野心勃勃,早有谋反之心,他不甘拱手称臣,拒绝接受宋太祖加封的高官,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4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
赵普认为,新朝初立,便有叛将举兵,此次出兵平叛,乃开国后的首次重大军事行动,只有迅速取胜,才能稳定国内政局。于是,他建议宋太祖亲征,自己也随驾前往。宋军军心振奋,作战勇猛,不久便攻陷泽州,李筠自焚而死,宋军班师还朝。
当时原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也有谋反之心。他想与李筠联合,南北夹击宋军。宋太祖为防止二李合兵难以对付,便对李重进采取赐铁券(免死牌)以稳其心。李重进果然中计,宋太祖集中兵力,一举消灭了李筠。后来,李重进起兵反宋,宋太祖决定派石守信、王审琦等部,分兵征讨。
赵普认为,李筠才灭,李重进又起兵,足见原后周各镇节度使居心难测,现在又以后周故将攻后周之贵戚恐难速成,倘如四方效尤,联合起来进攻中原,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赵普力谏宋太祖再次御驾亲征,并提了一个建议:李重进凭借长江、淮河之险,缮修孤垒,但他外绝救援,内乏资源,应当尽快除之。宋太祖认为赵普说得有道理,于是亲征扬州,一举攻克,李重进兵败身亡。
赵普劝宋太祖亲征二李,扫除了内患,巩固了北宋政权。
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但他对如何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忧心忡忡,特别是“二李”起兵谋反之后,唯恐再有如“二李”效法“陈桥兵变”之举,于是,便召赵普问道:“我想使国家长治久安,你有什么可行的妙策没有?”赵普当即提出了“削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对策。
赵匡胤认为赵普所言极是,不失为良策,遂于建隆二年(公元960年)三月,首先罢免了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调离京师,到外地任节度使。并且,从此以后,此职不再授人。
赵普认为,宋太祖此举固然必要,但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因为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虽是拥护太祖为帝的旧属,建宋有功的大臣,但他们身居要职,拥兵自重,久后难免不生反叛之心。所以,赵普又以历史上武臣谋反的教训提醒宋太祖对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也不可不防,并建议应当尽快解决拥兵自重的将领问题。
宋太祖认为赵普的建议不无道理,但苦于无故削夺功臣兵权,恐众将不服。于是,赵普又为太祖献策,提出了一个既能削夺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又便于启齿的借口。赵普说:“臣也不忧此辈叛乱,然而,细观数人,皆非统御之才,恐不能制服部属,万一军伍作孽,彼等亦不由自主。”
太祖赵匡胤认为,这倒是个令众人无可非议的理由。于是,一天晚朝之后,赵匡胤召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饮酒叙旧情,酒过三巡,略带醉意之后,太祖对众将领吐露做皇帝的苦处,夜不能安,防范变乱,不及做臣下的高枕无忧,当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时,太祖说:“假如你们的部下为求富贵而起事怎么办呢?一旦强迫你黄袍加身,尽管你不愿意这样做,难道还能由你自己作主吗?”太祖又说:“人生在世所重者不过多积金钱,多置田宅,为子孙后代建立永久之基业,然后多置歌妓美女,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这个皇帝与你们结为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难道不是更好吗?”
众将听罢,方知太祖的用心。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都上表请求辞职,交出兵权,到外地当节度使去了。
就这样,宋太祖赵匡胤根据赵普的计策,顺利地收回了兵权,了却了心中的一件大事。因赵普献策有功,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为了协助宋太祖彻底解决武臣专权弊端,改变从中央到地方因权力过于集中而各自为政的局面,赵普又提出尚文黜武、分权互制的主张。
赵普提出的这套方针,在宋朝初年起到了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制,及其军、政、财、文权力分立,防止方镇跋扈与地方各省为政的重要作用。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武臣专权,政变频繁的局面,宋朝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但这套方针只是从防兵之变,防方镇之跋扈,防官员之损害君权为出发点,而主要不是去提高国力、军力,故使宋徒有军队一百二十万,官员二万余名,库存之钱财成堆,但一直对外屈服于辽、夏、金民族政权,对内不能消除官乱与民变,而处于深重的统治危机之中。
宋太祖在赵普的协助下,基本完成政治体制之后,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罢免了后周的一些旧臣。因赵普政治谋略超人,再加上献策有功,被迁升为门下侍郎、宰相、集贤殿大学士。从此,赵普独居相位,掌管北宋朝政。赵普居相位之后,更加尽心尽力。宋太祖视之如左右手,事无大小,都要征求赵普的意见,然后再决断。有一天,太祖问赵普,用何计谋才能攻下太原,消灭北汉,赵普回答说:“太原抵挡着西、北两方面的敌人,如果先攻下太原,就得由我们独挡西、北二面之敌,不如暂且留下太原不打,等到消灭了其他各国以后再说,到那时,太原如同弹丸黑子之地,还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吗?”这就是赵普的“先南后北”的襄赞决策。宋太祖听后,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如此,刚才不过是试你而已。”
赵普初登宰相之位后,虽为朝廷竭心尽力,深受太祖恩宠,但因有敛财受贿,私运木材扩展府第,又有官员冒充赵普名义经商等问题,赵普子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太祖听说后,对赵普极为不满,其后,翰林院学士卢多逊又趁机揭发赵普的短处,太祖大怒,于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罢去赵普宰相之职,贬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太祖驾崩,其弟赵光(匡)义即位,即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任参知政事卢多逊为宰相。
公元976年,赵普自河阳调回京师,任太子太保,曾多次遭到宰相卢多逊的谗言诋毁,不被朝廷重用。然而赵普很会利用皇室内部权力之争的矛盾,来为自己进身创造有利条件,以求东山再起。
早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的母亲昭宪杜太后临终前,召赵普入内承受遗命。太后对以后几代君主是这样安排的:
太祖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弟光义,光义再传位于弟廷美,廷美传位于侄德昭(太祖子)。
赵普作为一个谙于政权变故的大政治家,深知杜太后关于以后几代君主的安排完全是从赵宋王朝的安危着想,防止后周幼主即位,异姓兴王那样的事件发生,认为太后的这个安排,很有道理。但是,杜太后的这个遗旨,直接关系到皇室诸人的权力和命运。而自己又是太后遗命的唯一直接见证人,如果处理得好,会对自己有利;反之,轻则丢官,重则丧命,因此,他对太后的遗旨,采取根据形势灵活处理的态度。
早在辅佐太祖时期,赵普见太祖赵匡胤忠孝,不能违背母训,将来赵光义即位确定无疑,于是便有意与光义交厚。
现在太宗赵光义有欲违母之意。打算自己百年之后,君位传子不传弟,但有母后遗旨成命在先,弟廷美对皇位也极为关注。所以,要实现皇位传子之目的,必须费一番周折,需要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鼎力相助。
赵普知道太宗此时心中所想,认为自己再度登上相位之机已到,便向太宗进言,说当年太后遗旨,为他亲手所写,并备述太后遗旨原文。当太宗问及廷美事时,赵普当即表示:“臣愿备位枢机,以察奸变。”又借机述说自己多年受宰相卢多逊压制之苦,太宗见赵普情词恳切,又系前朝老臣,与己交厚,可以协助自己皇位传子的政治目的,便于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复授赵普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重登首辅之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3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