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盘点大秦四大名将,最后结局如何

众妙之门 2023-07-05 06:02:11

盘点大秦四大名将,最后结局如何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战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假若蒙恬那时没被赵高与胡亥联手修改诏书害死,那么后来发生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时候承受的阻力会更大,乃至会被镇压。蒙恬所属的蒙氏家族三代都为大秦而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其爷爷为大秦戎马一身,阿爸蒙武更是为大秦灭亡了楚国,然而蒙恬自己也就是秦朝的功臣。三国时期最大的奸雄曹操每次说起这位秦国猛将,都会感叹不已,不仅仅是他为秦始皇时期立下汗马功劳,更多的是他的忠心和坚持令人敬佩,曹操都会感动得流泪。蒙恬一生有许多功绩而能让他被后代尊称为“中华第一勇士”的缘由正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率三十万秦军进攻匈奴,使得匈奴不敢来犯,打出了汉人的民族魂,毕竟在秦朝统一之前的诸侯国对这些强悍的塞外游牧民族一直只能以防守为主要应对方式,随后蒙恬奉始皇帝圣旨修建万余里的长城,防止匈奴侵略。

战国时期大秦的将领,秦昭王封白起为“武安君”,号称“战神”,“人屠”,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另外三人分别为秦国王翦、赵国廉颇、李牧),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后的又一个出色的将领统帅。他作战必胜,攻必克,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他彻底而毁灭性地打击了六国的军事力量,秦军士兵在战国后期,被天下称为“锐士”,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可惜这样一位出色的人物,最后还是被秦王剑自裁身亡。伊阙之战全歼韩魏两国军士二十五万。三次攻打楚国,攻陷楚都,烧毁了位于夷陵的楚国先王陵墓,一举歼灭楚军三十五万人。攻打赵国前后歼灭赵军七十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二十万。白起共歼灭六国的军队165万。

白起一生领兵打仗无数,以秦国一国之兵力分别征战于六国,在期间共消灭六国军队165万,攻下的城池有七十余座。而且他战斗力非常强悍,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也就是战国时最为显赫的将军,在战场上战斗30多年,使他的名声大盛,六国的军队无一不闻风丧胆。为秦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汉刘向《战国策》对他一生的评价说“使秦帝业白起之势也。”

白起是一名出色的将军,他一生攻占城池70多座,歼灭敌军近百万,从无败绩,令诸侯闻风丧胆。白起出色的军事才能被历朝历代所赞赏。可惜白起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大肆的屠杀在战争中的俘虏,尤其以秦、赵间的长平之战以后坑杀赵军四十多万的降卒最为残忍。白起藐视生命、滥杀无辜之人的行为招致普遍的非议。无可非议,白起为大秦统一大业奠定了决定性基础,用西汉末年刘向的说法,“使秦帝业白起之势”。按照秦昭王的话说,白起“取胜如神”。被古代和现代皇家称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战争之神”。

王翦与白起是有区别的,他没有白起那么早能出名,白起每打一仗,都让他的名声越来越大,王翦办事稳重,一直到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国的时候,他才得以崭露头角。司马迁认为王翦虽为秦国将领,扫平六国,战功赫赫,甚至秦始皇尊他为师,但是他的名声远远不如白起。多半是,他在军事上多有建树,但是却没有帮秦始皇树立德政,不管怎么说,王翦仍然是位出色的将领,跟白起比较可谓是尺短寸长。

王翦有一个很明显的用兵特点,便是‘稳’。王翦打仗风格十分谨慎,作战之前都会判断对方的兵力,不打无把握之杖。稳扎稳打,坚守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战略,不论是消灭赵国还是消灭楚国,咱们都可以看见他的每场作战,其实作战方法不是很高明,作战方法虽然平平淡淡,但每次都是战必胜、攻必取,做人做事稳重的特点也在他领军上表现出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只是体现在军事上,虽为臣子对秦国也就是披心沥血。王翦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善于学习和总结。他学习李牧的战术,又利用李牧的战术大败楚兵。而且,在廉颇解官、李牧被杀、白起自尽等事件中吸取了教训,以智谋来求生存。或许他在战绩不如白起,但他却是四大战神之中最智谋,也是唯一能得到善终的一个将军。

要是说秦朝末年有哪个被低估的人才的话,那么章邯就是此中的一个,甚至说,最为关键的那一个。我们都很认可他的功绩,也提到反面衬托了了韩信与项羽,但貌似没有人谈起更加透彻的历史环节。章邯因为强,不仅仅是因他一定程度上挽秦于颓势,延缓秦朝灭亡。更令人遗忘的一方面,即章邯虽然成名于武功,却在与陈胜交手前,他的职务是少府,是一个文臣与内臣,之前也从未问及军事!在一定程度上,章邯是一个没有军事才能的臣子。他那时带领的军队呢?修筑骊山陵墓,受尽剥削的苦工、死囚、刑徒。且不说是不是因为近日的劳作被欺压、劳作而身体体质变得虚弱,战斗力很弱,这样一支临时组建的军队,他的斗志、军队纪律都没可能得到保证。然而他的对手,陈胜的大军暂且不说军队数目超过章邯,其军队从大泽乡到函谷关,可以说是身经百战。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章邯战争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章邯率兵一路追杀,胁迫陈胜被手下所杀。

后类似的战绩有好多,著名的有围困出兵的诸侯中除了楚之外最强起兵诸侯的赵王张耳、陈馀,最后令两者反目。项梁也被其杀了。凭实话,项梁的战斗能力不如项羽,军事水平却是略胜一筹的,假如是项梁与刘邦作战,凭靠其将门之家的战术能力,输和赢也不一定。包括项羽传说中的破釜沉舟,历史上真实的也就是章邯是迫于小人赵高的构陷,不得不投降在先,那天晚上谈判失败后未作战准备,然后项羽一挥而就 ,本就身心受挫,心灰意冷的章邯最终投降。暗渡陈仓这个战术可以说是被新奇的战术(在当时应该是最新奇的战术了)出乎意料地打败,也并不能与他这种军事实力相提并论。总的来讲,在这之前,章邯还是一介文臣,在一定程度上救秦国于水火,秦末帝国的第一将应该是无意的。只能说时运不济,在别人心里只能是充满失落与弱势的形象。

蒙骜辅佐了四位秦王,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所谓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廉颇、李牧和王翦。确切地说,他们应该被称为战国后期的四大名将。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在战国后期,至少有两个人,也可以被视为顶级大将,一个是信陵君的魏国,另一个是秦国的孟敖。在历史记载中,孟敖在攻城略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秦国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是,他的名气显然与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四人相比略逊一筹,这可能是后来评出四大名将,没有把他列入的原因。为什么毛泽东的名声相对较低?虽然史书上记载了孟获的一些战绩,但都属于流水账,比如攻克了赵国和魏国的多少座城市。只有数字而没有细节。

也就是说,孟获的胜利,应该说是赢得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对手实力比较弱。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任何代表战役,这使他没有什么可谈的。相比之下,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史书不仅详细描述了他们的代表战役,而且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我们对孟敖的生活细节了解不多,没有太多的故事。我们只知道他的一些成就,不知道他的指挥和用兵艺术。

事实上,"战国四大名将 "名单上的人都是不败的,至少在史书上没有他们的重大败绩。白起指挥的战斗最多,赢得了100场胜利,没有败绩。廉颇并非完全胜利。在长平之战中,他与秦军打成平手。否则,他几乎是完全的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在赵国衰落时,他以8万人打败了40万燕军,这的确是一场大胜。李牧围剿了十几万匈奴骑士,歼灭了十几万匈奴骑士。

仅凭这一点,他就打败了卫青和霍去病,更不用说以弱胜强,两次打败强秦了。他确实是个英雄。相比之下,我认为王翦更幸运,因为他绝对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如果不是李信的失败作为陪衬,他应该不会取得如此高的军事地位。与上述四人相比,孟敖有一次大败。在指挥攻打魏国的时候,信陵君回到魏国,组织诸侯联合纵横,打败了孟敖,把他赶回了悬谷关。我认为这次失败是他没能进入四强的重要原因。

大秦帝国五大人才,结局过得好吗


古代秦国地处偏僻,教育不发达,民智闭塞,高级知识分子少,所以崛起较晚。然而,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战乱,最终吞并列国,统一天下的还是秦国。秦王朝的崛起和强盛与克勤这一外来人才密切相关。然而,在秦国一步步崛起的同时,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贵客却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压。
1.百里溪
被称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是裕固族人。他在70多岁时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并立即获得了秦穆公的重用。他还推荐自己的朋友宋国人简叔为秦国大夫。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百里奚、蹇叔等人协助秦穆公将秦国东部边界扩张到龙门河,为其东扩奠定了基础。
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普里西拉是怎么死的。而史记却说秦妙公杀三善,罪百恶。其实只是秦康公的名字。事实上,是新君主在运作外来人才。
2.公孙阳
秦孝公继承了秦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远不如秦妙公。然而,秦孝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渴望秦妙公的荣耀,并打算复兴它。他一即位,野心就驱使他急切地向各国发出求贤信,说:宾客、大臣、有能力出乎意料地强秦的官员,我必敬官,与他们共土。
这时候有个叫公孙阳的郭玮,到处找工作,就投入了秦孝公的大旗,在秦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改革,成绩很大,影响也比较大。这场变法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魔术,它让一个愚昧贫穷的国家突然强大起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死,然后被肢解。
3.范雎
秦昭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位55年。他在位期间,秦国得到了关键性的扩张,历史上著名的决定秦国和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他在位后期。这一时期,秦国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张,奋力推进,与秦国的赵浩棋大胆任用范雎密切相关。
范雎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在秦国赵浩棋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定了远离秦国的齐、燕、楚,集中力量进攻与秦国接壤的赵、魏、韩,并最终将它们一一瓜分,为秦国灭六国绘制了周密的路线图。范雎不是秦人,而是魏人。因为在自己的国家遭到怀疑,他侥幸逃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国赵浩棋的信任。然后他做出了辉煌的尝试,为秦国的崛起出力。
范雎失去了秦国赵浩棋的宠爱,不得不选举蔡泽接替他的位置,辞职回到自己的封地,不久就去世了。
4.吕不韦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商人,后来成为秦国宰相,被秦王嬴政称为关中的吕不韦,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而是一个爱国人士。吕不韦凭借财力和才智,帮助秦始皇的父亲一步步夺得秦庄襄王位,进而帮助嬴政巩固政权,坐稳皇位。一个陌生人成为秦国的二号人物,大权在握,为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被牵连到老艾集团叛乱后,被解除了项邦的职务,定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下令举家迁往蜀地,喝鸩自杀。
5.里斯
后来,在秦国政治中起重要作用的李斯也是的座上宾之一。如果分开来看战国时期秦国吞并天下的历史,范雎一开始就决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而李斯第二次的威逼利诱和轻咬利剑的战术相辅相成,使得超级大国梦最终在嬴政手中实现。
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逼迫始皇帝长子傅肃自杀,立幼子胡亥为第二皇帝。赵高嫉妒后,于秦二世二年在咸阳市区被腰斩,三族共降。

章邯,独木难支的大秦帝国最后战将

01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完成了统一国家的大业。那时的秦国有王翦﹑王贲父子,蒙恬﹑蒙毅兄弟,以及李信等名将如云。秦军一路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可是秦始皇死后,秦朝到了秦二世手上仅仅三年,就灭亡了。

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袭来时,王翦、王贲父子早在秦朝建立后便激流勇退,归隐故里,不再参与朝政。而率领30万大军驻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的大将军蒙恬、蒙毅兄弟,就在前一年被宦官赵高联手丞相李斯迫害下狱双双冤杀。

可是大秦帝国此时并非山穷水尽,无人可用。因为还有章邯这位秦朝最后的名将。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联手吴广率领戍卒在大泽乡起义,起兵造反,自封为楚王。顿时引发了连锁反应,四面八方纷纷响应。之前饱受秦始皇打击而失势,被废为庶民的六国权贵阶层乘机反弹,拥兵复辟自立为诸侯王。

赵国贵族,赵氏族长赵歇被张耳、陈馀拥立为赵王。魏国人周市夺取魏国故地后,拥立魏国公子宁陵君魏咎为魏王。齐国王族田儋与堂弟田荣、田横在狄县杀死县令,举兵起义,自立为齐王。

其它著名的还有楚国贵族项燕之子,项羽的叔父项梁,以及沛县亭长刘邦等人。各路人马联合起来发起反秦攻势,向着秦朝的大本营陕西进军。

02

公元前208年,陈胜派遣的将军周文率领兵车千辆,军队数十万到达临潼以东的戏水,距离秦朝都城咸阳仅100多里之遥。秦二世胡亥闻听大惊失色,急忙招群臣商议。

此时,秦军主力或在长城一线抵御匈奴的南侵。或远在岭南征讨百越,开疆拓土。关中一时竟难以调集像样的军队,朝堂之上也没有堪担御敌重任的将军。

就在秦二世束手无策的时候,少府章邯挺身而出。少府之职位列九卿之一,是负责宫廷财政供给和服务于皇帝衣食起居、游猎玩好需要的官员。章邯虽然位高权重,但却是一名典型的文官,并没有从军的经历。

章邯认为敌军强势而来,征调各地军队已经来不及。于是向秦二世建议赦免在骊山服刑修建秦始皇陵的70万囚徒,将他们武装起来成为一支临时的军队,去抵抗陈胜的张楚农民军。临危受命的章邯前往骊山,率领这支拼凑起来的刑徒大军迎敌。

谁料文官章邯却是个天生的将才,他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在关乎大秦帝国存亡的生死战中一举击败了孤军深入的周文。接着又乘胜追击,在河南灵宝东北的曹阳和渑池,接连将出关东逃的张楚农民军击溃,将领周文兵败自杀。

消灭了周文所部后,章邯一鼓作气,又率军向中原通向关中的兵家必争之地荥阳进发。

假王吴广率张楚军攻打荥阳,不料久攻不下,却与手下将领田臧在军事行动上意见不合,被田臧假借陈胜之命杀死。田臧随即被陈胜任命为荥阳将军,率领张楚军主力一面继续围城,一面抵挡东来的秦军。

在荥阳以西的熬仓,章邯与亲率精兵前来迎战的田臧展开激战,结果田臧战败而死。章邯继续进兵荥阳城,在荥阳城下攻城的张楚军腹背受敌,被秦军击破,将领李归战死。

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章邯率领的这支囚徒大军继续上演着攻无不克,在随后的攻势中,张楚军的将领邓说、伍徐、蔡赐、宋留等人或死或降,相继败在章邯手下。

章邯的大军趁势杀向陈胜的都城陈县,陈胜慌忙逃往下城父(蒙城西北),章邯紧追不舍杀到城父。将领张贺出城迎战,不敌阵亡。陈胜自知难敌秦军,只得闭城不出。

不久,陈胜的车夫庄贾叛变并杀死了陈胜,将其首级献给秦军。就这样,率先发起秦末大起义的陈胜和吴广都在章邯的进攻下死于非命。建立仅半年的张楚政权被剿灭了。

03

章邯的大军出师顺利,解除了朝廷的危机,大秦帝国得到暂时的喘息。秦二世胡亥又增派长史司马欣和都尉董翳带领新召集的人马协助章邯的军事行动。

章邯得到增援后,首先将进攻的目标对准兵力最弱的魏王魏咎。魏咎无力抵挡如潮而来的秦军,只好派相国周市向齐王田儋和项梁拥立的楚国求救。在栗县(夏邑),章邯打败了项梁部下的将领朱鸡石和余樊君,接着又在临济包围了魏王魏咎。

楚将项它和齐将田巴率军跟随魏相周市前来救援,试图解临济之围。章邯成功地实施了一次围城打援战术,趁着夜幕的掩护发动偷袭,不仅大败齐楚联军,还在临济城下杀死了魏相周市和齐王田儋。

魏王魏咎在得到章邯绝不屠城,伤害城内百姓身家性命的承诺后,无奈地向秦军投降并且自焚而死。

齐王田儋被杀后,他的弟弟田荣收拾残部向东撤往东阿,章邯随即率领秦军围追而来。这时楚国统帅项梁亲自率领楚军主力前来救援田荣。章邯遭遇了出征以来的首次失败。在东阿,定陶和雍丘三次交战中,秦军均被打败。章邯接连受挫,只能闭门坚守,等待援军。

项梁在几场胜利后却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楚军将士也懈怠起来。章邯不久便得到秦二世倾力调来的增援部队,兵力重新恢复。一天夜里,章邯抓住时机发动夜袭,大军衔枚疾进,回军攻打定陶。楚军猝不及防而大败,项梁也战死了。

04

章邯取得定陶之战的胜利,消灭了项梁这个强劲对手。以为已经不用担心楚军的威胁,便转而北上对付赵国。其实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让楚军有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早在战国时期,楚怀王被秦昭襄王无礼扣押,客死于秦国时,楚国的南公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人没有忘记报仇雪恨,一直在积蓄力量要与秦国一决雌雄。远不是其它几个诸侯国那么容易对付的。

章邯率20余万秦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国时,调来北疆上郡戍边的王离部20万人马增援,在赵地所向披靡。邯郸陷落后,赵王赵歇和丞相张耳逃到巨鹿城中,随即被秦军围困起来。城北虽然驻有赵国大将陈余率领的数万军队,可是根本不敢与章邯交战。

此时其他诸侯接到赵歇的请求,纷纷派兵前来救援。他们在强大的秦军面前只是相互等待,畏缩不前作壁上观。

就在赵国危亡之时,楚国的5万援军赶到,为首的正是项梁的侄子,横空出世的楚霸王项羽。出征途中,身为次将的项羽在安阳斩杀了按兵不动46天,只顾饮酒作乐不肯进军,想坐山观虎斗的楚军主帅宋义,夺过了兵权,此举让项羽威名大振。

在随后的巨鹿之战中,项羽派出军队进攻章邯给王离军输送粮食的甬道,自己率领主力与章邯决战。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吃了一顿饱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下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碎,附近的房屋也放火烧掉。以激励全军有进无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这也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

没有退路的楚军将士奋勇拼杀,殊死作战。双方经过九次激战,最终楚军大破秦军。秦军几个主将,苏角被杀,王离当了俘虏,涉间不愿投降自焚而死。此战项羽一举解了巨鹿之围,秦军遭到惨败,一蹶不振。项羽却从此树立起无与伦比的威望,诸侯纷纷归附。

巨鹿之战时,章邯正在棘原大本营疗养,章邯的弟弟章平搁置王离发出的救援书不报,错过了救援时机。

不过章邯麾下的秦军主力仍在,并且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骊山囚徒,而是驻守北疆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所以章邯很快就稳住了阵脚,驻扎在棘原与项羽的大军相持。

也是大秦帝国气数已尽命该灭亡,章邯在东边前线与项羽艰难周旋,后方咸阳秦宫里却已是刀光剑影争斗不休。宦官赵高罗织罪名,害死丞相李斯。进而大权独揽,甚至控制了秦二世,猖狂到指鹿为马的地步。

前方失利的消息传到咸阳,秦二世派出使者前往前线责备章邯。惶恐之下,章邯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说明情况,却连秦二世的面都没见到。司马欣发觉赵高企图将天下大乱的罪责嫁祸到章邯头上。于是连夜逃回军中,劝章邯早做打算,免遭赵高的陷害。

在之后三户津之战和污水之战中,秦军再度被项羽击败。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章邯只好带领20万秦军向项羽投降。楚军战线太长,粮草供应日渐困难,项羽也就接受了章邯的请求。项羽和章邯在安阳殷墟,订立了盟约。

项羽善待了章邯等秦军高层,还引为心腹。可是普通士兵就没有这个待遇了,秦军俘虏与其它原战国被灭六国的士兵因为旧仇而矛盾激烈,大军向关中进发途中,走到洛阳西边的新安时。为了避免日后产生麻烦,项羽竟然将20万秦军全部坑杀掉了。

05

就在项羽转战河北与章邯缠斗的时候,刘邦已经捷足先登夺取关中,攻入咸阳灭了秦朝。项羽来到关中后,对刘邦充满戒心,将他封为汉王,打发到秦岭以南,闭塞的汉中一带。

为了监督和扼制刘邦,项羽分封了三个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号称三秦王,分别管辖关中西部,东部和北部。这也就是陕西被称为“三秦大地”的来历。

项羽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自然不甘心忍气吞声困居汉中一隅,通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几个月后便趁着项羽从彭城北上齐国平定田荣之乱,卷土重来,杀回关中。

此时关中百姓对章邯等人充满仇恨,认为他们是20万秦军被坑杀和关中没落的帮凶。失去民心的三秦王自然难敌韩信领衔,敌兵多将广的汉军。而项羽远在齐地征讨,无法抽身前来援救。

司马欣和董翳先后投降,唯有章邯在陈仓﹑雍城和好畤接连战败后,退往西周时期的秦国故都废丘,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以死抗争。

可惜废丘城有着地势偏低的先天缺陷,不远处就是沣河水道。汉军久攻不下,便采取水攻的战术,引沣河水淹城。城破之际,章邯拔剑自刎而死。

身处乱世之秋,上有昏君和奸相把控朝政,面对秦末大起义的狂飙,临危受命的章邯独木难支,自然难以拯救日薄西山的帝国,只能落得悲剧的下场。

然而,章邯仍然不失为一代名将,大秦帝国最后的荣光。后世有人将他与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齐名。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2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