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为何马皇后能干涉朝政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从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赐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开始,历朝历代英明的君主都严防后宫干政,以免外戚趁机篡权而导致社稷易手,尤其是作为开国明君的朱元璋更是严防后宫干政。可翻开明史我们却发现,朱元璋亲自制定的规则自己却没有严格遵守,皇后马秀英总会在朱元璋遇到难题或者困惑时帮其出主意谋手段,而朱元璋不但不制止反而夫妻共同商定在外马氏不可发表政见,在家的时候什么问题两个人都商量这处理,并且多次表示大明后宫干政只有一例,后世之君切不可用让后宫干涉朝政。为何对权利欲望极深的朱元璋为允许马氏染指朝廷呢?
马皇后
一、多年患难让夫妻伉俪情深
朱元璋能发迹离不开妻子马秀英的支持和辅助,作为濠州义军首领郭子兴的干女儿嫁给亲兵的朱元璋之后使其在红巾军的政治资源和威信大增,其后更是凭借濠州的班底一步步壮大实力并夺得了天下。而在朱元璋每前进一步的路上都离不开马氏的支持和帮助,在处理与岳父的猜忌方面,在处理与部下们信任方面,在筹措粮草和后勤支援方面,马秀英不但带领大家艰苦奋斗更是以身作则,这让前方奋战的朱元璋不但衣食无忧更无后顾之忧。本来老朱从第一次见到马氏后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女子,加上在随后的相处中发现马氏不但在情感上与其心心相印夫唱妇随,更在事业上坚定不移的支持自己,这让老朱很是感动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
明太祖与马皇后
二、马氏聪明睿智又足智多谋
前方杀敌本来是男人之间的事情,大军所到之处不仅有统兵冲锋的大将,也有运筹帷幄的参谋军师,可有些时候一群男人遇到的问题反而没有一个女人的注意好。马氏从小家境殷实且父母疼爱,因此不但没有像大多数女子裹足以适应封建礼教约束,反而从小就博览群书睿智过人,朱元璋在遇到军情危机或者将领失和之事后,一时没有好的处理方法时总会找马氏商量,马氏总能立足大局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解决丈夫遇到的危机。还有就是朱元璋本人自视清高又多有猜忌,有些事情不会主动和大臣商议怕他们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从而轻看自己,找妻子马氏不但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维护自己的形象,再说妻子是从来不会说出自己出主意的事情的,这样朱元璋在部下面前依然是英雄无敌睿智过人的英雄人物。
三、马氏识大局、知进退
朱元璋之所以不让女人干政就是怕后宫之人干政后不但会为自己娘家人争权夺利,还会依照自己的个性任意妄为,长久下去必将带坏帝国的政治气氛并加速帝国的灭亡。而马氏不但从未给自己家人索要过一官一物,甚至在朱元璋加封其亲人时都被其劝阻,马氏也从未在公开场合发表过任何与朱元璋不一致的意见,也从不在当面反驳朱元璋的政令法规以免损害了朱元璋的形象。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朱元璋关在屋内慢慢规劝其失礼之处,同时马氏深知朱元璋的自负和自信,在规劝时总是注意照顾其面子和情绪,加之马皇后言之有理又深明大义,朱元璋又比较敬爱自己的妻子总会顺从其意见,这样帝国就多次避免因为朱元璋的猜忌和不查而造成的冤案。同时马氏时刻明确帝国的最高权力是朱元璋的,自己不但处处维护其形象也权威,也在多次公开场合支持朱元璋的政策法规,从不随意干涉朱元璋的政务,也从不擅权随意发布命令影响帝国的统治秩序。
四、马氏可以很好的调和大明内部群臣的关系
朱元璋登基之后治理国家过于刚猛,对待朝臣有时难免刻薄寡恩从而令那些开国功勋们心寒,马氏总能在细微处发现群臣们的异样并给与规劝,以致在很多大臣的心目中其比朱元璋的影响力都高。开国之初朱元璋为了打击汤和的势力故意疏远他从而导致汤和的不满,多次或明或暗对朱元璋又抵触情绪,马氏看在眼里急在心理,对汤和晓之以理的规劝其要理解朱元璋的用心并坦然面对,同时也规劝朱元璋要善待自己的结义兄弟,从而大大的缓和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刘伯温马氏更是尽自己的能力保护,后期朱元璋对刘伯温猜忌之心日重,总是采取各种手段和威严惩治刘伯温,马氏总会在暗中帮助其渡过危难,同时也不断规劝朱元璋要善待老臣,朱元璋虽然愤怒但也无奈,要是其他人胆敢与其作对早就被这位杀伐决断的皇帝给处决了。就这样马氏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才能,加之老朱的信任和爱戴,保护了很多大臣们反遭朱元璋的猜忌,深得群众的拥戴和尊敬。而等朱元璋冷静下来之后会发现自己过于猜忌,妻子马氏的做法是正确的,从而就在心理认可马氏对自己政务的干涉了。
朱元璋有很多妃嫔,总共为他生下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但在众多妃嫔中,他最敬重的还是结发妻子马氏。有道是“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朱元璋与马氏的感情非常好,关于大脚马皇后的各种传说也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她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贤后之一,当之无愧的贤内助楷模,如果没有她的时时关心与帮助,朱元璋的功业肯定要受到很大影响。
当朱元璋还在郭子兴军队里的时候,由于战功越积越多,声望也日渐高涨,结果经常受到郭子兴的猜忌,有战事的时候依靠他带兵打仗,安定下来以后就开始找他的麻烦,有一次甚至把他关起来,不许人给他送饭。马夫人暗自着急,最后偷了新出炉的热饼给他送去,又怕被人看到,只好揣在衣服里,把皮肤都给烫伤了。后来她处处想办法照顾朱元璋的生活,宁愿自己不吃饭也要省下来给丈夫送去,又处处想办法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的好话,才使他平安度过难关。
后来朱元璋常年征战,马夫人又开始为各种事务奔波,忙着在后方抚慰将士家眷,带领她们给前线将士做军衣军鞋,甚至拿出财物奖赏有功将士,为稳定后方起到了很大作用。等到明朝建立之后,她又在后宫倡导勤俭之风,教导王妃公主们要知道社稷的艰难。除此之外,她还每天帮着整理朱元璋随手记下的事件记录,让朱元璋随时可以找到,省了不少心思和精力。朱元璋为拥有这样一位贤内助感到无比幸福,向别人提起马皇后时,常把她和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题并论。但马皇后却觉得自己比长孙皇后还差得远,同时提醒朱元璋注意保持好和开国功臣们的关系,希望能做到善始善终。
后来朱元璋的疑心病越来越重,开始大杀功臣,太子的老师宋濂也因为孙子宋慎被牵连在胡惟庸案之内,即将被连坐处死。马皇后向朱元璋求情,说即使是平民百姓家为子弟请先生,也要好好对待,更何况是皇帝为太子请的老师,怎么能说杀就杀?更何况宋濂早已回家养老,孙子的事情和他无关,但朱元璋只是不许。结果到了吃饭的时候,马皇后就坐在那里不吃不喝,朱元璋以为皇后病了,连忙询问原因,马皇后只说是为宋先生祈福。朱元璋听了也难过起来,于是赦免了宋濂的死刑。
到了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马皇后患了重病,大臣们建议祈祷祭祀,又建议寻找良医治病,但马皇后却说死生有命,祈祷没有什么意义,又说假如自己吃了医生开的药仍然不能好转,朱元璋一定会迁怒于医生们,于是拒绝了各种努力,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后去世,终年五十一岁。朱元璋恸哭不已,从此再也不立皇后。马皇后在后宫中很有威望,当她去世之后,思念她的宫人们为她作歌唱道:“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朱元璋这个人大家彼此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从一个光腚娃,再到吃完上顿没有下顿的讨饭和尚!从一个起义军小卒子雄踞一方的割据政权,再到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平定天下,安定四方。可谓传奇一生,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都有一个女人。朱元璋后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女人“马皇后”!如果说朱元璋能夺取天下,自己占五成文臣武将各占三成,那么他的老婆也许就会占到两成!
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册封为皇后以后,马皇后还是仍然带领着公主嫔妃刺绣纺织,自己也是以身作则。朱元璋对马皇后是非常尊重感激的,而且夫妻之间共患难。不仅追随朱元璋南往北跑,还尽心辅佐朱元璋,帮助朱元璋培养出了了几个有能耐的义子,甚至对这些孩子都视为己出。说马皇后是一代贤后绝不为过!如果放当今社会想要找到如此女子作为妻子死而无憾!
而且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规定的内宫不可干涉朝政,一天,马皇后问朱元璋:“如今天下的老百姓生活安定吗?”朱元璋说:“这不是你应该问的。”马皇后说:“陛下作为天子您是天下人的父亲,我有幸能成为天下人的母亲,孩子的安定与否,我怎么可以不问!”所以马皇后也是唯一一个敢怼朱元璋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后宫敢干预朝政的人。
封建社会的妇女均是小脚(缠足),女子大脚为当时一大忌讳。而明太祖的马皇后却有一双没有缠裹的大脚。原因是马皇后在幼时深得养父母的宠爱,坚持不肯缠足,长了一双大脚,人称“马大脚”。
朱元璋下令不许任何人拿马皇后的大脚开玩笑,可是夫妻之间难免会有一些打情骂俏。有次当他和马皇后逗趣时,自己却拿她的大脚开玩笑。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乐呵地对马皇后说:“哪有这么大脚还能做皇后的(焉有妇人足大如此而贵为皇后乎)?”马皇后当时就不高兴,直接怼他:“若无此足,安能镇定得天下?”一句话怼的老朱没脾气!
明朝也多有小皇帝即位,为什么却没出现类似吕后、武后太后专权?
历朝历代,如果碰到皇帝年少,朝廷无主,经常会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现象,其实这事情也无可厚非。在封疆王朝,皇权的级别最高,如果皇帝无法亲政,最亲近的就是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太后,为了防止皇权旁落,那么权力就成太后独享。
汉朝有吕后专政,唐朝有武曌夺权,清朝也有慈禧垂帘听政,那么为何明朝就能独善其身,没有后宫专政的现象?
后宫自制力很强
在明代,也常常有皇帝年幼的情况,但总的来讲后宫还是比较安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太后对权力的克制。
宣宗去世后的时候,朱祁镇年仅九岁,很多人造谣说要立襄王为皇帝,张太后立刻召集大臣们到乾清宫,把朱祁镇立为皇帝。然而,毕竟朱祁镇太小,无法处理政务,大臣们就希望张太后能垂帘听政,张太后果断地拒绝了:
“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张太后要求委派合适大臣辅佐皇帝,并且压制了王振的势力,对国家社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万历即位之时,年仅九岁,李太后虽说才思敏捷、颇有政治头脑,但绝不越雷池半步。她把朝政大权交给了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才有了伟大的张居正改革。而对于万历,李太后也是严加管教,着力培养成为一位明君,尽管万历并非明君,李太后也算是尽到责任了。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明廷混乱不堪,作为朱祁镇的生母,朝廷的主心骨,孙太后力主抵抗瓦剌,并让朱祁钰成功即位,稳定了局势。当时的局面十分危急,孙太后的选择极为明智,不仅挽救了国家,也没有违背祖制,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有孙太后的一份功劳。
由此得见,明朝的太后们十分理性、明智,该出手的时候绝不犹豫,不该插手的则不越雷池半步,这绝非易事。在独夫治国的大明王朝,太后们能为国家做到如此,也应得到后世的尊重。
马皇后的表率作用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后,马皇后就嫁给了朱元璋。夫妻两人感情深厚,也被后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朱元璋被郭子兴猜忌,被关入监牢,而马皇后依旧惦记着丈夫。马皇后为了让丈夫能吃让饭,偷偷烙好一些饼,藏在胸口,在看望朱元璋的时候给他吃,她胸前的皮肉烫得通红。朱元璋对其他嫔妃或许并不感冒,唯独对马皇后那是真感情,可谓是患难夫妻。
为此朱元璋经常对外人称赞马皇后,马皇后却说:
“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
意思是说,希望朱元璋能以他们夫妻感情作为标准,对待一概群臣也能从一而终。
史料记载:
“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
马皇后是后宫之首,威信很高,在没事的时候,马皇后也经常翻阅古籍,教育嫔妃们要向宋朝的贤后们学习,要经常读书,来反省自己。
我们都清楚,由于朱元璋年少的经历,其性格相对偏激,一句话不合,就可能妄下屠刀。每次朱元璋发火要杀人,马皇后就在后宫苦口婆心地奉劝,让其减少杀戮。在马皇后的劝解下,救了很多大臣的性命。
马皇后或许达不到长孙皇后的标准,但用“母仪天下”来形容马皇后一点也不为过。马皇后在弥留之际,还在劝解朱元璋:
“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之所以明代没有那么女主专政的现象,得益于马皇后的表率作用,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痛哭失声,从此再也不立皇后。
朱元璋设置祖制约束
尽管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从创业开始就一直在读书,前朝的各种后宫乱政朱元璋也是清楚的,所以在立国之初,就严令禁止后宫干政。
史料记载: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人编写后宫条律,设置相应的女官和六局一司,吃喝用度都有相应规范,这一些列制度对之后的后宫管理意义深远,基本能杜绝后宫干政的现象。
大臣坚守原则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就好比朱元璋曾经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朝却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偶尔也会出现几个冒头的后妃,除了皇帝,最后一道防线那就是大臣。
万历四十八年,明光宗朱常洛因为沉湎酒色,加上胡乱用药,仅仅一个月就驾鹤西游了,大明帝国的政权要再次易手。在朱常洛弥留之际,却把年幼的皇子朱由校交给李选侍来照看,李选侍是朱常洛宠妃,此女心术不正,可能会借朱由校的手来把持朝政。
大臣们很快反应过来,这后宫专权在前朝时常发生,如果就此放任不管,那从宫中传出来的命令就不知道谁发布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杨涟最先发言:
“天子难道能托付给女人吗?李选侍昨天在先帝召见我们的时候,就强行进宫,这样的人能把皇帝托付给她?请大家和我一起马上进宫,把皇子接出乾清宫,暂时居住在慈宁宫。”
理论上,新皇要即位,李选侍必须离开乾清宫,但李选侍以照顾朱由校为借口,就是赖着不走,这举动实在惹人怀疑。
杨涟和方从哲、刘一燝、韩爌等多位大臣,硬闯乾清宫,当时有宦官拿着棍子,禁止大臣们入内,杨涟大声呵斥:
“先皇已经去世,尔等小人不让我们进去,你们想干什么?”
宦官被吓走,大臣们鱼贯而入,好不容易,大臣们才找到朱由校,其中还有宦官强行拉扯,都被大臣们大声骂走,最终,大家把新皇帝簇拥到文华殿接受群臣朝拜。
如果皇帝都沦陷了,那么大臣们就是那个最后防火墙,这次的“移宫案”就是个例子。正是因为大臣们的刚正不阿,保住了老朱家的皇权,否则一旦被李选侍、郑贵妃得逞,事情将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由于朱元璋的出身问题,其子孙的皇后大都出自平民,而非势力大族,这种皇后没有强大的外戚支持,即使有人产生了非分之想,但碍于实力,也没办法干政。
总体来讲,明朝的政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即使出现像嘉靖帝、万历帝这样常年不上朝的皇帝,国家也能运转,这应该是最根本原因。
所以,太后专政的土壤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太后专政这种事了!
这和明朝的制度有很大关系。
垂帘听政在中国古代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合起来就太后或者皇后临朝听证治理国家的的意思。这个词语已经限制住了垂帘听政的主人公和性别,主要是女性,大多数为太后或者皇后。垂帘听政这个词语真正出现在唐高宗时期,《旧唐书?高宗纪下》:?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嵘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这个成语正式出现在唐朝不假,但这只能代表这个词是在唐高宗时期形成了正式语,在唐朝之前垂帘听政就已经相当流行了。比如秦国和汉朝就有垂帘听政,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出现的原因
我们要知道自此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之后,男性就在社会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国家出现后,男性顺理成章的成为国家的主宰,男性的地位很高,相反女性的地位就比较低,而且女性如果干预政事很麻烦的,女性干预政治为当时所不容。
关于妇女干政,《尚书?牧誓》中有一个词语叫,牝鸡司晨,其意思是本来攻击负责报晓,母鸡负责下蛋,现在母鸡居然也负责报晓了,这就乱套了,这比喻妇女窃权乱政!
既然在古代对妇女干政乱权十分警惕,为什么会出现垂帘听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新君主年幼
其实这不难理解,家天下之后,王位或者皇位都是一家一姓的天下,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翻来覆去都是一家人。如果老君主或者皇帝去世,新继位的皇帝或者君主比较年幼,那么辅政的第一人选当然是他的祖母或者母亲,毕竟这是至亲骨肉。比如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当初秦国的宣太后等。
还有东汉时期皇帝继位一般都比较年幼,一般都是由其祖母或者母后垂帘听政,因此也形成比较大的外戚集团。
二、垂帘听政之人权势太大
垂帘听政主要指的女性,但是也不排除她们有很强大的势力,就像刚才说的宣太后,她牢牢把持秦国朝政几十年,西汉的吕太后,她也有很强大的势力,几乎差一点将刘氏皇族屠杀殆尽。唐朝的时期的武则天,应该是垂帘听政的巅峰了,将大唐改了国号,最后一个垂帘听政的应该就是慈禧太后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着很强大的势力,这也是他们能够垂帘听政的保证。
垂帘听政的影响
垂帘听政对政局或者时局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也有好坏,好处就在于,垂帘听政在一定程度上会稳定政局,特别是继任君主年幼不能独立处理政务的时候,垂帘听政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时局。
但是垂帘听政更多的是会带来权力的争斗,垂帘听政,其实是掌握住整个国家的大权,权力一旦拥有,谁也不想放弃,比如吕雉和慈禧,这就会带来帝党和后党的争斗,甚至外戚势力庞大,这些都不利于稳定朝局。
明朝的垂帘听政
明朝没有真正的垂帘听政,但是却也有太后辅政,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他的儿子明英宗继位,明英宗年幼,于是朱瞻基让母亲张太后辅政,于是有人就劝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说:?不要破坏祖宗之法。只须将一切不急的事务全部废止,时时勉励皇帝向前人学习,并委任得力的辅佐大臣就可以了。?
这是明朝有关垂帘听政的唯一记载,不过因为张太后的高风亮节没有实施,但是张太后确实在正统朝摄政,但是在她的摄政之下,明朝国力蒸蒸日上,国力达到巅峰。
明朝为什么没有垂帘听政呢?
主要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下旨后宫不得干政,这一点上十分重要,实施的也好,加上明朝第一任皇后马皇后以身作则,所以谁也不敢违背。后来的张太后有儿子的圣旨,也不去垂帘听政。这主要是有不得干政的祖训。
当然了还有明朝独特的政府机构,明朝的中央机构和历代不同,虽然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但是却出现了一个内阁,内阁六部等形成大明中央机构,他们彼此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牢牢把控着整个大明,甚至有时候皇帝都不能去反驳内阁的决议,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女性想要垂帘听政也十分困难。
总结
垂帘听政在中国古代十分常见,这主要是由当时特殊的环境等所决定的,明朝没有出现,一方面是祖训限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明朝独特的机构,当然了也有明朝后宫自觉因素。总之明朝一朝真的没有垂帘听政的现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2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