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文公为什么要迁都关中设立灭三族之罪

以史为鉴 2023-07-05 05:43:21

秦文公为什么要迁都关中设立灭三族之罪

秦文公迁都关中,设立灭三族之罪,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秦文公即位不久,即着手于都邑东迁问题。旧都西垂,是嬴秦在西方建邦立业、繁衍生息的桑梓之地,若干世纪以来,嬴秦为开拓、保卫西垂付出过惨重代价;从山川形势、生态环境和交通位置诸方面说,西垂地区宜农宜畜,物产丰饶,也的确具备部族活动中心的优越条件。然而,那里毕竟只是陇南山谷中的一片带状小盆地。东面是险峻的秦岭,西面是绵亘的岷山,北有陇坻之阻,南临巴蜀之僻。

当西周王朝煌然尊处关中的时候,作为臣服于王室的一个小属邦和中央王朝维系与西方诸戎交往的一条纽带,在其活动范围只能局限在陇山以西的那种政治格局下,西垂作为都邑是十分理想的。但当西周王朝灭亡,王室被迫东迁,嬴秦上升为诸侯国,西北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面对王室东迁后的权力真空,嬴秦领导集团萌生与列国并驾齐驱的强烈意念,在这种背景下,西汉水上游那片小小的河谷盆地,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秦人要面向东方,要掌握更加肥沃、繁庶的八百里秦川,取代周人的位置,迁都关中是必走的一着棋。

关于秦文公的迁都,《史记·秦本纪》记叙比较质朴,说他即位的第三年,“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似乎文公在打猎过程中,偶然来到汧渭之会,忽萌迁都之念。事实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迁都这类大事绝不会是临时心血来潮作出的决定。秦文公的东猎,其实是一次长途跋涉的武装考察。

秦文公带领一支700人的军队,行程历时1年,这是一次目标很明确的行动,而非通常意义的狩猎。这一点,我们从文公到达汧渭之会时的感慨也能悟出。他说“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表明他很清楚非子被封于汧渭间的那段历史。他其实就是在狩猎的名义下,东越陇山寻找先祖受封之地的。他抒发了一通回归先祖发迹故址的思古幽情后,随即便占卜、选址、施工,营造了一座新的国都。选择考察新都邑,是文公东猎的真正目的;而且,其考察已先有意向在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举措。

秦文公所都之汧邑,是否即当年非子所封之秦邑?这是个有待新考古发现解决的问题。从文公在汧渭之会卜邑营居时说的那番话可知,汧邑的位置即非当年秦邑故址,也应在距其不远处。许多学者认为,汧邑地望可能在今陕西陇县的磨儿塬附近。

20世纪80年代,在那一带发现过一座春秋时期的故城遗址,尚有夯土及城墙残迹存留;附近还发现范围较大的春秋秦墓区,其中贵族墓葬甚多;该地区解放前即曾引起过世人的关注,因为曾多次出土过青铜礼器、车马器和兵器。学者们的推断合理有据,可从。这一地区背依陇坻,只能算是关中平原的西部边缘,更确切地说,是控制陇道的关口。立足于此,如形势不利,可随时登陇西归故土。由此可以看出,文公的东向发展是何等小心翼翼,他采取的是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战略,还不敢直入关中核心地区。

文公选择汧地建新都的重要理由是那里曾是先祖非子的受封地,但从当时的情势上说,更大程度是出于军事战略上的谨慎,具有一定的试探性。

秦文公迁都这步棋走得非常成功,秦国终于在陇山以东站稳了脚跟,并且保持了后方腹地的稳定。此后秦之国势逐步向东扩拓,较顺利地取得了西方大国的地位。再过四年,秦国第一次设立灭三族之罪,父祖,母族,妻族,显然也是学习周文明的结果。任命史官,完善法令,这些变化表明,秦国在秦文公的领导下,一方面在积极争取经济进步,由相对后进的游牧经济过渡到相对先进的农业文明,同时也在积极争取文化上的进步,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所以他死后,得到秦文公这个谥号。

韩非子说强秦十次变法,是那十次呀?

秦国变法改制,有历史记载的,有这么几次
第一次,秦文公时,开始有文字计事,开始制定严格的法律,包括灭三族之刑
第二次,秦穆公时,随着由余来秦,秦文化学习接受西戎功利主义的改革
第三次,秦简公时,令吏带剑
第四次,秦献公时,废除人殉制度
第五次,秦孝公时,第一次商鞅变法
第六次,秦孝公时,第二次商鞅变法
第七次,秦昭襄王时,由于昭襄王忧虑楚国铁剑精良威胁秦国,于是改良秦国兵器,同时秦国制造业的产品责任制“物勒工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成熟
我所有印象的就是这么几次,韩非当时说“十次”可能是受战国策士夸张言辞的风气的影响,但是如果放在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考虑,秦襄公,文公,德公等迁都,改历似乎也应算在其中。

【读书打卡】史记秦本纪第五-秦武公-比肩秦始皇

【读书打卡】史记秦本纪第五-秦武公-比肩秦始皇

秦武公赵说

嬴姓赵说,秦宪公(秦宁公)长子,母鲁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兄长,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在位

秦武公初立太子。秦宪公死后,弗忌等三庶长另立秦出子为秦国国君。后秦出子被弗忌等杀,他才得以即位。诛弗忌等三族,集大权于王室。秦武公在位时,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传位于同母弟秦德公

秦宪公离奇死亡之后,秦国掌权的弗忌、威垒、三父三位大庶长,为了进一步控制朝政和军队,废秦宪公的太子(秦武公),立王姬之子出子为国君。

秦宪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武公和次子秦德公都是鲁姬(鲁国公主)的儿子,秦出子则是王姬(东周公主)的儿子。

由于王姬是周朝的公主,比鲁国公主鲁姬更为龙血凤髓,三位大庶长立王姬的儿子为国君,虽然违背了秦宪公的旨意,也没在秦国激起多大的反对声音。

公元前703年,三朝元老弗忌、威垒、三父正式立鲁姬的儿子为国君,是为秦出子,这一年他只有五岁。(鲁姬的两个儿子也只有八岁和七岁)三位大庶长考虑到周朝比鲁国更权威,才立秦出子为国君。

不过让三位大庶长感到意外的是,秦出子的母亲王姬对于他们的“帮助”却并不领情,对于王姬来说,夫君的性命比什么都重要。面对这三个杀夫仇人,王姬依仗自己东周公主和秦国太后的身份,采取严重不合作的态度。

秦国历来有太后权力巨大的传统,战国后期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权力都大的惊人,这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

王姬与三位大庶长唱反调,秦国的大发展停滞下来,尤其是对外征战没有什么进展。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权力滔天的三位大庶长,最终杀了秦出子这个国君,春秋时代的弑君名单上又增添了一个。

公元前697年,秦出子当了六年国君被弑,三位大庶长改立原太子为国君,是为秦武公。这时候的秦武公,十四岁光景,没有人料到,这是一个可以比肩秦始皇、康熙皇帝的伟大国君。

少年秦武公即位之初,对三位大庶长言听计从,百般示弱,避免重蹈弟弟的覆辙。秦国权力最高层又紧密团结到了一起,至少表面上是如此,秦国这辆雷霆战车,又将隆隆开动。

就在秦武公即位第一年,他与三位大庶长统兵东进,攻打关中东北的彭衙戎。彭衙戎也是犬戎的一个分支,他们的势力范围在洛水中上游。

当彭衙人以为秦国刚发生弑君事件,还会动乱下去的时候,秦军却攻到他们的地盘上。彭衙一战,毫无悬念,首战即决战,秦国一举拿下彭衙。

战场之上,秦军胜利之师,人人手持兵器,个个精神抖擞,少年秦武公更是披挂金盔银甲,骑高头大马,威风凛凛。

按照惯例,攻灭一个大国,秦军应该休整一段时间,秦国应该举国庆祝。但是秦武公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便一发不可收拾,他绝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欲与天公试比高’,不断挑战那些伟大的事业,才是这位国君的性格

秦武公这次没有按照惯例出牌,继续领兵南下,沿途见到小城就攻占,见到小股戎人就斩杀,一直到达华山脚下才让秦军歇气。

秦武公是如此与众不同,他即位第一年就取得宏大战果,实在让人钦佩。不过别人都不知道,少年秦武公的心中,隐藏着一个惊天秘密,或者说一块心病。

父亲离奇去世,弟弟又被三位大庶长所杀,秦武公虽然在三位大庶长的“扶持”下即位,但他却对三位大庶长怀有强烈的仇恨之心。

此次伐彭衙戎,秦武公是把彭衙人想象成三位大庶长,满怀仇恨,他甚至亲自跨骑上阵,勇猛作战。攻打彭衙戎,秦人被秦武公的神勇所鼓舞,秦武公在秦军中的影响迅速形成,秦武公得到秦军广泛的拥戴。

在南下到华山的过程中,秦武公更是指挥若定,上万大军如臂使指。由于南下华山这一战拓地很广,秦武公的战术为秦人津津乐道。

从父亲和弟弟的悲剧中,秦武公意识到,只有掌控兵权,才能与三位大庶长叫板,否则肯定又重蹈前人的覆辙。在这一年的战斗中,秦武公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精湛的战术素养。

经过一番雷霆攻势,秦国基本控制除河西外的关中,占据西周在关中的所有区域。这个时候,秦国的外部形势也相当不错。

楚国,虽然楚武王在前几年称王,但楚国还在与汉阳诸姬纠结,也还没有灭掉南阳的申国,楚国实际上是陷入到持久战的泥藻。

齐国,齐襄公即位,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国君,虽然拓展了一些领土,但是与妹妹乱伦,与鲁国结怨,齐国的国际形势不妙。

晋国,此时还处于分裂状态,仍然是对秦国毫无威胁的一个诸侯。

于是没有任何强敌,能对秦国在关中的军事行动进行干预,秦国得以快速扩张。春秋战国的列强,在兼并周边诸侯的时候,不但自身要有实力,还得其他强敌不来干预,才有可能完成扩张大业。

秦、晋、楚、齐这四大国,在扩张的时候,都是赶上了好时候,没有其他诸侯干涉,等到四强格局形成,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四个大国扩张的领土就相当有限了。

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兼并宋国之后,引来了其他诸侯强烈不满,两年后就来一次五国伐齐,彻底打残齐国。

可见,没有列强干涉的时代,是多么难得!

秦国在秦文公、秦宪公、秦武公统一关中的时代,东方诸侯基本无力干涉,这一时期是秦国的幸福时刻。

秦武公即位第一年,秦国的疆域就达到了一流强国的水准,在四大强国中面积仅次于楚国。

秦国不声不响控制了关中大部分地区,接下来秦武公开始着手解决内部矛盾,他所面临的的环境,与四百多年后秦始皇面临的情况非常类似。

少年秦始皇头上有三座大山: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和长安君成蟜,始皇在二十二岁冠礼之前,拿这三座大山毫无办法。

在对付内部矛盾方面,始皇的先祖秦武公,也很有自己的方式。十四岁的秦武公,在秦军中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秦武公虚怀若谷,他懂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

秦武公平日对弗忌、威垒、三父三位言听计从,三位大庶长还乐滋滋地以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那时候还没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词。

对秦武公完全没有戒备之心的三位大庶长,终于付出无比惨痛的代价。公元前695年,十六岁的秦武公,以雷霆之势将三位大庶长一网打尽。

一网打尽,这一点很了不起,后世秦始皇铲除三座大山,是一年铲一座。第一年先利用吕不韦和嫪毐干掉成蟜,第二年利用吕不韦干掉嫪毐,第三年再废掉吕不韦。

等秦始皇废掉吕不韦,已经二十有五,而当时的秦武公,却只有十六岁,在这个年龄干掉辅政权臣的,大概只有清朝康熙皇帝干掉鳌拜这个案例了。

康熙皇帝擒拿鳌拜之后,将其关起来直至老死,而眼下这个秦武公,可没有康熙皇帝那么仁慈。想起父亲的离奇死亡,兄弟的被弑身亡,秦武公要与三位大庶长算总账,他下令:斩杀三位大庶长,并且诛三族!

在春秋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不但充斥着弑君事件,反过来国君对于公卿的报复更是凶狠而彻底,灭族这个词常见于春秋史书。

春秋时代被灭族的氏族数不胜数,他们都随那段历史而烟消云散,被灭族的家族中唯有晋国的赵氏家族死里逃生,仅依靠最后一个孤儿赵武,还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十六岁的秦武公,完成二十五岁的秦始皇所做的事情,内部矛盾彻底摆平。

秦国解决了权臣的问题,但是秦国国土扩张过快,内部还有很多棘手的事情,其中最麻烦的就是四个国中国的问题。

秦国的四个国中国,从西往东依次是冀戎、邽戎、小虢,小郑。

当年秦文公从秦国发源地甘肃天水附近抽调七百男丁,向东走下高原建立崭新的秦国。那七百男丁,是秦人的核心战斗力量,此后秦文公为了巩固关中的领土,又数次调遣秦人东迁下山。

秦国留在高原上的人口就日渐稀少,犬戎部落邽戎、冀戎趁机侵占秦人的领土。当关中的秦人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留在山上的秦人其实活的很艰难。

在秦文公时期,山上的秦人养肥一批批牛羊骏马,再成群结队驱赶下山支援新秦国的建设。秦宪公时期,山上的老秦人又多次组织青年壮丁下山,补足秦军与荡社戎作战损失的缺额。

可以说山下秦人取得伟大的战果,有山上默默奉献的老秦人一份功劳。

如今冀戎、邽戎侵占山上老秦人的牧场,抢夺他们的牛羊。留守高原之上的老秦人,不但要做不求回报的老黄牛,还要时刻堤防野狼群般犬戎人的袭击。

秦邑附近的黄土山坡之上,年过八十的老庶长,带领几个同样头发胡子一片白的族人,正警觉地观察着山坡下的动静。

只见那不远处的沃野之上,一群人正赶着大批的牛羊在放牧,不过放牧的人却不是秦人,而是邽戎人。

高原戎人之间,其实并无明确的领土划分,谁强势谁就占据适合放牧的好去处,其他小部落只得迁徙。

可是在强势的邽戎面前,老秦人却绝对不能迁移走,因为自周天子将秦邑封给秦非子,这里便成了老秦人心中的圣地,让老秦人迁走,还不如杀了他们。

执着的老秦人,没有因为外族的侵入而迁走,他们在戎人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他们心中一直有着一个信念,他们坚信山下的秦人终有一天会回来!

老庶长每天带领族人监视戎人的动静,待戎人来便将牛羊迅速隐藏起来,戎人一走便见缝插针地放牧。宁愿夹缝中求生存,老秦人苦苦守望,决不放弃这片祖宗留下的土地。

就在这时,东方天际之处,尘土遮天,似有大批人马到来。

山坡下的戎人,也注意到这一景象,不过他们并没有撤退,因为秦邑附近,戎人有兵数千,很有可能是戎人的主力过来了。

老庶长和他的几个老兄弟想法略有不同,虽然戎人出现的概率很大,但是老秦人从来没有放弃山下秦国大军上山的希望,这也是支撑他们一直留在秦邑的重要原因。

大军越来越近,黑茫茫一片,老庶长惊呼:“回来了,回来了。”

是的,秦国传统的颜色便是黑色,不华丽不浮夸,这也是老秦人务实性格的体现。

秦国大军迅速包围了山坡下的戎人和他们的牛羊,只见秦军旌旗蔽日,剑戟如林,将士一个个顶盔贯甲,各执兵器,张起弓弩。

老庶长早已老泪纵横,他在几个老兄弟的搀扶下,招呼秦邑的留守老秦人,去迎接那山下反攻祖地的秦国大军。

二十三岁的秦武公,在一队秦军人马簇拥下稳稳驰来,气象真是威武英明。

老秦人个个热泪盈眶,喜极而泣,心中多少年的压抑化作激情,如泉水般涌出。

很快老秦人被人数更多的新秦人围住深情相拥。的确,关中的秦人,应该感谢这些留在高原的老秦人,没有他们的默默付出,就没有秦国的今天。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亲自领兵反攻秦邑,灭犬戎的部落邽戎、冀戎。

同年,南方的楚国在楚文王的统治下,挥师灭了申国和邓国,震动中原。楚国这个巨无霸,终究还是突破了汉阳诸姬的封锁,不知道何时秦楚之间将会有一场大战到来。

秦国肃清了老家的戎人之后,还有两个国中国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小虢,一个是小郑。

小虢又称西虢,就是当年虢国东迁之后留下的宗室,这个小虢占据着关中西部最好的一块土地,从位置上来说绝对是秦国的腹心之痛。

不过小虢的实力很弱,从来没有真正威胁到秦国,秦国自秦文公时代就完全可以灭了小虢。秦国一直不灭小虢,主要原因是虢国是周朝的公爵国,从法理上来说秦国不能灭小虢,何况秦国还要拉拢周朝在关中的遗民,因此必须保留小虢。

到了秦武公这个时候,关中已经是秦国的,小虢的存在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公元前687年,秦武公驱兵灭小虢,结束了这个公爵国在关中的小宗。

另一个国中国小郑,在华山以西,也是当年郑武公东迁时留下的小宗,在秦武公攻下整个关中之后,这小郑也成了秦国的国中国。既然小虢都灭了,小郑就更没有存在的理由了,秦武公一并灭之。

干净利落,秦武公解决了秦国所有国中国的问题,这位年轻的秦国国君才堪堪二十四岁。

秦武公在灭了小虢之后,就有在小虢故地建造新都城的打算。虢国的都城当时在汧河、渭水之间,这里三面环水,防守位置极佳。而且秦人的先祖非子也曾在这里牧马,秦人对这片肥沃的土地很有感情。

秦武公一向做事雷厉风行,很快秦国就开始在汧河、渭水之间修筑规模宏大的都城。

秦国的都城雍都(今陕西省宝鸡市),其造型异于东方各国的都城,秦人并未一味模仿东方诸侯建造城邑,而是推陈出新,很有创意。

东方各国的都城,一般由城和郭两个城池组成,城是国君和宗室所在的城池,郭是贵族和百姓以及市场所在的城池,郭比城大得多,而且城郭是分开的两座建筑。

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邯郸,燕国下都武阳,齐国都城临淄,其郭的面积都在城的四倍以上,可见当时的理念是将国君和百姓分开保护。

秦国雍都则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围住内城。内城是皇城,外城是贵族所在,百姓和市场所占比例很小,外城与内城的面积相当。

雍都这种内外城结构,避免了战争时期,城和郭都置于对方攻打的范围内,这样更可以集中兵力进行外城的防守。

另外雍都外城中百姓和市场的比例很小,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将百姓居住地和市场迁至城外,缩小外城的规模,也有利于防守。

秦国都城全新的设计显然是成功的,后世从汉朝起,所有朝代都继承了秦国都城的这种设计,即内外城结构,大皇城,守外城。

秦武公创造的历史,不仅秦国受益匪浅,甚至对后世几千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678年,三十三岁秦武公还没来得急迁到新都,就走完其威震关中的一生,不过他的故事却还没有结束。

秦武公是个以‘武’而著称的英雄人物,他对权力极其渴望,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也有极为深明大义的一面。

秦武公对后事的安排,体现了他思维的全面性和毫无私心的伟岸人格。秦武公是在父亲离奇去世,兄弟被权臣所杀的情况下即位的,他对于国家内耗给秦国带来的伤害,比谁的体会都要深刻。

秦武公有一个嗣子,他就是“公子白”,公子白就是秦国嬴姓白氏的得姓始祖,所谓嗣子,就是接班人的意思,

弥留之际,秦武公竟然没有宣布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他立自己的弟弟(秦德公)为新的国君。秦武公的这个英明神武的安排,让秦国的最高权力层平安过渡。

秦武公死后,他的故事仍然在上演。

秦武公生前,指定了六十六个人陪葬,选这么个数字,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陪葬又称人殉,上古时期就有了,只是在周朝,各诸侯国一直都讲礼制,很少有诸侯大规模进行人殉,一般情况是找几个最宠爱的妃子和仆人作为人殉的对象。秦武公这次一口气就是六十六个,再次让天下人感觉到,西北凉风嗖嗖催人冷。

秦武公来的时候那么威风,走的时候依旧那么拉风!

十四岁霸道伐彭衙,十六岁霸道将三位大庶长灭三族,二十三岁霸道灭邽戎、冀戎,二十四岁霸道灭小虢、小郑,三十三岁霸道拉六十六个人殉葬,秦武公的一生,就是霸气十足的一生,他绝对对得住自己的谥号‘武’。

秦武公的一生,历经无数次战役,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杀人如麻,而白公胜与之相比,白公胜就有些盛名之下功业不足输在耐力,如果秦武公真是白起的先祖,那也难怪白起为什么如此的战无不胜、杀人如麻了,因为白起的偶像就是他的先祖秦武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2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