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为官有什么技巧?为什么经历十代帝王始终能屹立不倒?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冯道应该是历史上效力过皇帝人数最多的一个人。冯道活动于五代十国,他先后经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总共效力过10位皇帝,堪称“官场不倒翁”。冯道出生于耕读之家,意思是既耕田务农又读书学习,所以冯道从小就养成了勤于读书的习惯,十分善于书写文章。很多人好奇冯道的官场之术到底有何特别之处,能让他在面对十位不同的帝王时,始终能够屹立不倒,那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冯道身处在五代十国这样战乱的时代,从四十五岁拜相开始,一直到七十三岁过世,都在朝廷里,为皇帝服务,套一句现代人的话,冯道是政坛的常青树,是永远不倒的。
观察冯道的一生,有下列三点可以概括,姑且称为冯道的官场术。
一、冯道的官场术
第一点:当今皇帝刚刚下台,篡位者还在城门外,冯道会不顾旧朝廷,带文武百官拥护新皇帝登基。
第二点:无论新皇帝是谁,冯道都会送一本他亲手抄写的《贞观政要》,并讲解治国、为民服务之道,有的皇帝根本不理会,但冯道不管,仍照送不误。
第三点:不管皇帝是否能受建议,不管皇帝的政策是否得宜,冯道将吾王英明挂在嘴边,这对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非常重要。
以上三点可说是冯道纵横官场三十年的葵花宝典,在当时有很多人对冯道的行径不以为然,以后的史家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不好,例如宋朝司马光,评他道德如此,不足以取,明代王夫之,评冯道是藏奸的可耻之徒。更有人说五代是一个最无耻的时代,而五代最无耻的官吏就是冯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那是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如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像冯道这样,旧皇帝过世、下台、逃跑,便赶紧服事新皇帝,不符合儒家忠君的思想。在古代,皇帝就是头家,官是皇帝派的,就应该效忠到底,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
二、人民才是冯道的头家
冯道曾作诗说道: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但教方寸无诸恶,豺狼丛中也立身
做好事,指的是要为老百姓服务,他认为只要不做坏事,不管环境多么险恶,多么困难,在官场上立足又何妨。这种勇于面对逆境,不逃避的精神,是非常可取的。
冯道拜相之前,在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手下做事,后来父丧回家奔丧两年,返京途中得知叛军进入京城的消息,当时有人劝他应等情势明朗后再决定去向。
但冯道拒绝,他认为,既然我是以现任官员的身分请假,皇帝召我回去,我就必须回去。由此可以看出,冯道并非不忠之人,他还是谨守君臣之道的。
冯道第一次拜相是后唐明宗李嗣源,他第一次把《贞观政要》送给了李嗣源。《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施政的总纪录。冯道告诉李嗣源施政的基础是廉政、爱民如己,只有国内维持和平,人民的生活才会幸福,冯道要皇帝效法唐太宗,利用自己的权力多替老百姓做事。由这件事来看,冯道非常忠于职位,因为他是宰相,必须克尽宰相的职责。
后唐末帝李从珂嫌冯道是书呆子、老头子,一上台便献《贞观政要》给他看。便派他到同州担任地方官,冯道不骂皇帝,不抱怨,能努力于地方建设,将自己的薪水拿出来,协助地方修筑河堤。
三、孟子的第一信徒
孟子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轻君重民的思想,与帝王的利益相冲突,因此几千年来孟子都不受儒家的欢迎。冯道所作所为,却隐然合乎孟子的民本思想。几千年来的宰相,也只有冯道有这种胸襟,可以说,冯道是孟子的第一信徒。
冯道以特使的身份,代表石敬瑭出使到契丹,去割让燕云十六州,被骂为卖国贼。但冯道自己的想法呢?
不与北方的强国修好,国家就不得安宁,百姓就要遭殃。
万一北方的强国打下来,不只十六州,全国都会完蛋,都会陷入不确定状态,那民众的生活就会更苦,所以冯道认为我去当特使,我去割地,基本的宗旨还是希望求得和平,为民众谋福利。
《文子》卷三十五记载,“人之情,服于德,不服于力。故古之圣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即天下推而不厌,戴而不重。此德有余,而气顺也。故知予之为德,知后之为先,即几道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心理,是顺服于道德,而不顺服于威力。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处处言语谦卑,事事行在人后,天下人都推重他而不厌烦他,拥戴他在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有重压。这就是德高有余而气顺于道。因此,懂得“给予”就是“得到”,懂得甘居人后实际上是站在了人前,这就接近于“道”了。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做事才会顺畅;谦和的美德才能获得人心,赢得众望。“和衷少争,谦德少妒”。古人推崇中庸之道,做事谦恭忍让,留有余地,得饶人处且饶人,有时“难得糊涂”反而是一种大智。从以下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谦虚恭和、以德服人的益处。
冯道谦德少争成“乱世不倒翁”
冯道在后唐事四帝,在后晋事二帝,在后汉、后周也备受重用,五代时他六度为相,前后拜相二十余年。冯道历经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前后为官四十多年,始终不倒,令人称奇,被称为“乱世不倒翁”。
冯道谦德少争,他做宰相时,有一个举子李导求见。冯道对李导说:老夫名道,由来已久,又累任宰相,你不可能不知道,但还取名道,合乎礼吗?李导听了不服,说:相公之“道”是无寸底的,小子的“导”是有寸底的,怎么不可呢!冯道听后竟说:老夫不唯名无寸,诸事亦无寸,“吾子可谓知人矣”。一笑了之。承认自己“无寸”且“了无怒色”。
冯道为人也十分刻苦俭约。在晋梁交战前线,他在军中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送他在战争中掠得的美女,他无法推却时就安置于别室,等找到她原来的亲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丧丁忧期间,遇到饥荒,他就尽自己所有来救济乡里,亲自种田背柴。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芜的人家,他就不声不响地在夜里帮助耕种,事后人家前来道谢,他认为这完全是应该做的。
冯道面对王朝的频繁更替,却始终屹立不倒,跟他谦逊恭和、崇尚道德有很大的关系。从以下冯道创作的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乱世不倒翁”的成功秘诀也许就在此中吧。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说到中国历史上出产“职业宰相”最多的时期,自然是春秋战功,百家争鸣,群雄争霸,战乱纷纷,思想和时局的大变革导致了人才的大流动。出现了像吴起商鞅苏秦张仪这样的优秀“职业宰相”,他们不以后世文人忠君报国为人生目标,而是以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为轴心,说白了,去哪一个国家当官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一个的国君能给他最大的政治舞台,让其一展报负。
而自从汉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后,如春秋战国时期涌现的这“职业宰相”就没了市场,忠君成为评判极重要的标准。“跳槽”必将招黑和差评(被长期称为三姓家奴的吕布就是典型例子)
但是后来到了五代,却出了一个顶级“职业执宰”,其几十年政治生涯“跳槽”之频繁,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老先生一共侍候了四朝十多个皇帝。
毫无争议的是五代最佳职业宰相。
他是谁?
他就是冯道
冯道是瀛州景城人,年轻的时候颇有魏晋名士之风。名声很好。
冯道出世任官的第一个老板是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却因为直言劝谕被刘守光打进大牢。
这时冯道年仅20.,风华正茂,未来的路还长。
刘守光之后,冯道投奔五代第一战神的李存勖。李存勖对他非常推荐,任命他为太原掌上书记,成为李存勖的心腹小秘。
后来后唐政局大乱,后唐庄宗李存勖被叛军杀死,混水摸鱼的李嗣源称帝,冯道继续侍奉李嗣源,极受后唐明宗李嗣源重用,于天成二年拜为宰相。任中书侍郎和同中书门下同章事,权倾一时。
不过放心,冯道的宰相,绝不只当这一家。
后唐政局不稳定,潞王李从柯发动叛乱,打到洛阳,冯道率百官出降。
李从柯免去冯道相位出知同州。冯道也不恼,慢悠悠的骑上老马带上两个仆从出了京。
但新家不好打理,面对繁杂的局面李从柯觉得吃力,想起了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于是又召回冯道,委以相任,官拜司空。
天福元年,河东节度使石敬塘灭后唐,冯道所在的后唐集团虽然破产,但冯道本人的资历和人脉却是一笔优质资产,这不,儿皇帝石敬塘给冯道发去了OFFER,冯道再次拜相。
在石敬塘手头,冯道一样很受恩宠。老石后来病死,甚至托孤于他。
可上位后来后晋出帝石重贵对冯道不感冒,冯道再次骑上老马带上仆从出知同州。
没有冯道这位不倒翁坐镇,石重贵的位置不稳,很快被契丹人所破,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对冯道,早就垂液许久,早在后唐时期就想挖冯道。
此番灭后晋,耶律德光终得冯道所用。
但契丹人没有中原呆没多久耶律德光病逝。接任的辽世宗耶律阮北归大草原,冯道笑眯眯在的镇州城门口举旗相送,色YOUR娜娜了亲们。
送走了契丹人,冯道又选择归附后汉高祖刘知远。被授为太师,
刘知远死后,后汉郭威独大。杀汉隐帝自立成立后周,又一次冯道识时务的拥戴郭威,再一次成为后周的开国重臣。再拜为太师,后周世宗对冯道十分敬重,据说开会都不直呼职务和名字,以示当年同在一个战壕的兄弟之情。
冯道的最后一任老板是后周世宗柴荣。年轻锐进的周世宗柴荣对冯道到不怎么感兴趣,但出于政治考量,依然高官厚禄供着。
冯道于显德元年病逝,其一生,侍奉四朝十帝,始终不倒,堪称传奇中的传奇。不倒翁中的不倒翁。
后世对于冯道的评价趋于两极分开,宋朝像欧阳修司马光一样的文臣们自是视其为无耻败类,只顾自己的前程,视每一任前任BOSS都如草鞋,太有失读书人的气节和本份。
而到了近代,有不少人为其翻案,其一老冯每一任上理国治政都是好手一把(所有每个老板都赏识)有能力,其二其人不贪财,不结党,处事圆滑,能进能退,有权而不滥用,得势而不嚣张,虽长期占据相位,却不结党营私,而且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尽职心责,对东家,在任时也是敢于谏言,指缺点谈不足,时常让老板红红脸出出汗。
这样的员工,绝对是每个老板都想要的好员工。能四朝十帝不倒,冯道靠的不是溜须拍马,而是自己真正的才干。
给他一个五代十国甚至了中国历史上的最佳职业宰相的金字招牌,十分恰当。
原因一他这个人比较的灵活被称为官场的不倒翁,他能够识时务者为俊杰不会让自己为难自己。他会让自己什么都看得很平淡,就算是这个朝代不行了他去另外一个朝代为官他也是尽职尽责的。
而且他的官员也不错每次都能够得到统治者的欣赏,并且把他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去,可以说他很会办事和做人。
原因二他的人品比较好,虽然在政绩上没什么成就也没做过什么大事,但是他却是一个清官一个好官。
他在管辖的期间得到人们的好评,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从来不拿老百姓的任何东西,而且还有良好的家教教育子女也有的一套,他不受任何贿赂也不贪赃枉法。
原因三他勤奋好学爱书如命,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个书虫,他特别喜欢学习知识也特别渊博,每次他跟新领导混,领导特别的喜欢他把他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他也算是一个对自身能力有严格要求的人,他的能力造就了他在任何的岗位上都能够做得很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2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