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有名的海盗,中国海盗们常年被人忽视。其实以中国的海岸线之长,历史上为祸一方的大海盗委实不在少数。他们一度强大到不可战胜,令西方殖民者也闻风丧胆。为了躲避海盗的侵袭,中原王朝甚至不得不实施海禁。
孙恩是中国的海盗祖师,东晋末年孙恩领导农民在长江以南海上起义,孙恩的海盗大军多时有近百万,声势之大可纵横东海、南海。其所过之处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书圣王羲之次子王凝之,谢安的两个侄子都被孙恩所害,只有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被孙恩赦免。
唐朝时经济繁荣,海上航运兴盛,这个时期的中原海盗大多亦商亦盗,他们大多挑选往来的航船下手,只劫财不害命。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曾在风暴中遇难,还好附近的海盗及时救援才幸免遇难。这些海盗对鉴真极为礼敬,还给他物资支援他东渡日本。
元朝时与朱元璋、张士诚一同领导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一方国珍就是一位大海盗,随着起义军势力愈发壮大,方国珍占据了浙东、温、台等地,北通元将扩廓帖木儿,南交福建陈友定,与朱元璋抗衡一时,后来认为大势所趋归顺朱元璋,被朱元璋称赞为威行海上的英豪,得以善终。
明朝时海患猖獗,大明王朝不得不闭关锁国,实行海禁,于是常有海商从事海外走私贸易,他们雇佣海盗、浪人为祸一方。净海王王直就是著名的海商集团首领,同时他也是海盗魁首,王直曾数次上疏请求朝廷开放海上通商贸易,后来更以身犯险亲赴朝廷谈判,临死前留言:「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陈祖义是明朝的海盗王,其势力之盛更无愧于中国海盗王。陈祖义势力盘踞在马六甲十数年,集团成员超过万人,战船百艘,雄霸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海面,劫掠过往船只达万艘,攻打50多座沿海镇城。陈祖义的海盗活动是明朝实施海禁的直接原因,多亏了郑和七下西洋,活捉陈祖义,将其押回京师,在万国使者面前斩首示众。
郑芝龙是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盗,郑芝龙经营的私人海军实力强大,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并在金门岛的料罗湾海战中击败西方海上势力,在郑和之后重夺南海主导权。郑芝龙的海上基业也是其子郑成功反清复明的资本,郑成功以此驱逐荷兰人,成功收复台湾,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
郑石氏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女海盗,郑石氏出身妓院,1801年被海盗郑一劫持,郑一死后她成为当时最强权的女海盗船长。郑石氏与张保仔共同领导的海盗组织红旗帮拥有近千艘海盗船,拥兵数万,清朝数次发兵围剿均无功而返。不过郑石氏最终还是没能和清朝抗争到底,最终带领手下尽数降清。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是两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至今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土地耕作和农业技术创新。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们形成了丰富多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文化。例如,稻米是中国主要粮食之一,在中华民族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汉服则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此外,农耕文化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进步。
其次,游牧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生产方式强调人与动物之间的紧密关系,注重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们形成了独具特色、富有民族风情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例如,蒙古族马头琴和哈萨克族马背上的舞蹈等都是游牧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此外,游牧文化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历史上曾经推动了汉朝和唐朝等王朝的兴起。
总之,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至今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方面,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两种文化的价值,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中国农耕文明起源追溯中国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
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方所述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
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
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扩展资料:
农耕文明的特点:
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农耕文明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相对的海洋文明而讲,就是清代没落的最主要原因。
在距今10000~8000年间,中国早期农业已形成了以栗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两大系统,以及与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南稻北栗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农耕文化
百度百科-农耕文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2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文公,秦国的奠基人
下一篇: 秦襄公大智慧指的是什么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