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末大臣不救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崇祯皇帝发出捐款号召时候的明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崇祯的表现太让人失望了。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谁愿意贡献自己的家财,去支持明朝政府孤注一掷呢?
明朝末期,朝廷均是无能,行政效率极低,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明朝当时连打仗的钱都没有,这么穷,为什么穷,明明魏忠贤活着的时候,还没有这么惨啊,是什么导致了后来国家这么穷呢?
国家要是穷自然跟贪污脱不了关系。魏忠贤在位时,大力收取工商税。国家没钱,那就让富人们,商人们多出一点钱,这没什么不对,魏忠贤当时大力征收的工商税使边防军队的钱有了着落,而且国库也日渐富裕,但是好景不长,崇祯上位第一件事,就是弄死了魏忠贤。
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开始崛起。魏忠贤贪不贪,贪!但是魏忠贤只是宫里的一个宦官,他再怎么贪,也没办法东林党整整一个党派相比。东林党不让皇帝收工商税,美其名曰是“朝廷焉能与民争利”。富商的税不能收,为什么不能收,因为这个钱东林党都收了。
不能与民争利,结果不收富商的,都收农民的,这农民哪受得了啊。东林党还取消了矿税,煤老板不交税,富商土豪不交税,只有那么一亩三分地的农民们却背负厚重的税务,百姓苦不堪言。为什么李自成农民军起义,能吃得饱那个农民会起义。
这些东林党们这样的贪污腐败,你让他们资助国家打仗,为国家捐款,根本不可能。如果没有东林党的祸害,根本也不会把大明祸害的如此之穷,当时崇祯皇帝号召捐款,东林党们更是一个个摆摊卖锅碗瓢盆,甚至有的在房屋上贴上售卖,演戏给皇帝看,为的不就是证明自己的廉洁。
其实当时崇祯皇帝号令捐款的时候,还是有人捐款的。大学士方从哲捐俸一年助饷。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官僚士绅们多少还是有人出钱报效的,但是官僚士绅能拥有巨大的财富本身就是政治失败的象征,更不会有人倾家荡产去支持大明。
明末时期已是无力回天,出不出钱并不能改变结果,既然知道都是徒劳,那谁还会愿意去做无用功呢?
崇祯时期,明朝已经弊端太多,不是一时能够挽回的。加之明末天灾人祸,江山风雨飘摇。明朝到了崇祯这时候,稍微有点价值观,都能治理好。一般说,领导是功在整体,而下属是功在具体。崇祯这个人的毛病很多,其中就有一条,就是功劳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任何一件事,哪位大臣提出来了,崇祯同意了,然后去执行,如果执行成功了,功劳就是他崇祯英明神武,如果出现失败,那大臣就得挨罚,轻者被贬、丢官,重者丧命。这样就没有谁敢提意见和提解决方案。后来,崇祯想做一件事,就不断示意下属去说,去点破,但是看到前车之鉴后,没有哪个大臣敢当出头鸟了。
崇祯一心想快刀斩乱麻,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回顾崇祯一生,刚开始那个初即位的少年,他想做出一番成就,却屡遭文官集团制肘。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领导,他勤政为民,爱民如子,通宵达旦的批阅奏章据史书记载,他才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
他几乎符合所有明君的的标准。但是崇祯并没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能力,勤政并不能救国。他有时刻薄寡恩,时而犹豫不决,做事无担当,怨天尤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天灾人祸。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天灾严重,农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农民起义军力量强大,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难以对付。特别是闯王一支,人数众多,战略得当,抚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打破北京城。满清强大,牵制了明的军事力量,才导致镇压起义兵力不足。
崇祯皇帝在位17年时间,一直勤恳敬业,同自己的先祖朱元璋工作态度,有很多相似地方。他铲除了阉党魏忠贤,也重新重用了被魏忠贤打压的一匹贤臣。可他也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内心里太想挽救大明的危局了,于是也频繁更换臣子,容不得臣子有一点非议。
作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帝王,崇祯从17岁即位,到34岁自缢,操劳了17年时间。用了17年时间,非但没能救活大明王朝,反倒将朝廷折腾没了。到临死时候,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纵观他在位期间,做过下面这些比较有名的事情。
崇祯即位之后,魏忠贤的好日子,也就走到了尽头。他对于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够容忍。崇祯眼中的魏忠贤,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臣。
上位第一年就将魏忠贤势力剪除,本以为除掉魏忠贤以后,朝廷秩序就会恢复正常,一切都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可惜崇祯如意算盘打错了,没了魏忠贤的制约,文官们被彻底解放。
这些武将有自己的作战思想,可急于求成的崇祯皇帝,总喜欢遥控指挥,左右这些将领的战略。其中最惨的当属袁崇焕,因为文官弹劾,最后还被凌迟处死。
崇祯皇帝虽然勤劳政事,可他在知人善用方面,一点天分都没有。如果能够任用能臣,放手让能臣才能得到发挥,或许结局会大不一样。
明朝末年武将和军队数量不少,为何没人去救崇祯?
具体的情况要具体的分析,当时的朝廷已经失去了对时局和地方政府的绝对控制权。就比如崇祯向皇亲国戚们借钱支付开销,遭到包括岳父周奎在内的大臣们的一致抵制。更过分的是,他们甚至还把家具和杂物摆在街上卖,以此来羞辱皇帝。
在地方层面,也是如此。纵观北方各地灾情,人民水深火热,南方却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降低传统农业税的比重,加强商业税。这样做的话,就必须免除受灾农民的赋税(当然农民还需要其他救济),向商人收税,以维持明朝庞大的日常开销。但由于崇祯个人原因和朝臣原因,以及南方民众的共同抵制,这一政策根本无法推行。
同样,每个武将心里都非常清楚,只有保持军事实力,才能保住全家人的富贵,或者说是生命。一旦失去了手中这支小小的军队,要么被打败,要么被诽谤,被逮捕,被囚禁,反正绝对会不得善终,看看为崇祯卖命的袁崇焕、卢象升、熊廷弼的结局,就知道绝对不可以进京去保护皇帝了。
所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起义时,各地武将的步调都出奇的一致:你来,我打;你走后我不会追;只要你不抢我的地盘,我就不打死你。
后来,当北京告急,崇祯传令勤王的时候,很多将领都要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进京,能打赢吗?会损失多少兵力?打败侵略军后,朝廷有钱赏赐吗?是不是还会鸟尽弓藏,对自己痛下杀手?
其实如果只是这些原因,倒也不至于一个人都不来救崇祯的命。况且北京是首都,崇祯是皇帝。崇祯一死,明朝就完了。你只依靠几万或者几十万的军队,也无法在乱世中生存多久。
武将们无法前来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起义军实在是太多了,今天这边来一个,明天那边又冒了出来。著名的李自成、张献忠都已经建立了政权,东北的女真也摩拳擦掌,时刻准备取代明朝进军中原。
在这种情况下,武将们在自己的驻地其实也不好过,肩膀上的担子非常重。比如吴三桂,当时的任务就是防守辽东清军。如果他敢擅自离开,清军必然马上入关,结果就可能是由清朝直接灭亡明朝了。
再比如左良玉,在1644年3月刚刚被封为“宁南伯”,主要任务就是对付活跃在南方、已经在武昌称“大西王”、建立了政权的张献忠的。如果他去救崇祯,李自成的问题是解决了,张献忠却得手了,结果就可能是由张献忠来灭亡明朝了。
所以说明末的武将不少,但是基于个人原因和现实原因,他们真的无法赶去崇祯的身边抵抗李自成,最后崇祯上吊也实属无奈之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