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魏武侯为什么想除掉秦出公真相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7-05 03:51:56

魏武侯为什么想除掉秦出公真相是什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魏武侯想把秦出公除掉,拉公子连加入他的阵营,于是公子连即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惠公的继承人是他的弟弟秦出公。你看到这个溢号,基本就能知道他的结局了。秦出公并不是因为自己太菜,才成为秦出公的,而是因他当老大时,才两岁。你想想,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到处都在上演弱肉强食的血腥大戏,一个还在尿裤的小屁孩儿能当什么家?这样,就由他的老妈来掌握这个国家机器,天天向全国人民发出最高指示。如果这个秦国头号寡妇有武则天的水平,那也没有什么。可这姐们儿差武则天太远了。她觉得目前秦国最有才的不是那些大臣,而是她身边的那几个宦官,什么事都和他们商量,都由他们去贯彻落实。

于是,那些有水平的大臣都纷纷跳槽,跑到别的国家去了。那时是中国人才流动最猛的时代。只要你有水平,可以到处找工作。秦国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如果魏国在这个时候,发动大军猛打秦国,估计不用费什么力气,三秦大地就可以划归魏国版图了。可是魏武侯不是魏文侯,他虽然勇武,但脑袋在关键时刻不够用。尤其是对外交事务,目光就是不够长远。他虽然帮齐国的田和搞了个诸侯之位,因此跟齐国建立友好关系,可又跟赵韩两国闹僵了。

魏武候这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周边全是敌人:楚秦赵没有一个国家跟自己是友好邻邦的。他这才知道,得跟这些国家修好。可跟谁修好呢?楚国给他们打得老死不再相见,赵国跟他们联合了这么久,最后利益一点儿不沾,他们能信得过自己吗?看来只有动秦国的脑筋了。当然,秦国更恨他们。可现在秦国很乱。如果想办法把这个秦出公打倒,让亲魏的人当上秦国领导人,他会听自己的话吧?我们的秦献公当时还是公子连的时候,便进入魏武侯的这个计划之中。公子连被人叫了过去,说现在秦国是孤儿寡母当政,朝政乱得像一锅八宝粥,魏国愿意帮助你回去就任新秦国元首。

公子连一听,立马知道了魏武侯的用意。这哥们儿在魏国流浪已经二十九年,已经完全成熟了。他并没有当场表态。这些年来,魏国是秦国的死敌,现在他要是在魏国的帮助下回国,广大秦国人民群众肯定不欢迎他,到头来只怕把秦国搞得更乱。而且,自己要是接受了魏武候的这个帮助,以后自己就永远成为魏国的跟班并接受他的摆布。公子连恨他的叔权,但更恨魏国。如果当上秦国的老大,不能攻打魏国,为秦国这么多年的屈辱争回脸面,他当这个秦国老大还有什么意义?但他又不能拒绝魏武侯。他要是拒绝了,他在魏武侯的眼里就没有一点儿价值了,到时魏武候对他会什么事都能做出来。

他在艰难思考之后,最终作出自己的抉择:自己回去,靠自己的力量当上秦国的老大。他多谢了魏武侯的好意,说现在魏国也很困难,自己一个流浪汉,不能分散魏国的力量。自己的事还是自己解决吧。如果是别的老大,看到公子连这个态度,肯定对他很警惕。可是魏武侯却很高兴,只要他答应回国,目的就达到了。他当场送给公子连很多金银财宝以及马匹。公子连知道,现在秦国那些大臣肯定恨太后恨得要死,于是,先派人潜回秦国,跟太后的反对党取得联系,结成反太后联盟。那几个潜伏人员很有水平,到了秦国之后,不但跟那些反对派联系上,还到处派发现金,拉拢了一大批将军和大臣。然后为公子连制造舆论,说只有公子连才能救秦国,为公子连的最后出场打下舆论基础。

如此玩了一年。公子连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告诉魏武候,自己要动身了。魏武侯过来为他送别。两人大吃大喝之后,按照惯例,他们得对天盟誓。以前晋文公就跟秦穆公玩过这一套。公子连发誓说,如果回国当了老大,不管秦国如何发达,只要魏武候还在位,秦国永远不与魏国为敌。魏武侯一听,心里很不爽。可到了现在他也没有办法了。公子连就这样带着自己的几个跟班,日夜赶路,当来到秦郑两国的边界时,守将硬是不让他们过关。他虽然很生气,但没有办法,只得又绕道戎族之地回国。秦国的首席大臣菌改早已出来,在焉氏塞那里迎接他,然后在西河宣布:从此以后,公子连是秦国的最高领导人。

太后知道后当然不愿意,便派部队过去抓他。哪知,那个带兵的将军早已经被公子连的手下收买,才到半路,就做全军的思想工作,说只有跟公子连才是最好的出路。大家一听,都表示同意。于是,大家集体宣布,一切行动听从公子连的指挥,公子连指向哪儿,他们就冲向哪儿。首都的群臣知道后,立马组织起来,向太后展开行动。太后平日里只有几买个宦官。宦官扫地也许扫得很干净,可面对大规模的政变,哪有什么办法?政变队伍毫无阻力地冲进宫殿里,把太后和秦出公一起杀掉,然后把他们的尸体都丢到河里,当水族的快餐。公子连在大家的热烈欢迎下,进入首都,当上了秦国的第一把手。他就是秦献公。

秦献公的夺位经过是怎样的?

秦献公是秦灵公之子。秦灵公十三年(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去世,秦灵公的叔父、公子连的叔祖父悼子夺得君位,是为秦简公。时年十岁的公子连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魏国当时是中原各国中的超级强国。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国力强盛,奠定此后魏国长达百年的霸业。而此时的秦国国力疲弱,政权不稳,国君的废立经常是由几个庶长做主。

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吴起连连击败秦军,完全夺取秦国早在秦穆公时期占有的河西之地(在今陕西境内,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大片土地)。此时的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几有灭亡的危险。

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刺激在魏国流亡的公子连。想到秦国的衰败和自己的遭遇,公子连产生夺回君位、实行新政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由于公子连曾经是被立为太子的秦国废君,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因而魏国给公子连的待遇很优厚。公子连一方面研究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一方面密切注视秦国国内的局势。

秦简公十六年(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时年仅两岁,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由于秦出子母亲任用外戚和宦官,与秦国的公室成员产生矛盾,秦国的内政很紧张。秦出子母亲为了笼络人心,赏赐过多,使秦国的国库空虚,不得不加重税率以增加国库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农的强烈不满。

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魏武侯决定帮助公子连夺取政权,建立一个亲魏政府。魏武侯派人告诉公子连,魏国要支持他归国夺回本应属于他的秦国君位,公子连听后没有立即表态。他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归国的用意。魏国善待自己将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没有提出要送自己归国,本意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时魏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时候。公子连虽然有强烈的归国执政愿望,但他知道,秦国与魏国是死敌,如果是魏国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会受到秦国人的欢迎。而且自己由于是在魏国支持下才取得政权的国君,必然要受到魏国的制约,而对秦国不利。公子连不愿做有损于秦国利益的事。公子连也知道,他不能拒绝魏武侯。公子连对于魏国的价值就在于他的身份,在于他在秦国还有一定的号召力,魏国就是想利用这一点扰乱秦国而坐收渔利。如果拒绝魏武侯,自己就成为对魏国没有价值的人,很可能会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公子连考虑一番后,对魏武侯的使者说,他非常感谢魏文侯和魏武侯这些年来对他的照顾,自己不愿魏武侯再为他而分散力量。公子连打算自己独自归国,谢绝魏国的护送。

魏武侯见公子连答应归国,目的已达到,便赠给公子连车马和大量金银珠宝,问公子连何时启程,到时好为他饯行。公子连说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时定向魏武侯辞别。魏武侯虽然不是很高兴,但还是礼貌地与公子连道别。此前,公子连也在想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夺回君位,但他不愿意接受魏国的帮助,受魏武侯的摆布。魏武侯的建议让公子连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反倒迫使他立即开始夺权的准备活动。

公子连让身边机智善辩之人进入秦国,联系与秦出子母亲不和的大臣,在民间散布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的消息,用金银珠宝交接豪杰义士,暗中争取秦军的将领。秦国人对当年公子连君位遭叔祖秦简公夺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简公在位期间,秦国朝政腐败,国力羸弱,丢掉河西地,秦人对秦简公都很有怨言。

秦简公之子秦惠公在位期间,秦国没有什么作为,只能自保。秦惠公死后,两岁的儿子秦出子即位,秦国更是进入到秦出子母亲执政的混乱局面。秦人对秦国的这种危险状况都很担忧,希望秦国能够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重现当年秦穆公时的强盛。秦国许多大臣不满秦出子母亲重用本家亲属的做法,愿意配合公子连推翻秦出子母亲的统治。秦国的自耕农和地主在听说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后,都盼着公子连的早日归来。

在筹划一年后,公子连觉得时机成熟,便准备动身。在与魏武侯辞别时,公子连与魏武侯盟誓,公子连感谢三十年来魏国对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公子连成功地夺回君位,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之时不与魏国为敌。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舒服。

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改在河西迎立公子连为君,是为秦献公。秦出子母亲得知后,命令军队前去消灭秦献公一伙。这支军队的将领早已被秦献公收买,在路上说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献公。沿途闻讯而来迎接秦献公的秦国百姓很多,秦献公在这些人的簇拥下进入秦国的都城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杀死秦出子和他的母亲,夺回君位。

魏武侯时期,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让吴起灭掉秦国

答案是传统的旧思想让魏国错失了灭秦的机会。魏国在变法后,凭借超强的国力和优秀的人才,全力向秦国攻击,秦国是无法抵挡的。不要说集中全力,仅靠10万魏武卒,在吴起的率领下完全可以灭亡秦国。而且不要等到魏武侯时期,在魏文侯时期就能做到。下面做一个事后诸葛亮式的假设。
魏文侯命吴起率军攻打秦国,秦军连战连败不久被灭掉。灭掉秦国后吴起率大军突袭巴蜀又将这两个国家兼并。然后吴起率军从巴蜀顺长江东进,西门豹率军从淮河流域南下。乐羊率魏军偏师监视齐国动向,防止他们支援楚国。在西门豹和吴起的攻击下,孤立无援的楚国也成了魏国了领土。天下的三分之二就这样落到了魏国手里。此时,齐国正经历田氏代齐的混乱,韩国被包围在魏国领土里,赵国首都随时处于魏军的打击之下。燕国只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国。在这种局面下魏国可以有几十年的时间巩固对新占领区的统治,然后将剩下的这几个国家打包灭掉。
可惜,这一切都是事后诸葛亮。魏国曾经称霸半个多世纪,并没有将强大的军队和国力用在统一天下上。原因就是魏国上下的思想还非常传统,他们没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而是残留着春秋时期的旧思想,只想做一个中原霸主。所以,魏国对外作战几乎很少有灭国战争。只要对周边保持了战略上的优势就会住手。比如吴起占领河西后,魏军完全可以直驱咸阳将秦国灭掉,却停止了攻势。为了保持对诸侯的优势,魏国几十年来几乎将周围各国打了个遍,也成了众矢之的!到魏惠王时期终于被诸侯联手给揍趴下了,从此一蹶不振永远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能力!
以当时魏国如日中天的实力,如果他们的战略是灭秦,那么必然不会在东方有太多的摩擦,因为两线作战历来是兵家大忌,即便强如嬴政统一六国也是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所以我们说,战略让魏国灭秦变为空谈。魏国的战略既然在东方,那么已经控制渭河以南广大地区的秦国必然不用担心西线的秦国,这样他们就可以专心经营东线。反过来说,既然要经营东方,必然希望西线安宁,所以西线必须无战事。当时秦国属于偏远西陲(就像楚国、越国),被中原文明之邦所瞧不起,魏国自然也不太稀罕。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没有与时俱进,还是做着春秋时期争霸的梦,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兼并土地,这点比国家战略更可怕的思想问题深深毒害了魏国。

魏武侯的人物生平

魏击是晋国魏氏大宗的宗子,也就是魏文侯的继承人。魏氏本是晋国六卿之一,魏氏的先辈们在残酷的卿族斗争中,深刻体会到继承人的重要性。魏文侯也不例外,希望子孙有能力继承自己的伟业。作为魏文侯的嫡长子,魏击自然成了魏文侯的重点关注对象。
大约在小魏击还没有成年时,就安排田子方的儒家名流做他的老师,教育他如何理家、治国、平天下。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与栽培下,魏击逐渐成长为一名知书达礼、颇有才干的政坛新人。
年轻的魏击很快成为了父亲争衡天下的得力助手。前412年(魏文侯34年),魏击受命率军攻打繁、庞二地(约在今陕西韩城东南),将当地百姓迁入魏国境内。这是史料中所发现的魏击最早的出征记录。这一年,魏击大约二十余岁。
前408年,魏文侯谋图中山国。魏臣翟璜推荐中山国人乐羊,魏文侯马上启用乐羊,乐羊成为魏军元帅,攻打中山国。可乐羊毕竟是中山国人,而且乐羊之子乐舒还是中山武公麾下的大将。再派遣一个宿将前去,反而显得魏文侯用人疑神疑鬼,颇伤士人之心。于是魏文侯决定派儿子魏击随军出征。
这次出征难度较大,中山国虽不属于主流强国,但也民风彪悍,军事强大。而且魏氏(这个时候三家尚未分晋)的封地与中山国相隔千里,中间夹着盟友赵氏的封地。远征必然要劳师动众,也就没有什么突袭可言。这可是对魏击的艰巨考验。
这次出兵耗时两年之久,于前407年,魏军攻占中山国国都顾城(今河北定县),吞并中山国全境,在赵氏封地的中央建立起根据地。乐羊因战功封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而太子魏击被封为中山君,由赵仓唐辅佐,则坐镇中山,独当一面。
前403年,周威烈王慑于三晋联盟的强势,不得不同意册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前393年(武侯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并在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筑城,扼制郑国。名将吴起大败秦军于注城(今河南临汝县西)。
前391年(武侯5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即位以来第一次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三晋攻占楚国的军事重镇大梁,轻取襄陵(今河南雎县),并顺势对残余楚军进行清剿,向楚国腹地挺进。楚国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派遣使臣向三晋求和,三晋拒不退兵。楚悼王无奈,一面派人带着财物、珍宝赴秦,贿赂秦惠公,请求秦国出面与三晋谋和。秦惠公收下贿赂,并派兵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韩国,攻取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六座城池。三晋迫于秦国的背后偷袭,放松了对楚国的紧逼。另一面楚悼王派使臣入齐国,希望齐国能够插手中原战事,协助楚国共谋三晋,减轻自己的正面压力。
前390年(武侯6年),魏武侯见到后院失火,便协助韩军直扑秦军主力,与秦军大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不分胜负。吴起设置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密切注视着秦军的动向。在三晋与楚国争斗进入尾声时,齐国陈和率军攻打驻襄陵的魏军,并乘机占领襄陵城。
前389年(武侯7年),秦国进攻秦军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镇——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秦军在阴晋城外排兵布阵,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魏武侯亲自到前线犒劳将士,魏军上下士气高昂。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包括战车500乘、骑兵3000反击秦军。魏军作战勇猛,更兼有吴起为将,个个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于阴晋城外,取得了辉煌的决定性战果,史称“阴晋之战”。此战过后,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
前387年(武侯9年),吴起率军攻打秦军,再次大败秦军仓促间集结的残余部队于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向秦国腹地推进。魏武侯中中王错离间之计,疑吴起,导致吴起投楚。这一年,秦惠公死去,年仅两岁的公子昌继位,是为秦出公,其母亲小主夫人当政,秦国进一步沦落。
前386年(武侯10年),魏武侯自认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田和欲取代姜氏成为诸侯,通过魏武侯向周安王讨封,魏武侯对周天子施压,周天子不得不册封于田和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田和就是田齐太公。这一年,赵敬侯迁都邯郸,赵武公之子赵朝作乱,不服从赵敬侯调令,投奔魏国,魏武侯阴谋操纵赵国朝政,竟然接纳赵朝,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不克。魏赵关系破裂。同年,秦公子师隰回国,出公被弑,师隰成为了秦君,是为秦献公。
前383年(武侯13年),赵敬侯涉足中原,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卫慎公不能抵挡,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出兵大败赵军于兔台(今河南清丰西南)。这是自晋阳之战后魏氏与赵氏的首次火拚,标志着三晋联盟的瓦解。
前382年(武侯14年),赵敬侯不满魏武侯插手赵国对卫国的扩张,修筑刚平城(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决定对卫国再次出手。魏武侯联合齐侯剡共同抵挡赵军,卫慎公仗着有魏国与齐国撑腰,甚至出兵攻取赵国的刚平,一直打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夺取了赵国河东的大片土地,赵国与魏国、齐国、卫国的矛盾升级。
前381年(武侯15年),赵国出兵攻击侵略到本土的卫军,魏武侯派军队大举攻打赵国,赵敬侯遣使臣向楚国求救,楚悼王派军协助赵军,攻打魏国后方,使魏国首尾难顾。赵敬侯乘机反攻,夺取魏国棘蒲邑(今河北魏县南),不久又占领了黄城(今河南内黄西)。魏武侯鉴于多线作战的困乏,齐、楚等大国的日益崛起,不得不向赵敬侯求和,希望着重温三晋同盟的旧梦。赵敬侯也期望着能以和平的方式与强大的魏国瓜分战利品,三晋再次联合。
前380年(武侯16年),陈侯剡攻打燕国,攻占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燕简公向赵敬侯求救,赵敬侯立刻将军机要务告知魏武侯与韩文侯。三晋之君各自率领军队,兵合一处救燕国,大败齐军。
前378年(武侯17年),田齐不服三晋,再次出兵攻打燕国。燕简公依然像赵国求救,赵敬侯率军攻打齐国。魏武侯与韩文侯在赵敬侯的拉拢下,很快被卷入战争。三晋再次联合,大败齐军。齐军惧三晋之威,不断后撤,三晋攻入田齐本土,直至兵临灵丘(今山东高唐南),方才退兵,中山复国。
前377年(武侯18年),与中山桓公战于浍水,大败。
前375年(武侯20年),魏武侯决定先发制人,与楚军大战于榆关。
前373年(武侯22年),魏武侯乘陈侯剡被弑,陈侯午(即齐桓公田午)初立,国势不稳,联合燕国、鲁国、卫国大举讨伐田齐。燕军败齐于林狐;鲁军攻齐至阳关,魏军伐齐至博陵(今山东荏平西北)。
前372年(武侯23年),由于卫国的卫慎公薨逝,卫国暂停了相应魏武侯的军事行动。这年卫声公即位,攻取田齐的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赵成侯窥视着中原诸侯的一举一动,盯着魏国、鲁国都出兵攻齐,而临近自己的卫国也随之相应,国中空虚,急忙闪击卫国,连下卫国73邑,卫声公向魏武侯评理。赵成侯的行动点明了要与魏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为敌,魏武侯率军攻打赵军,败赵军于蔺(今山西离石)。
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击崩逝,二子魏缓与魏罃争位,赵国与韩国都参与魏国废立之事。后魏罃击败魏缓,成为了魏武侯的继承人,是为魏惠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0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