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跟李世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哥俩儿一个爱提问题,一个爱听问题,都达到了没心没肺的终极境界,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伯牙子期的最佳搭档,一千多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然而,让无数人都大跌眼镜的是,魏征去世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砸了魏征的墓碑,还把已经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衡山公主又给要了回来。
这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几天前还是如胶似漆,恨不得把对方当镜子,这才刚死了没几天就立马儿砸了人家的墓碑,还不顾皇家的脸面公然撕毁婚约,怎么看都像个喜怒无常的野蛮女友,这还是那个被誉为“千古第一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吗?
不过,从另一个人的事来看,倒可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魏征死后六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中书令(相当于宰相)马周去世。
这马周也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贞观名臣,当年李世民搞了一次征文大赛,让大臣们每人写一篇文章,写得好有赏,结果一位武将出身的常何拔得头筹。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个常何有几斤几两,虽然认的字比尉迟恭多上两箩筐,但要让他写出这么有水平的文章,就是杀了他也办不到,于是就问他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这常何也是个直肠子,丝毫没想隐瞒,直接就把家里的门客马周给供了出来。李世民一听常何府中还有这样的奇才,忙派人去请他过来聊聊。可没想到的是,派去的人灰溜溜地回来了,说连马周的面儿都没见着。李世民只能又派第二个人去请,结果这个人也没好到哪儿去,马周还是不露面。
李世民一看,这还碰上个大爷,你耍大爷脾气没关系,我就陪你玩儿到底,于是又派了一个人去请。直到第四个人去,马周这才洗了把脸,跟着那人来到了皇宫。李世民问了他几个问题,马周对答如流,让李世民大喜过望,顿觉相见恨晚,当晚就想学刘备跟诸葛亮那样同榻而眠,被皇后瞪了一眼,未遂。
从这次见面后,马周连连升级,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提拔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李世民曾背着皇后说:“我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其“基情”昭然若揭。而马周也尽职尽责,给李世民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在魏征之下。
马周去世后,李世民为他举行了国葬,还把他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昭陵,极尽殊荣。后来,李世民思念马周都思念得走火入魔了,搞了把唯心主义,让道士施法以求二人相见。
这跟对魏征相比,一个死了都要爱,一个死了都不放过你,真是天壤之别!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李世民对这两位齐名的谏臣采取了天壤之别的待遇呢?且来看看两人在临死前的所作所为吧。
魏征在临死前,将这些年来给李世民提过的意见整理了一遍,郑重地交给史官褚遂良,以备参考。
褚遂良一看,好家伙,条理清晰,内容翔实,这哪儿是一个快死的人能做得出来的。如某年某月某日,魏征提了某条意见,李世民不愿意,被魏征强制采纳;又如某年某月某日,李世民想出去放松放松,被魏征声色俱厉地批评了一顿,方才醒悟,不再玩物丧志。……
再来看马周,马周在临死前,让家人把他十几年来给皇帝的奏折都翻出来,颤颤巍巍地划了根火柴,亲自将奏折一把火统统烧光。家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春秋时的管仲、晏婴经常数落国君的过错,显得自己很伟大,还让史官都记录下来,让自己千古留名。这样的事我不做。”
看到这儿,我们就该明白了,李世民为什么会爱马周而恨魏征。
一个是死了都要爱,辅佐他,就要尽心尽力,就算死后也不能彰己而贬人,公开他丑的一面;另一个则是死了都不放过你,生前不怕给你提意见,死后也要有勇气把你丑的一面公之于众。
原来,死了都要爱,和死了都不放过你,不光是李世民对待马周和魏征,而是马周和魏征对待李世民在先。
凌烟阁是原本是大唐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阁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回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从此,登凌烟阁成为封侯拜将的同义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姓名与事迹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战将。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魏征能够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贤臣,就是因为他在劝谏唐太宗这件事上做到了极致,唐太宗虽然喜欢魏征,但是对于魏征的劝谏方式有时候还是有些难以接受。魏征是一个正直并且直言不讳的人,他一直立志要做一个良臣,所以在对待唐太宗的态度上,魏征一直都是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唐太宗但凡做了一点错事,都会被魏征抓住不放,他既将唐太宗视作君王,也将他视作自己的学生。
魏征对于李世民的要求非常的严格,也因此经常指出唐太宗言语行为上的不足之处,而李世民从一开始的喜欢到后来变成了有点害怕和讨厌。明君如李世民也会有自己害怕的人,而魏征肯定算其中一个。李世民立志要成为一代明君,所以他曾在朝堂上公开表示希望纳谏,任用贤臣,但是其实每一个帝王都不希望有人说自己做得不对,也不希望有人来挑战自己的权威,而魏征就经常干这种刀口舔血的事情。
李世民相比一般的君王大度不少,但是没有人能够一直容忍别人的指责。魏征看见李世民犯错,有损帝王的名声和身份时,就会上前劝谏,这样的做法,经常让李世民觉得魏征太烦了,认真起来,竟然真的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留,在魏征的面前,李世民毫无帝王的尊严可言,他也不喜欢总是被魏征管着,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所以日子久了,李世民心里难免对魏征有点恨意,但是更多的还是感谢和爱。李世民知道魏征是贤臣,也正是因为有了魏征的辅佐和劝谏,李世民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他爱魏征的直言劝谏,爱他的勇敢无畏,爱他的忠义,但是他同时也很讨厌魏征对他的众多管束,其实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帝王还是普通人,都是会有自己的情绪的,在理智和感性上,我们总会有所妥协,但是永远无法舍弃其中一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50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