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齐国大将田单听说燕惠王与乐毅有嫌隙。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由于各诸侯对齐国势力的凶涨极为警觉,也苦于齐滑王的骄横残暴,纷纷表示愿意联合攻打齐国。阵线既已形成,燕昭王于是派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则把相国印授予乐毅。公元前284年,乐毅统领,向齐国发起进攻,并在济水(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注入渤海)的西面打败了齐国军队。大捷之后,除了燕国之外,各诸侯国的军队纷纷班师回国,燕国军队仍在乐毅的率领下单独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乐毅率兵进入临淄后,把齐国的所有宝贵财产和祭祀用的礼器全部运回了燕国。燕昭王非常高兴,亲自到济水河畔迎接军队的凯旋,并把昌国封给乐毅,乐毅从此便称昌国君。
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齐国大将田单听说燕惠王与乐毅有嫌隙,便在燕国内部进行离间活动。田单派人四处扬言说:“滑王早就死了,齐国还没有攻下来的,只剩下两座孤城。乐毅很怕惠王杀他,所以不敢回国。因为他以攻打齐国为名,其实是想延长战争的时间,等齐国的民心归顺于他时,在齐国称王。如今,齐国人最怕的是燕国更换主帅,把乐毅调走,那样的话,即墨城必定被攻破。”燕惠王听信了这些谣言,派遣大将骑劫来替代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对自己不善,又害怕被杀,只得离开燕国,投奔了赵国。赵国遂把观津邑封给了乐毅,乐毅从此又被称为望诸君。然而,燕国失去乐毅之后,受田单所设置的诈局蒙蔽,接连失利,丧失了原本已经攻占的土地。
燕惠王便开始后悔让骑劫替代乐毅,也怨恨乐毅投奔赵国。燕惠王还特别担心赵国有了乐毅,会乘燕国疲惫之机进攻燕国。没办法,燕惠王派人前往赵国,送去信件。信件的内容一方面责备乐毅投奔赵国,另一方面则表示歉意。燕惠王在信中说:“先王曾把整个国家委托给您,您也为燕国打败了齐国,这个功劳我不会忘记!如今先王去世,我刚登基,我身边的人却误导了我。我派骑劫代替您率兵,是考虑到您长久地在战场上风餐露宿,所以才把您调回来请您休整,谋划国事。您可能也误听了别人的言辞,以至产生了对我的隔阂。您这样做,怎么报答先王对您的情意呢?”
乐毅读了燕惠王的信,也很认真地写了一封回信,委婉而明确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不会随便把棒禄给亲信;哪些人功劳大,就奖赏哪些人;只有那些才能相称的人才得到任用。我私下里曾观察过先王的做法,觉得他的品行超越了一般君王,才来到燕国侍奉先王。先王对我说过,不惜国力,必须攻打齐国,以报仇雪恨。我便对先王说,如果真要攻打齐国,必须跟天下其他国家联合,共同对付它,而联合赵国对燕国最有利。先王认为我有道理,赐予我符节信使南下出使赵国。凭着上天的公道,果然大败齐国。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即使建立了功业以后也不会废弃,所以能留名于青史;有远见的国君,其名声可以经久不败,传扬后代。
先王的功勋不仅壮大了燕国,还可以鼓励后代。正因为此,我仍然忠于着先王,同时又努力避免身死,以便继续为燕国出力。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与朋友断交了仍然不会在背后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清白。希望大王相信我。”燕惠王仔细琢磨了这封信,知道乐毅不会再回燕国了,但作为一位忠臣,即使在赵国,然会继续进行伐齐的事业。他深感乐毅的贤能确实不凡。于是,他让仍留在燕国的乐毅的儿乐间接替他的父亲,成为昌国君。由此,乐毅也就感觉了燕惠王的真诚。后来,乐毅同时担佳了燕、赵两国的客卿,继续为遏制齐国,壮大燕、赵两国势力而辛劳。
乐毅曾经在公元前284年,带领着燕国军队去与其他国家组成联军,最后五国联军一同攻打齐国,不久乐毅便是带领着五国联军攻打下了齐国70余城。在那个时候齐国仅有两个城市没有被攻破,眼看乐毅就要将齐国灭国了,但是乐毅却是在这个关键时候被燕惠王逼迫而走。
那么为什么燕国的大功臣、大将军乐毅会被燕惠王逼迫而走呢?这是由于燕惠王他和乐毅早有宿怨了,因此在燕昭王死后,与乐毅本就有着宿怨的燕惠王继位之后,燕惠王他又受到了齐国的反间计,于是燕惠王便是开始怀疑乐毅。而乐毅他为了保命,也是直接向西去了赵国。
乐毅被燕惠王逼走之后,燕国的将士们也是开始上下不一心、彼此之间开始有了间隙,因此很快燕国便被齐国抓住机会进行反攻,齐国迅速光复了被乐毅打下来的70座城池。俗话说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燕昭王当年使用乐毅,的确做到了用人不疑。因此呢,乐毅也是为了燕昭王,夺走了齐国70多座城池。而燕惠王就是完全对乐毅是有着其他的想法了的。结果乐毅他为了保命无奈之下只能逃离燕国,而乐毅这一走,这更是产生了蝴蝶效应,使得燕国的军队对燕惠王有了不信任的想法。而这些最终使得燕昭王和乐毅他们为了燕国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功亏一篑。
只有推心待士,才能让手下对君王有所信任,手下才能对你有了信任之心,他们才可以为你去死心塌地,去为你消灭敌人。燕昭王和燕惠王他们不同的态度就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这也是对于我们很有启发的。
因为乐毅的优点,正与曹操和诸葛亮当时所崇尚的价值观相吻合。
一、受命于危难,以一己之力帮助燕国报仇雪恨
公元前314年,齐国趁着燕国子之之乱(子之是燕国重臣,窃取了大权),以帮助燕太子匡扶王室为名,出师占领燕国全境。其后,齐军撕下仁义之师的面具,倒行逆施,?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完全是一副侵略者、掠夺者的形象。
在燕人的反抗及各诸侯国的施压之下,齐军不得不撤出燕国。但此时的燕国已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立志重建家园、报仇雪恨的燕昭王(上文的太子)发布求贤令。在公元前311年,魏国名将乐羊之子?乐毅来到燕国,被燕王任命为亚卿,全面负责国政。
经过君臣近三十年的努力,燕国逐渐恢复了元气。在公元前284年,趁着齐闵王为政失道、民怨沸腾之际,燕国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以乐毅为总指挥联合攻齐。在济水西岸,联军摧毁齐军主力;其后半年之中,乐毅带领燕军摧枯拉朽,几乎占领齐国全境(只剩下即墨和莒城)。
卧薪尝胆二十余年,燕昭王终于报了当初的灭国杀父之仇。而这一夙愿的实现,几乎全靠乐毅一人之力。
而曹操和诸葛亮所处的军阀混战年代,弱肉强食、以力量较高下,名臣良将如同良禽,为了名利纷纷择木而栖。胸怀大志,果断抛弃荣华富贵,投奔明主,以主公的理想为己任,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乐毅的这一特征,正符合曹操心目中的模范臣子标准,也与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不谋而合。
二、功高震主而不骄,君臣关系堪称后世典范
乐毅在占领临淄后,燕昭王亲自到前线劳军,并封乐毅为昌国君。
其后燕军围攻即墨、莒城三年不下,燕国朝廷有人嫉妒乐毅的功劳,向燕昭王诬陷昌国君是在养寇自重,故意留下两颗钉子,企图自封为齐王。
燕王为了表示对乐毅的信任,召集朝臣、大设酒会,公布自己曾立下誓愿:谁若能替燕国复仇,自己愿与其平分国土。如今凭乐毅一人之功拿下了齐国,即使立其为齐王,自己也毫无怨言。
然后,燕昭王当众将诬陷乐毅的大臣斩首,并安排了盛大的仪仗,派队伍前往齐国,封乐毅为齐王。乐毅则感激涕零,誓死不受,再三跪拜表达自己的忠心。君臣和谐,各诸侯国对燕国更加敬重。
燕昭王与乐毅,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毫无猜忌、坦诚相待,堪称古代君臣的典范。曹操当然做梦也希望自己有这样的能臣、忠臣;诸葛亮则时时刻刻以乐毅为榜样,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同等的评价。
三、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乐毅还在齐国前线时,燕昭王去世,与乐毅关系不怎么融洽的燕惠王继位。他听信齐人的反间计,以为乐毅意图谋反,下令召其回国。乐毅自知将会蒙受不白之冤,连夜只身逃往赵国。
乐毅在赵国备受重用,燕王担心他有朝一日会倒戈相向,找自己报复,于是派人前去安抚并委婉表达不满,指责乐毅抛弃燕国,有负燕昭王的信任。
乐毅给燕王回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报燕书》。在信中,他以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为例,这位名臣能够因吴王阖闾的信任,帮助吴国占领楚国都城;最终却因吴王夫差的猜忌,惨遭抛尸大江。自己之所以不辞而别,就是怕遭受同样的命运,自己身死事小,若因此害得过世的燕昭王背负屠杀忠臣的恶名,自己将万死难辞其咎。
最后,他还说道:?吾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即俩人绝交,也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自己的国家,绝不会为了给自己开脱,而指责过去的国君。他借此向燕惠王表示,自己绝不会对燕国不利。
燕惠王也投桃报李,封乐毅留在燕国的儿子为昌国君。乐毅余生来往于燕赵之间,为维持两国的友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乐毅是历史上少有的功高震主还能全身而退的案例,这固然体现了其超一流的政治智慧,更是出于他绝不背叛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燕昭王的高尚品德。跟上文两点一样,曹操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诸葛亮也是可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乐毅是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原本是魏国的使臣,奉魏国国君之命出使燕国,却又为燕昭王的诚意所打动,最后决定留在燕国,燕国史记记载,公元前274年,燕召公为报齐国趁燕子之之乱杀父灭国之仇,拜乐毅为上将,联合赵、楚、韩、魏四国伐齐,乐毅就此站上了历史舞台。
乐毅因为魏国使臣的身份投奔燕国,一直都受到了后世人诟骂,但是他最后还是依旧率领着弱燕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公元前284年他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最后扫荡了齐国七十余城池,让齐国遭受了重挫。乐毅,出生年月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他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他先在魏国任职,后又到了燕国,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乐毅的祖先曾经在赵国生活过,后来为了逃避赵国的战乱,而来到了魏国,乐毅在年幼时期,就对兵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有一点军事头脑和天赋,受到人推荐而做官。
他后来又到了燕国,在燕昭王的说服下,乐毅受到了燕昭王的感动,决定要留在燕国为燕国效命。燕国他统帅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燕军,在和五国的军队合作,结成联军攻打齐国,接连攻下七十多座城,乐毅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他为燕国的复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可以说燕国能够打败齐国,乐毅的功劳极大。乐毅后因受燕惠王猜忌,转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毅独率燕军攻占齐七十余城,惟莒、即墨未下。以功封昌国君。燕昭王以后燕惠王继位,齐行反间计,惠王使骑劫代毅。
乐毅独自率领燕国的军队攻取了七十多个城市,唯独莒、即墨这两个国家没有被攻占,这次乐毅的进攻虽然没有将齐国攻取下来,但是大挫齐国,乐毅因为战绩突出而被燕昭王封昌国君。但是,乐毅在后来却以为遭到了反间计,而被燕惠王疏远、怀疑,最后避免被燕惠王杀掉而不得不逃到了赵国。
史书上没有提及乐毅在军事理论上有什么建树,但他指挥燕赵联军,连克齐国七十城的战绩,从一个层面说他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历史上并没有理论的建树。关于乐毅的兵法《乐毅百战术》,这本书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还不确定这本书是否真实存在,《乐毅百战术》只是在小说、影视,或者剧本里说的,是其后人根据乐毅的战略思想与战争艺术所做的总结,时至今日有没有这本书也未可知。
司马迁引用《孙子兵法》的名句评价田单——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太史公口中的这位出奇无穷的将领就是田单。田单,关于他的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名单,临淄人,他是战国时期的齐国的一名将领,当时也只是齐国的一个小官。
他出现在齐国危亡之际,齐国将领田单坚守即墨,他最出名的是火牛阵,以火牛阵击破乐毅率领的燕军,帮助齐国收复了七十余城,凭借这个他被任为相国,并得到安平君的封号。后来到赵国作将相,死后葬于安平城内。
乐毅和田单就是在这场战争中相识的,他们是同路人,为了各自的使命而战,又是陌路人,他们是敌人、对手,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一次,两人终于站到了对峙的舞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9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