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和我们之前提到的其他小国不同,比起其他小国,中山国还是有着自身的能力的。在那个大国的士兵可以任意砍小国士兵脑袋的年代,中山国的历代国君凭借着自己超强的制衡能力,使中山国得到了将自己变成九千乘之国的机会,被史学家称为战国第八雄。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中山国故事的前传,仔细研究它和鲜虞国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一些史学家根据中山国出土的带有鲜虞特点的宝物,认为中山国就是鲜虞国,而另一些则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联系。经过一番细细考证,我认为中山国和鲜虞国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历史上的中山国并不是鲜虞国的继续,相反它还很可能是灭掉鲜虞国的帮凶。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的鲜虞和中山有关系颇受后人质疑,根据《左传》中关于中山国的记载和中山国历代国君陵墓里的青铜铭文,我们就可以准确推断出鲜虞和中山完全是两回事。
中山史话之中山前传
《左传》和《职方典》的作者都认为,中山国和鲜虞只是在同一个地点的两个不同小国。只是一个是戎狄国家,一个是中原小国而已。由于许多历史资料都已经缺失,关于中山国在春秋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大概的推论一下还是可以的。唯一能肯定的是,中山国和鲜虞国虽然在地理上同属一片区域,文化上有些相似,但是并不是同一个国家。明确提出中山国和鲜虞国是同一个国家的《春秋地理考实》是清朝时期的著作,认为中山国的历代国君是由鲜虞人改姓姬姓的司马迁是汉朝人,他们提出的文字论据都不具备时效性,又没有物证,所以不能成立。我认为鲜虞国之所以彻底消失在历史上,很有可能是与中山国人进行了通婚,或者是彻底被灭族了。
春秋时期,鲜虞国和中山国本是一对邻居。中山国是姬姓汉族国家,信奉儒家思想,但是也并不是不喜欢少数民族风格的器物。在滹沱河的两岸,中山国人在田里种地,鲜虞人则忙于放牧。农忙结束了,有点经济条件的鲜虞国商人,把自己部落的图案介绍给了他们的老朋友中山国人,于是许多中山国贵族纷纷以自己的随葬器物上印有戎狄图案为荣,鲜虞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很快,鲜虞国通过这些从其他国家手中挣来的钱,开始制造武器,向其他国家进攻。
它的第一个对手就是邢国,邢国曾经多次打赢鲜虞。但是好景不长,邢国后来走向了衰落。公元前652年,卫国公子蒯聩逃跑,鲜虞国君趁机向邢国和卫国进兵,把邢侯打到出逃。此时的中山国已经成了晋国的盟友,也受到了鲜虞国的无情打击。好在,邢侯的亲戚是齐桓公姜小白。齐桓公名叫小白,但是实力绝不小白,他立刻联合了其他国家的军队,帮邢侯讨回了公道。
中山史话之中山前传
失败之后的鲜虞国君认为自己只是输在了国力上,于是开始了长达许多年的韬光养晦。实力再次大增后,鲜虞国又把矛头指向了晋国。此时晋国的各位卿大夫开始互相征伐,中行氏和范氏失败出逃,插手晋国内政的鲜虞国也遭到了晋国贵族智氏和赵氏的报复。在晋国人年复一年的打击之下,鲜虞国彻底覆灭。中山国作为晋国的盟国,得到了鲜虞国的部分领土,并且帮助晋国人对鲜虞国进行了选择性的屠杀,青壮男子全部处死,女人留下进行民族融合,幸存下来的小部分鲜虞人改名换姓,在诸国之间流浪和繁衍。但是两国的蜜月期还没有维持太久,中山国又和晋国发生了矛盾,遭到了晋国的军事惩罚,险些灭国。
到了,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中山国恢复了元气。而韩、赵、魏三个国家则瓜分了晋国,成了三个国家,中国历史也进入到了战国时代。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三家中的赵氏和魏氏勾结在一起,把中山国当成了自己手中的傀儡。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林立着一个个独立的诸侯国。中山国是当时,位于燕国与赵国之间的国家,乃鲜虞人(白狄的一支)所建。所以早期也有咸鱼之称。而中山之名是因为其都城之中有山而得。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彻底覆灭,而在此之前,在华夏民族之中求生存的中山国,曾几度灭亡又几度复国,了一段传奇历史。
先秦时,中原人将位于四方没有受过文明教化的周边少数民族称为蛮夷,并且根据方位给他们取了不同的名字,分别东夷、南蛮、北狄、西戎,"北狄"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与中原诸侯国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他们以游牧为生,相对于农耕文明下的定居生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活漂泊不稳定。
西周中后期,白狄人迁移到太行山一带,生活在五台山的鲜虞水流域,因此,也被人称之为鲜虞人。迁移到此后,他们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部落组织,迁移到处的鲜虞人,与中原诸侯国的联系更为密切,他们受到中原国家的影响,聚集在石家庄区域,建立起了一个十分松散的部落国家。
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氏、肥氏、鼓氏、氏组成,其中最为强大的是鲜虞氏,由这几个氏族部落联合组成的部落国家,与其相邻的晋国、邢国长期对峙着。鲜虞人生活的滹沱河流,盛产铜矿,在河流的滋养下,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铜矿可以用来冶炼武器,费伍德土地成为他们经济发展的支撑。因此,鲜虞国逐渐强大起来。实力的增强往往也伴随着野心的诞生,他们觉得自己的领土与晋国等其他国家比起来,国土面积是太狭小了,于是感觉自己有实力之后,他们便开始向南部发展,攻城掠地。、
鲜虞人本就被看作是蛮夷,中原诸侯一直提防着它。周昭王时期,就已经做了防御措施,专门设立了国,应对鲜虞人的进攻。当时,鲜虞人的实力并不强,多次被打败。等到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之时,鲜虞人抓住时机,一举灭亡。随着发展,鲜虞国的实力更为增强,连续对邢国发起进攻,邢国招架不住,差点灭国,邢国国君被迫逃亡到卫国。鲜虞人并没有就此罢休,第二年又带着军队攻打卫国,还将卫国国君杀死了。不过鲜虞人这次没有攻打邢国时的运气了。此时正逢齐桓公崛起,为了称霸,齐桓公联合宋、曹等诸侯国,一起援助卫国,将鲜虞人赶走,保住了邢、卫两国。
后来,鲜虞人又与晋国对上。鲜虞与晋国相邻,晋国实力增强后,便想将鲜虞人的领土占为己有,于是两国之间发生了数次战争。鲜虞与晋国相比,实力是不够看的,好在晋国后来生内乱,灭国压力才消失。不过,春秋战国时期本就是战火纷飞的时代,中原诸侯之间都时常发生战争,何况是被看作是蛮族的鲜虞人所建立的中山国,灭掉中山国,不会受到任何道义上的谴责,反而是解决了蛮族插入中原的一大祸患。
虽然在晋国内乱之时,中山国得到了暂时的喘息,但晋国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鲜虞,又于公元前489年攻打鲜虞,鲜虞遭受巨大打击,之后又两次进攻鲜虞人,中山国几乎灭亡。正当亡国的压力如泰山一般压得鲜虞人喘不过气时,发生了"三家分晋"事件,晋国一分为三,中山国有得到了发展机会。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后鲜虞人迁移到东部平原地区,下河北新都建立了中山国。他们还效仿华夏民族的政治制度,学习华夏族的文化以及国家管理模式,实力便渐渐增强,迁移后,中山国便处于了燕国与赵国之间,使得赵国心生不满。魏国经过变法后,国力强盛,赵国便与魏国联合将中山国灭掉了。残余的中山人们,退回到之前所居住的太行山一带,潜心发展。
此后,中山国的领地被魏国所占领。在中原地区,魏国齐国之间频繁进行战争,当时的中山国统治者桓公,趁机与齐国结盟,齐国为了对付魏国,便支持中山人复国,公元前380年,魏军被打败,势力撤出中山,中山成功复国。复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山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山统治者开始膨胀起来,与齐国的盟关系断裂,还参与到诸侯的战争中。赵武灵王时期,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实力大为增强,赵武灵王一直将灭亡中山国作为目标之一。改革之后,赵武灵王感觉已经有了灭亡中山的实力,便付诸行动,与公元前296年灭亡了中山国,并将残余的中山国人融入赵国之中,防止中山再度复国。
挣扎与华夏民族中的中山国,这一次是彻底的灭亡了,几度灭亡又重建,赵武灵王用文化同化的办法,才彻底消灭了中山国,由此看出,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文化不在了,即使是人还在,这个民族也相当于消失了,所以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传承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防止文化侵略。
战国时期,中山国在二百多年的峥嵘岁月之中,在燕赵的历史中书写了绚丽的篇章。中山国生于患难之中,被大国所欺而变强,为强国占领又复生,其不屈不挠、顽强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见。在强国包围之中发展经济、壮大自己,几乎跻身强国之列,其经济和文化之辉煌令人刮目相看。 但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70多年,就被赵国所灭,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自此中山国的传说便在中国的历史几乎消失了一样,很少见于史海的笔端,但一座古墓的出现打破了宁静,这个大墓便是 中山国王 ?错?的墓。
中山王 ?错?的墓是已发掘的中山国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山王墓,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各一墓道,通长九十七米,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呈?斗?形;地下部分包括椁室、东库、西库和东北库。主室的后半周有陪葬墓六座,于前面和旁侧有车马坑二座、杂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中山王墓虽被多次盗掘和破坏,但仍有大量珍贵文物出土,包括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玉石器、玛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
按史籍所载,鲜虞中山国始建都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后?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灵寿古城是中山国后期都城,位于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约建于公元前380年。古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城内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及精美文物无不彰显着战国中山王室生活的奢华。
进入中原地区后,中山国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社会,大量使用铁制农具;制陶、冶铸等手工技艺高超;商业繁荣。鲜虞中山国接受了中原文明,并受其长期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文化,如遗址中出土了大批书写或刻印有文字、符号的文物,其文字与中原地区相似。国都外有专门的祭祀场地,用牲畜和玉器进行祭祀。
春秋战国的田猎活动既是娱乐,也是军事演练,带有游牧民族特色的中山国尤好田猎。中山国兵强马壮,武器装备精良,自春秋立国,先后与晋及战国时期的魏、齐、燕、赵等大国持续征战,《战国策?齐策》曾记?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燕将?。中山以千乘之国力而攻万乘之国二,其国力之强可以想见。
这个便是田猎用的猎狗的金银项圈。做工极其优良。
语言文字方面,中山国也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王墓出土的三件重器上的长篇铭文,篆书文字全部为汉字,字体工整规矩。
中山国积极吸收中原文明,不断完善其礼乐制度,并保留游牧民族的习俗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国文化。出土的文物中无不彰显着与中原因素有莫大关系的元素。初期的中山国王在国都灵寿务实尚俭、励精图治、融合民族、修理内政、发展经济、加强兵备、扩充疆土、国势迅增,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
但究其被灭国原因也在于其自身,在于后期的中山国王治国、治军、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误,在于思想衰退和政治腐败。这里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这个本来生于忧患的小国,面临敌国虎视眈眈、随时入侵的危机,却丢掉了忧患意识,中山国不能居安思危,当然无改革进取之心。中山王不思进取,还在一心追求君王的虚幻体面和奢侈享乐的生活。
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国民间也刮起严重的腐朽之风。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见条件成熟,便发动了吞兼中山的战役。腐败无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吓破了胆,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残喘。两年后,赵军再次进逼。前296年,中山国都灵寿陷落。
战国时期,在燕南赵北之间,即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有一个由狄族建立的“侯国”,中山国。中山国,早期称鲜虞。鲜虞之名,开始显现于史籍为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始见于史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唐县境内),立中山城为都。后迁都于顾(今定州市境内)。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率鲜虞余众驱逐魏国统治者,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此后,其国力很快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到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从鲜虞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最终亡国,历时478年,几乎绵亘于春秋、战国时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9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燕王喜做了什么让后宫三千嫔妃跟着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