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赵匡胤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白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秦军将领,在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保持了不败战绩,立下赫赫战功,为秦帝国的统一大业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的决策,使白起成为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甚至还影响了他本应崇高的军事地位。
首先,就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白起的惊人战绩。白起本出身于行伍,或许是个低级贵族,但他拥有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因此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在他30多年的军事生涯中,他总共屠戮了百万敌军,为大秦辟地数千里。其中在伊阙之战中,白起斩杀韩魏联军24万,导致韩、魏大衰;其后,白起又领军数万突入楚国,击败百万楚军,攻破楚国的先祖之地,辟以为南郡,从此以后,楚国被迫东迁,沦为二流强国。
昭王48 年( 公元前259 年),白起的军功到达了顶峰,他在长平之战中围歼了赵军45万,并尽数坑杀之。就当白起以为赵都邯郸已经是掌中之物时,应侯范雎却嫉妒他的战功,从中作梗,最终导致功败垂成。昭王50 年11 月,白起在范雎的谗毁之下,被迫自杀于杜邮,一代名将未得善终。
在后世,人们对白起的评价是相当矛盾的。对于秦人来说,白起是带领他们走向胜利的英雄。听闻他自杀后,“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但对于秦地以外的百姓来说,白起乃是不折不扣的恶魔。
纵观白起的军事生涯,可谓是血债累累。在攻楚之战中,他曾灭绝人性地掘开堤坝,冲毁鄢城,死难的无辜百姓达到数十万。此外,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悍然杀死40万降卒。直到今天,长平古战场仍然尸骨累累。
在唐代百姓心中,白起饱受因果轮回的报应,世代转生为猪,受人屠戮。同时,佛教经典也经常以白起为例,告诫大家不要做坏事,例如唐代沙门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七九《十恶篇·邪见部》“隋赵文昌”条记载:
“隋开皇十一年,内大府寺丞赵文昌死而复活,自述被召至阎罗王所,阎罗王念其专心持诵《金刚般若经》而放还阳世,差人引他出离地狱城,“少时出南门外,见一大粪坑,中有一人,头发片出。昌问引人: 此是何人? 引人答云: 此是秦将白起,坑赵卒,寄禁此中,罪犹未了。”
简单翻译来,白起被埋在地狱粪坑之中,为他的杀戮行为而偿还。
相对于民间对白起的痛恨,官方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从民众的角度来看,白起屠杀无辜罪大恶极,但在朝廷看来,白起为国杀敌、尽忠,其行为是无可厚非的。虽然杀降行为应该被指责,但大体上功大于过。
因此在开元年间,白起作为武成王姜子牙的陪祀,供奉于武庙内,与张良、诸葛亮、司马穰苴等人并列为武庙十哲,享受后人的香火。到了唐代宗年间,长安有人声称,自己看到“白起显灵”。白起对那人说,吐蕃即将入寇,但定将被打退。不久后,果然如“白起”所说。对此,唐代宗大喜过望,准备加封白起为“司空”,不过最终被李泌劝阻。
可以说,在朝廷看来,白起是保佑国家攻必克、战必胜的战神。
但到了宋代,白起的地位却得到了断崖式的下降。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曾参观武成王——姜子牙庙,并观看了两廊的名将塑像。当他走到白起塑像面前时,突然用手杖指着白起骂道:
“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在赵匡胤看来,白起屠杀降兵,简直是个人渣,因此不配配享于武庙。就这样,白起被剔除出“武庙十哲”的行列,再也未曾进入。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国家面临入侵时,宋朝又重新捡回了白起,希望他拯救国家。大宋宣和年间,首都开封遭到女真人的进攻。为了拯救危局,宋徽宗不思抵抗,反求神拜佛,将白起重新请回了武庙,列为古代72名将之一。
在开封之战中,一位名叫郭京的神棍声称,自己能召唤白起以及天兵天将,定能打败女真人。然而郭京的装神弄鬼并没有奏效,白起和天兵天将始终未出现,而宋军却因大开城门而遭女真人攻入,北宋就此灭亡。
不过到了明代,白起的形象又有所好转。在道教的运作下,白起竟位列仙班,成为高明大帝、酆都大帝帐下的“八猛将”。由此,白起由厉鬼变成了神明,即使在民间,形象也大大好转。
武庙就是姜太公庙,姜太公就是武成王,这是唐肃宗敬佩姜太公对他进行追封。姜太公乃是兵家之祖,号“兵圣”,跟文圣孔子并列。
武庙十哲
孔子有十名弟子,号称“十哲”,孔子有人陪伴,姜太公自然也要有人祭祀。因此,唐朝皇帝从个朝代名将中挑选了十人出来配享武庙,合起来号称“武庙十哲”。
武庙十人分别是:田穰苴、吴起、孙武、韩信、乐毅、李绩、诸葛亮、白起、李靖,其中张良为副。
而以上是唐朝的十人版本,到了宋朝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这就得从宋太宗赵匡胤说起了。宋朝建国后,赵匡胤去拜祭文武两庙,当他走到“战神”白起画像处,激动地用手杖指着白起的画像说:
“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白起当时坑杀几十万俘虏,严重违背的武德,这样的人怎么还能配享武庙,供后人祭祀?
韩信、吴起和白起都被请出武庙赵匡胤反感白起真的只是因为他坑死了战俘吗?
其实谁都知道白起杀战俘的原因,他也因此获得“人屠”的称号,而每一个开国帝王一路走来哪个不是尸山血海宗出来的。帝王都是冷血无情的,他断然不会同情那些战俘,也不会有什么人文道德。
因此,综合一些事件来看,就能很明白赵匡胤当时的想法了。白起是被赵匡胤清除出武庙的,祭祀结束之后,文武百官也猜出了皇帝的心思,在对武庙重新审视一番后,还有另外2为被请出了武庙,分别是吴起和韩信。
为何这三个武将都请出武庙?
首先说白起是会打仗,但不服从上司安排也是很有一套。在长平之战钱,白起以为自己稳当主帅,结果没想到主帅位子被王龁夺了去;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要趁胜追击,灭了赵国领功,没想要又是王龁。因此,当邯郸之战不顺利,秦王要白起出售灭火时,他却耍起了性子,称病不去,相国范雎去请他,他也不给面子,最后被秦王气的直接赐死。
或许有可能,如果不是白起耍性子,以他的能力后期战事应该没那么难,但不管最后是白起的错还是秦王的原因,从赵匡胤的角度来看,白起就是一个十分不合格的下属。居功自傲,给领导摆脸色,他虽然很能打,但这样不听从安排的人谁敢用他,一直以来都说“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但白起的作风有点给军人抹黑了。
而吴起和韩信也有黑历史:吴起为了成名不择手段,多次跳槽,最后身败名裂;韩信功高盖主,向刘邦邀功,有点割据自立的意思,刘邦对他也是不相信。因此,像他们三个这样多次跳槽、不服从命令、有自己另起炉灶想法的人,赵匡胤肯定是不喜欢的。
说来说去,赵匡胤作为一个皇帝,让人把白起请出武庙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底下的人明白,不听从主子安排的人,虽然能力很强但没有人敢用,而这样的人更没有资格配享武庙。
当然,这并非只是赵匡胤的手段和想法,从现实角度来看,许多公司的领导其实也是有一样的考虑,毕竟每个人都希望有忠心耿耿的下属,为自己办事。
武庙,就是武成王庙,武成王就是姜太公,它是唐肃宗对姜太公的追封,从此,人们就称姜太公庙为武庙。
唐朝尚武,所以武庙兴起于唐朝。
姜太公乃兵家之祖,号为“兵圣”,和文圣孔子并列。孔子有10大弟子号为“十哲”,姜太公自然也得有人来陪祀,于是,唐朝皇帝从历代名将中挑选了10人出来配享武庙,就是“武庙十哲”。
这10人是谁呢?
张良为副,以下依次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
遍观诸人,除了感觉田穰苴名气小点、张良有点偏谋士外,其余都名镇江湖,个个大杀四方。
这是唐朝的版本,到了宋朝,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得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按例去祭文、武两庙。当他走到“战神”白起画像面前时,激动地以手杖指着画像说:
“(白)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意思是说:白起杀俘,严重违背了武德,这样的人怎能配享武庙呢?
史书没有描写赵匡胤当时的表情和神态,但明显可以感觉到他相当气愤,赵匡胤为什么这么反感白起呢?
表面上看:是因为白起的杀俘事件,就是长平之战坑杀几十万赵兵的事情,白起也因此获得“人屠”的称号。但仔细一想,真是这个原因吗?
我们可以结合接下来发生的事综合来看:白起是被赵匡胤亲自清除出武庙十哲的,祭祀结束后,文武百官根据太祖的心思,对武庙进行了一番重新审视。最后,还有2位十哲被请出了武庙,他们是吴起和韩信。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3人有什么共性?梳理完就可以看出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白起除了会打仗,顶撞上司也挺有一套。
长平之战前,白起满以为自己是主帅的不二人选,结果却是王龁;
长平之战后,白起满以为自己可以率军趁胜追击,灭亡赵国,可还是王龁;
当邯郸之战不顺、秦王要白起救火时,白起却耍起了性子,称病不去,相国范睢去请也不给面子;
最后,白起被愤怒的秦王赐死。
如果白起不撂挑子,赵国或许早就灭了。我们不管到底是白起的错,还是秦王的错,从赵匡胤的角度来看,白起这就是个老兵痞,给领导甩脸色,即便很能打,也不敢用这样的人。赵匡胤这样表态实际上是在给当时的武将树立榜样:服从,才是军人的天职。
吴起和韩信也有黑材料:吴起为了成名不择手段,多次更换主子,最后在楚国弄得身败名裂;韩信功高盖主,向主子邀功,差点割据自立,是为不忠。
像这样的人,赵匡胤肯定是不喜欢的,臣子们很懂赵匡胤的意思,便上书将这2人请出了武庙十哲。
殊不知,赵宋的天下也是靠不当手段得来的,他们这样做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打自己的脸呢?
也许正是因为心虚,越怕什么越要掩盖什么,所以赵匡胤才“果断”请出了这3大战神。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永远难堵悠悠众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9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