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燕王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的文章,欢迎阅读哦~XXX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燕武成王在位期间,田单率军讨伐燕国,占领了燕国的中阳。第十四年,燕武成王去世,其子燕孝王继位。燕孝王在位只有三年就去世了,其子燕王喜继位。
燕王喜第四年,燕王喜派国相栗腹与赵国结盟,并送给赵孝成王五百金。栗腹回到燕国后说:“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惨重,我们可以借机攻打赵国。”
燕王喜就问乐昌,乐昌认为不能攻打赵国。燕王喜很生气,执意要攻打赵国。于是派两路军进攻赵国,栗腹率一路攻打镐邑,卿秦率一路攻打代邑。
此时,将渠对燕王喜说:“先与赵国结盟,使者回国后又去攻打赵国,不义,攻伐不能取胜。”燕王喜不听,还亲自率一军进犯赵国。
2.赵国打败燕国
赵国派廉颇率军在镐邑打败栗腹的军队,乐乘在代邑打败卿秦的军队,乐间就去了赵国。廉颇的军队就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就请求讲和。
赵国不同意,要将渠出来调和,将渠就主持议和,赵国同意了,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第十二年,赵国又派李牧攻打燕国,占领了武遂和方城。
燕王喜想夺回二城,此时廉颇已离开赵国,赵国还屡次被秦军围困,燕王喜想借此机会攻打赵国,因为剧辛以前在赵国与庞煖(xuān)关系很好,燕王喜就问剧辛能否攻打赵国,剧辛说:“对付庞煖很容易。”于是燕国派剧辛率军攻打赵国,赵国派庞煖迎战,结果燕军战败,剧辛被杀。
3.秦国吞并燕国
第二十三年,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不久,韩赵魏等国相继被秦国所灭,而且秦军已到易水,眼看燕国就要大祸临头了。
燕太子丹就暗地里谋划刺杀秦王政,他派荆轲把督亢(gāng)地图献给秦王政,借机刺杀秦王政。结果被秦王政发现了,行刺失败,荆轲被杀。
接着秦国就派大将王翦率军进攻燕国。第二十九年,秦军占领了燕国都城蓟,燕王喜逃到辽东,杀了太子丹,把太子丹首级献给秦国以此求和。
第三十三年,秦军攻占了辽东,俘获了燕王喜,燕国灭亡。燕国从召公到燕王喜共四十三位君主,八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的燕丹没有子嗣,他的父亲是燕王喜,战国时期燕国最后一任君主。公元前255年,喜的父亲燕孝王去世,喜继承燕国国君之位。不久后,燕王喜派丞相栗腹与赵国结成联盟,将五百金赠送赵王为酒资。回国后,栗腹向燕王禀报说赵国国内无年轻
秦始皇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先攻克成皋,沿黄河向东推进,撕开韩赵魏楚的联防。继而北上,切断韩魏联络,然后灭韩吞赵,伺机灭燕。
灭韩国
秦王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韩国。因为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但是,韩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秦军屡次进攻韩国,均被韩国击退。在用主力进攻韩国的同时,秦对韩采取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灭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
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公元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至此,秦统一了北方。
灭魏国
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之时,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三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灭楚国
南方大国楚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
秦始皇图集(35张)
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负刍成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时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灭燕国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
荆轲刺秦王
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灭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
秦朝疆域
母亲健在时,他依赖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还死皮赖脸地要母亲写下可以辅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刚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齐秦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值得注意的是,被称之为“暴军”的秦国军队在秦始皇克制谨慎的命令下,从未屠城,这是前所未闻绝无仅有的。
首称皇帝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人皇,人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中央集权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河北、天津、内蒙、辽宁等大部或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一带,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其弟姬奭(念?是?)于燕地,传国800余年,鼎盛时期,疆域面积达到2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在整个儿春秋战国时期,它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妥妥的一个老牌诸侯国,老牌诸侯国意味着?守礼?,它会留下什么放荡的风俗呢?
利
《汉书?地理志上》有云:东北曰幽州其利鱼、盐;民一男三女。什么意思?燕国以前叫幽州,古幽州,这个地方盛产鱼、盐,男女双方比率是1:3,相较于扬州的2:5,青州的2:3,甚至于荆州的1:2,雍州的3:2,冀州的5:3而言,男女比率是严重失衡的,典型的女多男少,古时候,女人地位本来就不高,如今又是典型的女多男少,造成的后果自然是,在幽州,也就是燕国地面上,女人更容易受到轻视,而正因为如此轻视女人的缘故,也为今后产生这么一个放荡的风俗埋下伏笔。
燕国传国800余年后,传到第43任君王燕王喜,燕王喜历史上没什么作为,但他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燕太子丹。
刺
《史记?刺客列传》有云:秦王政生於赵,其少时与丹驩。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燕太子丹要好,等到嬴政被立为秦王,燕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对待燕太子丹不友好,所以燕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归来就寻求报复秦王嬴政的办法,可问题是,秦国国大兵强,燕国国贫民弱,在这种情况下,燕太子丹拿什么跟嬴政斗,想来想去,明的不行来暗的,正的不行来邪的,?诚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之后就?因而刺杀之?,简而言之,派刺客刺杀嬴政,以后很了不起的秦始皇,可这个刺客上哪儿去找呢?
大家都知道,燕太子丹之后是选了荆轲的,但荆轲之前,燕太子丹为了寻找合适的人选,费了不少功夫。
宴
《汉书?地理志下》对这件事说的比较详细,曰:初,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只喜欢勇士,不喜欢美女,并为得到勇士的欢心,还不惜牺牲美女,比较有名的故事就是,燕太子丹刚得到荆轲之时,那是开心的不得了,简直就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而且还对荆轲体贴入微,无所不应,有一次,荆轲觉得一个歌姬的手很好看,不小心夸了一下,当天晚上,燕太子丹就把这个歌姬的手送了过来。
歌姬的手送了过来,那歌姬呢 ,当然是疼晕过去,因为这双手是燕太子丹活生生砍下来的,试想,一国之太子对女人都是这个态度,那么在燕国,女人还有什么地位可言呢!
其后呢,虽然荆轲刺秦不成,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但燕太子丹却因反抗暴秦,成了后世讴歌的英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燕太子丹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造成的后果是,燕国本来就轻视女人,如今又有燕太子丹故事,遂?民化以为俗?,老百姓将燕太子丹的做法演变成一种风俗,一种放荡的风俗。
侍
也就是《汉书?地理志下》当中记载的: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家里来了客人,要以妇人陪侍住宿,不但不以为耻,还反以为荣,而且?至今犹然?。
《汉书》成书于东汉,东汉的时候还?至今犹然?,足以说明,燕国留下的这个放荡的风俗,在华北一带盛行了数百年。
数百年,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他们轻视女人就能轻视到这般地步,《荀子?强国》有云:入境,观其风俗,正因为风俗如此放荡,所以,当时华北一带,被视之为?愚悍少虑,轻薄无威?。
因为?为政必先究风俗?的缘故,这种放荡的风俗,自然被视为糟粕,东汉以后,就逐渐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从此,女人的地位稍有进步,但距离完全平等,可怜的先民们还不知有多漫长的路要走啊!
内容提要:本文以战国时期燕国的政治制度为考察重点,恪守王国维首倡的“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重点梳理了该时期燕国的官僚机构(官职、爵秩、俸禄)和封君制度。
关键词:燕国 政治制度 战国 官僚机构 封君
燕国是“有周一代”的重要封国,“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史记·燕召公世家》),自有其独到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但因其早期材料(西周—春秋)过于匮乏,目前仍然难以详尽无遗、明确无误地勾勒这一段历史;降而及于战国,材料日渐增多,研究者方可一窥全豹。因此,本文主要以战国时期燕国的政治制度为考察重点;又因受篇幅的限制,本文将其军事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并略去,仅仅探讨该时期的官僚机构和封君。
一、官僚机构
(一)中央行政组织①
1、官职
燕侯 姬姓燕国(北燕)是由西周王朝中央政府分封的“合法的”(legitimate)诸侯国,而燕侯也就是燕国“合法的”最高权力的执掌者。在燕国境内行使最高权力者,无疑就是召公家族——即由被分封至燕国的召公后裔所形成的家族,可以称之为“姬姓燕王家族”,这一“法统”是一脉相承而又延续不绝的。当然,如此而言并没有否认另外一个事实——即在燕国的上层权力机构中,确实有异姓的存在(如殷遗和客卿)。
燕侯的名号,初称“侯”(克罍、克盉,克—桓侯),中称“公”(庄公—文公),后称“王”(易王—燕王喜)。公元前323年(燕易王十年),魏公孙衍发起燕、赵、中山、魏、韩“五国相王”以抗秦,燕国至此方与赵国、中山国一起称王。
将、相 燕侯之下的官僚机构,重要的是将和相,分别主管文武之事。春秋战国之时,官分文武是各国官僚组织的重要特点,而官分文武无疑有利于国君进一步将权力集中于上。《尉缭子·原官篇》说:“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
相,又称“相国”或“相邦”,是文官系统的首脑。《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比如,子之是燕王哙时的相(《战国策·燕策一》),公孙操(成安君)是燕惠王时的相(《史记·燕召公世家》索隐引《赵世家》)、相国[1],栗腹是燕王喜时的相(《史记·燕召公世家》)。
将,又称“将军”,是武官的首脑,其名号见诸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燕王哙时,有将军市被(《战国策·燕策一》、《史记·燕召公世家》)。公元前272年弑燕惠王的公孙操,一说就是将(《史记·赵世家》)(讨论详见后文)。“袭破走东胡”的燕人秦开,也是将(《史记·匈奴列传》)。燕下都出土过带有“将军”铭文的铜戈,如“将军张”(第107、95号戈)[2]。将军中又有“上将军”,“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史记·燕召公世家》);战国时的上将军,“犹春秋之元帅”(《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胡三省注)。
另外,燕国还有“司马”。“(安平君田单)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战国策·齐策六》),这里的“司马”,明显属于武官。
太傅,又可简称作“傅”,属东宫官僚系统,负责辅导、教育太子,一般由德高望重、文化素养较高者担任。如鞠武(一作“麴武”),曾经为太子丹太傅,为人深谋有远虑,规劝太子要从长远之计,不要“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急于报仇(《燕丹子》卷上)。但太子丹最终没有听从鞠武的劝告。
相室 相室有两种含义,一为宰相的别称,一为家臣的别名。作为家臣别名的相室,亦属东宫官僚系统,为太子府里的管家。《韩非子·说林上》云:“其相室曰:‘何变之数也?’”陈奇猷引《孤愤》旧注云:“相室,家臣也。”《十钟山房印举》卷四·二九有“相室”印,《古玺汇编》0003有“长平君相室玺”。由此可知,家臣确可称为相室。《十二家吉金图录》22载有王后左相室鼎,铭曰“王后左相室”,研究者认为此鼎乃燕国铜器[3]。1998年10月,洛阳火车站西南金谷园村发现了战国有铭铜鼎一件,铭文具有战国刻划文字的显著特征,鼎腹上部前侧横刻“大(太)子左相室”五字,该鼎可能也是燕国的器物[4]。
2006-10-28 22:23
回复
219.149.79.*
2楼
除此之外,燕国还有一些负责管理手工业的官僚,其名称也见诸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下面略述一二:
工尹、陶尹 工尹、陶尹分别负责制造兵器、陶器等。工尹有左工尹、右工尹之分,燕国兵器铭文中有右工尹,多作“右攻(工)尹”字样(如《三代吉金文存》19.52.3和《小校经阁金文》10.53.2)。在河北易县燕下都,发现过带有“左陶尹”文字的陶片[5];而带有“右陶尹”的陶文,也多有著录②。看来,陶尹一如工尹,也有左右之分,当为正副官。
右御、右廪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这里的“右御”当与车马有关。在发现于河北兴隆的战国铁金属铸范上,多铸有“右廪”二字[6],当为燕国管理官营手工业的官员。
豕宰、宰夫、衡官、水官 豕宰、宰夫负责家畜、家禽的饲养、宰杀和烹制,衡官负责器物的测量,水官负责水上之事。这几个官名,并见于《符子》:“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囿(《太平御览》卷九○三作“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獖,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命衡官桥而量之,折桥,豕不量。又命水官舟而量之,其重千斤,其巨无用。燕相谓王曰:‘奚不享之?’王乃命宰夫膳之。”其中“宰夫”一职,见于《周礼·天官》,“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地位显赫,但此处的“宰夫”却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乃一介普通“膳人”耳,董说认为“自春秋以来皆然”[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膳夫”,《周礼·天官》中的“膳夫”仅“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实属平常;但在出土金文中(如大克鼎、大簋),其地位和职权却颇为煊赫。
2、爵秩
战国时代,三晋、齐、燕的爵秩等级分为卿和大夫两级。卿有上卿和亚卿之分,大夫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等。
上卿 能为上卿者,其人自然相当尊宠。《战国策·燕策一》载燕昭王谓苏代语:“吾请拜子为上卿。”荆轲曾经被太子丹尊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战国策·燕策三》,另见《史记·刺客列传》)。
亚卿 燕国亚卿的地位,略次于上卿。乐毅至燕后,“燕昭王以为亚卿”(《史记·乐毅列传》)。乐毅后来在《报燕王书》中也提到该事,“(先王)使臣为亚卿”(《战国策·燕策二》),鲍彪注释说:“亚,次也。”
大夫 根据《史记·燕召公世家》的记载,燕王喜时有“大夫将渠”,但不知他究竟为大夫的哪一级。《战国纵横家书》中也出现过燕国的“大夫”,“臣(按:即苏秦)有贵于齐,燕大夫将不信臣”,“臣(按:即苏秦)有(又)来,则大夫之谋齐者大解矣”[8]。以上两处的“大夫”,当为燕国大夫的总称。因材料欠缺,在燕国是否存在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至今尚难确定,但有五大夫。“五大夫”(大致与秦二十等爵第九级相同[9]),存在于楚、魏、赵等国。《三代吉金文存》20.57下有五大夫弩机,其目录释铭文第一字为“秦”,但从铭文的字体、格式看,此机属燕器无疑[10]。
3、俸禄 战国之时,各国基本上都采用了俸禄制度;至于俸禄计算的单位,各国有所不同,卫用“盆”、齐魏用“钟”、秦用“斗”,而燕国采用的是“石”。燕王哙“禅让”之后,“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効之子之”(《战国策·燕策一》)。“以石计禄”,恐乃燕之首创。元吴师道“补曰”引南宋吕祖谦《大事记》云:“以石计禄,始见于此。”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每石重一百二十斤。
(二)地方行政组织
战国之时的燕国,其地方行政组织一如他国,也实行郡县制。一般是在郡下设县,成为郡、县两级制。《战国策·秦策五》说“赵攻燕,得上谷(郡)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2006-10-28 22:23
回复
219.149.79.*
3楼
燕昭王时,燕国贤将秦开袭破东胡,北筑长城,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燕国此五郡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拒胡”——即防备东胡、巩固边防(《史记·匈奴列传》)。而在占领的他国领土上,燕国推行的也是郡县制。燕昭王时,乐毅伐齐,势如破竹,“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史记·乐毅列传》)。
郡的行政长官是“守”(有时也尊称为“太守”),都是由武官来充任的;县的行政长官是“令”,下设丞、尉等;在县之下,还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11]。据《战国策·赵策四》披露,赵人赵奢曾经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所谓“上谷守”,即上谷郡的郡守。由官印还可获知,燕国在地方设有“司徒”、“司马”、“司工”、“丞”等。属于司徒的,如“泃城都司徒”、“文安都司徒”、“夏屋司徒”、“平阴都司徒”、“方城都司徒”等;司马分为左司马和右司马,如“恭阴都左司马”、“庚都右司马”等;属于司工的,如“ 都司工”等;属于丞的,如“徒□都丞”等[12]。至于燕国的县及县以下的具体情况,因材料阙如,目前尚不清楚。
二、封君制度
封君制之出现在战国,显得似乎有些突兀而不协调。因为当时各诸侯大国已经比较普遍地建立了以郡统县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用以代替过去贵族按等级占有土地进行统治的制度;但又设置了封君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新的贵族特权。
见诸先秦史籍的燕国封君,封号有五个,人员为六人(存疑一个、一人)。他们是:
1、襄安君,应是燕国王族,可能就是燕昭王之弟[13],燕昭王时封君。燕昭王曾派他到齐国活动(《战国策·赵策四》、《战国纵横家书》之四《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战国纵横家书》第10页又说:“(张)隼之死也,王辱之。襄安君之不归哭也,王苦之。”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注释说:“归哭,回国奔丧。襄安君不归哭事未详。以文义推测,襄安君可能被齐国扣留,未能归国奔丧,应与齐杀张隼事同时或稍后。”[14]对于该事件,裘锡圭有新的看法:从上下文看,“襄安君之不归哭”似应是比不能奔丧更为严重的一件事;疑“哭”乃“丧”之形近误字(《说文》:“丧,亡也。从哭从亡会意,亡亦声。”);疑指襄安君死于齐而齐不归其丧③。查阅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襄安君之名此后便不见诸记载,恐即已殒命于齐国,所以裘锡圭之说成立的可能性极大。(隼,上加广头)
2、武安君,燕昭王时封君,受封者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乘轩里(今河南洛阳东)人,战国纵横家。苏秦早年游说秦昭王,建议“废文任武”,未被采用。后发愤读书,于燕昭王时入燕。公元前295年,燕昭王派苏秦为间谍入齐,以助齐攻宋为诱饵,借以削弱齐国。结果,苏秦骗取了齐国的信任,被齐湣王任以为相,苏秦同时又离间齐、赵的关系,使燕得以与秦、赵结盟。公元前284年,乐毅发动燕、赵、魏、韩、秦五国攻齐,齐几乎亡国。齐湣王发觉苏秦为燕反间,车裂苏秦于市(《战国策·燕策》、《战国纵横家书》、《史记·苏秦列传》)。燕昭王一世燕国的强盛,与苏秦有莫大关系,堪称燕国历史上的伟大功臣。
燕昭王封苏秦为武安君,后来赵、齐都封苏秦为武安君。“武安”是封号,并无封邑,意为“以武术安定天下”——因为苏秦宣扬用“义兵”平定天下[15]。嗣后,秦将白起、赵将李牧,都曾经拥有这个封号。
3、昌国君,燕昭王、燕惠王时封君,受封者乐毅、乐闲父子。乐毅,中山人,魏国名将乐羊后裔,擅长用兵。乐毅由赵经魏入燕,得到燕昭王重用。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军攻破齐国,下齐七十余城,名震天下。乐毅也因功封于齐郡昌国,是为昌国君,位列亚卿(《史记·乐毅列传》)。燕昭王死后,即位的燕惠王中齐反间计,使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出奔赵国。惠王后悔不已,又以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战国策·燕策二》、《史记·乐毅列传》)。由此可知,乐毅之受封为昌国君,主要是因其卓越的功绩;而其子乐闲之袭封昌国君,完全出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原因——燕惠王的错误及后悔。乐毅、乐闲父子两代之受封为昌国君,在燕国是绝无仅有的例子,既空前也绝后。
2006-10-28 22:23
回复
219.149.79.*
4楼
4、成安君,燕惠王时封君,受封者公孙操,国籍不详(属燕国人的可能性很大)。公元前272年,公孙操杀燕惠王,拥立武成王。此事《史记·燕召公世家》索隐作“按:《赵世家》‘(赵)惠文王二十八年④,燕相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而《赵世家》作“(赵惠文王)二十八年,……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一处作“将”,一处作“相”,稍微有些差异。陈平认为这两处都没错,因为“战国时军政合一之风还比较浓盛,往往将即是相,相即是将”,但又认为原文或作“将”,“而《战国策》等书别处云成安君为燕相。《索隐》用后世将相大有区别的观念衡量之,故以为传本《史记·赵世家》作‘将’者有误,因在抄录时随手而改之也”[16]。但我却认为,此处最大的可能性是(也应当是)作“相”,因为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正好作“相国”⑤;公孙操在燕惠王之世身为燕“相”,同时又受封为“成安君”,并且还掌握着军事大权(“将”),所以他才能轻而易举地弑燕惠王而立武成王。
5、高阳君,燕武成王时封君,受封者荣蚠,宋国人。高阳,故址在今河北高阳县东。燕武成王七年(公元前265年),荣蚠率兵攻赵,赵派田单还击,攻克燕之中人(今河北唐县南)等三城(《战国策·赵策四》,《史记》的《六国年表》、《燕召公世家》、《赵世家》)。
6、刚成君
除上述可以确定的五个外,还有一个只能存疑,他就是刚成君。刚成君,《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作“纲成君”,《水经·湿水注》作“罡成君”。受封者蔡泽,燕人。蔡泽曾经游说于赵、韩、魏等国,皆不得志,“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秦昭王拜之为客卿(《战国策·秦策三》)。公元前255年,蔡泽在秦游说范雎退位让贤,范雎因称病辞职,推荐蔡泽接替相位。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刚成君”(《战国策·秦策三》)。蔡泽后“居秦十[廿⑥]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战国策·秦策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又为秦使于燕。
但关于蔡泽的封邑“刚成”,却颇有疑问和争论。《水经·湿水注》说:“雁门于延水又迳罡城南(按:《史记》,蔡泽,燕人也,谢病归相,秦号罡成君。),疑即(蔡)泽所邑也。世名武罡城。”似乎蔡泽所受封的“刚成”一地,就在燕国境内。可清人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又对此表示质疑,“然是时秦地未至燕,《续志》谓(蔡)泽封东郡阳平县之冈成城也”。今人常征在未引《水经·湿水注》和《史记志疑》文的前提下,径直认为蔡泽之号纲成君并非如《范雎蔡泽列传》所云乃秦国所封,而是为燕国所封,因为纲成即冈城,在今张家口东南的宣化市附近,其地当时属燕国之上谷郡,“燕人封蔡泽于此,正表示尊其使命而取悦秦廷”[17]。看来,刚成为燕地、由燕人封蔡泽为纲成君的可能性偏大。
我想事情的真相应该是如此:蔡泽“居秦十[廿]余年”,前后侍奉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帝,业已取得秦的信任,所以派他“为秦使于燕”(《战国策·秦策三》);至于他“使于燕”的目的,可以根据《战国策》的前后文推测。《秦策三》在“(蔡泽)为秦使于燕”之后,接着就有一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这是在交代蔡泽为秦使于燕的“下文”;而蔡泽为秦使于燕的“上文”,《秦策五》有明确交代,“文信侯(即吕不韦)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也就是说,蔡泽此番至燕,乃为秦之外交活动而奔走,即联合燕国以夹击赵国;蔡泽的外交使命完成得相当出色,燕国答应结盟,并使“燕太子质于秦”以明“燕不欺秦也”,文信侯吕不韦对此也相当满意。另外,蔡泽可能还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燕国封他于刚成而为刚成君。即他最初是“为秦使于燕”,肩负的是“出使”燕国的使命;最终却是“事燕三年”,获得的是在燕国“任事”三年的结果。但为了审慎起见,我还是将其列入“存疑”一类。
2006-10-28 22:23
回复
219.149.79.*
5楼
由以上数例可以看出,燕国的封君制有几个特点:
(一)就受封人员的国籍构成而言,主要为本国的王室宗族和异国的外来人员(可以称之为“客卿”),其中又以第二类居多。
(二)就受封的原因而言,本国的王室宗族之受封主要出于血缘荫庇,而异国的外来人员之受封主要出于功勋卓著。
(三)就是否可以世袭而言,以不可世袭者居多。当时封君的封邑,虽然说按传统习惯是可以世袭的,但真正世袭的为数甚少(三晋、齐、秦亦然[18])。封君之世袭,在燕国仅见昌国君一例子,而乐闲之世袭乐毅为昌国君,确实又出于非常特殊的原因。
(四)就封号的获得而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封邑之名为封号,如昌国君、高阳君;另一种是以功德为封号,如襄安君、武安君、成安君。
注释:
① 此处所用的“中央”一词,是与“地方”一词相对应的,并且其范围仅局限于“燕国”境内;切不可与周王朝“中央政府”之“中央”相混淆。
② 李学勤在《战国题铭概述》(刊《文物》1959年第7期)中举有燕国“左陶尹”和“右陶尹”陶文各四例。
③ 裘锡圭:《读〈战国纵横家书释文注释〉札记》,原载《文史》第36辑,后收入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2页。
④ 《史记》《燕召公世家》索隐和《赵世家》所记年代有误,当为“(赵)惠文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按《六国年表》所记,赵惠文王二十七年当燕惠王七年,而《燕召公世家》说“燕惠王七年卒,……燕武成王立”。
⑤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第81页。按:《燕史纪事编年会按》下册第263—270页没有引述《战国纵横家书》“侯(何)不使人谓燕相国”诸语,而在第272页引述该语时,又没在“按语”或“注释”中加以辨析,陈平竟然放过了如此重要的一条材料,殊为可惜。
⑥ 梁玉绳说“十”必“廿”之误(《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1页),其说可从。
参考文献:
[1][8][13][1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81,10、31,12注释⑨,14注释24.
[2]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燕下都23号遗址出土一批铜戈[J].文物.1982(8).
[3] 黄盛璋.盱眙新出土铜器、金器及相关问题考辨[J].考古.1984(10).
[4] 蔡运章.太子鼎铭考略[J].文物.2001(6).
[5]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J].考古.1962(1);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J].考古学报.1965(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62.
[6] 郑绍宗.热河兴隆发现的战国生产工具铸范[J].考古通讯.1956(1).
[7] 董说.七国考[M].北京:中华书局,1956.81.
[9][11][15][18] 杨宽.战国史(增订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53,228—231,385,263.
[10] 裘锡圭.战国时代社会性质试探[A].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419及429注22.
[12]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581—583.
[16] 陈平.燕史纪事编会按(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67.
[17] 常征.古燕国史探微[M].聊城地区新闻出版局,1992.398.
附记:这是笔者所撰《燕国史稿》(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27.5万字)第九章《政治制度》的部分内容。
本文是宜宾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燕国历史文化研究”(川教科SB04-014)阶段成果之一。
[本文原载《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6—9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8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