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仁宗的仁到底是什么样的,看着这些故事就知道了

众妙之门 2023-07-05 02:44:01

宋仁宗的仁到底是什么样的,看着这些故事就知道了

还不知道:宋仁宗的仁到底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宋仁宗是我国宋朝第四位皇帝,论能力,他不如宋太祖赵匡胤雄才大略,论学问,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艺,但论生前死后的名声,他却是宋朝18位皇帝中最好的,仁宗在位42年里,执政宽简,为人温良,他把一个“仁”字,贯穿于治国的全过程。

宋仁宗对侍奉他的人很仁慈,在一个暮春时节,仁宗在御花园散步,走了一段时间,身边的人发现仁宗频频回头探望,却又什么也不说,不知道什么意思。等回到宫里,他急匆匆地对宫女说:“好渴,快帮我端水来喝。”

宫女奇怪地问:“陛下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这么久呢?”仁宗边喝边回答说:“我回头找了多次,没见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因为我要一问,侍吏必然受到责罚,故忍渴而归。”

还有一次,仁宗用餐,他正吃着饭,突然咬到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巨痛,他赶紧吐了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不要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对待下人的过失,宋仁宗首先考虑到的不是自己作为皇帝的不适和难受,而是担心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有多仁慈。

宋仁宗一朝,没有“文字狱”,相反,他还非常痛恨“深文周纳”,即罗织材料,陷人罪行的行为。宋代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仁宗圣性仁恕,尤恶深文,狱官有失人入罪者,终身不复进用。”

当时,有一个举子给成都知府献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意思是只要把守住剑门关,在用火烧掉入川必经的栈道,西川(即四川)就能割据一方,鼓动成都知府与宋朝分庭抗礼。

这无疑是一首反诗,吓得成都知府赶紧把举子捆绑送至京城,上表请求仁宗治该举子罪。仁宗了解后,反而哈哈一笑:“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不足以治罪,可安排他去偏远小郡,出任司户参军一职。”写反诗都没获罪,皇帝反而安排了他的官职,由此可见当时言论的宽松和自由。

宋仁宗对大臣也很包容。宋仁宗当时宠幸张美人,张美人的伯父叫张尧佐,进士出身,在地方上任过推官、知州,在朝中出任过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张美人想光大自己的家族,就多次吹“枕边风”,希望仁宗提拔自己的伯父出任宣徽使。

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宋仁宗把提拔张尧佐为宣徽使的方案提出来,谁料,谏官包拯当即表示反对,使仁宗的提议未获通过,而且包拯说话时,由于情绪激动,唾沫星子还溅了仁宗一脸,弄的他很没面子。

后来,张美人问及伯父出任宣徽使一事怎么样了,仁宗没好气地说:“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宋仁宗继位之初,因为年少,便由皇太后刘氏“垂帘听政”。当时,太常博士程琳为了巴结刘太后,竟向她献《武后临朝图》,暗示她效仿唐朝武则天,废除少年天子,取而代之。刘太后认为这不合常理,有负祖宗,严词拒绝。

宋仁宗亲政后,有人以此为由弹劾程琳,宋仁宗不念旧恶,一笑置之,还说程琳不过是向太后表达忠心罢了。不仅如此,仁宗还认为程琳“有才气,能断大事”,之后还连连提拔重用为三司使、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使程琳显赫一时。

在古代封建君主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一个念头就可以杀人无数,甚至做出株连九族等暴行,历史上有太多残酷而无情的暴君。宋仁宗却是这种制度下的特例,他一贯地施以仁政,《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宋仁宗在位42年,54岁驾崩,据《宋史》记载,当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而当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本文参考文献:《帝国的脸谱-北宋官场众生相》

宋仁宗的仁,究竟是大国领袖还是动乱罪魁祸首?

我个人是认为他是大国领袖,起码是个守成之君,而不是什么动乱的罪魁祸首。要说动乱的罪魁祸首难道不应该是宋哲宗时期的新旧党派争斗,而后他的弟弟宋徽宗的昏庸无能、享乐、不思朝政吗,和人家宋仁宗有什么关系。就算是一定要牵扯一个无辜的人,也应该扯宋神宗赵顼时期的?熙宁变法?,而不是赖在宋神宗爷爷辈的宋仁宗身上。

宋仁宗是个好皇帝,他不仅虚心纳谏,而且还慧眼识珠,任用了很多能臣,比如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等人,还有例如包拯之类的贤臣。虽说最开始的时候,是他的养母垂帘听政、把持朝政,但是后期由宋仁宗自己开始治理国家的时候,社会非常安定和平,边境也很和平,没什么战乱,甚至敌国的君主都仰慕宋仁宗。

宋仁宗无子,过继了宋真宗赵恒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赵曙为嗣。赵曙继位后,继续任用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而到了宋神宗时期,就开始有新旧党争了。当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也就是?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确实是非常有成效的,而宋神宗也是一个非常有魄力和手段的人。所以宋神宗还在的时候,虽然在新旧二党之间飘摇,但是还是坚定不移地支持新政,直到宋神宗死亡宋哲宗上位,一切都变了。

宋神宗死的时候,宋哲宗还小,当时他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因为王安石的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层的利益,所以高太后一直都不喜欢新党。于是在她垂帘听政期间,她启用司马光等旧党,大力打压新党,而旧党一得势,甚至会捏造罪责来陷害新党。而后,高太后死后,宋哲宗重新上位,又打压旧党,启用新党。旧党新党的争斗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宋朝的根基动摇,而后,宋哲宗死了,他的弟弟宋徽宗上位,宋徽宗不闻朝政,只顾贪图享乐,所以最终北宋才会灭亡。

宋仁宗究竟是平庸还是仁君?如何评价宋仁宗?

对于同样的一个人的评价,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人有不同的感受的,因此会造成评价不一。而对于历史上以仁出名的宋仁宗赵祯,虽然说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仁君,但也有很多人觉得,宋仁宗的一生其实是相当平庸的,因为他在位期间其实并没有做出能够让社会更加进步的事情,换句话说,他在位和他不在位,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会有人觉得他是一个很平庸的皇帝。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评价宋仁宗呢?

1.宋仁宗究竟是平庸还是仁君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享国42年。他在位期间虽也有与西夏的征战,与辽国增币求和等纷争,但总体属于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有盛世景象,史称仁宗盛治。

对于宋仁宗,历代的评价褒贬不一。褒奖他的人说:“宋之英主,无出仁宗。”并将它与汉文景两位皇帝相比;而贬低他的人说:“仁宗之弊,患在废弛。”说他的“仁”是妇人之仁,非明君之仁。而乾隆皇帝则将它与李世民、康熙皇帝并列,成为其最敬重的三位帝王之一。

那么宋仁宗到底是明君中明君,还是平庸甚至昏悖的皇帝呢?有事儿说事儿,不扣帽子。先上四句顺口溜:狸猫太子何曾换,庆历新政不终全;克己纳谏尚勤俭,仁宗仁名天下传。这四句概括了宋仁宗一生的几个重点。

狸猫太子何曾换: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脍炙人口。说宋真宗晚年两位妃子同时怀孕,刘氏自己的孩子夭折,为了争夺后位,她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把李氏的儿子换了过来。于是刘氏成皇后,李氏入冷宫。后来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又在包拯的帮助下得知真相,与李氏母子相认。

这个故事应该是出自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也亏的想象力丰富,能想出剥了皮的狸猫这么个道具。不过事实也有相同,李氏原是刘氏侍女,后被宠幸也封为嫔妃。生了儿子后刘氏要抚养,她也不敢不给。仁宗继位后才知生母是李氏,那时候李氏已亡故。仁宗听说李氏被迫害致死,于是开棺验尸,结果发现是盛装入殓,这才依旧孝敬“养母”。

庆历新政不终全:仁宗时候,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官员、军队冗员极多,与名目繁多的冗费合成“三冗”。宋仁宗用范仲淹等为相,负责变法,史称庆历新政。只不过这个新政忙了一年多就失败了,而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先后被排挤离朝。只是庆历新政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基础。

克己纳谏尚勤俭:宋仁宗克己纳谏的故事非常多。比如吃饭吃到沙子,却不肯说,害怕下面人因此获罪;比如看到随从没准备水壶,就忍着口渴不说,害怕他们为此获罪。纳谏的故事也多,比如朝臣建议裁减宫人,身边的太监不屑,他直接就把这些太监裁撤了;又比如有人为他进献美女,朝臣建议他远离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将这些美女送走;最出名的是他原本想为宠妃的娘家人升官,包拯力谏不允,唾沫星子都飞到他脸上了,他擦擦脸,无可奈何作罢。

仁宗仁名天下传:乾隆将他与康熙皇帝、唐太宗并列,史书称其为帝王中第一“仁君”。据说他死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即便是乞丐和儿童都到皇宫前烧纸大哭;洛阳市民整日烧纸钱,烟尘飘满洛阳上空遮天蔽日;就是山里的妇孺都戴孝痛哭。消息传到辽邦,辽主大悲:42年不见刀兵。并为仁宗在辽国建立衣冠冢。

这些也许有夸张成分,但史书从不为其他帝王做这样的描绘,由此看仁宗之“仁”必是出类拔萃的。

宋仁宗没有开疆破土决战于两军阵前的勇略,也没用厉兵秣马收复燕云的雄心。而且也可能有些柔弱,不够决断。但作为守成之主,他能够克己、勤俭、纳谏,所用之人也以中上水平居多,作为一个致力于百姓安居乐业的皇帝,仁宗称“仁”,当之无愧。

如果不求全责备,宋仁宗在历史中的印象是有文化、有修养、有道德;略优柔、略恭谦、不果敢;总体来说,他是一位好人。

2.如何评价宋仁宗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是宋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在位41年。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乾隆皇帝,也说:“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值得称道的君主。

首先是经济发展,北宋时期实行的是“藏富于州县,培护本根”的政策。宋仁宗统治过于宽仁,造成许多地方上供朝廷的钱财、粮食等物亏欠太多,这是当时的弊病。所以后来进行改革,按照原则考核地方官员,宋仁宗时期庞大的国家财富来自于商税,而仁宗庆历时,商税增加竟猛增到两千二百多万贯。可见仁宗统治期间商业的巨大发展与繁荣程度。正是在仁宗以后,宋朝已经摆脱农业社会进入商业社会。所以美国学者们费正清、赖肖尔、克瑞格在《东亚:传统与变迁》中感慨:“事实上从宋朝开始,农业的经济价值已日益变得无足轻重。”

其次是接受官员谏言。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还有一次,谏官王素劝谏仁宗不要亲近女色,怕陛下为女色所惑,宋仁宗命令太监,给这些被送进宫的女子每人三百贯,然后马上送她们离宫。

第三个文化上,宋仁宗是一位明理的人,他大肆的主张学习读书,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此,宋朝也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学题材宋词,宋词的出现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苏轼、苏辙考中进士以后,宋仁宗看了他们的文章后,赞叹不已,称为子孙物色到了两个宰相之才。而北宋时期,诗坛、词坛、文坛最辉煌灿烂的时刻,基本都是在他在位时期。这一切,肯定与仁宗皇帝的仁慈、宽厚密切相关。

在位期间,百姓们不仅安居乐业,还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他做了皇帝,真的是天下百姓的福气。但是是人总会去世,总有分离的难么一天。他去世的时候,全国的百姓,对此感到非常伤心,自发祭拜。《东坡诗话》这样形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这代表了几百年来“仁宗盛治”在民间世人眼中的地位。

3.宋仁宗有多宽容

赵祯对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祯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赵祯对读书人也比较宽容。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赵祯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尽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别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赵祯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据说,诗人柳永因词作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得罪了赵祯,在科举中被划掉,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但实际上,柳永是宋真宗一代的人,到赵祯登基时,他已经三度落榜。景祐元年(1034年),赵祯亲政,出于对老年考生的同情,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才得以入仕。也因此,柳永非常爱戴赵祯,作“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来歌颂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8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