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鲁真公执政期间的鲁国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能让国人非常认同

以史为鉴 2023-07-05 02:17:38

鲁真公执政期间的鲁国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能让国人非常认同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鲁献公鲁真公时代的鲁国为什么能让国人非常认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国到第六任君主鲁厉公的时候,关于鲁国国君的记载就越来越少。这当然可能是因为后来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所致,也不仅是鲁国的国君历史记载稀缺,其他诸侯列国的记载也是残缺不全。

在整个诸侯列国建国的近百年间,有很多国家在改革旧有制度体系上都存在着长时间的过渡,就比如周人所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便是在周人直系的封国鲁国,也没有严格的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在宋国、齐国、晋国等国都存在着兄终弟及的模式,只是宋鲁等国的兄终弟及很多时候是和平过渡,而齐晋等国的兄终弟及则存在着很多内部动乱。鲁国的兄终弟及是否真的就是和平过渡,或许本身还是存在疑问的。

鲁炀公承继了兄长鲁考公的位置,鲁魏公承继了兄长鲁幽公的位置,而鲁献公则承继了兄长鲁厉公的位置,鲁武公承继了兄长鲁真公的位置,这即是在鲁国的前面十代君主中,至少就已经出现了四次兄终弟及。

这种情况绝不寻常,本来可能就反映出在整个周人建制的过程中,周人嫡系子孙的权力分割也许并不够均衡,便是导致出现很多次兄终弟及的情况。而我们今天要说到的鲁献公、鲁真公,两位鲁国国君的执政时间都相对很长,《史记》里记载:“厉公三十七年卒,鲁人立其弟具,是为献公。献公三十二年卒,子真公濞立……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为武公”。

我们对一代国君的评价,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往往只能通过其后世所命名的谥号加以分析。在没有任何考古发掘的证据出土之时,这种办法似乎也便是唯一最为可信的。而鲁献公的“献”和鲁真公的“真”,在谥法中都属上谥之法。

这就是说鲁国的后世子孙对两代国君是基本认可的。两代国君的执政期间,据说恰好处于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的时代,其中周厉王大约占了过半时间,史书中有“真公十四年,周厉王无道,出奔彘,共和行政。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周夷王时代周天子烹杀齐国国君,以此震慑不朝的诸侯。周厉王发动变革,则更是引发贵族和国人的动乱。至于周宣王更是大力对外发动战争,这即可见鲁献公、鲁真公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即为恶劣。

回头我们再来看谥法,谥法中对“献”的解释是“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对“真”的解释是“肇敏行成曰真,不隐无藏曰真”。春秋战国时代取谥号为“献”的国君,至少就有秦献公、晋献公、齐献公,都还算有所作为的国君。但“真”就比较奇怪了,史书中要找到跟鲁真公同样谥法的国君似乎屈指可数。

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说法,鲁献公大约处于周夷王和周厉王的交叉时期,这个时期“荒服不朝”,周天子与诸侯们矛盾日趋凸显,而鲁献公和鲁真公作为天子至亲家族,是“知质有圣”,是“有所通而无蔽”,是“不隐无藏”。谥法脱胎于儒学,如果能称呼为“圣”,则可能说明鲁献公和周真公对周天子还是极度尊崇的,而“通而无蔽”和“肇敏行成”,则又可能说明鲁献公和真公不是死板的去执行周天子的号令,而多半还能结合鲁国国情在贯彻落实天子的政策。

应该说,鲁国这两代国君期间,尽管外围的诸侯列国正在发生剧变,而鲁国依然坚持着周天子的礼乐制度和体系,在用周人的思维管理国家,鲁国处于不温不火和与世无争的状态。

【老秦人的故事】90、阳虎乱鲁

从定公五年,吴国从楚国撤兵到哀公元年,吴越争霸。其中这十年的时间,值得我们反过去回看一番。

这十年,春秋主基调还是公室衰微,而卿族做大。其中鲁国还让阳虎执政三年。

阳虎实际上非常有名,在《论语》中还有《阳货篇》。这一篇的开头写道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503年。

阳虎要见孔子,孔子不见。于是他就把熟猪送给孔子。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孔子没有办法只能去拜见阳虎。

在路上,阳虎就遇到了孔子,据说阳虎和孔子长得很像。

阳虎就问孔子说:你说一个人怀着宝物,而不去效力国家,这个人可以说是仁者吗?

孔子说:不能。

阳虎又问说:你说,有一个人喜好政治,但是屡次失去机会,能说是智者吗?

孔子说:不是。

阳虎说:对嘛。你啊要明白,日月如同流水一样逝去,时不我待,要好好把握时机。

孔子说:好吧,我愿意做官。

所以阳虎这个人,知人善任,而且很有政治智慧。不像是一个奸臣。

那么谈及鲁国的朝政,就要从鲁昭公逃亡海外说起。

鲁昭公逃亡海外,季孙意如始终没有想要把他迎回国内,于是鲁昭公就死于海外。鲁昭公死后,其弟公子宋即位,就是鲁定公。

公元前505年,

六月丙申,季孙意如卒。

季孙意如死了。季孙意如一死,这情况就发生变化了。

季孙意如有一个家臣,就是阳虎。

阳虎准备用玙璠来随葬。这个玙璠其实就是美玉。鲁昭公流亡海外,其国政就由季孙意如代理,所以君侯所佩戴的美玉,季孙意如也佩戴了。

而阳虎就希望让这块玉与之陪葬。

但是,仲梁怀不允许。为什么呢?

曰:改步改玉

因为,春秋是严格的等级制社会,不同的等级佩戴不同的玉。现在鲁定公即位,鲁国有国君了,季孙意如就应该还政于定公。那么原来君王的待遇就没有了。

现在以臣子的身份,拥有君王的美玉,这当然是不合适的。

至于为什么说,改步?原因在于,

君与尸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礼记·玉藻 》)

大白话说,就是不同等级,走路的步伐速度、长短都是有规定的。

阳虎说不过他,此事只好作罢。

但是阳虎对此是有怨气的,于是他就想要赶走仲梁怀。

于是阳虎就找到了费邑的长官,公山不狃。费邑本来就是季孙氏的私人封地。

表示,要行使赶走仲梁怀的计划。

公山不狃摇摇头说:不成不成,他也是为了国君,这有什么可怨恨的?

话说回来,季孙意如死后,季孙斯继承家业,为季孙氏的族长。

季孙斯要去巡查东野,来到费地。那么公山不狃作为费地长官,就要安排接待工作。

公山不狃来到郊外慰劳季孙斯一行人,季孙斯对他表示尊重。

但是仲梁怀对他爱答不理,表示出不尊重的样子。

于是公山不狃就对仲梁怀心有怨恨,主动就找到阳虎。

对阳虎说:以前你说要赶走仲梁怀,这话还算数吗?

于是两人共谋,同年,

乙亥,阳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怀。冬十月丁亥,杀公何藐。己丑,盟桓子于稷门之内。庚寅,大诅,逐公父歜及秦遄,皆奔齐。

于是驱逐仲梁怀,把季孙斯和公父文伯囚禁起来。杀了公何藐。

和季孙斯进行盟誓,驱逐了公父文伯和秦遄。

虽然《左传》没有政变的具体细节,但是看看这雷厉的手段,阳虎必定谋划已久。

那么鲁国的国政就从季孙氏下移到了他的家臣,阳虎手中。

第二年,公元前504年,鲁国攻打郑国。

去的时候,途经卫国,而不向卫国借道。回来的时候,阳虎命令季孙斯和仲孙何忌直接从卫国的国都帝丘的南门进入,从东门出来。

然后把军队驻扎在豚泽。

这样一来,卫灵公震怒,派弥子瑕驱赶这支军队。

卫国老臣公孙文子听说这件事情以后,亲自来找卫灵公。

对卫灵公说:当年鲁昭公流亡海外,我们卫国对他非常礼遇。现在如果轻易攻打鲁国,这就掩盖了过去的恩德,此事万万不可。

卫灵公说:那太憋屈了。

公孙文子说:上天要让阳虎增加罪过而灭亡他,君王何不姑且看之。

卫灵公于是就停止出兵。

同年,季孙斯来到晋国,献给郑国的俘虏。因为上次攻打郑国,就是响应了晋国的号召。

结果阳虎强迫三桓之一的仲孙何忌去晋国,给晋国的夫人送礼。

仲孙何忌心想,我好歹也是三桓之一,竟然被你这个家臣呼来喝去。

于是就心有不甘来到晋国。

孟孙来到晋国,对士鞅说:如果阳虎未来不能在鲁国待下去,来到晋国的话,晋国不如给他一个中军司马的职位。

士鞅说:这个官位任命,不是由我就可以决定的。是寡君才能决定此事。

孟孙退下去以后,士鞅对赵鞅说道:看来鲁国人很讨厌阳虎,总有一天,他会被赶出鲁国,所以他先实现安排,才竭力为他请求。

阳虎在鲁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大到什么地步?同年,阳虎跟定公、三桓在周社盟誓。又很国人在亳社盟誓。这个亳社就是殷社,因为商朝的都城为亳,因而得名。而鲁国有商朝遗族,所以立亳社来盟誓。

这样一来,上上下下都几乎要听命于他。

第二年,公元前503年,齐国把郓城、阳关二地归还给鲁国。阳虎强占此二地,作为自己的私人封地,在那里处理政事。

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这样一来,阳虎彻底掌握了朝政。

我们先暂且不提阳虎之后的举动,在这段时间内,有一个人很引人注目。这就是当年的王子朝。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叛乱被平定。

王子朝携带着大量的文献,逃亡楚国。

随着吴国攻占楚国,楚国自己都岌岌可危的情况下。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出一支暗杀小组,杀死王子朝。

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

那么王子朝都已经逃亡到楚国了,周王室何必赶尽杀绝呢?

原因在于,王子朝逃亡海外,但是时刻不忘记复仇。

在王子朝死后,公元前504年,

周儋翩率王子朝之徒,因郑人将以作乱于周。郑于是乎伐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六月,晋阎没戍周,且城胥靡。

周朝大夫儋翩率领王子朝的党羽,依靠郑国人,在成周发动叛乱。郑国进攻,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晋国派阎没戍守成周,然后在胥靡筑城。

所以鲁国才会响应晋国的号召攻打郑国。

这次叛乱声势极大,连周敬王都逃出成周,住在姑莸。

公元前503年,王室的单武公、刘桓公打败支持王子朝的尹氏。

这一年,冬天单武公、刘桓公重新迎接周敬王。

周敬王在晋国的护送下,回到王都。

这样,席卷多年的王子朝叛乱事件才彻底平定。

随着王子朝叛乱被平定,晋国作为霸主,就要收拾郑国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郑献公决定找个靠山。

找谁呢?春秋国家时期强大的国家无非是晋楚秦齐,楚国因为被吴国攻打,自身难保。所以郑献公就把目光投向了齐国。

他就对齐景公表示会盟的想法。

于是,公元前503年,齐景公和郑献公在咸地会盟,

秋,齐侯,郑伯,盟于咸

齐国和郑国有意把卫国也拉进这个会盟。

而卫国也有意加入会盟,原因在于

其一、晋国实力下降,并且对待盟友的态度非常不好

其二、去年鲁国不行借道之礼肆意进入卫国,让卫灵公非常不满

可以说,郑国、卫国对于晋国的怨气是由来已久。当年子产执政的时候,就已级数次试探晋国的底线。后来子大叔去晋国吊丧,也有点敷衍。

而由于柏举之战,楚国大败,整个国际形势经历了大洗牌,所以郑国公然开始反抗晋国。

这是国家层面,还有一个层面是私人层面。

郑国的执政从子产到子大叔,在公元前507年,也就是这次会盟的四年前,子大叔去世。

子大叔去世以后,由驷歂继承。

驷歂本人就对晋国有着仇怨,因为当年他父亲驷乞成为驷氏宗族,还曾经因为晋国干涉,导致不小的风波。

因此,驷歂对于晋国的态度就不亲近。

之所以,诸侯一下子都背叛晋国,有个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柏举之战,楚国战败。

那么楚国战败,跟诸侯背叛晋国有什么关系?

那当然有关系了,因为晋楚都是大国,依附晋国的原因,就是楚国来打自己的时候,晋国能够出兵干涉。

现在楚国自己都自身难保,况且晋国实力也在迅速下滑,诸侯已经没有理由再依附你了。

因此,晋楚争霸的历史,也从春秋谢幕了。

大致时间非常清楚,就是成也召陵,败也召陵。

所谓成也召陵,指的是齐桓公的霸业辉煌,其实也预示着春秋争霸的模式,就是大哥和小弟的模式。

但是,第二次召陵之会,也就是公元前506年,由士鞅领头的会盟,宣告了这种模式的灭亡。

诸侯跟晋国离心离德,是有三个时间结点,

1、弭兵之盟,战争压力迅速减少,晋国内部内斗不断,导致晋国国力下降。诸侯开始挑战晋国霸主地位

2、弭兵之盟到柏举之战这段时间,楚国国力下降,开始只是趋向于保守、防守路线,对于中原诸侯威慑力大为减少

3、柏举之战后,楚国自身都被吴国打败,诸侯开始公开反叛

话说回来,卫灵公很想跟齐国会盟,但是群臣一致反对。

因此,卫灵公只能派出一个大臣,北宫结,到齐国去。

但是私底下和齐景公说:你把北宫结抓起来,然后派兵攻打我国。给我国施压。

于是齐景公和卫灵公心有灵犀一点通,马上出兵。

卫国群臣只能答应和齐国会盟,

乃盟于琐

因此齐国、卫国、郑国三国结为同盟。

并且在结盟后当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于是阳虎率领军队出兵,但是因为他只是家臣身份。所以战场的公开身份,只是为季孙斯驾车。

阳虎御季桓子,公敛处父御孟懿子

鲁国一出兵,齐国这里就已经得到消息。

齐国知道以后,装成不知道,然后意图引诱鲁军进入预先设置好的包围圈。

公敛处父和苫夷看到齐国军容不整,兵器武器乱七八糟。于是他们设想齐国必有埋伏。

于是都警告阳虎,说:如果你不善加谋划,让季孙和孟孙陷入危难,下一个死的就是你。

阳虎害怕,就撤军,反而没有受到损失。

但是事情不能就这么算了,于是第二年,公元前502年,鲁国出兵攻打齐国。

鲁军包围齐国的阳州,

士兵互相说:据说我国勇士颜高的弓要一百八十斤的力量才能拉满,你们说我们谁能有这么大力气。

士兵正在吵吵嚷嚷的时候,阳州城门大开,阳州人出战。

颜高抢过别人的弓,正要射箭的时候。

齐国一员武将籍丘子锄拿起武器就攻击颜高,颜高防守不及,和另一个人打落在地。

颜高拿起弓,在地上仰卧着射向籍丘子锄,把籍丘子锄射死。

颜高的弟弟颜息,此时也弯弓搭箭,本来他想射敌人的眼睛,结果只是射到敌军的眉毛。

但是一两个猛士,不能决定整场战役的胜利。

等到齐国缓过神来,鲁国就节节败退,这场战役就失败了。

鲁国的一员武将,叫做冉猛,假装脚伤,逃得最快。

同年,阳虎又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攻打廪丘。

廪丘守将派人焚烧鲁国的战车,鲁国人急忙灭火。把火灭了,鲁国人一鼓作气就攻入了廪丘的外城。

外城失守,内城不保。

于是该城的守军索性和鲁国决一死战。

于是守将一出兵,原来还一鼓作气的鲁军,跑得比兔子都快。

阳虎在战场就骂:不争气的家伙,要是冉猛在这里,一定能打败他们。

冉猛在前面逃跑的时候,听到这句话。他也是个血性男儿,此时就激发了他的一身血气,就回来攻打齐国。

结果发现后面的援军根本没有上来,于是他一想,我还是“装死”吧。

自己就假装从战车中掉下了。

阳虎看到以后说:真是虚情假意。

伪颠,虎曰,尽客气也。

结果阳虎两次攻打齐国,没有一次胜利。

于是在这次战役以后不久,齐国人发兵攻打鲁国。此时,一向不出声的晋国发兵援助。

鲁国人看到晋国出兵非常重视,鲁定公专门去会见晋国军队。

当时有执羔的礼节,就是诸侯和卿大夫见面,要抱着羔羊。

但是晋国人只让中军将的士鞅抱着羊羔,赵鞅和荀寅抱着雁。

鲁国人看到晋国人这么干,也有有样学样,以后会见,也是最尊贵的人执羔。

晋国人远道而来,也是希望拆散三国会盟。

于是晋国就给卫国发出消息,希望和卫国重新结盟。

卫灵公一看晋国大军都来了,马上答应愿意和晋国结盟。

赵鞅说:现在要和卫国结盟,你们谁愿意去。

下面两个大夫涉佗、成何愿意前去。

可以说,这是极为不合礼仪,还略带着羞辱人的架势。卫灵公再弱,他也是国君。

拿两个大夫就对付过去,这当然有点羞辱卫国的样子。

会盟当天,卫灵公心想我要在会盟中挣回面子。

卫灵公自己操刀,要求晋国大夫执牛耳。

什么意思呢?按照会盟规矩,操刀者为主盟者,执牛耳是次盟者。

卫灵公让晋国大夫执牛耳,明显就是占晋国人便宜。

涉陀当时就发火了,说:你卫国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你的国家不过就是晋国温地、原地一样,你还真以为是诸侯啊。

于是推开卫灵公的手,搞得歃血之盟,其中的血流了一地。

卫灵公也大怒,拂袖而去。

卫国大夫王孙贾说:结盟是为了两国和好,我们国君屈尊才来和你们大夫会盟,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实难接受。

也拂袖而去。

离开会盟地点,卫灵公就和大臣们摊牌了,添油加醋和大臣说了会盟的事情。

大臣们也非常愤怒。

卫灵公一边哭一边说:寡人实在没有脸面做卫国国君,不保祖宗江山社稷啊,你们还是另寻新君吧。

大臣们就安慰卫灵公说:这是卫国的祸害,怎么怪到国君头上呢?

卫灵公说:还有让人难以忍受的事情呢。他们说,要用寡人的儿子和大夫的儿子作为人质。

大夫们说;要是有利于国家,也未尝不可啊。

卫灵公心想,你们是真傻还是装傻,怎么一点脾气都没有。

卫灵公的目的很明确,过去我们不是加入齐国会盟了,现在既然和晋国人闹成这样,莫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背叛晋国完了。

卫灵公没辙了,于是召见王孙贾。

对王孙贾说:当时会盟的场景,你也看到了。寡人想要背弃晋国,你看如何?

王孙贾说:但是大夫们的意见,您也看见了。他们不同意啊。

卫灵公说:那你有没有好办法,让他们同意啊。

王孙贾说:主意嘛,也不是没有。我们让工匠和商人去晋国当人质。工商业者当然不愿意了,此时我们再谋划下一步。

于是,卫国下令,要求工匠和商人前去晋国做人质。

到了当天,工匠和商人一个个愁容满面。

此时王孙贾振臂一呼说:你们愿意去晋国吗?

大家都说:不愿意

王孙贾说:那我们背弃晋国,就会被晋国攻打,你们说如何啊。

大家都说:即使被晋国攻打,我们还有能力作战,大不了和他们拼了。

王孙贾说:好,即使我们背叛晋国,遭受困难后再送人质也不晚。

这样一来,大夫也不好说什么。

卫国就背弃了晋国会盟。

此时晋国摧毁三国会盟的目的没有达到,于是又发消息给卫国,表示再次会盟。

被卫国严正拒绝。

晋国看到卫国的拒绝,于是这一年秋天,鲁国和晋国会盟,攻打郑国,包围虫牢。

鲁国在晋国的命令下,攻打卫国。

由卫国的背叛开始,一个反对晋国的联盟逐步形成。

上面我们说道,卫国公开和晋国唱反调,于是晋国命令鲁国攻打卫国。

于是阳虎决定发动对卫战争,但是前两次对于齐国的战争都已失败而告终,所以三桓对阳虎很不满。

阳虎就决定,莫不如把三桓干掉,由自己的派系的人取代三桓。

于是公元前502年,阳虎联合季寤,公鉏极、公山不狃、叔孙辄、叔孙志决定发动政变。

这一年冬季,鲁国举行祭祀活动。阳虎借口祭祀,要求季孙斯来饮宴。

他就准备在宴会上杀掉季孙斯。

阳虎计划制定很周密,他害怕季孙斯逃跑,特意命令战车部队在宴会那天前来。

此时孟孙氏(仲孙何忌)发现国内战车部队调动频繁。知道其中必然有变,于是和公敛处父暗中部署自己这方的武装力量。

而季孙斯虽然年轻,但是对此也有怀疑。

在饮宴那天,林楚为季孙驾车。

快要到目的地的时候,季孙对林楚说:你的先祖都是忠良之辈,你怎么能背弃祖宗的英明呢?

林楚说:此事我又能如何,先祖鲁国大权皆归阳虎,违背他,就是找死。死了对于主人有什么好处呢?

季孙斯说:现在还不晚,你能把我送到孟孙那里吗?

林楚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害怕主人到了孟孙那里,也没有什么用。

季孙斯说:此事无需担心,你就把我送到那里就行了。

正巧此事孟孙氏正在挑选三百个奴隶正要造房子。

于是林楚突然驾车就在街上飞奔起来,阳虎的弟弟阳越本来在后面,看到前面骚乱,就用弓箭来射击林楚。没有射中,车直冲入孟孙氏的家中。

很快,孟孙氏家门紧闭,而阳越赶到的时候,在大门中射来一支暗箭,正中其咽喉,当场死亡。

阳虎看到季孙竟然逃跑,气急败坏的他挟持着鲁定公和叔孙州仇(叔孙氏的族长)。

然后以此率兵攻打孟孙氏。

公敛处父率领孟孙氏的士兵拼命抵抗,阳虎节节败退。

阳虎的政变就此宣告失败。

阳虎败退到公宫,他脱下盔甲,拿出宝玉和大弓,逃出曲阜。

阳虎到了五父之衢,让部下做饭。

部下说:现在鲁国人正在追你,你还有心情吃饭?

阳虎哈哈大笑说:现在他们看到我跑了,高兴还来不及,还有心情抓我?

部下说:公敛处父正在追你,你还是赶快跑吧。

阳虎于是跑向阳关。

第二年,阳虎归还了拿走的宝玉和大弓。

那么阳虎去哪里呢?

公元前501年,鲁国人进攻阳关。阳虎派人烧毁莱门,逃亡齐国。

齐景公看到阳虎来了,心想前几年,你没少算计我们齐国。

阳虎对齐景公说:希望君侯能够借给我军队。

齐景公说:借给你军队不是不行,但是前几年你率领鲁军也没有打过我们齐国,借给你军队,岂不是有借无还?

阳虎说:只要三次用兵,必能攻占鲁国。

齐景公正在犹豫的时候,老臣鲍国前来劝谏。

鲍国说:阳虎调动齐国军队,让我们军队伤亡,达到他个人目的,这怎么能同意呢?阳虎这个人不可信,他曾经是季孙氏的家臣,季孙氏有恩于他,他却恩将仇报,想要杀死季孙斯。况且鲁国强大,上下和谐,百姓和睦,不可出兵。阳虎在本国是个祸害,逃亡我国,如果国君收留他,他就会把祸害带给齐国,此事也万万不可。

于是齐景公逮捕阳虎,囚禁起来。

阳虎两次设计逃脱了囚禁,逃亡到宋国。进而逃亡到晋国。

当年阳虎强大的时候,就曾经命令孟孙氏向晋国示好。逃亡晋国以后,赵鞅收留了他。

齐景公囚禁阳虎的事情,对于鲁国而言是件好事。

于是齐鲁关系就有所改善,鲁国人希望能够重新和齐国交好。

于是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带着孔子在夹谷会盟。

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这个人懂礼,但是没有武力,所以我们可以在会盟的时候,劫持鲁侯。

齐景公大脑一短路,就答应了。

在会盟的时候,意图用莱地人劫持鲁定公。

孔子大喝一声,把齐国人吓个够呛,然后命令士兵保护定公。

然后说:两国国君友好,但是用夷狄之地的俘虏来捣乱,这决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的事情。华夷有别,武力不能逼迫友好,对于神灵是不吉祥的,对于德行是丧失道义的,对于人们是失去礼仪的,君王怎么能这么做?

齐景公听到以后,就命令莱地人撤退。

于是两国盟誓,齐景公要求鲁国归顺齐国,只要齐国出去打仗,鲁国就要跟随三百辆甲车。

孔子说:你要不归还我们汶阳之田,让我们顺从齐国,天打雷劈。

所以,不久以后,鲁国就归还了侵占的土地。

齐人来归郓欢龟阴之田。

说回到卫国,卫国背叛晋国第二年。

也就是公元前501年,齐景公攻打晋国夷仪。卫国作为策应,攻打五氏。

在战争前夕,齐国大夫敝无存,他的父亲给他指定了一门婚事。结果他很有志气,推掉了婚事。表示将来赢了战争,就要娶国氏、高氏的女儿。

在战役发生以后,他抢着登上夷仪的城墙,又想从城门冲出来。结果不幸被人杀死。

而另一位大夫东郭书登上城墙,犁弥跟着他。

犁弥说:你去左边,我去右边。让登上城墙的人都到了再下去。

于是东郭书就上了左边城墙,但是犁弥先下了城。

战斗结束以后,犁弥就跟东郭书说:我先上了城墙。

东郭书说:前一次(登左边城墙)难为我,现在(下城墙而骄傲)又难为我。

犁弥说:哪敢啊,我跟着你,就如同骖马跟着服马走一样。

齐景公赏赐犁弥,犁弥说:有先登上城墙的人,下臣跟着他,所以不必赏赐我。

齐景公就找来东郭书,问犁弥是不是他。

犁弥说:正是。

于是齐景公就赏赐东郭书,但是东郭书辞谢,于是齐景公还是把赏赐给了犁弥。

说回到卫国,

卫国要经过中牟,中牟有晋国的守军。

卫国大军就决定占卜一番,看看结果如何。

结果龟甲烤焦了。龟甲烤焦了,就没有裂纹,那就没有结果。

此时既然没有结果,卫灵公就鼓舞士气。

他说:卫国的战车相当于他们的一半,寡人又相当于他们的一半,那么大家相等了。

于是大摇大摆进入中牟。

此时,当年赶走卫灵公的褚师圃在中牟。

就跟晋国的守军说:卫国有国君在这里,士气高涨,不好打。我们倒不如先攻打齐国。因为齐国现在连连得胜,有轻敌之心,而且齐国统帅身份低微。

于是晋国就不理卫国军队,转而攻打齐国。果然把齐国军队打败。

齐国战败以后,为了笼络卫国,就把禚地、媚地、杏地送给了卫国。

齐景公战败以后,找来敝无存的尸体,三次为尸体床上衣服,用犀牛皮装饰的高贵车子和长柄伞作为殉葬品,而且先把尸体送回去。齐景公让拉车的人跪着行走,全军吊哭他,并亲推丧车三次。

虽然齐国战败了,但是卫国乘着晋国主力都攻打齐国,卫国却攻破了五氏。

而五氏我们发现,他的地方在邯郸附近。而邯郸是赵氏的根据地。

赵午本来驻守此地,被卫灵公攻破,赵午败走。

于是公元前500年,也就是夷仪之战的第二年。赵鞅率领军队包围卫国。

赵午为了报复去年的战役,于是他亲自率领七十名士兵攻打卫国西门。

卫国人看到是他来了,心想手下败将你还敢来。

于是打开城门,就看你敢不敢进来。

赵午果然不敢进入,就在门口杀了几个人。

大喊说:这是报复去年的战役。

当年和卫灵公会盟的涉陀,说:要是我过去,他们肯定不会让我进城。

于是也带了七十人来到西门,他也不打,就站在城下,好像木头一样。

卫国人害怕涉陀,果然不给开城门。

两方就在这里耗着,耗了整个上午,卫国撤军。

赵鞅问卫国说:你们为何背叛晋国?

卫国说:因为当年涉陀、成何跟寡君会盟,不讲礼仪。

于是赵鞅杀死涉陀跟卫国交涉。

成何看到涉陀被杀,感到恐惧,于是逃奔到燕国。

卫国为了换取赵鞅撤军,于是献给赵鞅五百家,赵鞅接受以后,安置在邯郸。

最后闹了半天,卫国也没有回归晋国联盟。

随着卫国和郑国叛变,而鲁国也和齐国眉来眼去。一场席卷中原的叛晋风暴正在刮起。

鲁国的鲁僖公如何在乱世中左右逢源呢?

鲁国的鲁僖公如何在乱世中左右逢源呢?

秋春在历史上,中原天底下有一段时间处在“无伯”情况,“无伯”就是诸侯国主宰称霸天下的意思。秋春逐渐就意味着周天子针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在极速降低,而中原天底下也必须有一个水平极强的结合体来管理牵制这种诸侯国,所以才有了诸侯国主宰的诞生。

在齐桓公去世、晋文公重耳并未独霸的这个时间段内,天底下就处在“无伯”这一真空状态,在这里状况下,诸侯国中间方式不容乐观,稍微不注意就会让自己的国家处于被动的境地,而其中有一个诸侯国却刚好利用了这一段时间发展自己,还差点让自己成为另外一个小主宰,这便是鲁国的鲁僖公,这人可谓春秋战国时期混水摸鱼的典型大神!

齐桓公还在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就已展现出了较为富强实力,晋襄公一直遵循着祖辈往北发展趋势挨近中原文明行为的愿望,与中原文明的触碰愈来愈多,与此同时磨擦也越来越多了,与中原大国齐国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了。晋襄公十六年,其实就是鲁僖公四年,爆发齐楚对决,两方分别结伙同盟国能量产生僵持局势,到后来都没有可以分出胜负,以会盟的方式克服了难题。

鲁僖公看清楚了楚国实力,就在那齐国与楚国中间费劲周璇,运用楚国来制约自己身边的大国齐国。齐桓公不在了以后,齐国深陷内战,五子争位,齐国也就没有时间精力来限定鲁国,鲁僖公就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才能,在这样一个齐桓公逝去,晋文公重耳并未成就霸业,楚国都没有独霸时,快速发展自身,强大起来。

鲁僖公进行了几个较大的事儿让鲁国迅猛发展,第一件便是占领土地资源。鲁国周边邾国就成为鲁国的第一目标,这时候也不论什么春秋大义什么的了,总之这时候并没有中原的周天子管不住事,都没有非常主宰开展管束,鲁僖公就实打实的扩大着自己的地盘,拥有地界才会有国家富强。第二件事便是再次消弱周边国家齐国实力,而方式就是以虎驱狼,用楚国来限定齐国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取决于楚国的接触上占有性价比高。第三件事儿,不搭理宋国,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齐桓公以后,宋襄公自认为是齐桓公制订的主宰继承者

由于宋襄公有扶持齐国公子昭称帝齐国君王的功劳,因此宋襄公针对中原霸主地位是垂涎三尺,一心一意想做中原的主宰,哪些会盟这类之前齐桓公常常干的事,宋襄公都很乐意去做。可是这都是毫无意义的事儿,宋国国力不强,对外开放的名声都没有抵达齐桓公高度,诸侯国有且只有一些小国会回应,头脑聪明点也就不会参加宋襄公这种乱七八糟的会盟,那也是鲁僖公十分明智的措施。随你开天辟地,我只躺着赚钱。

鲁僖公很妙的一招或是城濮对决时,选对了战位,一招骑墙转舵让鲁国变成了战败国!城濮对决,原是楚国友军的鲁国与楚国、文忠、陈国、蔡国等一起抵抗以晋文公重耳为代表的晋、齐、秦、宋同盟军。鲁国看到方式不好,杀掉了鲁国的守护将军公子买,对晋国声称是公子买擅自领兵协助楚国,但对楚国则声称公子买是战斗不好被害。

鲁僖公这么做纵使过于无情无义,但是却在这场绝大多数诸侯国都参与的世纪之战中,充分的将鲁国摘离出去,免遭战争之苦的同时还变成了事后的战败国,国家实力大幅度提高。而鲁僖公的战略思维也充分展现出去,也成为混水摸鱼的典型诸侯国。鲁僖公因此刻意杀掉了将军公子买,向晋、楚两国之间与此同时套近乎,那样的举动下,在城濮之二战结束没出一兵一卒的鲁国,变成了当之无愧战败国,分到了很多的权益。

在历史上鲁僖公当政时期的鲁国,真的是鲁国从未有过的高光时刻。凭着对形势的掌控,鲁僖公将小国的生存之路诠释的淋漓尽致。假如此后的鲁国君主多如鲁僖公一般得话,那样鲁国是极有可能变成第二个齐国的。只不过是伴随着鲁僖公的去世,鲁国便又回到了从前的老路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8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