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一名罪犯逃走,卫国君愿意用一座城池来交换,只为正国法,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在正式开讲之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名本国的罪犯,为了能够逃避刑法而逃到了另一个大国之中,那么你会如何选择呢?是放弃还是通过利诱等外交手段将其引渡回国呢?我们来看看战国时代卫国的卫嗣君是如何做的呢?
这件事情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四年,当时卫平候刚刚去世,卫嗣君继位,此时的卫国愈发国小力微于是宣布将自己国君的爵位,从侯爵将为君爵。卫嗣君继位后干的一件事情确实令强大的魏国刮目相看,就在卫君继位那一年中有一名罪犯从卫国逃到了魏国去,而且通过医术治好了魏国王后,魏国王为了报这个恩情决定保护他,拒绝了卫国君用五十金来交换的请求。
卫嗣君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反复加价并派遣使臣反复五次前往魏国求见魏王,但是魏王都表示反对,不会将这个罪犯交给卫国处置。最后卫嗣君决定用一座城池去交换罪犯。很多大臣都觉的很不可思议,国君您是疯了吗?用一座城池来跟魏国交换一个罪犯,但是卫嗣君的答案令人无法反驳。
卫嗣君说:“这件事情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是这个罪犯犯下了卫国的法令,如果不能将其带回卫国接受审判那么令卫国的的法令形同废纸一张。如果我们的法度乱了,那么纵然是有百座城池也无济于事,反之如果我们拿回此人,以正法令,那么就算我们就此失去了十座城池,那么也是对国家有用的!”卫嗣君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如果人人犯了罪可以通过逃到国外寻求庇护,那么法律就会形同虚设,人人不再敬畏法令,那么这个国家才是真的要乱套了,到那个时候,即便有一百座城池也要崩塌的。
当魏王听到这件事情后,也被卫嗣君的倔强所畏惧,对手下说道“国君想要做到的事情必须要做到,否则就是会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说罢派人将这名囚犯送回到了卫国去。
秦始皇横扫天下的时候,为什么要保留卫公国?秦朝建立秦始皇称帝的时候,卫君角仍旧还是卫君,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卫国仍旧在法理上是存在的,卫国也成为当时唯一幸存下来的周朝诸侯国。为什么秦朝没有彻底废掉卫国,很多人说是因为商鞅与吕不韦是卫国人。
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道理,甚至相当荒谬,商鞅在秦惠文王时期就被车裂,看他的面子留下卫国实在好笑,至于吕不韦后来也成了大逆之人,秦始皇根本不可能因此留下卫国。还有是说卫国盛产君子民风淳朴,秦始皇不忍心将其吞灭,可?卫多君子,其国无故?在秦朝人眼中毫无价值,秦人崇尚无力,根本不会对盛产君子的卫国手下留情。
秦朝之所以没有彻底灭掉卫国,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卫国早就成为秦朝的附庸,根本名存实亡,卫元君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实际统治权,卫君角也不过是寄食在野王城而已,卫国也就形式上还在。二,当时秦国之外还有东南诸越,西南诸夷,秦始皇想着更进一步,对于这些地方秦朝采取的往往是间接管理,类似后世的羁縻制度,册封其首领为?君?;
秦朝用这种方式让周围部族逐渐归顺秦朝,而为了证明这些地方都在秦朝的范围内,有必要树立个典型,于是卫国出现了,这也是从法统上保留卫国。
卫元君的时候,其实卫国事实上已经不存在,所谓秦朝保留卫国,实际上非常勉强,因为当时卫国除了卫君角,根本啥都没有了,没有土地没有子民,何来卫国。如果秦始皇要废黜卫君角,只要下一道诏书就行,实在太容易。
秦二世的时候,干脆名义上也不留下卫国,直接将其给废了,而秦二世的诏书当中,使用的是个?废?字,并不是?灭?,因为卫国早就灭了,废的是卫君角。卫国名义上前后延续了九百多年,虽然在秦朝也还存在着,但也就凑个热闹,压根儿没啥实际存在的意义,卫国在秦朝就剩下个卫君角还有宗庙,再无其他。
以上是属于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和想法 ,仅供参考,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果你们有其他的想法,可以评论在文章的下方 。
卫国周朝诸侯国 国君之姓姬姓卫氏,后为姬姓子南氏爵位侯爵 卫嗣君时自贬为君国都1.朝歌(河南淇县治)2. 曹(河南滑县旧治)3. 楚丘(河南滑县东)4. 帝丘(河南濮阳县)5. 野王始封此国者周成王创始年前1112周成王4年始祖卫康叔封灭亡年前209年亡国之君卫君角灭亡原因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普通百姓)史书记载史记卷37;春秋左氏传隐公元年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周成王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康叔封薨,子牟立,是为康伯。可见,康,并非康叔封的谥号,不然,父子同谥,不合常理。而《世本》则说康伯名髡。宋衷说“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自康叔封开始,卫国就是侯,但是康叔封几代人都为方伯,监察诸侯,因此自康伯起,六代卫侯都称伯,是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没有降爵,可见史记所载卫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不准确。实际上,并不存在卫顷侯贿赂得侯的可能。至于卫顷侯不继续称伯,是因为他失德,只好降称本来的爵位,卫侯。 史载吴延陵季子美康叔、武公之德,可见康叔封、卫武公二者都是治国之君,广受赞誉。至于史记说卫武公杀兄而自立为君,不足信。杀兄之人,如何能称作有德之君。
犬戎杀周幽王,卫侯和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于是,周平王命卫为公。卫侯和即是卫武公。
武公在位五十五年,时常自省,博采众谏,能与臣民共勉,颇有贤君之风。传说他九十五岁作诗以警惕自己“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国语·楚语》有相关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诫嗜酒之风。 卫武公死后,卫国臣民感其德治,作诗《淇澳》歌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卫国似乎不是弱国,在春秋战国的争霸中,卫国一直都没有入列一等强国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考究其缘起,似乎可以从州吁之乱说起。
庄公娶齐国女庄姜,无子。于是庄公娶陈国女为夫人,陈女早死,其妹戴妫也受庄公宠幸,生子完。戴妫死,庄公让庄姜养育公子完,并立完为太子。庄公还有个宠妾,生子州吁。州吁好兵,而庄公让他将兵。上卿石碏劝谏,说庶子将兵,必然为乱。庄公不听,而州吁之乱因此埋下隐患。庄公薨,太子完即位,是为桓公。即位二年,桓公以州吁骄奢而赶走他。州吁与郑国的共叔段结交,收拢卫国流亡的人,发兵攻打,弑杀了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国国君,并打算出兵帮助共叔段攻打郑国,同时还请宋、陈、蔡等国一同出兵。州吁弑君而自立,卫人不拥戴他,而上卿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大夫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于是,迎立桓公弟晋,是为卫宣公。 献公十三年,献公让师曹教宫妾鼓琴,结果师曹很尽责,甚至把学不好乐器的妾鞭笞了。可惜他不是孙武,而卫献公也不是吴王,人家孙武杀了吴王最喜欢的妾而成为吴国大将,他却被卫献公鞭笞了三百下。
献公十八年,献公说晚上要跟卿大夫孙文子林父、甯惠子殖两人吃饭,二者穿戴朝服,随时候命。结果天快黑,而献公像完全忘记了这回事,竟然去射鸿。孙、 甯二人跟着,而献公不换下皮冠、射服,就直接跟他们说话,这简直就是侮辱了两位重臣。而师曹痛恨自己被鞭笞,就唱献公私下里的话“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孙林父问蘧伯玉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蘧伯玉说不知道。于是,孙、甯发兵攻打献公,将其赶走,立其定公弟秋为国君,是为殇公。殇公时期,甯喜与孙林父争宠夺权,殇公让甯喜攻孙林父。孙林父逃到晋国,寻找卫献公,而卫献公在齐国。齐景公率卫献公到晋国,而晋平公诱卫殇公结盟,当场抓住他,而卫献公顺利回国,并诛杀甯喜。 灭和废应该是两个概念,战国后期各大国争霸,卫国日渐衰弱,到了最后只剩下了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了。公元前242年,秦国置东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也就名存实亡了。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应该是公元前209年被秦二世给废了的。公元前254年魏取秦陶郡时,顺便把附秦的卫国也灭掉了,可能还给卫君留了个名义,比同魏国的小封君而已,卫至此时最多是“名存”罢了。秦二世废的也就是这个名义。
诸侯国的封臣才叫“君”卫国在被魏灭之前就自贬号为君了.始皇帝连六国都灭了,要彻底消灭小小的卫国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终他一世,始终容许卫国的存在。不加以侵害。由此可见,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舆论影响的。第二,他并不是一个无目的的暴君,不轻易感情用事。咸阳学宫。始皇帝相当重视文化建设,他要他的传之万世的帝国不是一群文盲统治的帝国,而是文化极度繁荣的文明国家。咸阳学宫的建设,是为了比拼战国极负盛名的齐国稷下学宫。而且在初期应该说他也给了那些博士们极大的言论自由。只是到后来实在容忍不了以淳于越为首的六国那些顽固派们的无礼攻击,他终于下了焚书令。 焚书和坑儒不是一回事。坑儒这件事情,主要是由几个术士引起的。术士们老虎头上拔毛,当然没有什么好结果了。皇帝一气之下活埋了大约460个儒生术士。始皇帝为了这件事情被儒生们骂了2000多年。实在是有点冤枉。这个数字事实上是非常小的。在长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杀人成千上万的事情多不胜数。但是,这件事情最大程度上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团,所以遗臭千年。试想一下假如杀的是农民而不是儒生,恐怕那些大儒们哪怕多写一句话也未必愿意。第三,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两国关系也一直不错,吕不韦,商鞅也都是卫国人,废卫没多大必要了。
尽管如此,卫国却成为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康叔立国时,定都朝歌。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时,占卜说可以在这里立国300年,后来帝丘(卫迁于帝丘及改名濮阳)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卫国人在此立国达388年。随后,卫元君十四年卫国被秦国迁到野王县(今沁阳),又生存了几十年。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很多人对此觉得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卫国多贤才,就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也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7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