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襄公的人生梦魇:楚庄王失去了攻灭郑国的最佳机会,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郑灵公被弑杀以后,郑国的公族子弟们对选择继任者产生分歧,由于郑灵公没有留下子嗣,就要从上一任郑国国君郑穆公的儿子中去选。当时有资格的主要有12个人,都是郑穆公的儿子,每个儿子的背后都各有势力支持,但是按照周王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前朝传承的立贤的规则,就将郑国朝堂分成两大派系,一边说是立贤,国人想立的是郑灵公的弟弟公子去疾。一边则说是立嫡,就是公子坚。当双方的争辩进入最后时刻,决定权则掌握在公子去疾的手中。《史记》载:“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於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公子去疾的大度,让公子坚登上郑国大位。
不论郑襄公是不是贤君,在这场争论中郑襄公深刻明白兄弟之间的关系,也抵不过利益之争,郑襄公即位不久,就担心这些有背景的兄弟夺取位置,而且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郑灵公的悲剧历历在目。郑襄公当然不愿意这些兄弟留在朝中擎制自己,便找来公子去疾商量,想要将其他兄弟都赶出郑国,就留下公子去疾辅佐国政。但公子去疾在郑国颇有贤名,当初若非主动让贤,郑国国君之位甚至有可能是去疾的,这个去疾当然不认同郑襄公的想法,极力反对并最终促成郑襄公将这些兄弟全部封为大夫,与公子去疾共同辅佐朝政。但是,当年发动弑杀郑灵公的子公和子家家族,在郑国人的眼中,始终背负着莫大的罪名,如果郑国国君被弑杀这么大的事情,没有任何团队出来负责的话,是周天子也好,还是当时的霸主晋国楚国那里,也都不好说。因此,郑襄公继位后就开始着手清除子公家族,其后又将子家的家族成员全部驱逐,这是树立正统和道义的事情,郑襄公还是比较果断的。
将郑国攻灭,是不合礼数的
但是在选择依附国的时候,郑襄公和历代郑国国君还是差不多,就是始终处于晋国与楚国之间游离,这当然并非是郑国一家之错,当时的政治格局就是如此,中原基本上就晋国独强,南方则是楚国,居于天下之中的郑、宋、卫等国则常常处于战火之中,为保社稷安稳,选择最为强大的那一方也是无奈之举。楚庄王对郑襄公的评价是“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可以说还算是不错的。且郑襄公在抵御楚庄王的大军时,曾经经历过数日血战,到最终可说是郑国都城新郑城中弹尽粮绝之时,郑襄公才光着膀子,牵着一只羊出城投降,这场战争也可说是当时楚国进攻中原的重要一战。当时的楚国朝臣认定郑国为左右之国,楚庄王应乘机攻灭郑国,但楚庄王却因担心人言可畏,而放弃了灭郑的最佳时机。那么,究竟是什么舆论如此厉害?
楚庄王当时已经将兵力铺设到中原地区,陈国已为楚国所征服。郑国在郑穆公的晚年,就已经背离楚国成为晋国的附庸。楚庄王攻打郑国找的理由就是这个。在连连攻打半个月后,郑襄公命将士和百姓登城坚守城池,等待晋师救助。双方进入僵持局势,其间郑国城墙可能因攻打过猛,一面城墙竟致崩塌,郑襄公和城中百姓皆以为郑国将灭。楚庄王闻听城中哭声惊天动地,居然奇怪的动了恻隐之心,即便朝臣们奉劝楚庄王不可错过天赐良机,楚庄王还是坚定的撤兵后退十里,要等到郑国修缮城墙而后再做进攻。这个举动和当年的宋襄公相似,可算是楚庄王给中原人的还礼。当然从这件事情上看的话,楚庄王的确是个崇尚中原文化的楚国君主。
当然,当时在中原有个舆论,说的是楚庄王帮助陈国讨伐夏征舒,最终成功攻破陈国都城,还想要把陈国吞并。结果楚国的大夫申公巫臣就笑话楚庄王,说楚庄王是“蹊田夺牛”,什么意思呢?别人的牛踩了你的田地,你不让别人赔偿田地,却是把别人的牛给没收了,是不符合礼数的事情。这个申公巫臣觊觎夏姬的美色,当初楚庄王想要把夏姬纳入后宫的时候,申公巫臣就极力反对,说不合礼数,可是后来巫臣却将夏姬纳为己有,而且还背叛楚国,跑到晋国去,帮助晋国扶持吴国,成为楚国最大的祸患。如此可见,巫臣的这个舆论,本身就可能是居心叵测的,只是由于楚庄王崇尚中原文化,对此不知不觉,认定为整个事情不合礼数。在征伐郑国的时候,就时刻对这个舆论挂念在心,本来郑国附庸晋国或者楚国,都是别人自己的选择,在国与国之间,这个也是正常的外交交往。楚庄王也就认为如果郑国亲附晋国这个理由,就将郑国攻灭,是不合礼数的,因此最终并没有将郑国灭掉。这个决定也还是有所收获,终郑襄公在位,郑国基本上都成为楚国的忠实附庸国,和盟楚国的人质,正是郑国的权臣公子去疾,也是郑襄公的亲弟弟,可说郑襄公是下了血本。后来郑国甚至还多次与晋国开战,成为楚国突进中原的先锋军队,楚庄王的赌博也不亏。后来孔子评价楚庄王,还说:”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郑国是周天子所封较晚的一个国家,直到周幽王时期才建国,这时候距离平王东迁即所谓的东周已经很近了。这个国家的最初几位国君比较有作为,春秋初期大国之间事情少,对他们来说天下相对还算稳定些,所以郑国的战事也不算多。自郑庄公之后,诸公子争夺君位,郑国国势渐弱。由于郑国处于中原腹地(今河南新郑一带),土地肥沃,自然成为他国艳羡的对象。郑国无险可守,是所谓的四战之地,又处于周边的大国夹缝之中,所以这郑国就成了霸主之国的演兵场。由于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是所谓的天下共主,一些霸主之国的国君还要顾及他国的干涉,所以这郑国虽被他国欺凌蹂躏,还能够有国。也正因为如此,霸主们对郑国的用兵,更像是一种显示实力,因此才说这郑国是霸主之国的演兵场。
楚国自楚武王时期开始强大,到了楚文王时期用武力统一了长江流域,到了成王时期,楚国开始将目光瞄向北方,郑国自然就成了首选目标。公元前659年,楚国进攻郑国,原因是郑国亲近齐国。第三年秋天,齐桓公在阳b谋划伐楚,而这年冬天,楚国第二次出兵伐郑。公元前657年,齐桓公与夫人蔡姬乘船游玩。蔡姬熟悉水性,摇晃船只颠簸桓公。齐桓公让她停止,蔡姬不停。下船之后,蔡姬被送回蔡国娘家,但没有断绝婚姻关系。蔡侯十分生气,就把蔡姬另嫁。齐桓公于是兴兵伐蔡,并转而伐楚。蔡国是楚国的盟国,楚国不能不管,但又畏惧于齐国的势力。齐国也没有绝对的把握打败楚国,再加上劳师袭远,于是两国在楚国答应向周王室进贡的条件下达成罢兵协议。
齐桓公伐楚是非常有名的历史事件,表面看来,齐桓公是为了伐蔡而伐楚,如果进一步追根溯源,是由于楚国人伐郑,觊觎中原,这才引起了这场战争。
作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也有过伐郑的举动。
公元前655年,诸侯在首止会盟,为的是安定成周。郑文公不想参加,有大臣劝他,他不听。第二年,诸侯就以这个理由讨伐郑国。楚国出兵讨伐许国,诸侯移师救许,才解除了郑国之围。此后两年(前653),齐桓公汇合鲁、宋等国又一次伐郑,郑文公只好和以齐国为首的诸侯签订了盟约。
不仅是雄霸一时的齐、楚两国拿着伐郑当事情,没有足够势力却想称霸的宋襄公也要伐郑。公元前638年三月,郑国国君到楚国去,这等于是承认楚国为霸主之国,宋襄公于是在夏季发兵讨伐郑国。秋天,楚国为了解救郑国而出兵伐宋。宋襄公要出战,大臣子鱼劝他不听,十一月,宋、楚两国在泓水相遇,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发生了。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楚国军队还没有完全渡河,公子目夷建议宋襄公,敌众我寡,可以趁他们渡河的时候攻打楚军,宋襄公没有听取目夷的意见。当楚军渡河完毕但还没有列阵的时候,目夷又建议趁楚军立足未稳,攻打楚军。宋襄公却说:“君子不能攻打未列好阵势的军队,结果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这种战法,被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称之为蠢猪式的战法。
晋文公可以算得上是继齐桓公以后的中原霸主了吧,他在即位的第七年(前630)上和秦穆公一道包围了郑国。原因是当年晋文公在逃亡时路过郑国,郑文公对他很不礼貌。事情要追溯到七年以前(前637),晋文公离开宋国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接待晋文公(当时还是流亡公子)。郑文公的弟弟叔詹说:“重耳是贤人,又和咱们同姓,穷困来到您这儿,你不能对他无礼。”郑文公说:“诸侯中逃亡公子路过此处的多了,我能接待过来吗?”于是,晋文公要兴兵报复。晋、秦两国兴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晋楚两国城濮之战的时候,郑国是援助楚国的。实际上,这个原因更关键。春秋前半期,楚国时刻想着北上称霸,“问鼎中原”,而中原各国谁想要成为霸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这个国家能不能遏制楚国的这个势头。晋文公也正是在城濮打败了楚国以后,再拿郑国开刀,进一步削弱楚国的力量。
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亡国在即,在答应了晋国讲和的条件之后,晋国仍然要见到郑文公,就是想羞辱他。郑国人很担心,就派大臣烛之武私下里接触秦穆公,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但却是对秦国有害处。您不如放过郑国,让郑国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后秦国使者来来往往,让郑国接待他们,供给食宿。您想,这对于您有什么害处吗?”这就是“东道主”一词的由来。秦穆公于是撤兵,晋国人也同意了郑国讲和。
秦穆公是西戎的霸主,但是他时时刻刻都想入主中原称霸,因此,他也在打郑国的主意。公元前627年春天,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目的是偷袭郑国。当初,晋、秦两国伐郑的时候,秦国被烛之武说服,首先和郑国结盟,并留下了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有一个郑国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着郑国的城门,可以帮助秦国。”秦穆公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把握,于是做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决定。当军队开到晋国边城滑邑的时候,让一个叫做弦高的郑国商人遇见了,他正准备带着二十头牛到周朝都城去出卖。他害怕被秦军杀掉或者俘虏,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贵国要讨伐郑国,郑国已经做好了战守准备,还派我带了二十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秦国带兵将领见郑国已经有了准备,就攻下了晋国的边城滑邑。
秦国这次伐郑虽然不成,但秦穆公敢于跨越千里打郑国的主意,可见这个郑国既是一块肥肉,又实在是软弱可欺。
楚庄王即位以后,开始不理政事,日夜寻欢作乐,还下令不许大臣们进谏。在大臣们巧妙的劝说下,楚庄王开始一飞冲天。他不但重拾祖上的称霸中原的旧业,在讨伐陆浑戎经过周都时还询问周鼎的重量,这就是“问鼎”一词的由来。当然,楚庄王想问鼎中原,首选的演兵场自然就是郑国。
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因为郑国和晋国结盟的缘故,第二年,楚庄王就发兵攻打郑国。楚军包围郑国三个月,攻下了郑国国都。郑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牵着羊迎接楚庄王进入郑国国都。郑襄公卑颜屈膝,表示愿意臣服楚国,楚庄王同意了,为此让军队退后三十里,那意思是说郑国甘愿结盟,不是签订的城下之盟。楚国大臣们不理解,说:“我们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官兵们已经劳苦很久了,为什么打下的国家又放弃了呢?”楚庄王说:“我们之所以讨伐,是征服那些不驯服的国家,既然人家已经服服帖帖了,还有什么可要求的呢?”楚国于是撤军。其实,楚国所以释放郑襄公,并不是郑襄公话说得多么可怜,而是因为晋国已经出兵救援。早在战事初期,晋国就想出兵救郑,由于国内意见不统一,所以耽误了。等到了黄河,楚军已经离开了。晋国将帅有的想渡河追击,有的想班师回国,但还是渡过了黄河。楚庄王听说后,翻转身攻击晋国军队,郑国军队也帮助楚国,晋军大败。因为此役,也有人把楚庄王列入霸主行列。
晋国在晋文公以后,晋国有点儿作为或者是想称霸的君主都拿伐郑说事儿。公元前588年,齐顷公想尊称晋景公称王,晋景公权衡利弊,没有接受。就是在这一年,晋国开始设立六军。第二年(前587),晋国讨伐郑国,攻下了汜这个地方。
晋景公死后,他的儿子寿曼成为国君,即晋厉公。晋厉公想称霸,也在拿郑国当做演兵场。公元前575年,因为郑国背叛了晋国与楚国结盟,晋厉公很生气。大臣也说:“不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失去诸侯。”于是,晋国出兵攻打郑国。晋厉公亲自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听说楚国前来救援,晋国军队就与楚国交战。两国军队在鄢陵相遇,晋国军队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军失败。楚国大臣子反想整顿军队再与晋国交战,晋国军队非常担心。楚共王召唤子反,子反因为醉酒不能前去拜见,楚共王很生气,责备子反,子反自杀。楚共王失去了执政大臣,只好回国。晋国也因此威震诸侯,想号令天下,取得霸权。
有一种版本说晋悼公也是春秋霸主,著名的祁奚荐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人身上。他想重新恢复晋文公时代的霸业,继位的当年就出兵伐郑,而这个叫公子周的晋悼公即位时只有十四岁。
到了战国时期,郑国在韩国不断的侵伐下,终于在公元前375年被韩哀侯灭亡,其土地并入了韩国。
郑国为什么会成为霸主之国的演兵场?这当然有它的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自身不能自强自立的关系。在建国初期,郑国在武公、庄公时期,也曾经强大过,那时候的郑国只有打别人的份儿,没有谁敢欺负郑国。即便是在秦、晋联合伐郑的时候,由于有了一个有智慧的大臣烛之武,郑国得以保全。秦国要偷袭郑国,因为一个商人弦高,郑国也免除了一场灾难。还有就是在子产执政时期,郑国也曾经出现过一丝向好发展的曙光。可惜,郑国这些“光亮”只不过是一个个独立的“点”,并没有结成串,更没有连成线,所以只能是成为他人的附庸,要么为人家驱使,要么被人家任意宰割。郑国的事例也向人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自强,难自立。
楚庄王问鼎故事介绍
楚庄王问鼎故事介绍1 楚庄王问鼎之后觉得时机不妥,于是就不准备取周王室而代之,而是回国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做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7年,春天,休整了一个冬天的楚军已经蓄势待发,楚庄王顺势揭竿而起,亲率楚国的军队开始北伐。这一次楚庄王发起了他执政以来规模最大,攻势最猛烈的一次进攻,从进攻的形势来看,楚庄王对这次战役的胜利已经是志在必得了。不久之后,楚国的军队就把郑国给团团围住了。
郑国被楚军围困了十七天,郑襄公卜卦,卦象言郑国出兵乃是大吉,于是准备与楚军一战,郑国上下一片哀嚎。经过了三个月的持久战,楚军最终还是占领了郑国,郑襄公于是袒胸露臂,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向楚军请罪并求得和解的机会。楚庄王同意了郑国的请求,于是楚国和郑国就结盟了。
因为这个时候郑国早就已经不是强大的楚国的目标了,楚国的目标已经变成了当时中原的霸主,诸侯之中最强大的晋国了。所以楚庄王伐郑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征服郑国,而是想以这个机会接近晋国,在经过边上安排好自己的兵力,以此与晋国一较高下。也就是说伐郑是楚庄王的一次战略部署,不得不说,楚庄王也有有勇有谋,他的智慧也足够撑得起他的野心了。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楚庄王最后打败了晋国,一度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楚庄王问鼎故事介绍2 想要了解这个故事首先要了解鼎的含义。西周的时候人所有的鼎的大小以及多少都代表着所用之人他们贵族身份的等级,在《公羊传》中就有提到说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九鼎是象征着帝王的地位和权利的。
当时楚庄王以朝拜天子的名义,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这明显就是在向周天子宣战。但是周王室的王子公孙也不是吃素的,王孙满就说,统治天下不在意的是德行而不是鼎的大小。楚庄王就很不服气的说,你们不要以为有九鼎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楚国有的是铜,把兵器上的刀片切下来就能够做九鼎了。王孙满又说,楚王你别忘了,当初夏禹时期,他们就是因为自己的德行受到了拥戴,才坐上了首领的位置,各地都贡献了铜材,所以才铸造成了象征权力的九鼎。后来夏桀昏庸,鼎就到了商汤的手中,纣王暴虐这个鼎才转移给了周。所以如果天子有德的话,鼎就算小却是重的难以转移,但是天子如果无得,那么鼎再大也能轻易移动。周朝的国运还有结束,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楚庄王无话可说,但是这件事情却被写进了史书了,也成为了楚庄王野心外露的一次代表,后世也都用问鼎来象征夺取最高政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郑悼公执政期间,郑国是怎么衰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