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真实的郑昭公是什么样的人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5 01:01:51

历史上真实的郑昭公是什么样的人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战国时期的郑昭公你了解多少?

郑昭公复位时正值卫侯姬朔刚刚继位,听说郑厉公跑了,郑国来接在卫做政治避难的姬忽复位,当然十分高兴,抓住这个与郑亲和的机会急忙发兵送姬忽回国。

祭仲见了姬忽先请罪,说当时怎么怎么回事,一时保护不了您,请主公恕罪。昭公口中虽说爱卿无罪,没你我怎么能回国复位。心里却已是恨怨祭仲,对他也不像以前那么信任了。

祭仲多聪明,马上就感觉到了,从此自称有病,不再上朝。昭公乐不得他不上朝,假意安慰一番自己就忙起了国事。

昭公只注意了祭仲,但他忽视了另一个人:高渠弥。

高渠弥和昭公的恩怨前面已经说过,自从昭公复任,他就防备昭公加害,暗中收买蓄养有勇力的死士准备找机会干掉昭公,立姬亹为君。厉公也没消停,在蔡国结交权贵,又派人去给镇守栎地(今河南省禹州市)的檀伯传话,想用栎做“反攻大陆”的老巢,结果檀伯没答应。厉公就派在蔡国收买的勇士扮做商人来往于栎地并在当地发展地下势力,找机会刺杀了檀伯。厉公夺取了栎地,又增兵厚城预谋袭击郑都,把栎地变成了自己的根据地。

祭仲得到消息大吃一惊,急忙报告给了昭公,昭公让大夫甫瑕带兵驻在大陵(今河南省临颖县世陵乡),目的是防备厉公来突袭。厉公知道郑有了准备,就派人央求鲁侯代为向宋谢罪,又答应只要能复国,过去答应的全兑现。鲁国派使者到宋国转达了厉公的意思,就又勾起了宋庄公的贪心。暗中连结蔡、卫准备共同帮助厉公复国。

卫侯这时正和郑昭公有气,原因是昭公回国复位后没向卫国答礼,就答应和宋合作。加上即位以来还没和诸侯见过面,觉得这也是个机会。他却忘了一个事,就是他杀了两个哥哥,气死了父亲才得的君位,国人心中不服。他一带兵去参加伐郑联军国内政变了,另立了新君。这是另话。

再说宋、蔡、鲁、卫四国联军在大陵和祭仲率领的郑兵对敌,居然没有取胜,只好散伙各自回家。卫侯朔却无家可归了,因为母亲是齐釐公的女儿,就跑到齐国投了舅舅齐襄公。

这边祭仲从大陵回到国都,想到厉公占了栎为根据地必为祸患,想到厉公曾和鲁侯一起坏了齐侯伐纪的大事,就想亲自出使齐国去说服齐侯帮助除去这个祸患。哪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这一走,给高渠弥提供了机会。

高渠弥怕的就是斗不过祭仲才一直没对昭公下手,他去齐国这一走,高渠弥马上通知姬亹,乘昭公举行冬祭的机会,派“敢死队”半路伏击把昭公杀了,然后就说姬忽被盗贼杀死了。昭公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郑国的君权转到了弟弟姬亹的手中。

响鼓不用重锤这句话,在春秋战国时期指代的是哪个人?

中国人有个说法叫响鼓不用重锤,这是人性中的天性使然。就是比如你买了一面鼓到家里,一面崭新的鼓,你就会忍不住去敲打他,如果好听,你的心情就好。如果不好听,你就会更换各种姿势去敲打。这个跟古代的君主与朝臣关系很相像,互相之间总会进行旁敲侧击的交流。

你也可以理解为一面琴,当你买了一面琴,你会去弹弹看好听不好听,如果不好听,可能就是走了音。在郑国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走音事件,郑武公要去攻打胡国的时候,在朝廷中询问大臣关其思的意思,结果关其思误会了君主的意思,于是就被杀掉了。郑庄公把共叔段安置到京城这里,想让他在这里安居乐业,没想到这个弟弟最终还发动叛乱,所以没有办法,郑庄公就将其进行剿灭。

这个跟定位有关,每个人有定位,每个国家也有定位。人年轻的时候喜欢长头发、大眼睛、白皮肤,总觉得要找个这样的姑娘回家才会心满意足。到后来又会变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发展得好的后来也就实现了梦想,但若是发展得不好的,最终就是能找个女人就不错了。过去有人把国家比作人,就是大脑和五脏六腑都有,君主或者权臣就是国家的灵魂人物,掌控着整个国家发展的趋势。国家法制或者郡县官员就是国家的五脏六腑,只要运转有序,多半就能使得国家强盛。

郑国有个祭仲,他出现的时代是在郑庄公时代,当时恰逢郑庄公与共叔段乱战之际,《左传》载:“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这就是祭仲对郑庄公说的话,祭仲明显是站在共叔段的背立面的,他选择的是事奉郑庄公。后来祭仲又曾多次劝谏郑庄公对共叔段的事情未雨绸缪,最终取得认可,并使得郑庄公取得胜利。这段时间祭仲的选择是明智的,君臣之间也相当默契。


祭仲在郑庄公时为大夫官职,但在庄公晚年之时,已在朝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祭仲要在郑国朝中树立多年的稳固权力,就得扶持新的郑国君主。郑庄公有四个儿子,虽然庄公在霸业方面可与许多霸主相比较,在教育儿子培养储君上,却给祭仲出了巨大难题,史书中说郑庄公“多宠”,就是可能对每个日子多过分宠爱,导致如祭仲这样与的聪明人,也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即到底谁才是郑国未来的君主。祭仲便常年处于游离的态度,虽然力主扶持嫡长子公子忽,即后来的郑昭公,不过祭仲并没有对郑昭公死心塌地,在遭受宋国胁迫后,就帮助公子突回归郑国篡夺位置。

祭仲这个人是春秋初期最为著名的权臣,其见过的世面,可能比当时很多的诸侯国君吃过的饭还多,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劝谏郑庄公对付共叔段,说明祭仲对郑国内政了如指掌。在齐国要与郑国联姻时,祭仲建议公子忽娶妻文姜,以备郑国与齐国建立同盟关系,说明祭仲对天下大势有远见。《史记》载:“郑侵周地,取禾”,带领大军祭仲到周王城外偷割周王的麦子,说明祭仲的狡诈。《左传》载:“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在郑国大军出征,与周天子对战之际,祭仲作为军中主要将领,有谋略,有决断,可见也是个打仗的能臣。能做为慰问周天子的使臣,更说明祭仲的外交水平。这样的朝臣在郑国,郑国不图霸业,更待何时?

司马迁曾经批评祭仲说“祭仲要盟,郑久不昌“,还有”祭仲存则存矣,祭仲亡则亡矣“,郑国之国,竟系于祭仲一人而已,这让郑庄公怎么想,这让郑国历代国君怎么想?事实上,郑国的君主们也并非没有对祭仲的专权做过任何筹谋,《左传》载:”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这里的雍纠就非常有趣了,要知道,郑厉公当年母国是宋国,其母亲即是来自宋国雍氏,考虑到祭仲曾经被绑架到宋国,并与雍氏族群共同扶持在郑厉公归国,这个雍纠与祭仲的结亲,显然极有可能正是在这个时期,也就是郑厉公和雍氏为监控祭仲的阴谋而已。

祭仲是面好鼓,也是把好琴,但是也就郑庄公这个君主会用,而郑庄公的几个儿子都与祭仲牛头不对马嘴,这是郑国之悲哀,更是祭仲之悲哀。“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祭仲再能干,也不过是权臣,终究是站在郑庄公,甚至后面几代君主的身后,虽然他掌控着郑国朝局的变化,但祭仲毕竟处于平王东迁、周礼复兴的时代,祭仲尚且没有形成较为彻底的悖逆周礼的理念,因此祭仲就没有大破大立的决心,能至权臣,即至巅峰,仅此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6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