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武姜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

以史为鉴 2023-07-05 00:32:29

武姜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

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武姜:怂恿并帮助小儿子弄死大儿子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这世界上亲近的关系有很多种,母子、夫妻、朋友……在这些亲近的关系里,母子之间应该是最最纯粹、最最真挚的关系了。母慈子孝本是天性使始,但是在春秋时期偏偏有这样一对母子,不但水火不容,而且儿子还放出狠话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可见这矛盾真不是一般的深啊!

春秋初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武姜这个名字里的“姜”字,是表明她娘家姓姜,而“武”字则是她丈夫的谥号。按照当时的习惯,她就被称为武姜了。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后来的郑庄公,也就是说出“不到黄泉不见面”的那位,次子叫共叔段。

(以下为一组春秋战国服饰)

其实武姜和长子庄公弄到势同水火的地步,还真不能全怪庄公不孝,没有前面的因,也就没有后面的果。

武姜打从小时候起就不喜欢庄公,而且非常不喜欢,为什么呢?这还要追述到庄公出生的时候。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对于“寤生”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说逆着生,也就是腿生出来的,那当然就是难产了。另一种解释是说,小孩子生下来眼睛就睁开了,武姜一看就吓了一跳,因为小孩子一般是过一段时间才能睁眼的。反正不管是哪种解释,总之是因为庄公出生的时候不太顺利,惊吓到了武姜,所以武姜就非常讨厌他,并且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寤生”。

真是让人不能理解,这姜氏夫人也太矫情了吧!

别说在古代医疗条件那么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在现代社会难产的情况也不少见。可是谁家亲娘会因为孩子生的时候不顺利,就恨上他啊!那可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亲骨肉,而且这个孩子还是丈夫的嫡长子,未来的至高无上的君王,她居然给孩子起个“寤生”的名字,试想谁长大以后听到自己叫“难产”会高兴的起来啊!

如果光是因为这点小事儿,可能后来母子俩也不至于发展到近乎决裂的程度。不过随后姜氏夫人又生下了小儿子共叔段。

这下问题就来了!

这姜老太太偏心啊!偏心到什么程度呢?史书说她“亟请于武公”,“亟”就是屡次的意思,屡次向丈夫请求。请求什么呢?请求丈夫废掉长子,改立次子为君。这可就不是一般的家庭矛盾了,这已经上升了国家层面了。

好在郑武公倒是不糊涂,立谁为储君,这是有严格制度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正统的传承方式,在嫡长子无重大过失的前提下,随意改变继承人,这是会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的。

郑庄公听到这样的消息能不生气吗?母子间能不离心离德嘛!

好在后来郑庄公还是登上了王位,按说这个时候,姜老太太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后宫忍着去了,作为亲儿子庄公再恨她也不可能真的去动她,该有尊荣还是会有的。

可是老太太豪横了一辈子不甘心哪!这次她又忍不住出手了。原来她看中了一块封地,亲自跑来向庄公讨要,要求庄公把老二封到这个叫制邑的地方去。她也不想想,当初就因为她,庄公都差点儿没当上国君,如今你老头子也死了,大儿子羽翼也丰满了,你还在这儿耀武扬威的不知收敛,这不光是要把自己,同时也是要把小儿子置于险地啊!

庄公当然不会答应,他告诉自己的老娘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您的吩咐办。”于是,最终把他弟弟封到京这个地方,所有后来老二又被称为“京城太叔”。

俗话说,“慈母多败儿”,武姜这么纵容自己的小儿子,简直把小儿子培养的无法无天,目无纲纪。反正有老娘在背后撑腰,犯多大的事儿那都不叫事儿。于是到了京这个地方,他就又开始嘚瑟了。先是把都城盖得很大,然后开始招兵买马,招降纳叛,发展自己的势力。接着,又开始蚕食封地之外的郑国的土地。

这个小老二儿,真是有其母之风,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又太不把国君放在眼里了。

对于弟弟这种明显违制的行为,庄公是怎么应对的呢!庄公采取的是“捧杀”,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你就随便的作,等你作到天怒人怨,我再名正言顺的收拾你。

因此对于手下大臣的屡次劝谏,他都表现的很是无耐,大臣对他说:“这样不成啊,大王,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君主呢,您得赶紧采取行动阻止他啊!”这时庄公却开始抹稀泥:“哎哟,这是我母亲支持他这样做的,我也没办法啊!”

史学家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用了四个字——“处心积虑”,我不搭理你,你就折腾吧,如果因为一点儿小事儿我办了你,姜氏会不答应,庄公自己也会落个刻薄手足的恶名。等你的野心膨胀到明火执仗要造反的时候,我再给给你来个一网打尽,永除后患。

这一天没有让他等太久,自不量力的傻小子共叔段真的觉得自己的人马已经足以和哥哥对抗了,于是他就和老娘武姜约好了要偷袭郑国,武姜负责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郑庄公听到共叔段的人马要来攻打郑国都城时,他只用了两个字——“可矣”!可以了!终于让我等到你了,这下子新仇旧恨咱们一起清算清算吧!

被宠坏了的傻孩子共叔段根本不抗打,战争一开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于是只好逃命去了,他逃到了鄢地(今河南鄢陵)。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郑庄公的军队在鄢地击败共叔段,共叔段再度逃到卫国的共地 (今河南辉县),因此才称后世称为共叔段。

至于那个导致这场兄弟相残的武姜夫人呢?

庄公对她也没客气,把她送到了郑国的一个小城里软禁起来了,还恶狠狠地说了那句话:“不及黄泉,不相见也。”庄公说完这话,估计几十年受的窝囊气儿终于全都发散出来了。

不过故事还没完,据说放了这番狠话之后,庄公又有些后悔了。于是大臣就出来打圆场了,“这事儿好解决啊!您不是说不及黄泉不相见嘛!那咱们就挖一个大坑,打一个隧道不就完了吗?您通过隧道去见母亲,这不就是见了黄泉了吗?”庄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故事的结果是美好的,但总觉得有些粉饰太平。试想那么深的积怨,谁看谁都没顺眼过,心里的隔阂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消除的呢!恐怕也就是貌合神离,维持个表面的太平罢了。反正姜老太太没有了依靠再也翻不起风浪,而庄公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博取一个贤孝的名声而已。

如果庄公真是大贤大孝之人,当初就不会对自己的亲弟弟采取那样纵容的手段,看着他一步步走向灭亡。共叔段的悲剧结局固然和母亲无原则的宠爱分不开,但是作为亲哥哥的庄公,何尝不是用了一把软刀子杀人呢?

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人伦巨变。母亲因为儿子难产就可以赤裸裸的嫌弃他,想方设法的排挤他,最终导致手足相残;哥哥为了除掉弟弟不惜让他自我膨胀,然后一击毙命绝不手软;弟弟不知安守本分遵守为臣之道,反而招兵买马起兵叛乱。

武姜的偏执,共叔段的愚蠢,郑庄公的冷酷,都反映了那个乱世人伦关系的丧失,真是母不母,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

历史上的“郑伯克段于鄢”究竟讲了什么事情?

这个故事里首先讲了事情的渊源,段是寤生的弟弟,而且同为嫡子,换言之是有继承权的,而且他们的母亲武姜偏爱段,武姜是申候的女儿,背景很强大,她支持段,这对寤生是很大的隐患,申候不是一般人,因为不久之前周幽王娶的也是申候的女儿,后来他偏爱褒姒,导致申候勾结犬戎攻击镐京,西周因此灭亡寤生即位为郑庄公之后,段就开始表现出政治野心,武姜也多次为段出面,寻求不符合臣子规制的待遇,郑国的大臣祭足就一再提醒郑庄公要防微杜渐,坚决拒绝段和武姜不合理的要求

不到黄泉不相见——郑庄公与母亲武姜的爱恨纠缠

《郑伯克段于鄢》是古典名著《古文观止》的第一篇,也是高中语文的选修篇目。郑伯就是郑庄公,东周时期郑国的国君,他的母亲叫武姜。段,也叫共叔段,是郑庄公的弟弟,武姜的小儿子。

很多人一看见文言文就犯头疼病。其实,如果能够沉下心来阅读,会发现好多文言文里面都讲了极其精彩的故事。

就拿这篇《郑伯克段于鄢》来说吧,短短一篇文章,不过才几百字,但是所讲的故事,其情节之丰富,跌宕起伏,里面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之复杂,爱恨之纠缠,简直不亚于我们现在看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

今天我们就从郑庄公母子俩的关系讲起吧。

综合的来说,郑庄公对自己的母亲既深爱又痛恨。在痛恨母亲的时候,他对天发出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这句话用通俗的话来说呢,就是“不到黄泉不相见”,也就是说,只有等到死了以后,到地下才会相见了。只要还活着,这一辈子也不想再看见她了。

从这一句誓言就可以看出,郑庄公对自己的母亲是何等的痛恨。

那么,他为什么这样痛恨自己的母亲呢?

郑庄公的爹,叫做郑武公。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个大美女,叫武姜。郑武公应该非常宠爱武姜,因为从后面的故事看,她手上拥有的权力还是相当大的。

郑庄公是武姜生的第一个孩子,可是生产的时候难产,别的孩子都是头下脚上生出来的,他却是脚朝前生的,文言文中把这种情况叫做“寤生”。

武姜难产,受到很大的惊吓,因此极其厌恶这个孩子,干脆给他起名就叫“寤生”。

可怜的郑庄公,就因为这个原因,打小就不受自己母亲喜欢,甚至被深深厌恶,真是要仰天垂泪啊!

雪上加霜的是,武姜后来又生了幼子段。有句俗话说的好啊,“自古父母宠幼子,祖辈爱长孙”,何况长子郑庄公自幼就被母亲厌恶呢。

这兄弟两人,在母亲那里的待遇,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啊!公子段自小受到母亲的宠爱,养成了骄横跋扈,无法无天的性格。他稍微长大以后,便开始向自己的哥哥要最好的封地,抢人口,抢财富,扩张军队,膨胀势力。

有一句大家熟悉的俗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便是出自这个故事。

公子段势力大增,扩张军队,厉兵秣马。郑国的大夫祭仲忧心忡忡地跟郑庄公说:“你弟弟的势力蔓延得太厉害了,控制不住,要出事情的。”

郑庄公就回答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瞧吧。”

郑庄公的母亲这时候在干啥呢?

武姜不但没有劝谏自己的小儿子,反而跟小儿子合计,他造自己哥哥的反,这个做母亲的去里应外合,到时候帮他打开都城的门。

郑庄公得知母亲居然如此对待自己的时候,应该会泪流满面吧?同是一母所生,为何差别就这么大呢?这也太偏心了!

公子段造反没有成功,逃回了自己的封地。因为他一向施行暴政,封地的老百姓也起来反对他,于是他只好又逃到了鄢城。郑庄公带领军队,在鄢城又打败了他。

公子段没有办法了,只好继续逃,最后逃到了共国,这也就是他被叫做“共叔段”的原因。

郑庄公终于打败并且赶走了自己的弟弟,可是他对于母亲的痛恨,并没有因此就稍减。他曾经一直努力,想要得到母亲的认可,想要获得母亲的爱。可是不管他如何努力,做出了怎样的成就,仍然不能获得母亲的认可。

而他的弟弟,做了那么多贪得无厌,乃至造反作乱的事情,母亲却心心念念为他着想。

激愤交加之下,郑庄公把自己的母亲流放到了城颖,然后发下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是吗?

这样想的人,显然不了解做儿女的想要获得父母认可,渴望得到父母的爱的那种迫切心情。

哪怕你功成名就,哪怕你名扬四方,哪怕你在别人眼里如何的完美,如果不能够得到自己父母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无私的爱,那么,在你的内心深处,总是有着巨大的缺憾,难以弥补的残缺。只有当你得到了,一切才可能圆满。

郑庄公的权力地位巩固了,声誉名望也得到了,可是他失去了母亲,所以,很快就后悔了。他想念自己的母亲,却因为发下了毒誓,无法再见面。

这个时候,有个妙人儿出现了,他就是管理颖地的官员颖考叔。他知道了郑庄公的这件心事,明白郑庄公既想见自己的母亲,可又拉不下脸来。这个时候,就该有个人给他递上梯子,给他找个台阶下来。

颖考叔就去给郑庄公献贡品,于是郑庄公便留他吃饭。吃饭的时候,颖考叔把肉都留到一边。郑庄公问他为何这样做,他说得把肉留给母亲吃。

郑庄公就叹气了,说道:“你还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可惜我就没有!”

颖考叔就问他为什么。郑庄公把事情的原因都说了,颖考叔就给他想了个办法说:“那就去挖一条地道,只要挖出了黄泉水,在地道中相见,那不就可以了,谁还会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郑庄公依计而行,果然和母亲在地道中相见了。他走进地道,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这就是“其乐融融”一词的出处。

武姜走出地道,说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于是,故事终于有了一个happy ending,但是,文章结尾说,“遂为母子如初”,我却并不觉得高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们母子俩恢复了当初的关系,可是,他俩当初的关系就不算好啊!

这母子两人,彼此间爱恨纠缠,但是谁也绕不过谁,谁也无法忽视谁。虽然表面上恢复了家庭和睦,但是谁知道他们各自心底里的恨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5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