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的下场为何如此凄惨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三国的故事大家都挺熟悉了,这里面出现了很多的名将和谋士,比如关羽和赵云,这二人一个义气深重,一个神猛无敌,都已经成为了相当出名的人物,还有郭嘉和诸葛亮等人的高超的计策,都给那个充满血腥气息的时代添进了一抹温润的情怀,在当初那乱世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诸侯主公,他们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或是为了理想,彼此之间互相攻伐,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惜疲于征战,导致了天下的大乱。
东吴的政治体制只是诸侯军阀罢了,既没有曹操的挟持天子的便利,也没有蜀汉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这么正当,这些东西都是吸引人才最重要的部分,但东吴也不是缺少这些便不能团结的国家,当年赤壁之战跟夷陵之战都证明了东吴的根基很厚,只不过赤壁之战时,面对大汉朝廷的曹操,还是出现了张昭等人坚持主和派,夷陵之战则是孙权,先示弱求和,但刘备也违背了兴复汉室的目的,因此在政治优势上,东吴方面反而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前期的东吴,一边在跟蜀汉联盟,另外一边也寻求曹丕的帮助,陆逊凭借这些优势,最终打败了蜀国,成就了他的美名,但随着三国鼎立逐渐稳定,三方互相难以吞并,东吴内部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因为孙策开拓土地的时候,为了压制当地的豪族,启用了一大批北方战乱南下的士人,随着三国政治上的稳定,北方也开始停止了人才的流失,原来南下的人就形成了新的世家大族,这些家族之间又互相的联姻交往,于是东吴的政体控制在了这些人的手上,其中特别为代表的便是陆逊所在的陆家。
东吴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没有多少的资本去面对权臣的通知,因此孙权很是担心,若出现了一位权臣自己没有反抗的余地,随时有可能会被击垮,政权也会易手,他决定要进行官职的改革,但由于大家族的势力很是庞大,因此改革失败了。孙权不得不妥协,将负责改革的官员杀掉,等到后来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孙权进行的政治改革几乎全部都失败了,原因便是豪族的势力根深蒂固,到了孙权的晚年越发的昏庸,特别是前面几次改革的失败,让他产生了更多的猜忌,因此引发了第三次孙权跟众位朝臣的斗争,在当时太子病死,于是群臣分别站队支持新太子和鲁王,孙权正好利用了群臣为自己的利益站队,让他们互相之间制衡,陆逊本来是站在中间没有表明态度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明确了支持太子,陆逊又因为替太子说话而成为了太子党,因此触怒了孙权,于是孙权将陆逊的侄子流放,还派遣使臣前往陆逊家里多次羞辱孙权,最后陆逊被活活气死,这不得不说孙权昏庸了,他是害怕位高权重的陆逊危害统治,但很可惜的是,他这样一位有才华的人落到这个下场,这是很讽刺的。
在如今这个急速的社会,已没有人对历史真正的感兴趣,我们如果不把历史当一回事的话,会很容易遗忘的,这是不对的,如果没有先人们的奋斗,我们是根本没机会去享受安定的生活的,不应该将他们忘记,这样做对不起曾经为国家建立做出过很大功劳的前辈们,因此我们要谨慎的继承他们的意志,将我们的共和国恢复昔日的骄傲,体会他们曾经的付出和感情。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陆逊在协助吕蒙攻取荆州时崭露头角。夷陵之战烧毁蜀国辉煌,气死刘备,吴蜀之间再无战事;石亭之战,大败魏军,使魏国折损曹休。是吴国的社稷之臣,对吴国有再造之恩。多次受任于败军之际,挽狂澜于既倒。出将入相,把持吴国军政在十余年,晚年时,却死于一起窃听案件。 自古储君之争伴随着党争,二者相互依存,皇子拉拢大臣为自己所用,大臣纷纷站队以求以后的拥戴之功,但是历史上有太多权臣、皇子死于储君之争。三国之中就是吴国的储君之争最为激烈。 起先,吴国太子和与鲁王同宫,礼秩如一,群臣就看不下去了,认为太子是储君怎么能与鲁王同居一宫,这是非常不符合礼制的。于是孙权,就命令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分宫别僚。从此,兄弟二人不和,二宫之争就开始了。二宫之争有多严重呢? 于是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举国中分。 二宫之争波及全国,吴国上下一分为两派,朋比为奸,互相倾轧。孙权也是对这种现状非常恼火,虽有治理,但是不用重典,期待这两派能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但是储君之争怎么能自己平息呢。 孙和 二宫之争愈演愈烈,一个窃听事件,彻底让孙权爆发了。 公元245年,随着孙霸一党肆意对太子孙和诬陷,孙权也渐渐相信一身脏水的孙和是庸碌之辈,也慢慢中意于受大多数朝臣支持的孙霸。 但是废长立幼一直是确立储君的大忌,至少当时的人是这样认为的。一天夜晚,孙权召见当时颇有名气的杨竺,孙权与杨竺二人在寝宫夜谈,谈及传位之事时,杨竺作为孙霸一党的急先锋,自然长篇大论夸孙霸贬孙和。杨竺一番话,让孙权本来就倾向于孙霸的天平更加倾向孙霸了,孙权采纳了杨竺立孙霸为储君的建议。 可孙权的床底之下有藏一小吏,是太子孙和所安插,太子自然得到寝宫密谈之语。将要被废的孙和,慌慌张张的找到陆逊的族子——时任尚书选曹郎的陆胤。由陆胤出面请叔叔陆逊出马,毕竟当时的陆逊可是吴国军政第一人,连孙权决策都要先请教陆逊,可见陆逊在朝中的地位。就连太傅吾粲也写书信给在外督军的陆逊请求他出面。 于是陆逊即刻上书,向孙权陈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的道理,并请求进京面圣,当面说服孙权。 在武昌的陆逊不说还不要紧,一说就出事了。大臣权力过于强大,必然会遭到君主的忌惮和打击。陆逊远在陪都武昌,连自己寝宫密语都知晓了。天子卧榻之处居然还有隔墙之耳,这是严重的侵犯了皇权。恼怒的孙权立即将杨竺抓捕,并审问陆逊怎么知道这件事的,陆逊也是忠臣,直接就招了侄子陆胤,但是陆胤为了保全太子,谎称是杨竺告诉自己的,于是杨竺被屈打成招,随即处死,陆胤被流放。 但是,孙权还要追查此案,并三番五次派使者前去武昌责骂陆逊,导致垂垂老矣的陆逊没几天就气愤而死。 显然,孙权借着这次的窃听案件,一方面打击朝臣的力量,加强皇权。另一方面,削减两位皇子的力量,并警示二位皇子悬崖勒马。 但是,两宫之争经过这次窃听案件的打击后还是没有得到平息,无奈的孙权在窃听案发生的五年后,流放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另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自此两宫之争结束。 英雄一世的陆逊,晚年如此下场,也是让人唏嘘。暮年孙权应该是感觉到了自己负了陆逊,对陆逊次子陆抗说明自己不该听信谗言,对不起陆逊。并当着陆抗的面烧掉了以前责骂陆逊的竹简。此举若是真心,陆逊也不枉然。若是苦肉计,收买朝臣陆抗之心,便寒了陆逊九泉之魂。 陆逊深谋远虑,忠诚刚直,景帝孙休年间,追谥昭侯。
三国时期,每一个君主手下都有着无数的能人异士,每个人都有着自己追随的君主,而每一个人都在三国时期留了属于自己的篇章。但这些能人异士的结局却不相同,有战死的、有病死的、有被杀的,甚至还有被气死的。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位被气死的陆逊,他是孙权手下的人才。陆逊在历史上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既能出谋划策,又能冲锋陷阵。为东吴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是在三国局面形成之后,这一代的将领都已经老了的时候,陆逊的生活开始难过了,甚至被气死。
在孙权晚年的时候,他最看好的能够接替他的儿子去世了,他又重新立了太子,但是他又不专心培养太子,而是经常称赞他的另一个儿子。使得朝中的人对他的心思有了猜测,认为他会废太子,所以都选择了自己。而陆逊是站在太子这一边的,并极力劝说孙权要坚定意志,不要让自己的儿子产生矛盾。甚至想要觐见孙权,但被孙权认为他在参与党争,而不让他觐见,陆逊就这样被气死了。
陆逊出身世家,在东吴有一定的势力,所以与朝中的官员交情密切,孙权自己都十分忌惮着陆逊的实力,他也担心自己的子孙不能够压制陆逊,所以对陆逊大多采取压制的手段。而且孙权从始至终都是防备着陆逊的,因为陆逊的祖父就是因为输给了孙策,才去世的。他一直担心陆逊对孙家有恨,这一点不仅仅孙权自己知道,就连他的大将吕蒙也看出来了。所以吕蒙在重病的时候,没有举荐曾经举荐过的陆逊,而是举荐了他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
陆逊与孙权的哥哥孙策有着亲戚关系,他是孙策的女婿,孙权对于他哥哥的旧臣一直是很防备的。而且皇家向来没有亲情,孙权连自己的儿子都防备,何况是与自己哥哥有关系的臣子。有陆逊在,孙策留下的势力就会不断的发展,孙权担心他们会危及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迟早会处理了陆逊。而陆逊被气死或许只是孙权找对了时机,除掉了自己一直防备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5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允常为什么不重用范蠡、文种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