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182-252),字仲谋,浙江富阳人。吴大帝。吴国的建立者,几大开国君王中最没用的一个。比他哥哥孙策小七岁,在青少年期也随同孙策在袁术势力范围内吃了不少苦,十九岁,孙策死,孙权坐断东南。他的父兄都是有名的勇将,他自己可不见得怎样。文也不行武也不行(不做皇帝想做状元啊?),一辈子自己亲自指挥的战斗只有一仗,就是成就了张辽大名的皖城-合肥会战,江东之所以能在蜀魏之间撑那么久全靠孙坚在江东深厚的人望以及孙策留下的名将们。东汉末年,孙权父亲孙坚为汉末名将,兄长孙策则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基业。孙权十九岁时,孙策遭刺杀身亡,后继掌事,成为一方诸侯,曾受九锡。222年,自立吴王并建号黄武;229年登基称帝。谥号大皇帝,因其庙号为太祖,所以又被称为吴太祖。统治江东地区长达五十二年,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的。
早年生活
孙权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孙氏家族在江东是寒族,陈寿记载孙氏出身“孤微”,《三国志》记载孙氏“世仕吴,家于富春”。光和五年(182年),孙权是当时任下邳县丞孙坚的嫡次子,母为吴夫人。据传孙权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第22代孙。
光和七年(184年),朱儁奏请孙坚担任佐军司马,孙坚独自随朱儁南征北战。孙权等诸子都跟着母亲生活在九江郡寿春县。[1]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逝世,长沙(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太守的孙坚起兵从长沙经荆州响应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当时孙权的长兄孙策在寿春淮南一带颇有名气。在周瑜的建议下,家里人搬到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讨伐荆州刘表,不幸战死。孙权和家人搬到广陵郡江都,在那里度过了三年丧期。初平四年(193年)孙策跟随了袁术,并在翌年为其攻打了庐江。当时,扬州牧刘繇担心被袁氏吞并,与袁术和孙策顿生嫌隙。而孙权及其母和兄弟仍留在刘繇的势力范围下,于是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他们,接到家里奉养卫护,感情很深。
随兄征讨
兴平二年(195年)孙权长兄孙策渡江起,孙权跟随其兄左右,为其商议计谋,孙策感到很惊奇,自认为不如他。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孙权到吴以后,曾经与朱然胡综一起读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建安元年(196年),孙权被朱治举孝廉、严象举为茂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当时潘璋开始跟随他。孙策平定江东的丹阳、会稽和吴三郡后开始给汉廷进贡,汉廷派刘琬前往江东授予孙策官爵,刘琬对人说:“我看孙家的兄弟虽然每个都才华横溢,智慧通达,都是荣华福贵不长久。只有次男孝廉,相貌高大挺拔,有大贵之表,且会是最长寿的,你们等着瞧吧。”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拉拢丹阳等六县及山贼头目祖郎,并鼓动山越共同对付孙策。当时孙策率兵前往讨山贼,仅孙权等数百人留在宣城,山贼数千人蜂拥而至,年轻的孙权在周泰的保护之下得以幸免。
建安四年(199年)至次年初,孙权开始领兵跟随孙策征战,征庐江太守刘勋于皖城。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黄祖,与仇敌黄祖在沙羡一带展开大战,黄祖几乎全军覆没,韩唏战死,黄祖只身逃走,士卒溺死者达万人,豫章太守华歆又举城投降。平定了庐江豫章二郡。
临危受命
建安五年(200年)春,时任会稽太守的兄长孙策遇刺客杀害身亡,孙权依兄言接替其位,东汉朝廷册封他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以吴县为治所。此时孙权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庐江六郡,而且其他边远险要之地尚未完全归从,而天下豪杰英雄各州郡皆有,作客寄寓的士人,则以个人的安危随意去留,君臣之间没有建立稳固的关系。
孙权接位初期政权不稳,江东六郡中除吴郡外的其他五郡都发生了叛乱。就连宗室内部亦有人野心勃勃,孙权的堂兄庐陵太守孙辅与曹操暗通,定武中郎将孙暠意欲夺权攻打会稽郡。到建安九年(204年)的时候,妫览则将孙权的弟弟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杀害,秘密派人北上迎接扬州刺史刘馥,企图献丹杨郡于曹操。
趁此孙氏政权中枢交替之际,刚被平定的庐江太守李术甚至直接公开招降纳叛,不久即反叛了孙权。孙权举兵率徐琨孙河等人亲征李术于皖城。破皖城,枭术首,又迁徙其部将三万余人。会稽郡建安等县的当地山越人也借机开始作乱。孙权便对建安等地用兵。派贺齐讨平东冶地,共斩杀山越军六千人,并且俘获了山越全部名将,收编精兵万余,恢复了原设县邑,稳定了秩序。
孙权以张昭为心腹、以周瑜、程普等旧臣为将军统领兵卒。另一方面,又大量招揽贤士异才为己用。陆逊、鲁肃、诸葛瑾、步骘、顾雍、是仪、吕岱、徐盛、朱桓、骆统等贤才良将都在这一时期加入孙权麾下。[2]他分遣部署诸将,讨伐那些不服从者。兵不妄动,乘间伺隙,打仗往往胜利,经过了三四年终于平定了内乱。从此,孙权正式成为江东实际统治者。
为父报仇
孙坚为刘表账下黄祖所杀。自建安八年(203年)开始,孙权往西讨伐黄祖,发起夏口之战,击败黄祖的水军,豫章鄱阳县等地山越再起,孙权即刻还军平定山越。孙权命征虏中郎将吕范平定鄱阳、荡寇中郎将程普讨伐乐安、建昌都尉太史慈分头进讨山越,又派别部司马黄盖、韩当等人扼守山越经常出没的郡县。不久平定了山越。。
建安十年(205年),孙权派贺齐讨伐上饶。建安十一年(206年),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数千兵将入柴桑,都督周瑜反击,生擒邓龙送吴。孙权亲征山贼麻、保二屯,成功讨平。
建安十二年(207年),投靠了孙权的甘宁说:今汉已经日渐衰微,曹操为满足自己的心,终于成了篡汉的盗贼。南荆之地,山陵地势有利,江川流通,国的西边的确是这样的形势。我已看透刘表,考虑的不够长远,儿子也是无能的人,不是能够承传基业之才。主公应当尽早规划,不能落入曹操手上。进图之计,先取黄祖为佳。黄祖如今年老,老迈衰退严重,钱财粮谷都已经缺乏,左右蒙骗他,事出于钱财私利,侵要吏士的钱财,吏士心里都愤怒。舟船战具,废弃也不修理,耕农懒惰,军队没有法纪。如果主公现在去攻打,必定能大败。一旦打败黄祖军,击鼓行军至西,西据楚关,大局趋势扩张,这样就可以逐渐进取巴蜀。”孙权赞同并采纳。张昭当时就在席上坐,难言道:“吴国如今危惧,如果行军攻打,必然招致恐慌。”甘宁回答道:“国家将萧何的重任交给君你,君留置守护却担心忧乱,那为什么还要仰慕古人?”孙权对举起酒杯附于甘宁说:“兴霸,今年行军讨伐,就如这杯酒,决意托付给卿你。卿尽量提出方略,如能够破黄祖,则是卿的功劳,不要因为张长史(张昭)之言而放弃。”吴范说:“今兹少利,不如明年,明年戊子,荆州刘表亦身死国亡。”孙权最后还是出兵,虏其人民而还,但未能抓到黄祖。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再讨黄祖,周瑜为都督。吕蒙随军出征。吴范到寻阳时,视察环境,要求军队立刻加速行军,黄祖下令用两首艨艟战舰封锁沔口(汉水入长江口),用大绳系着巨石为锥以固定舰只,在两面大石上聚集数千人,舰上更有千余人用弓弩射向孙权军,弓弩乱发,箭如雨下,封锁孙军的前进路线,孙军不能向前。偏将军董袭与司马凌统各率百人死士为前部,众人被着两铠,乘着大舸船冲入蒙冲里,董袭持刀断开两首蒙冲之间的联结,凌统与数十名英勇善战的兵士共乘一船,斩杀黄祖将领张硕,黄祖见孙权兵来,急派水军都督陈就率兵反击,吕蒙统率前锋部队,身先战阵,亲自斩杀陈就。掳获其船只、士兵。返回到孙权大军,并引领自军兼程赶路,水路两路齐进。凌统先攻下城池,黄祖只身逃窜,被孙权军中的骑兵冯则所斩杀。此战,孙权大获全胜,一举歼灭宿敌黄祖,但是刘琦及时前来御敌江夏北部,孙权依旧无法攻下江夏。只能有效占领江夏郡南部区域。孙权将治所自吴移居至京口。
时机的选择最为重要,只要我们掌握了实际的权利,其他的都是虚名。太着急事情很容易办砸。就像袁世凯那样,舆论氛围还没有形成,就着急当上皇上。结果,墙倒众人推,被后人嘲笑和辱骂。孙权虽然年龄最小,但是确实在当皇帝份上,确实最沉着。
时机不够成熟。综合分析三股势力的强弱,北方的曹魏势力最为强大,而且还有一个末代皇帝在他们手中。他们占领着北方广袤的土地掌握着全国最多的人口。而蜀汉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川府之国,能守能攻,土地资源丰富,能够自给自足。相比之下,东吴的势力却最为薄弱。那个时候的东南地区不像现在那么发达,甚至可以说是蛮夷之地,土地贫瘠,连年降雨,人口数量少。经历了赤壁之战以后,虽然打败了北方的曹操,但是消耗了东吴的综合国力。如果这个时候称帝的话,难免会遭到来自西方和北方势力的讨伐。相比要一个虚名,还不如依靠曹操发展自己的力量。
孙权是一个相对稳重保守的。孙权18岁的时候,就继承哥哥成为了东吴的首领。先是整治朝纲治理的内政稳住了大臣们的心,树立了自己绝对的权威。后来,沉着应对来自曹操的威胁,在赤壁之战中啊打赢了仗,树立了军威,安定了东吴百姓的心。
这一系列的做为都说明了孙权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是他相对刘备和曹操年轻很多,孙权相信时间在自己这边,于是他就隐忍和等待时机。曹丕成为皇帝以后,还专门册封了孙权,此时的孙权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称帝了。因此,选择反对曹丕,建立吴国。
孙权十八岁能顺利接掌兄长孙策的江东权利大棒,原因如下:
一、孙策是江东政权的奠基人,孙权是孙策钦定的江东当家人,孙策的威望、地位决定了孙权是法定的接班人。
孙策是江东集团的老总,它是家族企业,老大世袭,开天辟地的老大是有权决定由他家族里的某成员接班,作为孙策班底的成员们心理上是接受孙氏直系亲属接班的,孙策之子极幼,在这么动乱的年代、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下无能力执掌朝纲,旁姓大臣也不容易上位(篡位)。
二、孙策决不是一介武夫,他有识人之明,他深知孙权虽攻城略地不如自己,但凝聚江东人心、稳固统治江东这是孙权的特长,这点上孙权超过自己。
孙权确实是执政高手,精通帝王术。孙策一死,东吴军中第一大亨周瑜来拜祭,孙权把周瑜请进屋,把东吴的继承权想交付周瑜,周瑜纳头便拜,从此以臣侍之。周瑜臣服,东吴谁人不服?孙权把准了周瑜的脉。
孙权外事指挥上倚仗周瑜,内政倚仗张昭,一文一武,绝对是江东文魁、武魁,对他们极度尊敬,对周瑜兄视之,张昭父视之,感动得他们眼泪一串一串的,能不卖力吗?孙权目光如炬,先后任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都督,历史证明这四帅个个胜任。
三、周瑜带头臣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周瑜是孙策的左膀右臂,是孙策的好友加连襟,江东基业有创建大功,军中极有威望,也极有才干。他一带头臣服,大家也就都服了。这如同后来东晋司马睿上位,司马睿原为晋朝藩王,江南士族并不尿他,但后来江南两大家族王家、谢家掌门人亲自为司马睿牵马坠镫,江南士族立马臣服。
从始至终,他都没有放弃进入中原的念头。自从孙权的父亲孙健以来,孙氏家族就一心想统治世界。索菲亚内?费古利死后,何晋将军和十常施氏食狮史石死后,董卓趁机罢黜了邵刘辩,陈留王刘勰为皇帝,掌握了朝廷权力,成为汉朝的祸患。董卓叛乱后,诸侯起兵反对董卓,这些诸侯不再忠于国家。就是他们想要追捕东卓,然后得到回报。孙坚就是其中之一。但孙坚比其他诸侯更像是东卓的十字军。但无论如何,孙健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动物。后来,孙坚不小心拿到了皇家的印章,但没有交出来,孙坚不想看到心里是清楚的。
在古代,皇家玉玺是世界的象征。孙坚把玉玺藏起来了。他的意思很明显。据裴松之《三国史记》注《武书》记载,当时孙简驻守洛阳城南。在镇官井附近,五彩的云彩在清晨飘荡。孙健命人下井,抢救皇家玉玺,一枚四寸方玺,新手上有五条龙,少了一角,文字是?奉王命,二首永昌?这就是证据。但是孙坚最终也嫁给了别人,给了原书一张通行证。孙坚的长子孙策继承孙坚的遗产,在江东创业。孙策的野心不亚于他的父亲孙坚。历史上孙简吞并长江东岸后,曹操认为孙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他不得不与更加危险的袁绍作战,所以只能靠亲和力来争取孙策。
但 不在乎这个。在他占领江东区之后,他对自己很满意。建安五年间,他利用袁绍与曹操在官渡的对峙。孙策策划突袭曹许昌,迎接汉献帝南下,以实现自己要挟皇帝的野心。但是孙策的大计划并没有被暗杀实施,最终不幸夭折。但也表明孙策不是一个保守派,他对中原仍有很大的野心。但他在完成他的使命之前就死了。孙策死后,把王位传给了弟弟孙权。孙权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但孙权在江东的地位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事实上,如果没有周瑜的支持,孙权几乎不可能继承他的王位。
孙权的晋升受到家族关系的阻碍,否则孙权就不会急于提拔年轻将领,孙权提拔年轻将领,是因为他想要一个可以完全操纵的大臣干部。虽然孙权想去北方,但一方面力量不允许,因为孙权巩固了势力,北方只有曹操这样的霸主。孙权怎么敢容忍曹操?另一方面,他手下许多大臣将领都不支持孙权北上。但在赤壁战役中,由于周瑜和鲁肃的支持,孙子无法抵挡投降的浪潮。因为吴国的大臣大多是江东大家族,他们不在乎谁坐在世界上,因为无论谁坐在世界上都不能离开他们去管理世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想拼命打仗。
孙权也不能强迫他们。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后,孙权终于主动与周瑜商议将目标转向宜州的刘璋。但是周瑜还没来得及实现他的计划就死了。接替周瑜的卢肃和鲁蒙,代表性过高,代表性不足。再加上东吴的大臣们自己,你就有了随遇而安的心态。不管孙权怎么想,虽然他是东方的主人,但他不敢得罪吴家太多。就这样,孙权的江东彻头彻尾地变成了看门狗。终于被金朝摧毁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蜀汉灭亡的原因在于谁黄皓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