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防作弊手段到底有多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由最开始的察举制发展到九品中正,到隋文帝时废九品中正开科举,开始按考试的优劣来决定一个人的去留和官职的大小,这是最早的科举,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俗话说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着科举制的推广,伴生的作弊手法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宋朝,宋朝被称为‘文人的天堂’,在这一时期的科举形式基本完善。科举为每三年考一次,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乡试是在本州考试,所以暗箱操作的学子非常多。而省试和殿试因为是在京城考,所以这种情况稍微好点。但仍然有许多投机取巧的学子。由于科举是选拔国家官员的重要途径,所以皇帝也是非常的重视他的公平性、公正性,为应对考生的作弊也是采取了大量的手段。
如,进入考场前都会有严格的搜查,派兵丁搜查每一个考生的随身物品及身上的所有物件。这个其实就和现在我们考试时进入考场前,都会用金属探测仪扫一遍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防止考生有夹带。进入考场后每位考生都会被领到一个小隔间里面,避免考生考试的时候交头接耳。考试期间有巡考及兵丁来回的巡查。
这是考前和考中所采取的手段。考试完以后,由专人将考生的试卷进行姓名籍贯密封。密封完以后交评卷考官进行评卷,一直到所有的试卷全部评完以后才对试卷进行拆分、登记。这种制度被称为‘弥封制’,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弥封制’以后,考场上出现了考生在试卷上作标记、暗号等手段。于是另一种放作弊政策出台,那就是‘誊抄制’。就是考生考完以后,朝廷组织专门的誊抄人员,在‘弥封制’的基础之上把考生的试卷进行誊抄,考官评的其实是誊抄以后的试卷,这样就防止了考生在试卷上做的手脚。
其实在历朝历代对于考试中防止作弊的手段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有人作弊,就会有新的防作弊手段的出台。而且考试中作弊被抓之后,后果在当时是很严重的,重的被砍头,轻的就是终身不能再参加科举考试,历朝历代这种人都有很多,如被诬陷的唐伯虎,就是因为被牵连进了作弊案,而害的他凄惨的一生。
所以,只是只有在自己的脑子里才是自己的,靠这种取巧的办法获得的成果,终会害了自己的。
尽管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科举制度可能也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弊端。但是,我国的科举制度严格,而且各朝代在不断完善,我认为通过作弊等手段进而能够提名上榜的几率非常小。不否认科举考试中可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然而,科举考试并不是只有一场,要想提名上榜需要经过多长考试,不可能每场考试都通过作弊来实现,这种几率微乎其微。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为了选拔官吏而举行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没有阶级之分,可以自己报名参加,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才会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见科举制度对国家选拔人才来说十分重要,自然会重视公平公正,防止作弊。
科举考试环节复杂,就拿明清科举来说,明清科举共分为四级: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生试是最初级的考试,童生试通过的考生成为生员,乡试和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殿试为最高形式的考试,由皇帝主试,更为严格。而且考试的内容也是繁杂多样,主要考八股文等。如果作弊能侥幸通过一个环节,不可能每次都靠作弊,随着考试等级越高,考试难度也在增加。
所以,能够经过环环考试最终被录取的人,一定是有真才实学的人,那些靠作弊通过一场考试的人不会走得长远,必定会在考试期间被发现。科举制度于万千读书人而言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于国家而言是选拔人才的机会,这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岂容作弊之人混入其中?
科举考试是由隋朝创立的,唐代之后将科举之都更加完善。到了明朝,科举考试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考试的时候为了防止作弊,还做了许多措施。虽然明清的八股取士一直被认为是科举考试的诟病之一,但明朝的科举考试还有许多可取之处的。大明在科举考试中,为了防止考生和考官作弊,都启用了哪些方式?
明朝为了公正、合理的选拔官员,在科举考试方面做了许多的创新。比如明朝的时候,为了防止考生与考官的勾结,考官在评判考卷的时候是看不到考生名字的,所以考官在判分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判的是谁的卷子。
而且明朝在科举考试开始前的几日,按照规定是要求把考官“紧闭”起来,不让他们外出,这就是明朝非常著名的锁院制度。而且,考生在进考场之前还要被搜身,所有小抄之类的东西是不允许带进去。如果带进去被发生了,检查他身体的人和他自己都要受到处罚,自己还有可能不能再参加考试。
有些考生背景比较大,为了防止他的家庭滥用权力。明朝法律规定,要将官员的亲戚单独分开考试,而不是像别人一样统一安排考试。明朝为了完善科举制度,在防止作弊的方面还是做了许多创新的。这样做也是为了科举考试能公平一些,让更多的人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来回答问题,以免一些考试利于一些“漏洞”出现走后门的情况。
作弊之流,自古有之,古人对于作弊行为的处罚也有很多,比如让作弊者带上枷锁游街示众,这一处罚对于文人来说可是极大的羞辱;设置罚款,取消考试资格也是常见的处罚方式;而对于监考官,则会以监考不立施以板刑。可见古人对于考试作弊抄袭的行为也是不会容忍的,至于具体的作弊判定方式,各类的作弊方法,古人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作弊方法要么功课坐在身前,要么小抄带在身边。这句话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屡见不鲜,在古代,也有带小抄作弊的方式,将经文夹带在随身物品或是衣物,鞋子里,更有甚者,还会把写有内容纸条藏在头发里来躲避入考场前的检查。对于家世显赫的不学无术之人来说,更简单的方法就是贿赂考官,古代由科举徇私舞弊牵扯出的大案也不再少数。另外一种,也是我们现在也会听到的雇佣枪手,也就是请人代考,在古代身份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往往会取得成功。
防作弊方法为了防止作弊,古代采取了糊名法,誊录法,携带履历等方法。糊名法就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用纸遮住,使批改者无法辨别书卷的主人,也就无法徇私舞弊,制造虚假分数。誊录法的应对对象同样是批改者,试卷重新誊录,也就减少了他们通过字体找到行贿者对象的机会。考生携带履历则是为了避免代考等行为,也可以比对考生字体,可以说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存在的考试作弊,尽可能的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为国家挑选出真正的品学兼优的人才,在防止作弊方面官府也是煞费苦心。
作弊处罚对于考生来说,作弊被发现则会终生取消考试资格,带上枷锁游街,严重者甚至会被发配至边境充军。而对于主考官或是批卷者,则是罢免官职,施以杖刑。虽然说寒窗苦读人未识,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成功是每一个科举者毕生的梦想,但与其被发现受处罚再也无缘科举,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比较好。
不论是科举还是现代的各类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举措,自古以来就受到了极高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考试的各项手续不断方便完善,现代高科技产品的使用也使得作弊变得难上加难,这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也让我们更加认真的对待每一场考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4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