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夷陵之战中蜀汉和曹魏交战,为何孙权没有趁机出手呢

以史为鉴 2023-07-04 22:47:44

夷陵之战中蜀汉和曹魏交战,为何孙权没有趁机出手呢

夷陵之战为何孙权没有趁机出手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221年,刘备亲自率领5万大军征讨东吴,孙权令陆逊率军迎战,双方对峙在夷陵地区,最后以刘备的全军覆没而告终,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这场战争之后近40年,三国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因此,夷陵之战也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

对于夷陵之战,一直存在许多争议,比如,刘备的目的到底是为了给关羽报仇还是收复荆州?比如,刘备出征时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同行?比如,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刘备的东征?当然,最大的争议还是曹丕,对于曹魏来说,当南边的蜀汉和东吴发生战争时,正是浑水摸鱼的良机,为什么曹丕自始至终都没动静?

如果站在上帝视角,当然可以骂曹丕没有远见,可是刘备在长江流域一等就是一年,曹丕哪知道他到底是想打还是不想打?从公元221年7月开始,蜀军就向东开进,到了公元222年2月,刘备已经进入猇亭,可是随后又待了4个月。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蜀军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虽然也攻下了数城,但都是吴军主动退让的。

从上帝视角来看,刘备想要报仇,想要收回荆州,这仗一定得要打,两支军队也像干柴烈火,随时都可能爆发。可是站在曹丕的角度来看,两支军队已经对峙了近一年,他实在不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双方到底是打还是不打?这种情况下,三方关系保持微妙的平衡,谁如果先打破这种局势,极有可能陷入被动局面。

襄樊之战的失败,不仅让刘备丢失了荆州,也因此引发了益州局势的不安定。刘备需要收复荆州,而且迫在眉睫,于是他率先动手了,这也让他成为三方博弈中最先出局的一个。如果曹丕先沉不住气出兵南下,结果极有可能刘备会停手,在一旁坐山观虎斗。或许,这才是刘备出兵东吴的初衷。

从结果来看,曹丕并非不想浑水摸鱼,而是在等最佳时机,希望刘备和孙权大战三百回合,然后在关键时刻出手。令曹丕郁闷的是,双方要么对峙一年不动手,要么一动手就结束,完全不给曹丕反应时间。以当时信息传播速度来看,刘备兵败后三个月,曹丕就多路出兵,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三国志》

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呢?

孙权想过趁机灭了蜀汉,只是没有战机,加上担心曹丕趁火打劫,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主动向刘备求和。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兵败夷陵以后,陆逊率军追到夔关,结果在鱼腹浦误入诸葛亮所布八阵图,差点身死。后来幸亏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不忍,将他引出。陆逊不敢再追,又担心曹丕乘虚来袭,所以收兵撤退。这让人觉得在夷陵之战以后不久东吴就已经撤军,其实这并不准确。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兵败后吴军一路追击。刘备进入撤回白帝城以后吴军也没有放弃,吴将李异、刘阿等人在城外的南山安营下寨,和蜀军对峙到八月才撤走。刘备战败大约是在六月或者七月,所以吴军在白帝城下大约待了一个月的时间。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吴军千辛万苦追到白帝城,又和蜀军对峙这么久,自然不是来欣赏风景的。夷陵之战蜀军损失惨重,孙权自然是对益州有些想法,派出李异、刘阿等将追到白帝城,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可乘之机捞一把。

不过刘备也是戎马半生,虽然在夷陵打了一个大败仗,但是并没有慌乱。撤到白帝城以后刘备亲自坐镇关上,以安定军心。白帝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国灭蜀以后,东吴曾经派遣步协、陆抗等人攻击白帝城。结果被守将罗宪击退。此时刘备亲自坐镇白帝城,手下部队比罗宪还要多,吴军始终没有找到战机。

此后在夷陵之战中被打散的蜀军也陆续返回,白帝城蜀军兵力越来越多。孙权只是想趁机捞一把,啃硬骨头可没兴趣。毕竟曹丕也不是什么可靠的盟友,如果东吴和蜀汉继续打下去,只能便宜了曹丕。既然吞不下蜀汉,那么让蜀汉继续存在共同对抗曹丕才是对孙权最有利的情况。

所以在发现没机会以后,孙权就撤军转而向蜀汉求和,这也是当时他最现实的选择。

三国后期曹操刘备相继去世后,孙权为什么没有趁机一统天下呢?

孙权能够从关羽手中把荆州夺回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就算曹操刘备先后逝世,孙权也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能够偏安一隅就算孙权最好的归宿了。

首先,孙权不具备攻蜀的条件和能力。

在夷陵之战之后,蜀汉实力大减,这是攻蜀最好的时机了。

东吴要想进攻蜀国,大致有三条路线:一、从荆州出发,走陆路,攻取汉中,然后南下进入西川;二、沿长江逆流而上,水陆并进,进占刘备停留的永安,从而进入西川;三、从蜀国西南进军,这就需要穿过少数民族聚居区。

第一第三条路很明显走不通,笔者也不做解释了,重点是第二条路,东吴以水军为主,沿长江而上,理论上看是很好的一种方案,但是其实细想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刘备是败了,但是刘备驻扎在永安的兵力还有2万有余,进攻是没什么指望了,但是据险而守还是绰绰有余的。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没有返回蜀国的原因,他得防止孙权西进!《三国志》里记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看,这就是刘备留守永安带来的威慑力。

此外,东吴就算沿长江西进,但是毕竟是逆流,行军速度慢,机动性也变差了,到三峡地区,水军只能上岸作战,丧失自我优势;在早有准备的蜀军面前,胜算不大。刘备就是个小强的命,谁都能欺负一下,但要想让刘备彻底败亡,整个三国还没有人有这样的能力。

这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魏国的因素。

吴国要灭掉蜀汉,必须调主力西进;而曹魏一直虎视眈眈,合肥有张辽,江夏有文聘,襄阳有曹仁、徐晃;一旦东吴主力离开,漫长的长江防线就会变得处处是漏洞,也许没等东吴灭掉蜀汉,就先被曹魏灭掉了。

这是孙权没有在刘备大败之后,贸然进取西川的原因。

打不了川蜀,那就打曹魏集团试试?哎,别说,孙权还真试过,而且不止一次。

而且孙权很执着,每次打魏国都要先从合肥下手,或许孙权就是对合肥格外情有独钟吧。

第一次,208年,赤壁之战时,因曹操主力在荆州,孙权带兵围攻合肥。曹操派兵救援,孙权撤军。

第二次,215年,曹操跟刘备在汉中撕吧起来了。孙权背后去捅刀子,率十万军队围攻合肥,结果,大家很清楚了,“张辽威震逍遥津”,大败东吴军队,孙权甚至还差点丧命,江东小儿听见张辽这两个字都吓得不敢哭了。

第三次,229年,孙权打算偷袭合肥地区,被满宠识破计策,偷袭计划无疾而终。

第四次,232年,孙权发兵进攻合肥新城,被魏国征东将军满宠击退。

第五次,234年,孙权配合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亲自率十万大军再度进攻合肥,围城两个月,又被扬州都督满宠打的落花流水。

满宠!又是满宠!

看看,这就是孙权伐魏的战绩,三平两负,看起来还行,但说白了,孙权打魏国的合肥,就没赢过!

孙权不是不想统一天下,他是真有这个心,但是真没有这个能力!

蜀国综合实力比吴国弱,但是人家地理位置好啊,你就是打不进去!气不气!

魏国综合实力比吴国高出一大截,吴国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守住就不错了,还想什么花里胡哨的?

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什么不趁机帮助孙权进攻蜀国?

虽然是一个隔山观两虎斗的好时机,但是这一次也是曹丕错失了可以打败蜀国和孙吴一统天下的唯一机会。



三国鼎立的局势下,两方结盟打另一方的情况很多,而孙吴一直是和刘备结盟的,有了十余年之久,在这么长时间下,曹魏政权一直被两方势力所破坏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的,因为一打二能胜的?可能性毕竟是非常小的。就在这种持久不下的局面中,终于出现了动荡,刘备要伐吴,结盟很久的两方要开始打仗,这个时候以曹丕的想法是想坐收渔翁之利,但显然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两方不除了两败俱伤之外,并不会有其他影响。这个时候曹丕就应该出兵攻打刘备,这样蜀国必败无疑,然后再解决孙吴政权也是轻而易举。

只可惜曹丕错失了这次机会,也可以由此看出曹丕还是不如自己的父亲曹操那样有谋略,对于他而言他没有重视这次机会,没有父亲帮助下的他还是过于自信了,所以失去了唯一一次可以打败刘备的机会,这样也可以预测到他最后的结局。而且夷陵之战后曹丕出兵伐吴更体现了他后知后觉地点,非得等到他们养精蓄锐好了才去攻打。



错失的机会已经不能再来,只能说曹丕没有曹操那样的谋略。还是太过于自信,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两弱相攻的大好机会都错失了,要是曹操还在位会被气死的。

吴蜀夷陵大战,曹魏为何没能及时出手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魏文帝曹丕。

“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

“八月,孙权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并送于禁等还。”

在刘备准备征伐孙权的时候,孙权向曹魏称臣,魏文帝十分高兴。

大臣刘晔劝建议不能接受孙权的请和,而应该率军渡江伐吴。

刘晔独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往乘其衅,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耳。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刘晔认为孙权请和一是退曹魏之兵,二是借联合曹魏向蜀汉施压。魏国应该乘机伐吴。

但是曹丕不听,他认为:

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

曹丕认为伐来降者,以后来归降的人就寒心了。

这里看见曹丕还是不够果断,这时天下三分,还有什么其他来降的。

曹丕不但想接受吴降,更像乘机袭击蜀汉后方。

孙权的目标完全达到了。

曹丕的谋略和其父曹操相比差了太多。

此外曹丕固执地接受吴国请降,还在于太轻信他人。

初,吴王遣于禁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诣帝,自陈诚款,辞甚恭悫。帝问周等:“权可信乎?”周以为权必臣服,而衮谓其不可必服。帝悦周言,以为有以知之,故立为吴王,复使周至吴。

浩周、东里衮都是之前于禁的手下,是魏将,孙权派这两人拜见曹丕,曹丕向他们打探消息。

浩周认为孙权是真心臣服,而东里衮认为孙权不会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3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