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白帝城托孤究竟是“真心话”还是“阴谋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刘备之死,正史记载:
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一个“殂”字,完事——然而不知怎么死的。于是,后世对刘备之死的认知是:死于白帝城,但不知怎么死的。然而,三国后千年,鄯善出土的一本古书足以重塑人们的认知。考古学者在新疆鄯善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裴注三国志抄本,因新疆干燥的气候得以保存千年。
鄯善裴注三国志抄本:《步骘传》
鄯善裴注三国志抄本:《虞翻传》
这部残卷中,有句正史无载的内容涉及刘备之死: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下痢:东晋《肘后备急方》:痢疾之简称;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以其泄利不爽,名之下痢。意思明白:刘备如厕出了问题。但刘备随后说自己因下痢而转杂他病,并因此致命(殆不自济:自己不行了),显然,刘备可能得了某种绝症,进而由肠胃引发全身病变,可能是胃癌或肠道癌类绝症。然而,刘备之死,如此凄惨,生于蜀汉的陈寿,自然不会在正史中详细描述这些。
从刘备之死因,我们还能辐射出另一个问题:刘备死前的日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通常的认知是:刘备在夷陵打了败仗,旋即退往白帝城,接着自己不行了,丞相诸葛亮从成都赶来,刘备托孤,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如其才,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后就离世了。这一认知,绝大多数拜罗贯中先生之笔,有其历史依据,但又和历史真相有很大不同。当然,这里并非否定演义的价值,演义作为文学作品,自然有其辉煌之处,只是这里暂时不谈演义,只谈正史。
我们从夷陵之战结束后说起。《先主传》记载:
原文┃章武二年,夏六月,陆议(陆逊本名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译文┃章武六年,六月,夏,陆议在猇亭大破刘备大军,刘备将领冯习、张南等皆战败。刘备从猇亭退至秭归,收拾离散士卒,于是丢弃船只,从陆路退还鱼复,将鱼复县的名字改为永安。
关羽失荆州后,东吴和蜀汉之间的领土,虽然名曰接壤,实际并没有直接接壤。蜀汉荆州的心脏,是江陵,江陵是南郡的郡治。而南郡和当时的益州之间,还隔着两个郡,一个叫做宜都郡,刘备战败的猇亭就在这里,另一个叫做建平郡,这个建平郡,才直接与益州接壤。因此,宜都郡和建平郡,是当时蜀汉和东吴的缓冲地带。这两个郡横跨几百公里。
从猇亭战场到蜀汉永安,可走陆路,也可走水路。《先主传》说,刘备撤军时,放弃战船,也就是放弃水路,而走陆路,我认为可能是防止东吴从水路追击自己。鉴于巴东的地形特点,多山难行,水路追击,要比陆路追击快得多,而且不耗费什么力气。刘备抛弃战船这事,陆逊在追击时应该知道,他当时也很可能测算过追击的成功率,最后觉得过于冒险,以及不能和蜀汉彻底死磕,于是放弃了追击。刘备在章武二年六月撤军,猇亭相距永安几百公里,则刘备大军撤到永安,至少也要十天半月左右,因此,刘备可能是在六月底到七月初,到达永安的。而永安的别称,就叫白帝城。以及,刘备到永安时,永安还叫鱼复,刘备旋即将此名改为永安,取个吉祥之名。刘备一方面要通过这种方式,以图吉谶,另一方面,要以此安定军心。
刘备到达永安后,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立即就不行了,他还做了许多事情。
原文┃章武二年,秋八月,收兵还巫。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译文┃章武二年,九月,秋,刘备收兵回到巫县。十月,冬,刘备下诏命丞相诸葛亮在成都营建南北郊。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城,非常恐惧,遣使请和。刘备答应了,遣太中大夫宗玮回复孙权。
这则史料中说,刘备在八月“收兵还巫”,考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两晋时期》,巫县在永安城东,在蜀汉和东吴的边境线上,当时刘备大军已经屯住在永安,之后又将大军东迁,迁往永安之东的巫县。东汉时期,巫县隶属荆州南郡(当时还没有设立宜都郡和建平郡),故而,刘备此举,很可能是在决定以此地为今后蜀汉之东境边界线。这说明,三国蜀汉的东部边界,是刘备死前自己确定的。
孙权听说刘备在白帝城,自己非常恐惧,不知诸位以为可信度如何,我认为不太可信。刘备征讨东吴,率军十万人左右,战败后“收拾残军”,可见这十万大军,死伤者,逃亡者,流散者甚众。且刘备作为主帅,锐气已失。敢问,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为何要非常恐惧呢。以及,后世多认为是诸葛亮恢复了与江东的关系,实际不然,史料中记载,刘备在去世前,就已经恢复了和江东的外交关系,达成和平协议了。后来,刘备还让诸葛亮在成都南北修建郊区,等等。从刘备六月战败至此,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时间,刘备还活着呢。
之后,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托孤一事。
原文┃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译文┃章武三年,二月,春,丞相诸葛亮从成都到永安。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诸葛亮之副。章武三年,四月癸巳,夏,刘备死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岁。
刘备在章武二年六月兵败,在章武三年四月离世,期间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个月,并非通常认为的那样,不久就去世了。
说完了刘备死前的经历,我们再说说刘备托孤诸葛亮这件事。刘备托孤,历世千年,音容犹在,感人肺腑。我们感动的,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之情,是一位国君对丞相的无限信任。刘备起兵时,二十三岁(184),南征北战二十五年,一无所有,得到荆州四郡和南郡江陵时(209),已经四十八岁了,死时,六十三岁(223)。也就是说,刘备花了自己人生五分之四的时间打拼,结果什么也没打拼出来,在自己人生最后五分之一的时间内,终于取得了成功,然而早早又离开了。但是刘备在自己这样的一生结尾处,对诸葛亮说:孔明,如果我儿子不行,你就把我的江山拿去吧,这样有利于国事。这恐怕就是最能戳中后人泪点的地方吧。这件事在《诸葛亮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章武三年春,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诸葛亮所言中,先说“君必能安国,终定大事”,然后才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显然,刘备在这里是将“安邦定国”,放在了首位。至于这江山是不是汉家的,虽然重要,但鉴于诸葛亮和自己的君臣之情,以及蜀汉当时的现状,这件事恐怕是要放在第二位了。以当时蜀汉的国力来看,如果刘备不这么说,别说自己的江山是不是被诸葛亮取代,自己的江山还能不能存续,都是问题。
一方面,如果诸葛亮取代刘备的江山,至少是给刘备自家人取了。另一方面,刘备和诸葛亮到最后,都能这样坦然,他们的理想和志向,也一定是匹配的,否则,早翻脸了。例如,刘备托孤的,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李严后来做的那些事,诸位知道,又是要割据,要是要当王,诸葛亮不是分分钟把李严处理掉了么。因此,我认为这就是刘备死前的肺腑之言,他的真心实意,就是在告诉诸葛亮: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这个大目标,我可以牺牲自己这一部分。后世所说的“阴谋论”,恐怕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一起探讨,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前面说到,刘备托孤的对象,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纳入李严,我认为是考虑到当时蜀汉集团内部的利益和矛盾问题。刘备的基业,主要就是荆州和益州,自然,刘备手下的人,主要就是荆州一派和益州一派。诸葛亮是荆州一派的代表人物,而益州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李严。
李严在蜀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刘备入川前期,最倚重的就是法正和李严。法正去世后,李严俨然是川蜀一系的代言人了,直接代表着这一系的利益。川蜀一系,在一开始和刘备的荆州一系有许多摩擦与不和,彭羕案、廖立案、来敏案,等等,都是当时的代表性事件。刘备去世前,蜀中的两派势力之间的矛盾虽然已经缓和了许多,但仍然有不少潜在危机,比如廖立,甚至直接诽谤刘备本人。
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诽谤先帝,咨毁众臣。”
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没有杀之,只是把他废为平民,这就是考虑到了川蜀一系的原因。但是,李严在后期,逐渐堕落萎靡,做出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拥巴州自立,骗诸葛亮撤军,等等。而那时候,诸葛亮在蜀汉已经功德盖世了,基本上能让所有人都拥护他,所以,诸葛亮就把李严处理掉了,但依然没有杀,而是废为了平民。从此以后,诸葛亮在蜀中才是真正的一人独大,除了刘禅(和他的黄皓),再无牵绊了。
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一定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219),蜀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包括:斩杀曹军名将夏侯渊,占据要地汉中;水淹七军一役,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也是这一年末,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失荆州。
若说水淹七军一役使得蜀国达到军事上的顶峰,那么失荆州则称为蜀国称霸之路的转折点。自己的大将关羽被杀,重要的领地荆州被占,此刻的刘备自然不可能忍气吞声,他听不进去群臣的劝告,打上为关羽报仇的口号,执意讨伐吴国。然而这次战争的结果并不顺遂刘备的心意,最终是兵败夷陵,刘备也于章武三年(223),病逝在白帝城。
在刘备病逝前,自知病情深重,恐不久于世,曾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史称白帝城托孤。多年来,这个典故常用来表现出刘备惟贤惟德的帝王胸怀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品质。但是在读到《三国志》中,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话时,才明白刘备这个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充满了智慧。他到底说什么呢?
刘备对诸葛亮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事,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的这几句话,可谓是滴水不漏,他和诸葛亮共事几十年,自然明白诸葛亮的才华,但是自己不久于人世,而自己的儿子怎么可能会是诸葛亮的对手,而如果此时舍弃诸葛亮,自己操劳一生的这些事业也将毁于一旦,如何处理诸葛亮和接班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蜀国此刻最紧急的问题。
刘备一生浸淫于权谋算术,想到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诸葛亮对蜀国的忠心,让全天下的人都可以监督着诸葛亮,所以他选择了公开托孤。而他托孤的词句也可以说是仔细斟酌过的。开头第一句就足以让诸葛亮打消任何上位的想法,因为他用了一个“反面例子”,就是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事,终定大事”。
这个“反面例子”就是曹丕,为什么说曹丕是个反面例子呢,因为在刘备的眼里曹丕是个乱臣贼子。刘备迟迟没有称帝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当初打的旗号是:“兴复汉室”。而汉献帝还在世,刘备贸然称帝,这不就是打自己的脸吗?而曹丕呢,以汉献帝“禅位”自己这样的理由,成功登基。在刘备的眼中,曹丕这样的人可不就是乱臣贼子,他才给出“替天行道”的理由,登基称帝。
那把诸葛亮说成是曹丕的十倍,这不是骂人吗?妙就妙在,刘备说的曹丕并不是曹丕的品质,而是他的才华。刘备真的认可曹丕的才华吗?未必认可,但此刻这个节骨眼上,还能有什么方法讲出刘备心中所焦虑的那个问题呢?不能直接对诸葛亮说出那份忐忑,也不能舍弃诸葛亮的才华,便只能通过曹丕这个例子了。
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是未出草庐便能得出三分天下这个结论的卧龙先生,他如何听不出刘备话里隐含的那层含义,又听到刘备以退为进的说法,他怎么会不清楚自己效忠的主公此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他回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个回答刘备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就是那句“效忠贞之节”,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忠君爱国”思想是作为儒家思想的首位思想,而诸葛亮不仅要“忠”于蜀国,“忠”于后主,还会“贞”于自己,给刘备一个足以放心的答案。所以在这个回答后,刘备交代后主,如何和诸葛亮相处:“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如果是仅仅从白帝城托孤这个典故中,我们可能无法感受到诸葛亮的个人魅力,只能透过那句回答看到一位老臣直白又决断的坚定;我们能感受到刘备重病时刻的那份忐忑和不安,他大概也不是真的不信任诸葛亮,而是到了那种危急时刻,谁都会有无法保证的情况。而在后续的故事中,诸葛亮的《出师表》已经描写得十分详细了,那几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使。”就足以回答诸葛亮对刘备的态度。
关于白帝城托孤中刘备到底有没有阴谋论,仅从他提到“曹丕”这个例子便可以看出端倪,但我们也无法通过这一个典故去丈量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好坏,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无法通过一件事就能讲清楚。但从历史中我们能读到刘备三顾茅庐、临终托孤的主人公都是诸葛亮;而诸葛亮则用自己的一生去回报刘备这份信任。
有不同说法。有的就认为这是刘备在给诸葛亮背精神枷锁。我都这样对你推心置腹了。你该死心塌地忠实我刘家了吧?诸葛亮如果这时候忘乎所以,露出点取而代之的意思。刘备还没断气,喊一声赵云,赵云可是刘备的卫队长。绝对手起剑落干掉诸葛亮。诸葛亮只有痛哭流涕,表示誓死效忠刘家。
另一种说法。认为刘备是真心的。认为刘备这时还没有真的成为天下共主的皇帝。皇权思想还没那么浓。现在还是天下三分的乱世。自己这帮一起开创事业的老兄弟就全完了。这时好歹还有个能胜任接班人的人。如果诸葛接班,自己一帮好兄弟的事业好歹有个延续。自己一帮老兄弟的子孙后代也会有个好结果。从这角度讲。也有合理性。
归根结底就是现代人不知道刘备怎么想的。这些都是推测。很难说谁的推测就是一定对的。见仁见智吧。认为刘备是乱世枭雄,在耍权术,试探诸葛,可以。认为刘备是推心置腹,真心实意,也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2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