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朝的官员数量多吗冗官一说从何而来

以史为鉴 2023-07-04 21:13:29

宋朝的官员数量多吗冗官一说从何而来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一方面固然是选拔寒门子弟做官,弱化贵族势力,这样选拔就是打工仔,而不是股东,皇帝面对臣子,就有了先天优势。另一方面才是最重要的,皇帝阶 级 矛盾,给底层人一个上升通道,防止通道堵死,让有理想的年轻人通过造反来走上仕途。黄巢、洪秀全都是科举考试失败了,才选择造反的,皇帝的想法是,你别造反了,我给你机会当官。北宋仁宗朝,曾有个穷酸秀才给成都知府写一封信,“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是赤裸裸的反诗了,结果呢,仁宗说,“穷酸秀才想当官罢了,给他个官做做吧!”唐太宗有一次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 ,看到许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 。

所以,宋朝很好的继承了这一点,选拔人才,多多益善。唐代每届取进士三四十人,宋朝动辄四五百人。公元991年,朝廷取士总计竟达一万七千三百人。宋朝对宗室、亲信弟子特为优宠,随意授官,皇朝宗室男孩七岁便可以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中也有官阶,并领取俸禄;宗室之外,其它旁支、异姓、门客,都可以得荫补官,每年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官僚队伍。唐太宗时曾将中央政府官员从两千多减至六百三十四人,宋仁宗时代中央内外属官已超过一万七千人,而北宋所辖疆域仅为唐疆域的二分之一。这是一点,选拔官员人数非常多,第二点,选拔人才后,这些人怎么办呢?赐给他官职,给级别,给俸禄,不给实职,养着你。这就是唐宋官制的另一个特点,官与职是两回事,官是虚名,宋朝称为寄禄官,用以表示一定级别与领薪俸,职才是管理具体事务的,宋朝称为职事官,后来因官员膨胀,许多职事官也不管具体事务了。只有特别差派负责某事时的官员才有事做和有实际职务。

比如唐朝某某节度使,节度使不是官,没有品级,他是使臣,某名臣“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这一官号,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前两项为空头衔,而这样的高官充斥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再比如,唐朝德宗、宪宗朝,河北三镇之一的幽州镇赫赫有名的节度使刘济的墓志铭上的官衔,代表了他一生最终所担任的官衔。故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彭城郡王,赠太师。

使职: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散官:开府仪同三司;职事官: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勋官:上柱国;封爵:彭城郡王。明朝的袁崇焕什么官职?袁崇焕的官职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另外崇祯皇帝后来还加封其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都是职事官,兵部尚书是正二品,是兵部的最高长官,右副都御史是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副职,正三品。

太子少保是东宫官员,负责教导太子的,虽然也是职事官,但后期变成了一种虚衔,太子少师是从一品官员。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是“使职差遣”,这才是他的权力来源。说这么多,就是想说,唐宋开始,官职、差遣是不同的,官职只代表他的品级,俸禄的高低,差遣、使职才是真正的官。

宋朝不仅选拔官员多,而且给的工资高啊,清朝官员工资低,一品 大员年俸180两 ,大米180斛 ,养廉银16000两(总督)看看人家北宋的,宰相、枢密使每月俸钱300贯,春冬衣料每年绫40匹,绢60匹,棉100两,罗1匹,每月禄粟100石;地方官员如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俸钱为20贯,小县县令12贯,每月禄粟五至三石,且地方官员还配有职田。除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与具体官职挂钩。同级别的官员一大堆,都给养着,就是不干活,不给实职。

冗官现象只有在宋朝才有么

有记载的只有北宋时期比较严重。
在中国古代,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常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北宋时期尤为严重,历史教科书上就有北宋的“冗兵、冗官、冗费”的记载。历北宋一朝,官员浮滥成灾始终困扰朝廷。
唐代每届取进士三四十人,宋朝动辄四五百人。公元991年,朝廷取士总计竟达一万七千三百人。宋朝对宗室、亲信弟子特为优宠,随意授官,皇朝宗室男孩七岁便可以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中也有官阶,并领取俸禄;宗室之外,其它旁支、异姓、门客,都可以得荫补官,每年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官僚队伍。唐太宗时曾将中央政府官员从两千多减至六百三十四人,宋仁宗时代中央内外属官已超过一万七千人,而北宋所辖疆域仅为唐疆域的二分之一。是因为官与职是两回事,官是虚名,宋朝称为寄禄官,用以表示一定级别与领薪俸,职才是管理具体事务的,宋朝称为职事官,后来因官员膨胀,许多职事官也不管具体事务了。只有特别差派负责某事时的官员才有事做和有实际职务。例如“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这一官号,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前两项为空头衔,而这样的高官充斥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

高分求助 急需 关于 北宋 冗官、冗兵、冗费的相关数据!

宋初内外官不过三、五千员,到景德年间(1004一1007年)就增到一万多;而在景德以后的三十多年,即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一1052年),激增为两万多员;几乎每隔三十年,官僚群即翻上一番。宋对官员们的俸禄又是极为优厚的,一般官员除捧钱、禄粟之外,日常所需,无不应有尽有。正如赵甄北所说:“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赵翼<24史札记>)随着官员的倍增,官员们的俸禄也就倍增。

“冗兵”一项尤为惊人。宋太祖时养兵二十二万,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五万,为百分之五百八十........

所谓“冗费”,是与“冗官”、“冗兵”紧密地联系着的。官和兵“冗”到什么程度,“费”也就“冗”到什么程度。如郊祀之费,这是皇帝每年祭祀天帝时对官员们的例赏,景德年间为六百万缗,到皇佑年间则为一千二百万缗。官员增加了一倍,“冗费”也增加了一倍。士兵增加了六倍,因而开支尤为巨大。皇佑年间任过三司使的蔡襄,在《论兵十事》中,把当时总数为一百一十八万一千五百三十二人的军队开支,同国家总收入、总支出作了比较,军队岁支总额为四千八百余万,总全国总收入的六分之五。稍后,张载也计算军队开支的情况,称“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不论是六分之五,还是十居七八,军队开支之巨大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宋仁宗庆历以后,每年入不敷支,差三百万缗左右(张方平《乐全集》卷二三,《论国计出纳事》)。宋仁宗时已经无法应付“三冗”所带来的巨大开支。据蔡襄统计:皇佑年间的两税收入,钱四百九十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二贯,不足额为二千一百八十五万五千五百五十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三千五百九十二匹,不足额为四百九十八万一千九百四十三匹;粮一千八百七万三千九十四石不足额为八百八十七万四百八十一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1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