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要向高句丽宣战?高句丽的实力怎么样?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小编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不知道隋唐和高句丽的关系呢?知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容不下高句丽呢?因为高句丽和隋唐都是华夏继承国,隋唐是黑龙江鲜卑人建立的,高句丽是吉辽人建立的,隋唐与高句丽之战,是东北内战也是华夏之王的争夺战,历史一直是由东北人书写的,东北之王就是华夏之主,谁赢了谁就能统一天下。高句丽和一般部落不同,他是一个国家,学习中原文化以及制度的国家。
匈奴突厥为什么可怕?因为他们也是国家,不是部落。部落时期的少数民族可是被漢人暴揍的,比如当时战国时期最没存在感的燕国是没少欺负东北土著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三国军阀最弱的东北公孙家势力都是吊打东北势力的。辽东大军阀公孙渊被司马懿剿灭,迁辽东之民入中原,补充多年内战减少的人口。这就是后世高句丽做大的原因,高句丽这个国家经营了很多年,到了隋唐时期已经成了类似匈奴的存在。
高句丽的人,衣冠文字与中原无异,也是农耕国家,甚至还养得起具装。具装骑兵最要是曹魏时期,曹操的虎豹骑。后来北朝元魏将其发扬光大,后面的唐甲,宋的步人甲,金的铁浮屠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如果拿高句丽和后世的后金对比,高句丽国力军力可是胜过后金数倍。只可惜遇到了巅峰时期的大唐,高句丽被唐打败以后,其国人大多被迁入内地,被同化。
唐朝的名将高仙芝就是高句丽人高句丽的人,衣冠文字与中原无异,也是农耕国家,甚至还养得起具装。具装骑兵最要是曹魏时期,曹操的虎豹骑。后来北朝元魏将其发扬光大,后面的唐甲,宋的步人甲,金的铁浮屠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如果拿高句丽和后世的后金对比,高句丽国力军力可是胜过后金数倍。只可惜遇到了巅峰时期的大唐,高句丽被唐打败以后,其国人大多被迁入内地,被同化。
所以说,李世民才会说出要除掉高句丽这样的话,听了小编的介绍,大家有没有对这一段历史产生兴趣呢?同样的,也正是这样的一段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为祖国的建设加一把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荣昌盛!虽然我们不能做出多大的贡献,但是变成更好的自己,也是一种付出。
隋炀帝曾在2年间三征高句丽,而且三次隋炀帝全是亲自出征,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不过隋炀帝第一次东征,因为战略失误最后惨被而归;第二次又因为杨玄感叛变从而退兵;第三次同样没有获得很大的成效。到了唐朝,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曾对高句丽发动远征,最后成功灭掉高句丽、百济。为什么隋唐都要不遗余力消灭高句丽呢?两国之间到底是有怎样的恩怨?下面就来了解下吧。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自高句丽诞生之日起,中原王朝就不断的大规模进攻高句丽。隋朝隋文帝开始,包括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位皇帝先后率大军攻伐高句丽。那么,隋唐时期为何要不遗余力消灭高句丽?
高句丽是满洲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从公元前37年建国到公元668年灭亡,持续时间长达705年。而中原集中一统的封建王朝,一般到200多年就算不错了,可以说高句丽的历史悠久,国基稳固。
从历史上,朝鲜早期是没把渤海国视为其国历史,但高句丽一直是被视为其国历史,并命名为朝鲜的三国时期。中国早期的讲世界史,讲朝鲜史时候也会讲这个朝鲜的三国时期。但近代,因为担心韩国对满洲地区提出主权要求,又开始把高句丽说是与朝鲜没有血缘关系,并把高句丽说成是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
如果从中原王朝把周围都看做藩属国,那所谓藩属国都可以说是地方政权。但这些地方政权不仅根本不听中原王朝的,而且还经常来骚扰中原王朝。
要问隋唐为什么拼了老命也要打高句丽?而且隋朝就是因为拼了命地打,结果给自己拼死的。这唐朝还不长记性,接着还要打?
这高句丽,虽主要建国在满洲地区,但跟其他在此起家的北方民族不同,基本没有大举进入中原,最多只是军事骚扰中原王朝的边境。既然现在说高句丽是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怎么还分出边境了?也许应该是内部边境吗?通过几次和中原王朝正面冲突,也说明高句丽的军事力量不够强大,还达不到其他北方民族那样强盛。
中原王朝在隋唐之前,就跟高句丽交手几次。最早先说曹魏的时候,以前中原王朝在辽东地区有一些据点,而且出现过一段时间公孙氏军阀政权,高句丽协助曹魏把公孙氏政权消灭。其后曹魏忙于与南方交战,这边也就没什么兵力。于是高句丽来侵占了曹魏在辽东土地。等曹魏结束南方战争后,腾出手,就派大军来剿灭高句丽。具体一打,就知道还是很难打的,打了很多苦战,甚至魏国的大将王欣也死于高句丽之手。但高句丽的军事实力还是弱于魏国,最后魏国攻下高句丽都城。
但以前我写的文章就分析过,中原王朝不具备长期占领满洲蒙古的条件,军需根不上,也无法长期驻军及派人员治理,更大原因在清朝人口暴涨之前,也没有中原人愿意移民那里。所以魏国最后撤军。另外就是慕容鲜卑也多次与高句丽交手,也曾攻下高句丽首都。
如果把魏国和慕容鲜卑都算在中原王朝范围,这就是隋唐之前就打过高句丽。
魏国和慕容鲜卑以及隋唐这四个政权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统治者都有鲜卑血统。但曹操那时,满族没入关,还没大气候。我认为曹操可能是鲜卑人后裔,虽鲜卑后来才打进中原,但那时候已经有一定实力,其中一些人可能迁移到中原居住,迁移来的鲜卑人可能就包括曹操祖先。最后因为鲜卑人很大一部分融入满族,故才认为曹操可能是满族人。慕容鲜卑就不用说了,那是百分百如假包换的鲜卑。
隋唐两朝皇室的母系是来自鲜卑,也是没有争论的。有争论的只是他们父系是否是来自鲜卑,现在研究李世民祖上有鲜卑姓氏大野氏。而且其祖先经历基本是和鲜卑人经历一致的。现在考证文章很多,而且网上很容易找到。有兴趣可以查看。
打过高句丽的四个朝代有一共性就是皇室的鲜卑血统,所以他们对满洲地区土地有感情,这或许是他们打高句丽一大原因。
而其他原因,基本就是表面的,也可以说双方直接冲突原因,那就是一边高句丽要想继续扩大领土,经常骚扰中原王朝边疆地区。另一方面,就是这些中原王朝当时是比较稳定时期,有中央财力来支持打。但经过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付出很大代价,隋朝就是因对高句丽战争,不仅军事上大败,死伤甚众,还闹得国内财力紧张,引起农民起义。李世民对高句丽战争基本也是如此,没得一点便宜,而且死伤很多。
根据一些专家研究推测,连李世民都可能受伤,才不得不草草收兵。最后到唐高宗的时候之所以能灭高句丽,完全是因为高句丽的内乱。但结局对中原王朝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中原王朝没能控制原高句丽地区,最后还是撤出。真正的收益者是朝鲜半岛上的新罗,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的土地大多被新罗所占。
一:就是高句丽不安分老是想要搞事情。从隋朝政权建立开始高句丽就一直与大隋作对是想尽办法的扰乱人家边境。当初杨广代替北周建立隋朝时,高句丽就一直支持北周残余势力对抗隋,还联合突厥,契丹掺入中原内战之中搞得大隋很是恼火。后来隋的政权逐渐稳固,高句丽见势头不对又假意向隋称臣,但是它同时又向中原的另一个政权陈交税纳贡连表面功夫都不做足。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隋和陈之间的关系自然水深火热,又怎能容许高句丽这样两头摇摆。何况在隋和南陈对峙的过程中,高句丽一边向隋称臣一边又联合突厥、契丹和南陈想方设法地攻击隋。后来隋统一中原后仍然不断挑起战事。杨坚在征讨高句丽檄文里说的是:这高句丽既然向我大隋称臣,背地里又联合突厥、契丹不断地让我边境实在不枉为人臣如今我朝出兵讨伐也是为了长远打算不能放着不管啊,如今是必定要把它拿下来保这天下太平。可见隋对不安分的高句丽也是十分忌惮,怕它控制了突厥契丹等势力任由它发展,以后一定是个大患。
其实后来唐取代隋其中也多多少少有高句丽的推波助澜,到了唐的政权建立后,政事金济空前繁荣。朝鲜三国各有各的打算,其中新罗投称大唐这也算是大唐的一部分了,而这时高句丽和百济又一起打新罗,这摆明就是向大唐挑衅试问哪个当权能忍受这种行为。而且在这期间还对唐太宗李世明的警告置若罔闻,这简直就是在作死的边缘不断地试探啊,而且一边试探还一边讨巧卖乖。
二:就是高句丽确实有实力。它与突厥契丹等游牧政权经济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有稳定的农业发展,制度也相对完善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相对的国库也就更加充足。游牧政权会受天灾人祸的影响而若有稳定的农业发展就不同了,大兴农业国有剩余,长此以往国库充盈对任何一个当权者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若它真的心甘情愿的臣服也就罢了,可是它偏是不安生。
若是放任不管,任其壮大到时再一统朝鲜对中原来说可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或许能够颠覆中原朝政也未可知呀,这种例子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宋不就是被金取代的吗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何况它的政权稳定,军队战斗力充足。在与朝鲜三国三足鼎立相互牵制的时期都有余力去与隋唐对抗,恐怕隋唐也早就将它视为异己了哪能容忍它日益壮大啊。
三:就是领土问题,这个问题放在今天也是一个让人重视的问题。这其实同时也是一个关乎大国尊严的问题,同样的高句丽也是这个问题。辽东一带早就被视为中原领土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分封地,也让它们自己发展但前提是一定得承认自己是中原的一部分还得老老实实的。而高句丽却不但没有臣服之心也没有安安分分夹着尾巴,反而明目张胆的与隋唐对抗扰其边境。这显然是一次又一次地摸了老虎的屁股。再者说,从古至今但凡是有关领土问题,一向的态度就是寸土必争。历史东征西讨的事件也不少,更何况是早就被纳入版图的地域呢。我自己的地方当然是要拿回来的,而且是我想什么时候拿就什么时候拿。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江南。江南是中原最富饶的地方,盛产粮食被誉为是天下的粮仓。历朝历代没有哪一个君王是不重视江南的,而高句丽长期以来对江南虎视眈眈。这种关乎天下民生大计的事情,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一但江南受到高句丽的扰乱那天下必定打乱,到那时全国的百姓吃饭都是个问题,到时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肯定会导致朝政不稳,要是到那时在发兵去打高句丽,那一定是必输无疑!为什么呢?因为那时无论百姓还是朝中大臣都是人心惶惶,那还有那份士气去战场厮杀?况且真的到了那时军队又没有足够粮草供给就再奈何不了高句丽。虽说高句丽没有太大的动作,但是自己的在意的宝贝哪能任由他人虎视眈眈,更何况这个人是帝王。
隋朝末年及唐朝初年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无论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都在拼命地和高句丽作战。
可以说,隋朝之所以灭亡,与隋炀帝聚集全国性的兵力,三次与高句丽作战不无关系。由于发动了这样几场穷兵黩武的战争,使得国内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妻离子散,因此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最终推翻了隋朝。
(隋炀帝画像)
我们现在看到的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认为隋炀帝残暴不仁,乱杀大臣,以及贪图享乐,比如修大运河,修宫殿等等。不过,这种说法,更多的应该是唐朝对隋炀帝的一种抹黑,是唐朝按照古代君王应该有的?仁爱?标准,否定隋炀帝的一种表现。只有否定了隋炀帝,唐朝的建立才显得顺理成章。
不过,虽然用这种方式否定隋炀帝,是对隋炀帝的抹黑。但事实上,隋炀帝本身并不白,隋朝的灭亡,确实是他造成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调动全国兵力,三次打击高句丽。
应该说,李世民虽然用残暴贪玩好色这些内容来评价隋炀帝,但是他对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心知肚明的,知道隋炀帝是因为发动了对高句丽穷兵黩武的战争,国家才灭亡的。知道打击高句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不能轻易发动。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李世民的觉悟。李世民在第一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的时候,尽管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攻下高句丽10座城,俘虏了高句丽7万人,斩首了高句丽4万首级。但是由于唐军损失了2千人,以及8千战马。因此,唐玄宗当时说了一句,如果魏征活着,他肯定会劝我,不让我干这样的事情。
唐太宗难道不知道他是大胜吗?既然知道他是大胜,为什么还要说出这样的话呢?这话明显就是后悔,后悔自己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
(唐太宗)
那么,唐太宗真的是后悔对高句丽的战争吗?显然不是的,因为后来他又多次攻打高句丽,一点儿也不停歇。如果唐太宗真的后悔,他以后就不会打了。那么既然如此,唐太宗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呢?
很明显,唐太宗这样说,就是因为他害怕自己打高句丽,像隋炀帝一样,引起国内大臣及百姓的反感,从而造成国内的动乱,走到隋炀帝那样的结局。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隋炀帝、唐太宗都要打高句丽,乃至于最终唐高宗也继续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直到把高句丽灭亡呢?
我认为,隋唐的统治者之所以这样做,涉及到整个中原国家对北方少数民族国家的一种策略问题。
在中国古代,中原国家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存在,对中原国家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不能让他们发展壮大,一旦发展壮大,中原国家就危险了。尤其是匈奴,以及后来的五胡乱华,给中原国家带来了深刻的惨痛的记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0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他是与秦桧齐名的大奸臣,死后无人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