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及人臣的张廷玉雍正许他配享太庙,是怎么一步步走到孤独老死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作为三朝老臣,张廷玉地位极高。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后入翰林院重点培养提拔。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桐城在明、清时出现许多有名的学问家,且在政坛上影响力极大。
康熙病故后,张廷玉得到雍正重用,升任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雍正去世前,张廷玉被列为辅政大臣,允许他死后配享太庙,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待遇。
乾隆继位后,对张廷玉的待遇也不错。乾隆出巡时,京城事务会交给张廷玉负责。张廷玉也一改过去雍正时期只办事少说话的作风,对乾隆皇帝,常常直接指出皇帝的错误。
乾隆三年,皇帝准备恢复一项“三老五更”的礼节,优待年老官员。乾隆继位后,想要纠正雍正时的刚猛严发风气,改以宽厚平和对待。张廷玉向乾隆上疏,表示不可。此后,张廷玉曾多次上疏,反对乾隆的意见,甚至在廷议时也是如此。
与此同时,朝廷中自从鄂尔泰去世后,张廷和的势力就飞速猛涨。独占鳌头。桐城张氏在朝廷中有19人当官,张廷玉的姻亲姚氏当官的也有十多人。他又长期在中枢任职,曾多次主持科举,门生故吏极多。
乾隆六年,刘统勋甚至向乾隆上书,认为应该对这股势力稍作打压。乾隆不久后就令吏部安排人事任免时,多加考量。不过,对张廷玉,乾隆仍是非常优待,加封他为伯爵。清朝以文臣封伯爵是一个很少见的情况。
但是,事情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年的十一月,乾隆找张廷玉谈话,询问身体情况。这个时候张廷玉的身体非常差,如果无人搀扶,已经就难以正常行走。
张廷玉借着这个机会跟乾隆告病,想要得到退休的机会。乾隆听到张廷玉申请后,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考量一番后,才跟张廷玉发了一份谕旨,让他自主选择是否愿意退休。
张廷玉接到谕旨后,很快回复,表示自己愿意明年春天的时候退休回家。乾隆赏给他诸多财物,允许他以现任官职退休,享受相应待遇。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就好了。
可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张廷玉居然跑去跟乾隆确认,自己死后能够配享太庙。乾隆只好再次颁布诏书,公开表示张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但是,伴随诏书的还有乾隆一首诗:“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这首诗为张廷玉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乾隆以为,自己表现得如此大度,张廷玉就应该亲自来谢恩。
可没想到,张廷玉只派了自己的儿子来。乾隆大怒,给张廷玉发了一道谕旨表示责问。谕旨还没到,张廷玉就来谢罪。
乾隆自然认为,这肯定是军机处有人泄密。如果说过去乾隆只是对张廷玉有所不满,现在则是真正触动皇帝敏感的神经了。围绕在张廷玉身边的势力,已经威胁到皇帝的权力。
在乾隆看来,这便是结党营私,万万不能忍受。乾隆大怒,召来张廷玉大骂一顿,剥夺张廷玉伯爵的伯爵爵位。不过,乾隆也说了,自己只是为了打击结党的风气,而不是针对张廷玉个人。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就好了。第二年,乾隆长子永璜去世,本来乾隆的心态就严重失衡。没想到张廷玉却在这个时候上书,想要告老还乡。
这下彻底把乾隆惹怒了。这一次乾隆不再顾及张廷玉三朝老臣的身份,公开表示,张廷玉在雍正朝不过是个秘书,没什么建树,这等于是诛心之论。
乾隆召集群臣,把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剥夺掉,让他以极为狼狈的方式退休回乡。以张廷玉曾经的地位,退休后却无人迎接,地方官不闻不问,只有家人接他回家。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就好了。张廷玉回到家乡后,莫名其妙卷入一场新的案件中。他的亲家朱荃被御史弹劾。朱荃是张廷玉提拔上来的人。
于是,乾隆借收缴当年赏赐给张廷玉财报为由,进行抄家检查,仔细查看张廷玉书信、文字,看看是不是有诋毁朝廷,心怀不满的内容。
张廷玉晚年虽然昏招频出,好在一生谨慎。但此次抄家,对张廷玉仍是一场彻底的侮辱。在此之后,他整天在家闭门不出,极少跟人说话,一个人孤独等待死亡。
? ? ? ?张廷玉在乾隆朝被冷落、失宠,归根究底,是张廷玉这个前朝留下的老臣、权臣,势力太多大,关系错综复杂、根深蒂固。
? ? ? ?张廷玉的失宠原因,还真不是什么严重的罪过。张廷玉在乾隆朝那边时时跟鄂尔泰勾心斗角,互相弹劾。这两位老臣在朝廷中门市遍布,势力庞大,不能坐视两人长期争斗下去,这样不利于前朝的安定。本来,雍正帝把这两个老臣留下来是为了让二人辅佐乾隆帝,两个各有所长,对朝政建设有利,而且两人旗鼓相当,可以相互掣肘。只要是权衡得当,两人可以是治世良臣。尤其是在雍正帝临终之前嘱咐过张廷玉可配享太庙。
? ? ? ?因为乾隆帝的皇权是平稳过渡的,本来是波澜不惊的景象,但是老臣张廷玉,鄂尔泰二位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明面没有交锋,但是在暗里勾心斗角,相互排挤、相互弹劾。时间一久,乾隆帝不胜其烦,及时地把他们各个党派的打压、免职、重罚。
? ? ? ?而且,随着年岁增长,也不知道是张廷玉糊涂了还是自恃功高,一直把雍正帝答应让他配享太庙的事情一再提起,这也使得乾隆帝不满,朝廷里面,立马就有揣测君心的大臣对张廷玉进行弹劾,这些人以刘统勋为首,是列举数例,把一个前朝老臣弹劾到乾隆帝也对张廷玉日益不满。
? ? ? ?张廷玉不仅经常提起他被允诺配享太庙的事情,还以年事已高的理由请辞回家,乾隆帝不允,原因是你既要配享太庙,就应该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张廷玉不死心,还是再辞,乾隆帝终于答应了,但是张廷玉以自己年事已高、身体不适为由不来亲自谢恩,只派了自己儿子代为谢恩,再一次惹恼乾隆帝,张廷玉惶恐,有自己过来谢罪。这更加是火上浇油,既然不能亲自谢恩,但又能亲自谢罪,是什么道理?对张廷玉大加申饬。
? ? ? ?不过张廷玉毕竟是三朝元老,雍正帝又有应允,而且张廷玉一生谨小慎微,对朝廷忠心耿耿,最后在张廷玉去世后,还是把他的神位摆放到了?太庙?,让张廷玉享受世代香火。
主要的功劳是负责编写了《明史》,后朝写前朝的历史一般都需要谨慎些,考虑的也需要更加全面,发展了这么多年清朝肯定是不能像商周那样对前朝无脑黑的,这样不仅会让后人怀疑主编人员的人品还可能会把所有的锅都甩给清朝的皇帝说?不给前朝好好写是因为皇帝的威胁,史官也是要保住脑袋的?,所以《明史》前前后后一共快花费了100年来编制,而张廷玉作为主编功不可没。
但是即便是这样张廷玉在后来半截身子埋土里的时候还是被冷落了,差一点就失去了?配享太庙?的资格,太庙原本是皇族才能进入的但是后来被改成了功劳大于社稷的臣子也可以进,但是其实说白了配享太庙对一个人生前一点好处都没有,唯一有的也就是那些所谓的荣耀问题,张廷玉也是为了这点荣誉宁愿被贬官也要乾隆保持雍正的承诺让张廷玉死后能进入太庙。
张廷玉在乾隆时期已经算是三朝老臣了,本来应该是受到尊敬的时候,却因为和乾隆闹了矛盾导致了晚年不安生,乾隆在当时表面上为了尊重张廷玉为体恤他身患疾病在阴雨天气可以不用上朝,甚至还规定了合适人选代替杨廷和上朝,但是其实这表明了乾隆想让张廷玉辞官的意思。
不过碍于张廷玉三朝老臣的身份乾隆没有办法开口就只能这样暗示,张廷玉也看明白了这里面的意思直接辞官回家,但是要求乾隆一定要信守承诺,可是乾隆又借杨廷玉不好好谢恩的理由不打算让他进太庙,毕竟在清王朝汉人想尽太庙太难了,而且杨廷玉又是那个第一人所以才会受到如此多的阻碍,不过乾隆在杨廷和死后还是心软了。
清朝的太庙分为东、西两殿,东配殿供奉的是宗室王公,比如开国功臣代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恭亲王奕奕欣等十四人;西配殿供奉的是非宗室功臣,比如扬古利、额亦都、复康安等十二人。
太庙
平均下来,一个皇帝才有一个非宗室功臣配享,张廷玉是其中唯一的汉人。可以说这是一项极高的殊荣,也能看出雍正对其重视。张廷玉又有何过人之处,能得到雍正的青睐?
对“人臣之道”研究得足够透彻
人臣之道就是如何做臣子,怎么伺候君主。《易经》中就有关于臣道的记载,主张大臣要阴柔,自己默默无闻,将所有的功劳都让给君王。
儒家对臣道的研究非常重视,早已经将为官之术总结成文。早在春秋,荀子就专门写过一篇——《臣道》。荀子说,伺候君王,就要首先分析君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昏君还是明君,然后对症下药。
雍正
在以儒学为做官准则的大清,这些书上的“人臣之道”,对于进士出身的张廷玉而言,只不过是入门级的教科书而已。
张廷玉是桐城的官宦世家,父亲又是大学士张英。张英为官相当成功,几十年没出现失误。因此,张廷玉为官,是有家传的,这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父亲张英对张廷玉不仅言传,而且身教。
张廷玉
张廷玉与年羹尧是同榜进士,又同时授职翰林院检讨,所以刚开始走得比较近。张英毕竟为官多年,慧眼识人,一眼就看出年羹尧的“毛病”,断言将来会出问题,于是就让张廷玉离年羹尧远点。果然,后来雍正打击年羹尧,“相关人员”一并出事。
在家庭“为官氛围”的熏陶下,张廷玉显得特别成熟,言谈举止也很得体。
天生就是当秘书的材料,专业过硬
张廷玉的第一项才能是极强的文案功底。张廷玉从入职南书房起,就已经展现出过人的文案才干。他记录皇帝的话,特别准确,速度也足够快。雍正看重他,也是因为这一点。
雍正继位之初 ,每天要发布十几道圣旨。雍正只需口述,张廷玉就有本事在几分钟之内将口语变成一篇文言文,而且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张廷玉
张廷玉的第二项才干是超强的记忆力。张廷玉的大脑就是一个数据库,全国几百号高级大臣的简历,他都一清二楚;全国一千多县令名字,张廷玉能马上脱口而出。所以,只要有张廷玉在身边,皇帝根本不需要查阅资料,对他的依赖性只会越来越强。
张廷玉的第三项才能是精通满语。清朝中前期,皇帝办公时,最机密的文件都是用满文记录。要是不会满语,很难进顶端决策层。就好比在外企工作,不会英语,就无望进管理层。张廷玉很有先见之明,考中进士后,花了两年时间学习满语。
张廷玉
要想得到老板重视,先要在专业上出类拔萃。张廷玉成功的基础是过人的才干,让皇帝用起来特别顺手,很快就成了雍正离不开的贴身秘书。
为官谨慎,不贪图名利,没有私心
皇帝最防备的是什么?大臣得寸进尺的私心。你必须表现得没有私心,才能最终满足自己的私心。
张廷玉处处都能站在皇帝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不植入个人私心。他年轻时当过科举主考,有人想买通他,让他透漏试题。张廷玉写了一首诗,“帘前月色明如昼,休作人间幕夜看”,很文雅地拒绝对方的要求。
张廷玉
在功名利禄方面,张廷玉也表现十分谦让。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曾经考中探花,这事放在别人家,肯定欢天喜地。但是张廷玉知道后,第一反应是“惊惧失措”。
他立刻跑到宫中,向雍正请求,把自己儿子降为二甲。雍正一听,大为感动,于是将张若霭降为二甲头名。然后,雍正又特地发布谕旨,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目的就是表彰张廷玉公忠体国,大公无私。
雍正和张廷玉
张廷玉在政治上有句名言,“万言不当,不如一默”。再有才华,说的再多,不如一句不说,说得越多,犯错的概率越大。
张廷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谨言慎行,谨慎到每天回家,他会把带回家的草稿烧掉。留下文字,就是留下把柄。张廷玉当了几十年的官,没有留下一封与官员的信件,这就避免了皇帝的猜疑。
张廷玉有才干还谦虚谨慎,自然容易赢得皇帝的赏识。雍正视张廷玉为肱骨之臣,雍正朝每一项重大措施背后,都有张廷玉的影子。张廷玉一路高升,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负责户部和吏部,还兼任军机大臣。
雍正
身处高位,张廷玉不做决策者,只做执行者;不做能臣,只做秘书,将功劳都让给了雍正。雍正生前离不开张廷玉,让其入太庙,以便去世后还能继续辅佐自己。
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从此进入仕途为清王朝卖力。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时在礼部.户部.吏部都做过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位在内阁首辅。
张廷玉是当时公认的能臣。康熙时因思维敏捷.文才出从.办事干练,其职位基本上就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清朝唯一一个得以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他是清朝时期的大臣,字衡臣,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别是在雍正时期,张廷玉颇受雍正皇帝的器重和信任。做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封为保和殿大学士。
后来在雍正皇帝临终前,以张廷玉、庄亲王允禄、鄂尔泰等为顾命大臣,同时又遗诏给张廷玉一个尊贵的殊荣,就是将来张廷玉可以配享太庙。对于一个汉臣来说,这无疑是对他的肯定和对他的殊荣。
雍正皇帝驾崩后,乾隆皇帝继位,开始的时候张廷玉亦受到乾隆皇帝的信重,每当乾隆皇帝外出的时候,总是让张廷玉留在京城处理朝政事务。
后来张廷玉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封他喇布勒哈番,又为三等伯爵,同时又给他赐号为勤宜。这一切都可说明张廷玉在当时可谓是位极人臣、德高望重了。
但是在张廷玉晚年,他和乾隆皇帝还是曾有过君臣失和而生嫌隙的情况。张廷玉不仅被夺去他的伯爵、而且还被罢去配享太庙的殊荣,致仕归家。但是后来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家中去世的时候,乾隆皇帝还是没有违背雍正皇帝的遗诏,最终张廷玉得以配享太庙。
那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晚年的时候为什么受到乾隆皇帝的打压呢?
因为在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年龄已经大了的张廷玉就请求退休,但当时乾隆皇帝却觉得张廷玉将来是配享太庙之人,又怎么能让他归田终老呢!所以就有放张廷玉走。
次年的时候,张廷玉再次请求休养,这次乾隆皇帝见张廷玉坚持,于是就答应了张廷玉,并且让张廷玉是原官致仕。而张廷玉在谢恩的时候见到乾隆皇帝,又说他得以破格配享太庙的殊荣,他担心他离开后,以后就没有这样这样的殊荣了,所以张廷玉一样乾隆皇帝给他一个凭证。
当时乾隆皇帝心里不高兴,但还是答应了张廷玉,而且还给张廷玉赐诗一首。本来这样也挺好的,但是第二天张廷玉谢恩的时候却没有亲自去,而是让他的儿子去的。乾隆皇帝因此大怒,所以就命令下旨让张廷玉回奏。
到第二天的时候,张廷玉就来谢恩了,这让乾隆皇帝更加生气,因为当时他的那道旨当时并没有下达,不可能有这快,所以乾隆皇帝觉得有人走漏了消息。换句话说就是让乾隆皇帝觉得有眼线。
大怒之下的张廷玉于是就开了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怎么处置张廷玉,最终张廷玉被削去伯爵的爵位。张廷玉的结局并没有到此结束。
到乾隆十五年的时候,有皇子去世,但这时张廷玉又请求归隐,本来乾隆皇帝就已经对张廷玉有了嫌隙,又加上皇子去世,所以这次张廷玉让乾隆皇帝很生气。结果这次张廷玉虽然免于治罪,但却也免去了配享太庙的殊荣。
后来在乾隆二十年的时候,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他家中去世。不过还好的是,张廷玉去世后,乾隆皇帝还是没有违背雍正皇帝命张廷玉配享太庙的遗诏,最终张廷玉得以配享太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0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