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姬林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为什么最后会被郑伯打败

以史为鉴 2023-07-04 20:10:28

姬林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为什么最后会被郑伯打败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周朝姬林借助郑伯力量,当上周天子,却最后被郑伯打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世界之大,真是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虽然古代的一些技术的人们的想法没有现在先进,但奇怪的事情也是不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哪一朝的君主是被大臣气死的呢?别着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憋屈君主。

周桓王姬林生在古代的帝王家中,可以说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就不可能和其他的小孩儿一样,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童年时候的姬林就很小心,虽然是一个皇子的身份,但每天都是看着别人脸色过日子,为此小小的姬林就发誓,自己有一天一定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但无奈的是,姬林的上面还有兄弟,即使将来姬林的父亲死了,这周朝的宝座也不可能落在他的身上。

不过,令人高兴的是,因为当时的周国已经处于比较弱小的国家,在这样一个乱世中,只能算是可以勉强自保,至于其他的事情本就不是他们自己国家可以决定的。为了换取周国内的和平,姬林的父亲竟然将姬林的大哥送去的其他的国家做保障。没有办法,即使姬林的父亲周王十分喜爱自己的大儿子,也不可能用一个国家人去换,就这样姬林在周国有了一定的地位。

周王因为思念自己的大儿子,时常望着大儿子住的地方发呆,有的时候还会痛哭。没过几年,因为思念儿子,周王病了。周国的人派人去请姬林的大哥回来,人还没有上路就听到了周王死了的消息。姬林的哥哥更是伤坏了心,离开了国家那么久,刚刚要回去自己的父亲就死了,放在谁的身上也会伤心的。本来身体就虚弱的大王子,还没有回到周国也一命西去,找他的父亲去了。

此时的大周可以说大变天了,有野心的人想要趁着目前的机会上位,没有野心忠于周王室的人就想让周王室的传人来继承那个高位。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各种的斗争不断,比在战场上杀人还要热闹。这时候姬林受到了有一定权利的郑伯帮助,很快的登上了自己想要的位置。为了表示对郑伯的感谢,在姬林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一道圣旨就是下给郑伯的。

圣旨上写着将周国的一块封地画归郑伯管理,并且升郑伯为庄公,不用每天和其他的臣下一样上朝,自己只需要每天来一次周国,向姬林报告一下他的封地的情况就可以。这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别人想都想不来,可郑庄公却不知足,对下竟然说姬林是一个忘恩的人,自己将一个国家都帮助他拿下来了,才给了自己这样一点土地,这不是忘恩是什么。

自从有了这样的心思之后,郑庄公开始各种各样的给姬林找不自在,有的时候还在他的封地上故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每天按时向周国纳的赋税他也不交,而且周国有什么旨意传来,他也是不予理睬的态度,俨然没有把姬林放在眼里。记得有一次,有人向姬林说,郑庄公竟然在他自己的封地上大肆给别的人官当。要知道这样的权利只有国君才有,郑庄公一个小小的大臣,怎么能这样做呢?连续五年,郑庄公都没有朝见姬林,连最起码的尊敬之心都没有了。

姬林见到郑庄公这样,实在是忍不了了,于是点齐兵马就要去打他。当他的兵马到了郑庄公封地附近的时候,郑庄公的人马早就先一步到达了,在前方指挥的郑庄公见到姬林之后,没有一点认错的态度,而且还嘲笑姬林是一个忘恩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帮助,现在估计不会再他的手中了。姬林听着郑庄公的挖苦,也是特别没面子,下令直接开打,但一开始就被郑的军队射中了自己的膀子,一下子就败了。

被射伤以后,他还要面对着下臣的冷语,实在气不过吐了一口血,更令人气愤的是,在姬林回到宫殿后,郑还派人送去了看了姬林,自己也没有出现。更是让本就气氛的姬林郁闷,没过多长时间,就被气死了。因为经历了这么多的变故,加上周王室的混乱,导致了周的统治一天不如一天,很快就出现了极度衰退的征兆。

小编觉得,最为一个君主,姬林能让一个手下欺负成这个样子,实在是太窝囊了,于公他是一个国家的王,于私他是一个皇子。这样被下臣生生气死,在史书中,这也算是头一份了。

经历了五百年二十余位君王,东周为何还是无法恢复荣光?

在提及西周强大的基础时,我强调过地理优势: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周王室能够控制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两大核心区域,才是他们拥有压倒性优势的主要原因。

可随着周平王东迁,就意味着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不再被周王室所控制。这样一来,周王室的实力自然大减。

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周平王及其接班人励精图治,说不定还能恢复昔日荣光。



从乐观的角度出发,这种推测是可行的。

第一、周天子有天下共主的身份。

不管大家怎么看待和对待周天子,都无法改变这一客观事实。

大家想想齐桓公,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也是因为拿到了周天子颁发的委任状,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春秋时期无可争议的第一霸主。

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

第二、春秋初期诸侯林立,周天子虽然实力大减,却依然拥有一方豪强的实力。

以现在河南省为中心的区域内,并存着上百个诸侯。换言之,一个县级大佬或许就拥有一方诸侯的地位。

面对这种鱼龙混杂的局面,周天子想要收拾旧河山,似乎也不会太难。

与此同时,我们再看看其他地区各诸侯的情况。

春秋初期的秦国,还待在以天水和宝鸡为中心的相关地区,距离称霸关中的雄伟目标差了十万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晋国,还待在以临汾和运城为中心的相关地区,距离称霸山西全境的雄伟目标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齐国,还待在以淄博为中心的相关地区,距离称霸山东全境的雄伟目标同样差了十万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楚国,还待在河南与湖北交界的相关地区,距离南迁郢都还有七十多年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春秋初期似乎没有什么无可阻挡的威震天,全国范围内同样没有一家独大的巨无霸。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家起点都差不多的大环境中,周王室存在了五百余年,共历二十余位君王,却始终没法恢复昔日荣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还在于周天子的所在地:河南。



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根”,主要原因就在于河南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更是中国最古老、最发达的经济区。

可就是因为河南开发得太早,使得这个地区被开发得过于完善。到了春秋初期,这一带已经没有什么扩张潜力可发掘了。

当周天子站在洛阳举目四望的时候,根本看不到什么无主之地,大大小小的实力派把洛阳围了个水泄不通。

与河南相比,陕西、山西、山东和湖北等地由于开发较晚,所以在春秋初期有大量的扩张空间。

当秦、晋、齐、楚等诸侯国站在国都举目四望时,通常都能找到扩张之路,然后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自然更容易出成果。

虽说当时的秦、晋、齐、楚都不是什么巨无霸,但说他们都是地区性强国,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有了这个先天优势,再加上地理上拥有大量未开发土地的后天优势,秦、晋、齐、楚成长为超级强国和巨无霸,并不令人意外。

后来的局势发展也是如此:百年之后,秦称霸陕西、晋称霸山西、齐称霸山东、楚称霸湖北,而河南呢?却始终无法决出一个真正的霸主。



看到河南困局的时候,总会令我想起西欧困局。

文艺复兴之后,西欧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经济迅猛发展的核心地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从西班牙和葡萄牙,到荷兰和英国,再到法国和德国、奥匈帝国……历史上出名的欧洲强国基本都出自于西欧(或南欧)。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洲和美洲开始发力,西欧却由于起步太早,已经没有了可开拓的空间,所以逐渐在全球竞赛中落后。

道理很简单:从西欧相关地区随便找一个国家,那都是传说中的发达国家,而且互相之间是罗圈套罗圈地牵制着,你说他们谁能兼并谁呢?

拿破仑以为自己很牛,希特勒也以为自己很牛,可他们始终无法摆平近在眼前的英国,同样无法摆平远在东欧的俄罗斯。

很多人都说: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属于老糊涂,专心攻略西欧多好,干嘛非要去惹毛熊呢?

这种说法,就好像一个根本没有入门的棋手,对着两个输掉比赛的九段棋手大发议论。

九段棋手输掉比赛,自然有发挥失误的地方,但要说一个没有入门的棋手,有资格指导九段棋手下棋,那显然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周平王动迁洛阳之后的困境,和拿破仑、希特勒所遇到的困境有些相似:他们都想重现昔日荣光,至少也要称霸一方,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出路。

当然了,周平王绝不是拿破仑或希特勒那种一心逆天行事的狠人,所以他的选择是稳扎稳打,但这同样看不到出路。

周平王去世之后,原本该继位的王子狐也突然去世,接班人变成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

周桓王的目标和周平王一样,就是想方设法恢复周王室的昔日荣光,但周桓王大概是一个类似于拿破仑或希特勒那种强硬性格的人,所以他想改变周平王那种稳扎稳打的作风,先拿近在眼前的郑国开刀。

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

为什么要拿郑国开刀呢?事实上,周王室和郑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微妙。



春秋时代的许多国家,大多数都是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封的,而且大多是周武王身边人。比如卫国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晋国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鲁国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侄子,齐国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老师……

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

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

可郑国的出现却非常晚,他们的开国国君郑桓公是西周末代君王——周幽王的叔叔,也是东周开国国君周平王的叔爷爷。

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

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桓王和郑庄公属于还没出五服的亲戚。详细论起亲属关系来,郑庄公还是周桓王的爷爷一辈。

也因为双方的关系这么近,所以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一向很亲密。

想当年,周幽王战死在骊山脚下,郑国的开国国君郑桓公与他一同赴难。

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

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阳,郑桓公的接班人郑武公鼎力支持,并一直都是周平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元年辛未,王东徙洛邑,锡文侯命。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王入于成周。

如果事态按照这种友好的模式一路发展下去,周王室自然能够与郑国联手,双方合力在河南打出一片天。

这种可能性其实是很高的,因为周王室以洛阳为中心,郑国以新郑为中心,双方在地理上紧挨着,想要同时发力并不困难。

可问题就在于:周王室与郑国并不是真正的一家人,他们之间除了合作之外,还存在着竞争关系。



周王室与郑国融合成一个大家庭吼不吼啊?以空对空地说,自然是吼啊!

可问题是:如果周王室与郑国融合成一个大家庭,那么他们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从周王室的角度来看,肯定还是自己当天子,郑国当臣子。恢复昔日荣光之后,郑国还是臣子。

从郑国的角度来看,肯定希望自己能够当曹操,周天子当汉献帝。恢复昔日荣光之后,周王室做名誉领袖,郑国做实际领袖,这样的联盟才能牢不可破。

当然了,郑国当时肯定不知道曹操,但他们不愿意给周王室当铁杆小弟,这一点应该是确凿无疑的。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郑国的这套方案显然更靠谱。

双方合作的基础是什么?绝不是一方强势一方弱势,那不叫合作,叫提携。

郑国是周王室名义上的臣子,如果不能在实力上压倒周王室,那双方根本没有合作基础,只能说是周王室带着郑国打天下——周王室是猎人,郑国是猎犬,仅此而已。

所以郑国希望改变猎人和猎犬的关系,以两个猎人联手打猎的模式来合作。

可从周王室的角度来看:你一个诸侯,凭什么与我这个天子平等合作呢?

事实上,如果周王室和郑国的实力差距明显,那么根本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实力弱的如果敢不服从实力强的,那纯属自寻死路。

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周王室和郑国的实力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在这种背景下,周不服郑,郑也不服周,双方只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后来,由于周平王得罪了郑国国君郑庄公,所以周王室和郑国交换质子,表示彼此亲密无间,史称“周郑交质”。

被交换到郑国的质子就是王子狐,直到周平王去世之后,王子狐才得以回国继位,但王子狐还没来得及继位就死了。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在周桓王看来,这就是郑国不愿恪守臣子本分,居然敢蹬鼻子上脸,和周王室交换人质,还害得王子狐这位“未来周天子”因离家太久,没能守候在父亲身前而悲伤去世。

出于种种原因,使得周桓王开始着手压制郑国。



在讲春秋初期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为什么总喜欢提西欧的历史呢?主要还是因为:这两段历史实在是太像了。

翻开世界历史,看看历史上的英国、法国和德国,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和周王室与郑国的关系差不太多。

他们之间通常都是拐弯抹角的亲戚,彼此之间也有许多亲密无间的时刻。可谁也无法否认,英、法、德之间存在着无法消除的竞争关系,在关键时刻更容易大打出手。

英、法、德三国想融合成一个大家庭吗?至少在工业革命初期,我认为他们是有这样的想法的,因为世界的变化被他们看在眼里,他们也知道不合作就只能逐步落后。

可问题是:融合成一个大家庭之后,谁来当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呢?

拿破仑希望以法国为主,希特勒表示反对,英国看着他们两家冷笑不语。

就这样玩来玩去,英、法、德始终只能以三个独立国家的形式出现,谁也没法真正地“做对方的主”。

正当周王室和郑国处于这种微妙的竞争怪圈,导致谁也无法真正崛起时,秦、晋、齐、楚却已经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口地鲸吞着周围的肥沃土地,大肆加强着自己的实力。

这就好像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北美和东亚依靠庞大的体量,凭借一望无际的、有待开发的地区顺势崛起时,西欧却只能陷入相互纠缠、牵制的怪圈,渐渐不复从前的辉煌。



当周桓王决定亲自下场收拾郑国的时候,郑庄公同样不甘示弱,双方开始频繁地发生纠纷,龃龉也越来越多。

最终,双方的矛盾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周桓王带着一支军队攻打郑国,想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郑庄公立刻带人狠狠地收拾了周桓王一顿。

三十七年,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王师大败。

在这场战斗中,周桓王的肩膀被箭射中,最终落荒而逃。

据说,射中周桓王肩膀的将军还打算“宜将剩勇追穷寇”,最终被郑庄公制止了:那毕竟是周天子,咱们不能失了臣子的本分。同时还派重臣祭仲去慰问周桓王,表达自己的歉意。

祝聸射中王臂,祝聸请从之,郑伯止之,曰:“犯长且难之,况敢陵天子乎?”乃止。夜令祭仲问王疾。

郑庄公这种言论有点打官腔的意思:你都敢跟周天子明刀明枪地打仗了,甚至还往人家肩膀上射了一箭,怎么现在想起臣子的本分了?

郑庄公为什么不敢追杀周桓王呢?原因也很简单:以郑国当时的体量,根本承担不起追杀周天子的政治恶果。

郑国的实力本身不容小视,如果再把周桓王俘虏了,甚至把周王室兼并了,势必会引发整个国际社会的恐慌。

道理很简单:周天子的地盘你都敢兼并,周边的小国怎么能有安全感呢?

到了那个时候,必然是周边小国纷纷抱起秦、晋、齐、楚的大腿,抵御甚至制裁郑国。

就郑国以新郑为中心的那点体量,拿什么来对抗这种恶劣的国际形势呢?



周王室虽然受到各种制约,始终无法真正崛起,却也不会真正灭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洛阳是天下中枢,哪个国家兼并了洛阳,在中原争霸战中肯定会拥有极大优势。

周王室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这种势力占据洛阳,大家都还能接受,因为这样不会导致河南地区的势力平衡被打破。

而周王室之所以无法真正打败郑国,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大家最初支持周桓王打郑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郑国一直在河南称王称霸,大家早就有所不满了。

可这不代表大家会支持周桓王把郑国灭掉,那样一来,周王室岂不是变成了一个比郑国更可怕的庞然大物了吗?

让他们打,让他们斗,但最好别分出胜负,就算分出了胜负,也最好别干得太过分,否则我们可不答应哟亲!

在周桓王看来,这等于是诸侯们联起手来,隐晦地给他上了一课。

我们都会给你面子,谁敢惹你我们都不答应,但你最好安分守己,也别四处招惹其他国家,否则第一次是郑国的将军射你肩膀,下次就是某个不知名国家的将军射你心脏了!



我习惯把春秋战国看做是一场大型真人秀:春秋初期正处于海选阶段,从周平王东迁到齐桓公称霸,持续了大约一百年时间。

在这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陕西、山西、山东和湖北各省占据优势的实力派,都在勤劳地打怪升级,而河南的实力派们却一直在维持均势。

渡过海选阶段之后,河南就成为了陕西、山西、山东和湖北几大强国角力的主要场所,他们谁也无法真正压服对方,所以在大多数时候,只能以河南为棋盘开始角力。

《射雕英雄传》在提及天下高手时,都会说“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在他们之上,还有一位“中神通”。

可在现实的春秋时期,天下高手分别是东齐、西秦、南楚、北晋,却没有一位“中周王”或“中郑公”来压制他们。

乱世,就这样到来了。

郑国是如何一步步把周王室逼入衰亡深渊的

周朝第十二任天子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废长立幼,引起原王后母国申国的愤慨,最终导致犬戎之祸,都城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身死,西周灭亡。继任者是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姬宜臼,史称周平王。犬戎攻破镐京城后,周王室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积累几百年的财富也被犬戎「 ”尽取周赂而去”,而且镐京距离犬戎等外族活跃的凤翔等地太近,中间又没有诸侯的屏障,所以周平王决定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迁之后的周王室日渐衰微,这当中离不开郑国的推波助澜。 犬戎之祸 郑国的崛起 周宣王二十二年,将自己的弟弟姬友封于郑地,郑国由此立国,首任国君姬友又称郑伯友,即郑桓公。郑桓公素有贤名,「 ”百姓皆便爱之”,周幽王时期被任命为司徒,在镐京辅政,掌管百姓户籍,「 ”周民皆说”。 辅政的过程中,郑桓公慢慢发现自己的这个侄子实在不似人君,他意识到周王室的天下将会发生变故,于是他问太史公: 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史记》 郑桓公问的不是个人的生死,而是郑国未来的安排。太史公对曰: 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史记》 当时郑国建都棫林,即咸阳市泾阳县附近,距离周王朝都城镐京非常近,在太史公的建议下,郑桓公将部族、家属和重要财产迁移安置在东虢国、郐国之间一个叫「 ”京”的地方,史称「 ”桓公寄孥”。 平王东迁与郑国东迁 一年后,果然爆发了犬戎之乱,身在镐京的郑桓公也被乱军杀死,但是他已经为郑国在东方打好了根基,他的儿子郑武公也是一位枭雄。 郑武公起兵勤王,夺回镐京,并护送平王东迁。因为勤王有功,被周平王任命为卿士,掌握了周王朝的朝政。利用手中的权柄,郑武公不断征伐周边小国,吞并了东虢国和郐国及八个附庸国,还从周王室手中要走了溱洧等地(河南新郑附近): 若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郑语》 这是当年太史公为郑桓公提出的版图蓝图,在郑武公时期得以实现,郑国由此崛起。 周郑交质背后的强盛弱衰 郑国崛起了,与郑国封地相邻的周王室日子却越来越清苦。周幽王死于犬戎,犬戎是申国国君申侯引来的,而申侯就是周平王姬宜臼的外公,当初也是因为姬宜臼被废,申侯才对抗周幽王,所以犬戎之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申侯与姬宜臼串通敌国,弑君弑父的暴行。(这一段在出土的《清华简》上有明确记载)周幽王死后,申侯拥立外孙为周平王,但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可,史载: 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系年》 周平王继位之初九年内,诸侯国都没有朝贡,更严重的是,虢国等国还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周携王,「 ”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为了夺得正统地位,周平王开始大肆封赏拉拢诸侯国,周王室本来就不丰厚的家底更加捉襟见肘,导致最后周王室的封邑仅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已经小于近邻郑国。 周王畿已经小于郑国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继位,同样是一位英主。他继承了父亲在周王朝的职位,继续担任卿士,掌握朝政。日趋强大的郑国引起了周平王的忌惮,他认为郑国连续三任国君都担任卿士,权势太大,于是他想再立虢国君主虢公林父为卿士,来限制郑庄公的权力,这件事情被郑庄公知道了,他很气愤,找周平王对质,周平王慑于郑庄公的权势,只得回答「 ”这是没有的事”。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 ”无之。”——《左传》 郑庄公并没有轻易相信周平王,万般无奈,周平王屈辱地答应了「 ”周郑交质”,中心思想是为了体现周平王对郑庄公的信任以及郑庄公对周平王的忠心,周平王派遣自己的太子姬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派遣自己的太子姬忽到洛阳做人质。 此时的周天子哪有半点威严,其在诸侯国中的威信降到冰点。 郑国三公 彻底摧毁周王室威信的繻葛之战 周平王去世后,本应该是在郑国做人质的姬狐回国继位,还没离开郑国国境,姬狐就跟随他的父王去了,周王室只得立姬狐的儿子姬林为王,史称周桓王。 「 ”周郑交质”使周桓王与父亲分隔两地,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再加上郑庄公对他爷爷周平王的「 ”欺压”,年轻气盛的周桓王登基之初就对郑庄公充满了敌意,没多久就任命虢公林父为卿士,公开叫板郑庄公。 郑庄公大怒,不过他保持了理智,毕竟对方是天下共主周天子,不能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但是他也没有轻易罢休,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左传》 他命令军队把周王室封地上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的粮食全部搬回郑国,粮食是一切的根本,郑庄公这一招切中了周王室的要害,但是周桓王又无力夺回,所以史书记载,自此周郑交恶。 年轻气盛的周桓王 也许是觉得自己做得太过火,郑庄公曾想到洛阳找周桓王道歉,周桓王不理这一套,直接给郑庄公吃了闭门羹,郑庄公从此不再朝贡,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终于,许田事件让周桓王彻底爆发。 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史记》 许田是周王室专门用来祭祀泰山的,郑国与鲁国私自瓜分了许田,相当于剥夺了周王室祭祀泰山的权力,这是对周王室权威彻彻底底的挑衅,周桓王坐不住了,即刻下令讨伐郑国。 当年,周桓王率领天子六军以及卫、陈、蔡等国仆从军进攻郑国,郑庄公同样亲率大军迎战,双方交战于繻葛(今河南长葛附近),周王室东迁后的第一战繻葛之战爆发,可惜此时的天子之军不再是周武王时期的虎狼之师了,面对兵强马壮的郑国军队,很快败下阵来,在乱军之中,郑国将领祝聃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史称: 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去归。——《史记》 郑庄公没有追击周桓王,反而是派正卿祭仲携带着大量慰问品到周营表达歉意,中了一箭之后的周桓王脑子也清醒了,如果自己继续挣扎,无异于鸡蛋碰骨头,不仅失去的尊严讨不回来,周王室因此覆灭都有可能,他只能顺着郑庄公给的台阶收下礼物,宣布退军。 繻葛之战,周桓王战败 春秋由此开启 繻葛之战的消息很快传遍诸侯,天下哗然。大家都知道周王室不再强势,但是谁也没想到竟然如此落魄。诸侯们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诸侯国之间的攻伐愈发频繁,春秋乱世由此开启。 从郑庄公「 ”小霸”时期的繻葛之战,到春秋第一霸齐桓公的「 ”尊王攘夷”,再到中原霸主晋文公的「 ”求诸侯莫如勤王”帮助周襄王复位,再到楚庄王 *** 裸的「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周王室的权威一步步沦丧,成为诸侯国成就自己霸业的工具或者符号。 春秋时代成了大国的舞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40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