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姬繄扈是什么样的人虽然小心眼,但也是一位明君!

众妙之门 2023-07-04 19:52:33

姬繄扈是什么样的人虽然小心眼,但也是一位明君!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周王室的姬繄扈,虽然小心眼,但也是一位名君!

每一代王朝的兴衰都有其内在的原因,或是因为腐坏的统治或者是因为当权者的无能,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一说因为“小心眼”而亡国的君主,他就是姬繄扈。

姬繄扈具体的生卒年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有一部分史书上记载,他在位的时间不是很长,也就是十几年左右,但是姬繄扈的心眼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小,在很大程度上,他的气度还不如几岁的孩子。

相传,姬繄扈十分喜欢美貌女子,公元前919年,姬繄扈到境内的一处河边游玩,当时正好处于密国的境内,密国的君主听到周的君上到了自己的地界赶紧出去迎接。两人边走边聊,十分惬意。当时从边关方向来了三名女子,想要投奔密国,密国君主的母亲说,这样的女子,你千万不要留下,因为这样的女子本就是一个人能够享受的了的,更何况现在是三个这样的美丽女子呢?正好现如今姬王在咱们封地上,你何不借这样的机会将这些女子送给他呢?还可以表达你对姬繄扈的忠心。

但是密国国王并没有听母亲的话,偷偷的将这三名美貌女子藏了起来。巧的是,当密国君主和他母亲在对话的时候,正好被姬繄扈听到,但他只听到了说要将三位美女献给自己的话,后面密国君主将美女藏起来的事情,他一点也不知道,于是姬繄扈美滋滋的等着他们给自己进献美女,但最后也没有人提这个事情,等到了时间,他生气的离开了密国。回到自己周王室的领地之后,姬繄扈越想越生气,感觉密国没有把自己这个君主放在眼里,于是便想着除去他们。

等到公元919年秋天的时候,姬繄扈借着密国没有及时觐见自己,定了密国君主一个罪名然后出兵将其国家灭掉了。当时很多大臣都不明白姬繄扈为什么会这样做,只有跟在他身边的人知道,是因为姬繄扈记恨密国君主没有将美女献给自己,所以才招来了这样被灭国的灾祸。

因为姬繄扈继位的时候,周王室的情况还不很好,因上一任君主的铺张导致国家一点多余的粮、财都没有,君主为了拉拢人心,不得不将目光盯在了百姓和封地的土地上面。

对于朝臣就要有奖有罚,当有的人为国家立功了,姬繄扈就将封地上面的土地分给他们,随着这样奖励的执行,周王室越来越空虚,自己手里的土地和权利也越来越少,这样情况的出现令姬繄扈很是头疼,这时,一位十分受宠的女人对姬繄扈说,你可以换一个思考的方式,在军队上下功夫,这样就会解决目前的窘况了。

姬繄扈仔细想了一下,最后他改变父、祖两代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做法,不顾朝臣的反对开始裁减军队,制定了比较严明的律法,每一个人犯了错之后,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责罚,这样做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安于生产,最大的创造财富,增加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和所得。虽然他将土地分了出去,但财政的权利还是在自己的手上,相当于依然他改变父祖两代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做法,裁减军队,明法息民,让更多的百姓安于生产,创造财富,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掌管着周王室。

不但如此,姬繄扈还是第一个提出了土地个人化的君主,他明令禁止朝臣利用职权圈占土地,百姓可以买卖土地,但是在买卖土地的时候一定要在当地相关部门备案,然后缴纳一定的银子才能完成交易,如果偷偷买卖那就是犯法的行为,被人举报或者发现会被判刑,甚至是被斩首!这一举措的出现,令当时周室所在的辖管内兴起了一股“炒”地的风向,很多手里有钱的大户人家,利用这一政令买了很多的土地,百姓呢?土地多的更多,少的则是更少,甚至是没有。周王室的钱是多了起来,但百姓的日子却不好过了。这也是最终周王室逐渐衰败的一个原因。

小编觉得:姬繄扈因为几个女人就可以下决心攻打一个附属国,这种做法很明显不是一个君主该有的,但他能够根据周王室当时的情况,及时想出办法,使他的统治没有立刻“崩盘”,也证明了他确实有着过人的地方!

谁能给我一份帝王世系表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3 商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中国历代皇帝?

  中国历代皇帝一览表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32年。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l6年。

  五、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l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顺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河南商丘古代皇帝是?

河南商丘古代皇帝是?

商丘 传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帝 颛顼 曾建都于商丘。帝喾之子契(此处读xiè,“谢”音)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灭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属魏。
有记录的最早玉玺是秦始皇帝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商丘作帝都在秦以前,哪有记载?

河南商丘古代皇帝是?拜托各位了 3Q

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商民族的发祥地。早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颛顼、帝喾就曾在此建都。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在这里建立商朝,北宋(960-1126年)时曾作为陪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商丘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建于1511年的商丘古城,外圆内方,风格独特,储存完整,与永城芒砀山(西汉(前202─8年))、王陵墓群同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砀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曾在美国、新加坡展出,引起强烈轰动。梁孝王墓,梁丘墓凿山而进,规模巨集大,令人叹为观止,汉墓壁画被专家誉为“敦煌前的敦煌”。商丘是孔子的祖籍、庄子的故里,孔子还乡祠、庄周陵园等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从西到东的黄河故道自然风光古朴而秀丽,也令人心旷神怡。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辖夏邑、虞城、柘城、宁陵、睢县、民权、梁园区、睢阳区、永城市六县二区一市,面积10704平方公里,人口810万。 商丘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是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衔接处。 商丘交通十分方便,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全市,与中国最长的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在商丘交汇。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与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的310国道在此相交。华东第二通道商丘至杭州铁路的开通,连霍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用,使商丘成为我国集铁路、公路为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 商丘地处黄淮海平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达。是国家著名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油料、菸叶和水果,林木、畜牧产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优,享誉全国。全市共有产粮大县2个,商品粮基地县6个,产棉大县2个,优质棉基地县5个,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4个。商丘还是全国著名的“泡桐之乡”,全市桐木蓄积量达8000万立方米。
满意请采纳

古代皇帝是谁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巨集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諡,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諡,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巨集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干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巨集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镠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巖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古代皇帝刘玄下一代皇帝是谁

刘庄

(东汉明帝)
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9月5日),初名刘阳,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阴丽华 ,东汉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
刘庄初封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汉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汉明帝将佛教引进中国,使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 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时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諡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

古代皇帝是几品官

皇帝如果是官的话,那还世袭干什么,如果那样子的话岂不是随便一个普通小老百姓当皇帝都很容易。

古代皇帝

隋炀帝害死了他父亲隋文帝,霸占了隋文帝的宣华夫人。
你问就是这个
历史上还有很多抢儿子抢兄弟抢侄子的老婆。
唐太宗李世民害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娶了李元吉的老婆
唐玄宗李隆基抢了儿子李瑁的老婆,就是后来的杨贵妃
多尔衮害死了自己的侄子豪格,后来娶了豪格的老婆

伯夷 叔齐 (孤竹君之子)
商代的 伯夷 叔齐 二贤人
伯夷叔齐本为商代孤竹君之子,他父亲孤竹君死后立长子伯夷为君,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正因为如此,几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为“贤”的代表。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商时,2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后来又以遗臣自居,不食新朝之粟而饿死首阳山上。自古多说二人高义,但汉代东方朔却说二人愚夫。而且颇有道理。

古代皇帝是衣紫腰黄

中国古代帝王服饰研究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代帝王服饰不仅是一代王朝的威严象征更是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 龙袍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袍上秀纹以龙为主,它是中国古代荒地参加劳师、受俘、赐宴、祝寿等一般庆典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它既是个人身份的标志,也是权位的象征,代表个人的政治低位。龙的图案从古发展到清代,经历无数次变化。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制材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秦汉时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元代的龙纹较流动、灵活,头虽小,但气象宽阔巨集大,富有精神;明代的龙纹粗壮有力,而清乾隆,嘉庆之后的龙纹已变得老气纵横。龙袍色彩也十分讲究。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红色是一种特别的颜色,穿着打扮常采用赤铁矿染色,具有辟邪的意味。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秦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色,汉文帝第一次采用黄色作龙袍,其后长期以黄色作为最高贵,其后发展作为皇族的专用色,一直使用,直至明清。 每一时期,皇帝的服饰也不同。例如: 秦朝时期,秦始皇因为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在
秦朝,黑色便称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秦代铠甲站服也是最常见的铠甲形式。秦代,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庆典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凡戴冕冠者,都穿冕服。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拒不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祭服。冕冠的顶部有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 ”。冕 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财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冕冠的颜色,以黑色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等,以发鬓拴结并在 的两侧系上丝带,在腋颔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玉珠,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焉等。 到了韩操,皇帝的冕冠为十二方 ,为玉制。冕服制始于周代,经历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汉朝按照周礼仿制的天子裘冕之上,十二章纹。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等蔽12图案。每一种团都各有寓意。通天冠,皇帝戴的一种帽子。汉代百宫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自秦至明历代皆有,清代废除,亦名“卷云冠”。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一般都穿戴大袖翩翩的衫子;到了
后来,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风尚。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在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称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宋代皇帝服饰,十分丰富,有裘冕、 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降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降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焉,正旦、冬至、五日塑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此图为戴通天冠,穿降纱袍,佩方心曲领的皇帝。 元朝皇帝服饰,元代贵族便服,戴外白内黑的皮冠(貂皮暖帽),着浅灰色毛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
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后垂鬓。 明朝皇帝服饰,明代皇帝的服饰,服装以黄色为的绫罗,上绣龙、隹纹及十二章纹。明朝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在洪武元年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巨集美,称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因此,明朝的服饰形制之繁华,纹彩之玟玟,质料之多样,明朝成为中国历代服饰登峰造极之黄金期。明代日免期还有金地连丝孔雀羽龙袍,周身绣满龙的纹样。从服装的样式来看,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服明朝的皇帝不像电影里那样总是穿着明黄色的龙袍,明朝的龙袍有素色的玄色、黄色等,是以五行代表为基准的。其中五行代表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明朝人酷爱红色,可能源自于朱元璋。当年朱元璋的义军亦被称为“红巾军”,而明朝的军服也多以红色为主,还有明助时期开始广泛流行的瓷器制作工艺叫“釉里红”,且唯独这明朝的龙袍是大红色的。明代皇帝礼服组要有三种,最隆重的典礼上使用皇冠冕,也是自周代就延续至明代的十二章纹冕礼服。 清代皇帝服饰,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 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及挂朝珠。古代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象征高贵。皇帝朝服及所戴的
冠,分冬夏二式。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清代被当作正统的颜色为历朝历代的官服制度相互因袭。以明黄色为主的的皇帝服饰也贯穿清代始终。 清代服饰与其他方面相比满足特点较多,如:长袍、箭袖的服装不仅得到保留,还将其定为象征国家最尊贵的礼服。因箭袖的特殊功能,清代吉服、便服也都设计了箭袖,即使是平袖口服装还要特意做几幅质料较好的箭袖“套袖”,这种灵活方便的“套袖”也叫“龙吞口”。zhao-kao. 在现实生活中,已没有了皇权专制,也已没有了龙袍。现在的衣服都是五颜六色大众化的,只要是衣服,且适合你就可以穿,没有以往的规矩,帽子有的也是按照清代的头饰编造的。现在人们低位都是人人平等,再也没有穿错衣服招来杀身之祸之说了。

古代皇帝是如何吃饭

清朝时期,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有的皇帝一日只有两餐,即早膳和晚膳。皇帝在吃饭时,也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并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便够不著。但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
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
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到了了自己吃饭的事情: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著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自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古代皇帝是咋讲话的?

规矩太多。称呼更多。皇帝自称是朕,不管问谁,都是君臣有别,连自己的亲儿子也得照规矩来,见面先向皇帝行礼,皇帝会说平身.免礼,而且一般都是皇帝也发问,说话的气势和现在的领导气势都不一样。而且经常咬文嚼字,就和电视剧礼颁圣旨似的...

周朝皇帝列表 周朝一共有几个皇帝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其中西周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 *** 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夏朝时周人的首领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负责管理农事,其氏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氏族经济发展。商朝初年,弃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自称为周。周武王牧野一战打败商纣,建立了周朝。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朝(公元前1029年-公元前771年),始于文王,终于幽王,共13帝。周朝的始祖名弃,帝喾的后裔,弃曾做过尧,舜的农师。周朝姬姓。 >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创易经伐商殷 > 周文王姬昌简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生于西岐(今宝鸡市岐山县)。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传在羑里(今河南境内)根据伏羲氏(人皇始祖)的研究成果继续演绎易经八卦。 >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 西周王朝开国君主 >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周成王

周成王姬诵——周朝开创成康之治的一代明君 > 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姓姬,名诵,周武王之子,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谥号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姬钊)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周康王

周康王姬钊——周朝守住祖先基业的勤政皇帝 > 周康王姬钊,姓姬名钊,生卒年不详。汉族,成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于毕原。姬钊继位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召公、毕公还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又作了一篇文章,告诫姬钊要节俭寡欲,勤理国事,守住祖先的基业。他和父亲周成王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周昭王

周昭王姬瑕——三次攻楚失败而客死汉江的皇帝 > 周昭王姬瑕简介,西周第四代国王。周康王之子。《史记》称他为昭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卲王。昭王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昭王十九年,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全军覆没,昭王死于汉水之滨。南征的失败,不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 >周穆王

周穆王姬满——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 > 周穆王姬满,在位55年。周朝第五代王。姬姓,名满。姬瑕之子。穆王致力于向四方发展,曾因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进贡,两征犬戎,获其5王,并把部分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还东攻徐戎,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巩固了周在东南的统治。并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竟达3000条之多。后世流传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晋代汲冢出土战国竹简《穆天子传》所载,虽多不真实,但反映了当时穆王意欲周游天下,以及与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的情况。 >周共王

周共王姬繄扈——沉溺游玩致使国库空虚的皇帝 > 周共王姬繄扈,西周第六代国王,谥号共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有时又作恭王。周穆王之子。《国语·周语一》载,密康公跟随共王游于泾上时,有三女子自愿献身于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叫他不能要这三女子,认为这样的事情即使共王都受不起,何况一个小国的君主。密康公不听,接纳了三女。一年后被共王灭掉。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共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22年至前900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9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