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姬诵是继承皇位的真相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7-04 19:43:36

姬诵是继承皇位的真相是什么

西周初年姬诵继位天子,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西周初年,年幼的姬诵继位天子,由他的四叔姬旦摄政。姬诵就是历史上周朝第二任天子,即开国天子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而姬旦就是历史上的周公。后来唐地发生叛乱,周公就出兵平乱,灭了唐地。姬诵有个一母同胞的弟弟叫做姬虞。姬虞尚未降生的时候,武王就曾经梦到过上天对他说,你将来会有个儿子,名字叫做虞,我把唐地赐给他。有如此梦境已经够神奇的了,而更神奇的是,等到姬虞降生的时候,在他手上居然有个“虞”字,武王一看,好神奇啊,这就是上天说过的那个儿子,于是取名姬虞。因为排行老三,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名,姬虞也被称为叔虞。姬诵和姬虞小的时候常在一起玩,就像我们小时候常玩的过家家,扮演警察捉小偷什么的,他们也爱玩角色扮演的游戏。等姬诵继位天子之后,有次两个人一起玩,姬诵将桐叶剪成圭的形状,圭就是一种上尖下平的礼器,在周朝由天子赐给臣子,用来表示臣子的身份地位。姬诵拿着剪好的桐叶圭,对叔虞说,我用这个分封你。天子的一言一行都有专门 的史官负责记录汇总,最后这个事儿就被太史尹佚知道了。

尹佚想起武王临终前托付给自己辅佐的重任,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名正言顺的将唐地分封给叔虞,让天子的亲弟镇守疆土,拱卫周室。于是尹佚就秉承着史官正直甚至是固执的性情,立即跑去觐见天子姬诵,请求天子选择一个吉日分封叔虞。姬诵听完太史的话就蒙圈了,我们那是闹着玩儿的,角色扮演知道不?没必要这么认真吧。王上,不是这么讲,那叫什么,君无戏言啊,对就是君无戏言,尹佚默默的为自己的机智点赞,然后一脸严肃的说,您贵为天子,既然说出口,就绝不是随便说说的,您说了,我们史官就会记下,然后按照礼节去执行,最后还要奏乐歌咏。您是天子,上天之子,一言一行,慎言慎行,重言重行,如此老臣才能不负武王的重托啊。说完,尹佚还象征性的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姬诵看着跪在下面的尹佚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无奈的摸了摸额头,这是怎么了,我欢乐的玩个游戏都不行了吗?为什么要当真啊,为什么啊?这什么意思啊,我随便说个话都不行了吗?我玩游戏说的话就是真的,我现在说那是随便说的就不能当真了吗?我说的话到底好使不好使?想想四叔说过的话,你现在还小,也许你还没办法完全懂,但这都是为了你好,为了咱们姬家好,不夸张的说,是为了咱们周王室,为了全天下的百姓好。

哦,不对,四叔说的好像先是为了全天下的百姓好,才是为了周王室,然后才是姬家,最后是自己。也不对,到底是先为了哪个好,忘了。姬诵一直不是很懂为什么四叔,还有眼前的尹佚总是一副为了你好的样子,自己不但得不懂装懂的听他们说道,最后还要被他们拿死去的父王说道,姬诵就觉得当这个天子一点也不好玩,最起码不如和姬虞一起玩儿好玩。但是姬诵还记得,父王临终前,把自己托付给四叔,还有太史他们,颤抖的手抚摸着自己的头,断断续续的说到,你个......瓜娃,以后。。。有啥。。。不懂得,就。。。咳咳,问。。你,问你四叔他们,他们。。。都会,都会帮你的。关键是,问了不还是不懂嘛,就像这次。算了,既然太史说的,姬诵点了点头表示同意,那就依太史所奏。还有,孤以后还能不能和叔虞一起玩儿了?王上,当然可以。即使受封,也需要弱冠之后,才会前往封地的。这之前,三公子会一直在您身边的。之后当然是按照礼节,正式分封叔虞于唐地。唐地在黄河,汾河以东,方圆百里。叔虞因此被后世称为唐叔虞。而黄河正是今天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分界,汾河就流经如今山西省境内。所以周朝时的唐地就在如今山西省境内。到了叔虞的儿子,姬燮(音谢)因为唐地境内有条河流名为晋水,就将国名改唐为晋,从此称为晋国。

周朝的诸侯国分封是有等级的,按照公侯伯子男一共五等。晋国最一开始只是侯国,随着不断强大,到春秋时期已经成为公国,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开始,晋国几度称霸。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分晋,战国七雄里,七据其三,晋国的强大可见一斑。就因为这些历史原因,山西境内基本以晋代指,像今天山西省简称“晋”就是如此。到了三国后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掌握曹魏国家政权,为后来西晋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其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相继经营。到司马昭时,挥师灭蜀之后,曹魏皇帝以晋地十郡加封司马昭为晋公,不久又进封晋王。等到司马昭死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承袭晋王,逼迫曹魏皇帝禅让,建立晋朝。以上便是晋朝之所以名为“晋”的由来。“晋”这个字,在东汉许慎著作的《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进也。

日出万物进。也许,当年姬燮之所以改唐为晋,不仅仅是因为晋水,也因为“晋”这个字本身就有积极的意义,追着太阳一直前进,一个“晋”字,蕴含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许,司马炎建立晋朝,国号为晋,也不单单是因为他继承司马昭的晋王封号,也因为“晋”这个字本身积极上进的意思。毕竟,作为开国皇帝,谁还不能有个意气风发的远大目标啥的,至少要比前朝做的更好吧。晋朝的名号当然不可能源自一个小小的玩笑。周朝建立初期,以周成王为领导核心的周王室,在周公等辅佐大臣的规划下,开创了宗主制,分封制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体系。叔虞封唐就是这种体系最好的代表。这种国家体系虽然有它的弊病,但却深深影响了之后的朝代,在那之后有采用的,有弃用的,也有采用之后弃用的。晋朝当然也深受它的影响,而且因为分封制差点毁了这个朝代。晋朝的建立并不是司马炎一代人之功,它是从司马懿开始,三代四人合力的结果。而且,司马炎开创晋朝的时候,三国时期的东吴仍旧存在。那么到底晋朝应该从哪算起呢?为此,晋朝的王公大臣们吵翻了天。

永乐大帝拿下南京后是怎麽确保全国军队不反噬自己的?

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把手南京金川门,打开城门迎接燕军进城。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建文帝到哪儿去了?不知道,我们以前说了。朱棣来了,怎么办?朱棣的心思,就是要做皇帝。所以就有记载说,朱棣从火中拽出死尸来,指后尸为帝尸,然后给他发丧,说他死了。这是官方史料记载,那么下一步,朱棣就可以合法地登上皇位。如果你说建文帝没有死,那朱棣这皇帝也没办法做,所以从官方的文献上说:建文帝死了。
* 说建文帝死了,这就意味着在通向皇帝宝座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已经被扫除了。那么接下来,朱棣是不是就可以打开皇宫,走上金銮殿,堂而皇之地做起皇帝来呢?
朱棣要做皇帝,用现在的想法,打开皇宫,大摇大摆,宣布个日子咱们登极就完了嘛。不是。中国做皇帝这个礼仪很复杂,他要做皇帝,不说自己要做皇帝,他要让别人推荐他、推举他做皇帝。大家要上表文,说你怎么样有德,你怎么样贤明,上天如何眷顾,国家离开你不成,你赶快做皇帝吧!朱棣说,我是能力不行,道德不行,我不能做皇帝,这个位子我不能做,推辞,一次推让。大家说不行,不能推辞,再次上书,叩首请求,国家还是离开你不成,你一定要做皇帝。朱棣再次推辞,不成,我能力不够,品德不够,我不能做皇帝,应该待有贤明之主出来,让他来做皇帝。大家不答应,三次上书,离开你不行,非做不可。朱棣说,既然大家这样强烈要求我,那我就勉强服从大家的意见,我就做皇帝吧!
这在中国古代叫做“三推让”之礼,做皇帝之前要有“三推让”。实际上我说,中国古代的礼制,最虚伪的莫过这“三推让”之礼了!——三年之前,四年之前,他们从北京往南方打不就是为了当皇帝吗?宝座摆在面前,还要三次推让。朱棣在三次推让之后,登上了皇帝宝座。
但是登上皇帝宝座之前,他的一干人马往皇宫走去,突然有一个人拦住马头,这是谁啊?学士杨荣,说,你就这样去登皇位吗?朱棣说,什么意思?您怎么忘了去祭孝陵?朱棣一下恍然大悟:天下是朱元璋的天下,我要继皇位,我要合法性,我要把老皇帝摆在前头,要祭孝陵、祭天说明我的合法性。朱棣恍然大悟,于是到孝陵祭奠朱元璋,然后当皇帝。这些都是给天下臣民看的。靖难之役的结果,是以朱棣的全胜、登上皇位,建文帝不知所终而告结束,朱棣继位,改明年,第二年(公元1403年)为永乐元年,年号改成“永乐”。
但是,仅仅经过三次推让,仅仅有在进城之前所写的这些信,宣布自己是合法的,合理合法地登上皇位,还不够,还要有一篇继位诏书。这个继位诏书很重要,我继了皇位,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做皇帝,我要做什么样的皇帝,要让天下臣民都知道。谁来起草这个继位诏书呢?朱棣找到一个人,谁?这就是朱棣当年起兵的时候,他的谋臣姚广孝向他提到的一个人。姚广孝在朱棣起兵打向南京的时候,知道这场战争非常残酷,说你可能要杀很多人,但是你要攻打到南京以后,有一个人你不能杀。燕王说,什么人?姚广孝说:方孝孺。为什么不能杀呢?这个人是天下读书种子,如果你杀了他,天下读书种子就绝了。现在我们的话说,他是天下读书人的代表,你要把他杀了,就伤了很多读书人的心。而且,他所承传的学问,可能就没有人继承了。
* 方孝孺是明代洪武、建文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年轻时,曾拜元末明初文坛领袖、思想家、理学家宋濂为师,学问大进。方孝孺曾任建文朝翰林侍讲学士,虽然官品不高,但无论是讨论国家大事,还是为建文帝读书解惑,他都是建文帝身边不可缺少的近臣之一。由于方孝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又为人正直,所以他在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无疑是一面旗帜,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那么现在,朱棣要登皇位,请谁来起草诏书呢?非方孝孺莫属,于是他就派人去请方孝孺。几次下诏,方孝孺拒绝出门。最后迫不得已,穿上孝服,来到朱棣的面前。见到朱棣,在宫殿上大哭,悲彻殿宇。朱棣起来说,先生你不要这么悲痛,我这次来,不过就是效法周公辅成王。
*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但仅仅过了两年,周武王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当时,成王只有13岁,年幼不懂事,并且周王朝刚建立不久,政权还很不稳固,于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辅佐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行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称他为周公。周公辅佐成王执政了七年,他外平叛乱,内修典章制度,恪守臣子的本分,总算把西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了下来。到成王年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主动把政权交给了成王管理。这就是历史上倍受人们称道的“周公辅成王”。那么,朱棣说要效法历史上的“周公辅成王”,他的这一说法是否真的经得住推敲呢?方孝孺又将如何面对?
方孝孺说,“成王”在哪儿?你是“周公”,“成王”呢?没有了,宫中大火,“成王”不知道,被推翻了。“成王安在?”
朱棣说:“彼自焚死。”说他自己烧死了。
方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子?”他的天下,他可以立他儿子,他烧死了,立成王之子,也用不着你来继位啊。
朱棣回答:“国赖长君。”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能交给小孩子吗?应该有一个成年人,年长的人掌管国家大政,这个国家才治理得好啊。
方孝孺还有话,说:“何不立成王之弟?”对啊,建文帝还有弟弟啊,年纪也已经长了,朱标这一支子下来的,你可以立成王之弟啊。
燕王说到这儿,没有话说了,说一句什么话?“此朕自家事!”说这是我们朱家的事,你不要乱插嘴。就不讲理了。
他让左右拿来纸笔,让他起草诏书,说:“草诏非先生不可”,请你一定要起草诏书。
方孝孺拿过笔来,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把笔一扔,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即死尔,诏不可草!”
朱棣也非常发怒,拍桌子响:我能让你马上死吗?你就不怕诛九族吗?“九族”就是所有沾亲的一律杀光。
方孝孺说:“便十族奈何?”说你杀我十族怎么样,我也不给你起草这个诏书!
朱棣说,你不怕,我就给你杀一个十族看看!于是,他就把方孝孺的全家九族满门抄斩,还把他的朋友、学生凑为一族,“十族”全部杀了。
方孝孺死以后,被埋在南京聚宝门外,现在的南京中山门外。方孝孺临死的时候,写了四句话,说: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说现在啊,大概是上天也不保佑我们,江山变了,现在我用一腔热血报答君王,以死殉身,我没有别的贪图。走向刑场。方孝孺的“十族”被诛,很多远的、跟他“十族”没有关系的,也牵连了很多人,被充军发配。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自杀而死,两个女儿投了秦淮河而死,方孝孺的弟弟也被抓来当众杀害。他弟弟有四句诗,我这里只说两句: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青山!
千年以后,在这华表上,还有我们的英魂,我们还回到这儿来看一看,我们的英名会长存的。过去忠君观念,忠于朝廷这种观念,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品德;造反、叛逆,那是十恶不赦的,所以他们甘愿为朝廷献身。以前我讲过,他们不仅仅是出于一个“忠”,他们也是为建文新政殉难。
* “建文新政”确实是当时的新气象,朱允炆即位之初,就重用文人,提高文官地位,大大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他雄心勃勃,决心改变洪武朝的一些弊政。他以仁义礼治为指导思想,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主要是减轻赋税、平反冤狱、裁并州县、精简机构、更定官制、锐意削藩。朱允炆还大开科举考试,极力选拔人才。他改变朱元璋事必躬亲的做法,适当地放权给手下大臣,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朝中上下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松的氛围,所以知识分子乐意为朝廷效力,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方孝孺为建文帝殉难,不仅仅是因为忠。忠是很可贵的,但是不仅仅是因为忠,是因为当时建文帝所实行的宽仁政策。兵部尚书、布政使铁铉曾经把守济南,他原来是布政使,后来当了兵部尚书,加了这个衔,还在济南镇守。这时候官军失败,他也被带来了。铁铉站在朱棣面前,背对着他。朱棣下令,把他的耳朵、鼻子割下来,然后把他的鼻子、耳朵放在火里烧,烧了然后塞到他嘴里头,强迫他转过脸来,问他,这个肉味道怎么样?铁铉说:忠臣赤子之肉,自是好吃!他强调忠臣赤子。最后朱棣拿他一点办法没有,下令寸磔而死,就给他是乱刀剁成肉酱,剁死。至死骂声不绝。户部侍郎卓敬,也被捉来,杀了三族。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左佥都御使景清、右副都御使练子宁,还有齐泰、黄子澄这些人,都死得非常惨。但是最令人感到痛心,感到不解的是,朱棣采用了非常野蛮的手段,对待建文帝这些忠臣的家属。凡是这些个被他镇压的人,男性被杀、被充军,女性一律发到教坊司浣衣局,遭到野蛮蹂躏。
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做《立斋闲录》,这个《立斋闲录》是明朝中后期人写的一本书,专门记载“靖难”这一段历史。这本书曾经引起过谁的注意呢?引起过中国大文豪、思想家鲁迅先生的注意。鲁迅先生说:看到这样的记载,真感觉中国人不是活在人间。什么样的记载呢?有这么一段话,永乐元年正月,有一个校尉,说,把犯人,就是建文帝忠臣的遗属这些“犯人”带来了,带来六口,还有犯人五百多口,请问皇帝怎么处置?皇帝说:“连日解来的都是练家的亲……锦衣卫把这厮都拿去,同刑科审,近亲的拣出来,便凌迟了,远亲的四散充军,若远亲的不把近亲的说出来,也都凌迟了。”一块儿审问,凌迟就是千刀万剐,一刀一刀剐死。说这些人在教坊里头死了怎么办?皇帝原话说:“着上元县抬出去,让狗吃了。”
* 难怪鲁迅先生感慨万千,每读历史,读到这一段,觉得中国人不是活在人间,朱棣一以贯之地继承了朱元璋残暴杀戮的这种坏传统。但问题是,靠残暴杀戮,他真的能够使忠贞之士畏惧,从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吗?还是真的能够掩盖历史的真相呢?不知朱棣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棣认为,有了强权,一切历史可以改变。怎么改变呢?他上来以后,就宣布革除建文帝年号。建文帝登了皇位,做了四年皇帝,有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有四年在历史上。清清楚楚写在历史上,做了四年皇帝,这些个包括燕王朱棣都是他的臣民呐。朱棣说,历史上不许写,没有这一段。所以历史是人写的,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朱棣说不写就不能写啊。所以现在在《明实录》里头没有建文那四年的历史,这个年号叫做“革除”。最后明朝人也没法提这段历史了,一提这段历史怎么说啊?按照官方的说法,叫“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洪武皇帝在洪武三十一年就死了,又出来四年。一般人不写洪武三十五年就写“革除年间”,这段事要回忆,写个什么事,也得有个年号,有个说法,“革除年间”。对于宫中所藏的文书,有关建文帝的记载一律烧毁。甚至家里头收藏有方孝孺文集的,也要处死。与此相连带的,朱棣的哥哥太子朱标,在建文帝做了皇帝以后他要追尊他的父亲作“兴宗孝康皇帝”,这时候封号也除掉了,仍称“懿文太子”。然后,就把建文帝的弟弟、建文帝的儿子囚禁起来。
* 朱棣所采取的手段不可谓不严厉,但历史真的就可以一笔抹杀的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现在的中国历史年表上,分明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建文帝朱允炆的年号,这大概是朱棣所始料不及的。也许朱棣对自己所采取的手段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没有完全的把握,他还需要采取另外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朱棣还会怎样对自己采取一番巧妙的“包装”?毛佩琦先生究竟是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呢?
朱棣推翻建文帝的统治,他还打起了一个旗号,就是要恢复朱元璋的祖制。恢复祖制,有些人高兴,有些人不高兴,为什么呢?朱元璋的祖制是很残暴的。建文帝他是相对实行了宽松的政策,但是朱棣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他说我要恢复祖制。还有一条,就是他在一切文书当中,要竭力宣传自己是朱元璋的嫡子。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当中,嫡和庶的分别非常大。嫡,他的妻子也有嫡庶之分,所以生的儿子也有嫡庶之分。嫡子有继承权,庶子就没有继承权。所以嫡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庶子就没有。他现在声称自己是嫡子,就是说自己做皇帝是合法的。
那么怎么样体现他自己是嫡子呢?要把这句话写在历史上,让大家都看。明朝有一个传统,老皇帝死了以后,新皇帝继位,要给前面的皇帝编修史书,当时叫做“国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实录”。朱棣所要修的是谁的实录呢?就是《太祖实录》。他在修《太祖实录》的时候,就把自己是高皇帝的嫡子写进去。所谓高皇帝就是朱元璋,就是太祖高皇帝,他的谥号是“高”,高皇帝。这个实录很快就在学士谢缙的主持下完成了,但是修了以后,朱棣特别不满意,后来又下令让姚广孝主持重修。所以,在历史上就有“实录三修”这么一个掌故,说《明太祖实录》,你现在看到的《太祖实录》并不是原来的面貌,是经过三次才定稿的。那么定稿为什么这么困难呢?它的核心争议之处在哪里呢?就是在是不是宣传了朱棣做皇帝的合法性。
所以在三稿三修的“实录”当中,第一,要表现朱棣是高皇后所生,就是马氏亲生的,不是别人生的。是不是马氏生的呀?我们以后会说,这是一个问题,要是马氏生的还老要说吗,我是我妈的亲儿子,我是我妈的亲儿子?不用这么说,当时也不用去检查DNA,谁都知道,不用说;他天天挂在嘴头上说自己是高皇后的亲生儿子,这里就有问题,这叫“欲盖弥彰”啊。所以“实录”三修就是为了掩盖他真正的生母和他的出身。第二个,就是要说明他登位的合法性。他把他所有的他靖难时期的一些事实,跟朝廷往来的文书,经过篡改以后,附在《太祖高皇帝实录》之后,说明他登位的合法性。而且说明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有心把位置传给他,暗示。实际上子虚乌有。
所以我们看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写的历史永远跟客观现实是不一样的。真正有良心的史学家他所追求的是最终的历史真实,但是我们永远离最终的历史真实还有一步距离。“实录”经过三修以后,朱棣看到这个“实录”,说:“庶几稍副朕意”,什么意思呢?啊,这回差不多了,我比较满意。
* 让朱棣满意的这部所谓“历史”,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正是它掩盖了真实的历史。但俗话说得好,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不管怎么说,朱棣的皇位确确实实是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过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在皇帝的宝座上,朱棣到底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朱棣残暴,杀人,是一个方面,但是他对国家的治理,对明朝政权制度的建立、根基的奠定,是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朱元璋非常勤奋,早朝、午朝、晚朝,每天办公,身上写满了这些要做的事情的纸条子,贴好了,半夜里想起什么事来,还要把这个事情记下来。朱元璋很勤奋的,朱棣也很勤奋。因为他不偷懒,他是在马上打出来的天下,你让他闲着他还受不了。另外一方面,大家都说“乱臣贼子”,你这个叛逆之臣啊,他是不是老戴着“叛逆”这帽子,他也心里很不高兴。因为传统的中国人,他受儒家文化的教育,这个“叛逆”两个字是很不光彩的,他虽然说了那么多话,他心里非常清楚。他为什么说自己又是嫡子,又是合法?他实际上还是觉得,当个乱臣贼子是不光彩的。那么怎么样洗掉他这个叛臣贼子的罪名呢?他就要做事情,他就要自己给自己找很多事情来做,要做一个千古明王,我要做最好的皇帝!这从另一方面就把明朝的事业推向前去。
永乐晚年,永乐二十二年,那时候天下已经大定了,有一次朱棣退朝,他身边的人看他的中衣。外边是外衣,里边是中衣、衬衣,那个袖子,破袖子弄出来,他就往里塞塞。旁边这个跟随他的侍臣说,哎呀,皇帝真简朴啊,你真是圣明的好皇帝啊。虽然有奉迎之嫌,但是也确实是说出了一句真话。朱棣说什么呢?朱棣说:“朕虽日十新衣,未尝无。但自念当惜福,故每浣濯更进。”说我每天要穿十件新的衣裳也不是没有啊,我自己考虑应该惜福啊,说我们现在过得很好,我们要珍惜我们今天这些个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基业,因此我每次洗干净了以后又穿上了。这一点很像朱元璋,很具有一个开国皇帝的气质。
正是因为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事业,他也继承了一些朱元璋的做法和观念,比较关心民生,他说自己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是大家安居乐业,原话是说:“斯民小康,朕所愿也。”说让大家都过上小康生活就是我的心愿了。所以他兴办学校、完善学校制度、奖励农桑、减免赋税、赈济灾荒,在他这一朝做得都很周到。朱棣在明朝来说,是第三位皇帝。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一个是开国之君,一个是亡国之君,剩下的就叫守成之君。老祖宗打下了天下,你做皇帝,垂手而治,得了一个现成天下,守成,看着摊子就行了。朱棣不是,朱棣你说他是开国之君吗?他不是。但是你说他不是开国之君吗?他又自己得的天下。你说他是守成之君吗?他也是继承了朱元璋的天下。你说他又守成吗?他又不是,他又开拓,很多地方他实现了开拓。朱棣既不是开国之君,也不是守成之主,他是介乎开国与守成之间,他的一生没有暇逸,他要以一个盛世明王的名字留在史册上,他做了一系列震动世界的大事。

周康王姬钊简介 周朝周成王姬诵怎么死的 姬诵和叔父周公旦的故事

  中文名:姬钊

  国籍:中国西周

  民族:华夏族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君主

  主要成就:成康之治征伐鬼方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谥号:康王

  姬钊——中国西周第三代天子   姬钊继位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召公、毕公还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又作了一篇文章,告诫姬钊要节俭寡欲,勤理国事,守住祖先的基业。

  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鬼方和东南各地,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在一次大战中,周军俘虏了犬戎兵士13000多人,为了庆祝胜利,姬钊赏给参战的贵族孟以1700多俘虏,作为奴隶使用,并将此事用文字铸在鼎上,这只重500多斤的鼎在清朝中期被发掘出来,至今还陈列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

  姬钊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姬钊死后的庙号为康王。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把康王在位时间定为前1020年至前996年,在位25年。《考古》杂志2007年3月发表了朱凤瀚的文章《尧公簋与唐伯侯于晋》,介绍了香港地区私人收藏的西周青铜器尧公簋,其铭文有“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的内容。据陈久金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就此专门召开会议,认定此“廿又八祀”也就是以28年来纪年的王为周康王,以此器作为周康王在位超过28年的证据。

  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8年,楚国的大夫椒举向追求霸业的楚灵王提到历史上夏启王、商汤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齐桓公和晋文公这“六王二公”之功业。椒举提到周康王有“酆宫之朝”的功业,杨伯峻指出酆宫为周文王庙,在今陜西省户县东五里。

  与其父周成王类似,姬钊在即位前并没显示出过人的能力和资质。为此,周成王自然有些担心他不能继承大业,更怕儿子会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昏君而把祖宗打下来的江山败在手里。他想到自己虽然资质平平,但由于有了周公的尽力辅佐,国家还是治理井井有条,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绩。因此,周成王自然想到要给儿子安排周公式的人物来辅佐他。思前想后,他心中已经有了不二人选,那就是召公和毕公。正是这两个人和周公同心协力,共同辅佐自己,才有这个大好局面,让他们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周成王自然是很放心了。其实,姬钊这个人能力不错,很有作为,只是没有显露出来而已,或者是他的父亲周成王没有发现也有可能。

  于是周成王临终前,便要求召公、毕公辅佐姬钊,并将召公、毕公等大臣召到床前,立下遗嘱。在遗嘱中,周成王要求大臣们根据遗嘱的精神辅佐、约束周康王严格恪守周文王、周武王的遗训,使他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认真推行,能够制定严密的法律法令并真正实行而不违背,总之就是希望周康王在众大臣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使周王朝强盛起来,使周康王成为一代明君,而不至于碌碌无为而成为昏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9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