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228年春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因为自汉中之战后曹魏在西线和蜀汉之间并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加上刘备死后诸葛亮忙于内政和平定南中叛乱也无暇北上,所以魏蜀边境相对平静。
曹丕和曹叡也在忙着和东吴作战,因此曹魏西线力量薄弱,面对诸葛亮突然发动的进攻准备不足,一时之间陇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雍州刺史郭淮和天水太守马遵节节败退,只能退守天水郡上邽苦苦支撑,诸葛亮北伐之初取得重大战果。
回过神来的曹魏迅速集结兵力,曹真和张郃火速率大军驰援雍凉二州,不仅如此,魏明帝曹叡也御驾亲征在长安坐镇,当时诸葛亮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诸葛亮自己率领主力围攻上邽,只要拿下郭淮,陇右五郡唾手可得;同时赵云和邓芝在箕谷佯攻并成功地吸引住了曹真的主力,唯一让诸葛亮放心不下的是由谁来把守街亭,以阻挡住张郃的援军由此进入陇右五郡。
诸葛亮再三考虑之下任用参军马谡出任主将,并以王平为副将共同前往街亭,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并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失守街亭使得张郃破关而入,曹真也击败了赵云,主力大军迅速赶往陇右,诸葛亮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危险,只能撤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
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诸葛亮要承担不小的责任,当时蜀汉众将中能镇守街亭的并非只有马谡一人,比如有人就认为姜维是其中之一,王平也可以担任主将,那么蜀汉众将中真正适合镇守街亭的主将是谁?不是姜维,也不是王平,而是当属魏延无疑,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为何说姜维和王平不是最佳人选?先说姜维:姜维原本是天水太守马遵的参军,诸葛亮拿下天水时姜维投降,也就是说当时姜维才刚刚投降不久,再怎么样诸葛亮也绝不可能派姜维去守街亭!所以有些观点煞有介事的分析姜维去守会怎样怎样,那是纯属无知。
再说王平,虽然王平也是降将,但他早在219年汉中之战就归降了刘备,按理来说王平去守街亭也是个合适人选,但是王平当时级别太低,只是个牙门将和裨将军,蜀汉众将中哪个级别不比他高,街亭如此重要总要有个级别较高之人出任主将,王平只能出任副将。
战后诸葛亮自贬三级,赵云也被降为镇军将军,唯独王平表现出色得以升迁为讨寇将军,说实话如果当时王平能有战后讨寇将军这个级别,他很可能是出任主将的有利人选。
赵云和邓芝远在箕谷,魏延当时是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军中地位仅在诸葛亮之下,而且魏延的善守在蜀汉众将中是出了名的厉害,魏延219年出任汉中太守一直到227年,曹魏在他手上没占到丝毫便宜,他在汉中“错守诸围”的防守策略沿用了几十年可谓是让人无懈可击;街亭的重点在守不在攻,魏延无疑是镇守街亭的最佳人选。
可惜诸葛亮为了培养马谡让他建立军功,弃魏延而不用,只是让魏延驻军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中策应马谡,可谓是大材小用,否则赵云在箕谷,诸葛亮在上邽,魏延在街亭只要挡住张郃一段时间,等到诸葛亮击败郭淮和马遵、攻破上邽后,再和魏延合兵一处,那样一来陇右五郡就是诸葛亮的囊中之物了,只能是说诸葛亮这一次真的是用错了人!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具有过人的智谋,用兵一直非常谨慎,基本不会进行冒险的军事行动。刘备去世前,将诸葛亮叫到床边,除了让他好好辅佐阿斗外,还特意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马谡。虽然刘备在智谋方面比不上诸葛亮,但他阅人无数,识人的眼光却非常犀利,他这样评价马谡:“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刘备的意思非常简单,认为马谡喜欢吹牛皮,兵法韬略侃侃而谈,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绝不能对他进行重用,否则将后悔莫及。诸葛亮看着奄奄一息的主公,表示自己会将此事谨记在心,但在刘备去世后,他就对马谡非常器重,两人经常通宵达旦地谈论军事,诸葛亮甚至把他视为接班人。
曹丕死后,其子曹睿继位,当时魏国在人口、军事及疆域上,比东吴和蜀汉都要强,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诸葛亮深知,一旦让魏国继续壮大的话,蜀国会相当危险,就决定先发制人,于公元228年进行了第一次北伐行动。诸葛亮非常清楚,以蜀汉现在的实力,肯定灭不了魏国,但至少能阻止其发展的步伐。
由于准备的十分充分,加上诸葛亮的指挥有方,魏国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很快被攻克。此事传到洛阳时,魏明帝差点吓尿了,立马派张郃、曹真率军救援。街亭地势险要,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乃兵家必战之地。对于魏蜀两国来说,谁能将街亭牢牢掌控在手中,就会取得此次战役的胜利。
诸葛亮经过仔细的考虑,不顾众人的反对,任命马谡为镇守街亭的一把手。为了以防万一,诸葛亮为马谡想好了所有计策,但他却相当任性,不按照诸葛亮的计策御敌,导致街亭丢失,第一次北伐失败,被诸葛亮含泪给斩了。有人就非常纳闷,为何诸葛亮非要安排马谡守街亭,而不选择其他将领呢?其实,只有这三个原因。
一、蜀国人才匮乏,已经没多少堪当大任的将领
曾经叱咤风云的五虎上将,现如今只剩下了赵子龙一人,而且他还被派往郿城作战。能征善战的魏延,负责镇守汉中要地,从曹营过来的王平,虽然能力不错,但他资历尚浅,诸葛亮就安排他为副将,与马谡一起守街亭。所以,诸葛亮之所以选择马谡,从某方面来看,他也是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才不得已而为之。
二、马谡平日里的表现,蒙蔽了诸葛亮的双眼
马谡被诸葛亮任命为参军后,不仅对诸葛亮毕恭毕敬,一口一个老师的喊着,在与诸葛亮谈论排兵布阵的时候,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看起来非常牛掰。多日观察,诸葛亮认为马谡这小伙不错,悟性比较高,是位可塑之才。就这样,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受到重用也是意料之中。
三、马谡出身名门,诸葛亮将他视作接班人来培养
在三国时期,出身非常重要,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圈子”。马谡出身名门,少时素有才名,哥哥马良在夷陵之战中战死沙场。诸葛亮对蜀汉人才凋零的情况非常担忧,想尽快找到一个接班人,经过仔细的观察,马谡就成了不错的人选。
虽然马谡熟知兵法,但他毕竟没有实战经验,诸葛亮就想让他去磨练一番,这样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马谡的实战能力,二是想让他以战功征服朝廷大臣。千算万算,诸葛亮还是失算了,没想到马谡自己作死,抛弃了诸葛亮的安排。
对于这3个原因,你同意吗?
建兴时间6年,街亭之战,诸葛亮挑选镇守街亭的大将时候,当时他手里有三个备选大将可以考虑。魏延将军、吴壹还有马谡。但偏偏诸葛亮选了这里面综合能力最末的马谡。最终导致街亭失守,随后诸葛亮一出祁山也战败了。诸葛亮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做出的选择呢?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
当时的蜀国的后主刘禅非常无能,是诸葛亮一人在极力支撑,朝廷中的大小事都得他来定夺。还要在战场上来回奔波。诸葛亮年事已高,万一死后,谁能接手这么大重担?
这是诸葛亮在考虑的问题,表面上是选镇守大将军,其实最后是要培养接班人。而且作为统帅必须有相当的指挥才能,必须有声望信服,做到一呼百应。最后还得是自己的心腹。
而当时的马谡呢?荆襄有名,从小读兵书,熟悉战法,满腹经纶。诸葛亮称赞他为英才。街亭战前,马谡已是安远将军并作中参军,有一定的声望。在三军将士面前也应该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在私人关系上,马谡不仅与诸葛亮父子一般,也能取得后主刘禅的重用。
因此诸葛亮选择马谡做接班人也是在情理之中。诸葛亮选择马谡是无奈中的最后抉择。我们是回望历史,所以容易马后炮。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只能这样选择。只是这个选择错在时机不对,冒的风险太大。而马谡也辜负了诸葛亮一片信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9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