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周培公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康熙应该是第一等的英主,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一生丰功伟绩无数,灭鳌拜、平三藩、驱逐沙俄、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康熙皇帝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康熙皇帝的伟大离不开大臣的辅佐,康熙皇帝对待人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康熙皇帝重用的人才有,姚启圣、施琅、明珠、于成龙、李光地、张廷玉等等,最出名的要数周培公了,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削平三藩的时候,立下一大功,也充分发挥了周培公的聪明才智,这到底怎么回事,下面咱们就来说一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周培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10岁那年,李自成攻下荆门,周培公的母亲殉难而死,这个时候的周培公成了孤儿,在生活上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周培公,便去清军的帐下当了一名小卒,因为在军队里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军队的领导就推荐周培公去内阁做事。周培公的才能真正被发挥出来的时候,就是康熙皇帝削平三藩前后,那时的康熙皇帝也是年轻,吴三桂和朱三太子想联手推翻清朝的统治,他们为了推翻清朝,培养了很多太监,作为他们的卧底,潜伏在康熙身边,当时康熙也不知道身边有那么多眼线。
吴三桂和朱三太子想“反清复明”,他们的第一步计划就是想通过,他们培养的心腹太监去刺杀康熙,只要皇帝一死,整个皇宫就会大乱,他们“反清复明”的计划也就成功了一半,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这个计划却让周培公给打乱了,原来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正在和周培公夜谈三藩事宜,周培公突然发现即将熄灭的蜡烛,没有灯芯,周培公看到这一个细节,料定今晚值班的太监要造反,果不其然,晚上真有太监来刺杀康熙皇帝。那么周培公是如何通过灯芯,来判断有太监要行刺康熙皇帝呢?
皇宫里面的太监,一般都是负责挑水、搬东西、采购,这些都是普通的太监,而皇帝身边的太监负责的就非常多了,传圣旨、照顾皇帝,给皇帝端茶倒水,像这种蜡烛快烧完了,太监应该马上去换,这个时候的快灭完的蜡烛,没有太监去换,而且蜡烛也没有灯芯,没有灯芯的蜡烛很快就灭了,古代没有电灯,晚上没有蜡烛整个屋里都是黑漆漆一片,这一系列反常的情况都看在周培公的眼里。
还有一点最违反常理,康熙皇帝身边的太监,蜡烛熄灭的时候,一直都没有出现,你要知道太监擅离职守是要掉脑袋的,这个时候太监不害怕掉脑袋,那就是要谋反,这个时候正处于削平三藩的关键时刻,不得不多个心眼,周培公就安排安保人员做了相应的准备,既保证了康熙皇帝的安全,也保证了整个皇宫的安全。周培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关键时刻救了康熙一命,可见周培公真是高人。
周培公通过蜡烛没有灯芯,就判定太监要造反,可见周培公是一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人家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可见周培公不光有真才实学,而且对身边细微的变化,非常的用心。我们在领导身边的时候,也要非常的用心,领导身边的环境发生变化了以后,我们要及时发现,做出应对的策略。什么事情都应该想到领导前面,这样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周培公是做到了。
周培公作为康熙一朝的官员,一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清史稿》称赞周培公“好奇计”,说明周培公的头脑非常的聪明,周培公能够说服王辅臣,说明他的口才非常不错。图海对周培公的评价更高“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周培公退休以后,过起了半隐半读的生活,不知道大家对周培公通过蜡烛灯芯,来判定太监造反有什么别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周培公是康熙的重臣,他为康熙做了很多事。在康熙朝,最著名的场景之一,是对太子的战争和康熙宫内的叛乱,当时周培公让太监得到灯芯,但他拿了很多蜡烛被发现不用担心,周培公警告太监混乱。当周培公第一次进入官场时,他也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他的师父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物吴子友(康熙年轻时是他的密友,康熙很尊敬他) ,只要他出示老师的介绍信,那么他一生的仕途是无限的,但周培功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他上台时,清王朝一片混乱。吴三桂和他的儿子朱三台子,一起推翻了清朝。他们在康熙皇帝身边也有很多眼线。连康熙都不知道这件事。根据朱三桂和吴三桂的说法,如果太监们在康熙发动叛乱的时候,被派去刺杀康熙,那么紫禁城就会陷入混乱,革命也会进行到一半。
但是当周培公晚上和康熙讨论事情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熄灭的蜡烛没有扭曲,于是周培公推断今晚一定有人造反。原来,有人想要刺杀康熙皇帝,正是因为周氏等人做了相应的准备,才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从而确保了紫禁城的稳定。后来,也是周军带领军队消灭吴三桂。
周佩看到蜡烛没有拧开,为什么认定太监们在捣乱?首先,周培功观察力很强。在古代的宫殿里,蜡烛通常是由太监操作的,厨师对制作蜡烛有严格的标准,而且所有的蜡烛都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显然是有问题的,这在古代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通常不会发生,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呢?他可能对太监有意见。这也是周培功比较微妙的观察特点之一,他善于关注每个人的观察能力,做事非常果断,这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
这也是康熙非常喜欢他的原因,后来康熙委托他接待了一大批人,这门艺术做得很好。接下来,周佩公委婉地,让周佩公知道太监想马上制造混乱。宫内的杂物,一般都由太监负责,其中当然也包括蜡烛。太监是为宫廷做事的,做事自然邋遢,即使是蜡烛这样的小事,太监也不容易被忽视。然而,即使是这些蜡烛,也没有扭曲,这是个问题,也就是说,有人会特别调换蜡烛,以便利用黑风高的东西。
果然,周佩的公开言论一落空,宦官们就开始造反。幸运的是,泰泰医院的战士们血战到底。最后,叛徒被完全包围并消灭。这终于解决了宫廷里的一个大问题。结论: 可以说周培公的一生是辉煌的,因为他献身于清朝,也可以说周培公的一生是悲惨的,因为他的最终结果是被贬到极寒的地方,最终沮丧,最终使人哭泣,康熙给出的理由是你不能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换句话说,宫廷是嫉妒的)。
作为宫中较为资深的人,自然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蜡烛没捻是不能点燃的,这是常识。当看到一堆蜡烛都没捻的时候,必然会想到有问题。
那天,周培公在房间里批改奏折。到了晚上,房间有点黑,于是周培公便让太监送来蜡烛照明,却发现蜡烛都没有捻。一两根没有捻还可以理解,但所有的蜡烛都没有捻,确实是不能理解的。于是,周培公就根据他的经验,认为将会有事情发生。
他是这样推测的:没有捻过的蜡烛是点不着的,而到了晚上,皇宫里黑灯瞎火的什么都看不见,蜡烛又点不着,正是可以行刺的好时机。朝廷里本来就有内乱,什么小事都不可以放过。不得不说,周培公还是很机智的。
其实,周培公与康熙之间的君臣之情还是很深的。不管这些蜡烛会不会造成祸乱,只要感到出现了问题,还是会想到不好的一面,以应对之后可能会发生的祸乱。这其实也是思想上的一种警觉。
不过,周培公也感到了异常。太监本就是为君王服务的。比如,端茶倒水、传圣旨等等。当看到蜡烛快要熄灭的时候,太监本该立马换上新的,但却没有任何行动,任由蜡烛自生自灭,让屋子里一片漆黑。这一系列的情况都是很反常的。
在宫中的老臣怎是那么容易就被忽悠的,那些想要作乱的太监也有点自作聪明,低估了老臣们的能力,让事情毁在了小小的蜡烛上。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啊。
这是《康熙王朝》里第22集的剧情,这几集周培公貌似开了外挂一样。
这一集讲的是小毛子从监狱逃出后,孝庄太后严厉教导康熙,让他振作起来,说康熙最大的心魔在于自己,并不是吴三桂,杨起隆乱党闯入皇宫,太监也一同造反,直接威胁到了康熙和孝庄太后的危险,但是这一切也是虚惊一场
蜡烛都未捻,就立刻断定太监有可能造反,难不成周培公会算?
当时周培公和一群大臣在商议,恰好蜡烛燃尽,周培公吩咐下人取来几十支蜡烛,随手拿了一支蜡烛准备点燃,发现点不着,将蜡烛拿起来一看,没有芯,此时的他只是潜意识的认为蜡烛也有质量问题,偶尔出现一两支没有芯的蜡烛应该很正常。
所以又取了一支,结果还是没有,他立刻将几十支蜡烛全部拿出来,大臣们全部查看,结果发现全都没有芯,周培公又将一支蜡烛掰断,发现整支蜡烛都没有芯,其他大臣一脸迷茫,之后周培公眉头一皱,立刻走向门口,大喊一声?胡太医,当心太监作乱!?
恰好是周培公的这一提醒,让胡太医能够及时做好防备,不至于措不及手,这也要注意到的是,周培公为何能从蜡烛未捻的这个细节就发现有人要造反?还直指太监?
这还是周培公对宫廷的制度比较了解,我们先来看看太监的职责有哪些?
从上图可以看出,太监还负责收贮物品,以备御用,而这个蜡烛就包括在内,宫中没有灯泡,只能用蜡烛照明,而太监就负责采购、保管、分发和使用,按理来说蜡烛都有芯,太监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即使犯了,也都只是头部没有,不会整支蜡烛都没有芯,而且几十支都没有,所以周培公立刻断定太监肯定有问题。
那么太监为何要在蜡烛上做手脚?
主要是蜡烛燃尽后,太监们可以趁着夜色,又没有灯火照明,一来方便自己行动,二来还可以保证自己的隐蔽性,造成恐慌,让他们无法察觉到自己有多少人,也判定不了方向和行动路线,更不知道往哪里调兵,调多少兵,所以值事的大臣和侍卫护驾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太监成功的可能性变大。
但是因为周培公提前发现,蜡烛并未燃尽,太监不得不提前造反,由此可见周培公的洞察能力是非常好的,但是下场却不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8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