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势险峻的地方为什么也要修长城?长城除了阻拦敌人还有什么作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防御体系,目前我国境内保存的最早的长城修建于春秋时期,最初是诸侯列国相互攻伐的城防设施。
后来因为“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北方的燕国、赵国、秦国等诸侯国在与游牧政权接壤之地修建烽燧、城障,并用塞垣连接,以免受飘忽不定的游牧民族侵袭,为后来秦始皇连接燕赵城防,最终筑成万里长城奠定了基础。
从秦汉大一统开始,历朝历代所增筑的长城已经不再具备“内斗”的属性,而专职用于防御北方游牧骑兵特别是强大的匈奴骑兵的南下。
据《史记》记载:“(匈奴)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这种可怕的长途奔袭能力,对于农耕政权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威胁。所以,长城的出现,可以有效阻挡和迟滞匈奴骑兵。
但是,到过八达岭长城的朋友,或许会产生这样一种疑惑:长城的不少城垣都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地势异常险要,如好汉坡的坡度达45度,司马台长城(明长城)的仙女楼坡度达85度,几近垂直。
这些崇山峻岭中处处是悬崖峭壁,别说骑兵了,即便徒步攀登都异常困难,敌军根本无法翻越,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在这些地方多此一举的修建长城呢?
原因有二,我们以汉朝为例。
第一,长城的作用并不是类似防卫城市的城墙那样,直接用来阻挡敌军的攻城,事实上,在绵延数千里的防线上,也无法做到每一处城垛都有士兵驻防。汉朝名将赵充国就曾说过:“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数千人”。
长城是一个整体的防御体系,派有士兵戍守的主要是亭、燧、塞等战略据点,遇到匈奴骑兵南下,亭、燧守军通过烽火示警,各处守军即通过长城这条“高速公路”来迅速调动集结。
《史记》当中就曾多次出现匈奴入塞时首先攻“亭”的记载,汉武帝反击匈奴的马邑之围之所以失利,原因也在于匈奴首先攻打了汉朝的亭,并活捉了守卫烽火台的亭尉。
如果长城不是一个整体,那么一旦前线示警,汉朝援军将不得不翻阅崇山峻岭或绕道内地,这种支援速度显然是无法应对匈奴骑兵“至如飘风,去如收电”的。
第二,除了军事作用外,长城还有一条常常被忽视的用途:经济阻隔。
汉文帝在给匈奴单于的信中,曾这样说道:“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联亦制之。并且约定:“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犯约者杀之。”
看似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国协定,但实际上,却是以长城为界,对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人为阻隔。因为匈奴人的生产方式是逐水草而居,产品单一、不易贮存性,极容易受气候影响,遇到自然灾害时,必须通过与农耕文明的产品交换来补充生活必需品。
长城的存在,无疑阻挡了粮食等物资的交换(无论关塞还是通过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偷运,物资均无法翻阅城墙运出),此外,汉朝还通过长城阻隔了铜、铁等战略物资的出塞,汉律:“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及钱出关。”
长城的这种经济阻隔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举几个例子:“汉武帝太初元年,匈奴大雨雪,畜多饥寒死”,“汉宣帝本始三年,匈奴天大雨雪,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十一”,“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匈奴人畜疫死,不当中国一郡”。
可见,长城的修筑,让北方游牧民族完全没有抵抗天灾的能力,匈奴的句黎湖单于带兵入寇汉朝的云中、定襄时,还不忘故意毁掉此处的长城,以表达对长城的愤恨。
说到长城,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它吧?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可以说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象征。从春秋时期,长城就已经开始有了,不过当时长度并不是很长,都是各国自行修筑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防御敌国的入侵。这么说的话,长城的历史应该十分悠久了,算起来,已经有两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今还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
如果说先秦时期的长城是一种“诸侯互防的长城”,那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后,将当时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这才正式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里的长城。至此,万里长城的名称才第一次出现。
万里长城
此后,历朝历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而今天我们所见的长城大多数是明朝所建,以前朝代的基本上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不过咱们的主题不是介绍长城,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长城的高度为什么这么矮?
是不是很奇怪?长城很长,这点没有异议,但是长城高度很矮,想必大家都没关注过吧?说实话,长城的城墙是挺矮的,和古代一些城池的城墙相比,长城的确是矮,既然古代攻城能上城头,那么攻上长城城头,那不是很容易?
既然如此,长城这么矮,能起多大作用?拦得住人吗?首先咱们要明白古人修建长城的用途。有人是为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也就是起到军事防御的功能。其实这仅仅只是一小半的部分,如果你这样看的话,那么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如果说在先秦时期,城池还是只是个单独防御的城郭,因为当时的城与城之间是没有城墙的联系,所以那不能称为长城。一直到秦朝一统六国,始皇帝将北方各国修建的城墙和城池连接了起来,于是这才形成了我们的万里长城。
能让古人修建长城长达两千多年,肯定是有原因的。其中一点就是我们中原地区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在热武器没有出现的时候,作为农耕民族是很难抵挡得住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的,这是劣势,除非生产力提高,否则我们只能被动挨打。所以我们老祖宗才会修筑长城。
秦长城
有人就问了:汉武帝时期,不是与匈奴发生过两次大战吗?而且都是胜利的。所以中原王朝直接出兵,一举将其消灭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
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你就错了。
因为我们中原地区是以农业文明为主的,这样的文明,其农业生产以稳定为主,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却不一样,因为气候干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所以游牧民族只能够不断迁徙,逐水草而居。到了冬天,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入侵中原。
而作为中原王朝,面对这些游牧民族,虽然曾经打败过他们,也消灭过他们,可是在冷兵器时代,这些民族一茬换着一茬,无法彻底消灭。你一派大部队追击,他们就撤;大部队一走,他们又返回继续骚扰。所以历朝历代皇帝才觉得还是修建长城是最好办法。
那么话还说回来了,长城只是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吗?不,还会起到经济封锁的作用。此话怎讲?
登上长城的人应该都知道长城并不高,只是山很高。因为大多数长城都是建在山上。可是这样的话,山越高、越陡峭,长城就没必要修建这么长了。
其实山都那么高了,拦截军队和战马都绰绰有余了,再加高几米城墙有必要吗?
有必要,可以起到经济封锁的作用。
其实就刚才的军事防御,很难解释历朝历代为什么热衷于修建长城,因为北方游牧民族“毁墙而入”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而且还屡见不鲜。所以还有一个功能:经济封锁。
明长城
何为经济封锁?有句话说得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如果不用武力就可以让对方屈服,用最少的伤亡和最低的成本达到战略目的,这才是最优解,而经济战就能实现这样的效果。
相比较游牧民族来说,中原农耕民族明显在经济文化上都是遥遥领先的。有时候通过经济战打败敌人,远远比军事战更有作用。
因为经济战可以给外敌人带来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让敌人无力发动战争,是非常有效的防御和打击手段。例如现在的美国对伊拉克和伊朗,对他们实行贸易制裁,你觉得他们敢动吗?不敢动。
同理,游牧民族也是如此。
这些游牧民族再怎么厉害,他们也是人,是人就需要吃饭、需要消费。那么物资从哪儿来?要知道北方游牧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是很难的,只能通过打猎为生,可是到了冬天,他们也只能南下“打草谷”了。
如果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发生矛盾,中原王朝可以马上关闭两国之间的贸易,有了长城,这就更方便了。
如果说没有长城之前,商人为了逐利,会以身犯险。因为当他们发现走私会有更大的利润,他们必然铤而走险去寻找新的贸易通道,用绕过封锁的方式进行走私。不要低估商人的智慧和翻越能力,山岭虽然能挡住战马,却未必能挡住商人的脚步。
所以长城的作用,是终结商人探路的大杀器。连贯的长城,加上烽燧系统的预警和巡逻,可以有效阻止“奸商绕越”行为。如此,朝廷就可以控制这里面的贸易,在长城的关隘设互市的口岸,这样商人要进入就必须经过关隘。
这样来看,其实长城的作用在如今的时代并没有消失。例如贸易口岸、经济特区、国境线,这些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是换了一个名字和形式存在。
长城是最主要的功能是防御。
最初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建立的防御系统。《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就记载在齐国也曾经修建长城,至今这段齐长城依然保存的比较完整。其他诸侯国也曾经修建长城防御周边国家的入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诸侯国之间的长城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也就有一些长城消失在历史的变迁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争,而北方强大的匈奴部族却成为了新的敌人,他们常常到农耕文明的区域进行抢掠。而匈奴灵活机动的骑兵也让农耕文明地区特别苦恼。在战国时期为了防止游牧部族对农耕文明的袭扰,处在北部的秦国、赵国、燕国就曾修建长城,并在一定距离内建有烽燧,当敌人入侵时第一时间点燃烽火,发出情报,并派快马传递出军事情报,用最短的时间指定军事策略。
为了防御匈奴部族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把秦、赵、燕三国在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万里长城。在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曾经对长城进行过修复和修建。逐渐的长城就成为了农耕文明防御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也成为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长城,由墙体和烽燧组成,既可以作为防御系统,有效阻挡敌人的进攻,又可以以烽火为信号,以最快的速度将军事情报传递出去。
第三方面社会稳定的作用,长城的修建有效的阻止了游牧民族入侵对中原百姓的掠夺,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经济以及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促进了国力的增长。
这也就是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在古代时期的作用。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比较出名的建造奇迹之一,一直以来为中国的境内防御事业作着巨大的贡献。中国从古代修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长城,目前我国境内存在时间最长的长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地势险峻的地方完全可以不修建长城,但是却有了它的踪影。这是由于在当时的国家背景当中,这些长城并不是用来防御外来势力,而是对于境内的一种封锁,同时也是为了成为一个临时的驻扎点、传送信号的。
临时驻扎,传送信号
在古代时期,人们没有任何便捷的交通工具,只能通过骑马来传送书信。但是如果遇到了紧急事故无法及时传送文件。这些长城就可以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方式,驻扎在长城上的士兵点燃烽火,向境内的士兵传送信号,以达到随时准备战斗的目的。同时,这些长城还是用于练兵的好场所,大部分军队都选择在这里练兵习武。可以说这些长城是一个传送点,能够向境内及时传送信息,既起到了一个警示线的作用,还壮大了军队实力。
境内封锁,经济阻隔
在中国古代,一国之君要想统一好国家,就要与外界划分明确的界限。而这些地势险峻地方的长城,正是起到了关键性的阻隔作用。对于境内的普通百姓要严格遵守境内的规矩,而对于长城以外的匈奴更是不能井水犯河水。在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统治下,有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更不要说与境外进行商品交易了。这些长城就如同墙壁一样,阻挡了境内与境外的交易,将国家整个封锁起来,这样就是它起的第二个作用。
不管怎么说,长城的修建对于抵御外来侵略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些长城阻挡了一些有价值的商品交易,使得中国逐渐变得保守,经济也出现落后。这些地势险峻的地方修建长城也自然是有它的目的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8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帝辛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真的是纣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