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似乎老刘家室天生的会用人,从汉高祖刘邦,到光武帝刘秀,以及蜀汉的刘备,都以善于用人著称。这几个人都是普通家庭出身,最后都能成就一番霸业。知人善用,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否则,只凭匹夫之勇,最终可能也像西楚霸王项羽一样,饮恨乌江。那么,都说刘备善于用人,这是真的吗?
其实,刘备善于用人的形象并不是后世虚构,而是却有其事。《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很显然,在晋朝,刘备的评价就是如此。这说明,刘备善于用人在当时是一种公论,并没有什么异议。刘备本来一介平民,却能吸引关羽、张飞死心塌地,之后又能挖走赵云,请出诸葛亮、庞统,足见其魅力。
凡是熟读三国的人,最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刘备神预言马谡不可大用了。其实,在刘备生前,马谡虽然还没有进入权力核心层,但在地方任上已经表现优秀了。而马谡的兄长马良,在刘备手中颇受器重。即便如此,刘备还是在死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这一忠告,诸葛亮没有听从,以至于有街亭之败。刘备看人之准不可谓不毒。
而对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刘备在使用上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在请出诸葛亮以后,关羽、张飞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高规格礼遇颇为不满,刘备对他们说出“如鱼得水”的话来。尽管如此,刘备也并没有如《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一上来就让诸葛亮担任军事,全权负责军事。
实际上,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几乎都没有太多机会参与一线军事。最开始是让诸葛亮承担外交工作,之后又总领后勤。在入川之战后,留下诸葛亮在成都治理内政。汉中之战这么重要的战役,刘备手下重要人物几乎全部派往一线,却留下诸葛亮镇守后方。尽管如此,在临死前,还是将整个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可以说,刘备培养了诸葛亮,对于成长起来的诸葛亮更加的信任。
除了在内政方面,刘备特别善于用人意外,在行军打仗方面,刘备用人也非常的厉害,常常有独到的见解。在刘备起家的过程中,元老人物有关羽、张飞和赵云,这些人在刘备心中地位非常高。可是,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又有了不少新人加入。如何培养人才,平衡各方利益,也成了败在刘备面前的难题。不过,对刘备而言,这些并不算什么难事。
为了夺取益州,刘备并没有带领手下威名赫赫的关羽等人。《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此时,刘备仅仅带了新加入的庞统、黄忠、魏延、霍峻等将领入川。这一派,以荆州的武将居多。尽管最后仗打的并不顺利,刘备不得不再调遣张飞、赵云、诸葛亮入川协助,但主力还是新加入的战将。
后来,为了保障益州的安全,刘备北上与曹操争夺汉中。这一战,关羽镇守荆州,张飞和马超在下辨之战被击败后再无记载。反倒是黄忠和法正取得了汉中大战的头功,而陈式、魏延等将也在这一战立下不少功劳。这一战,刘备任用了不少益州派系的将领。而在战后,出乎所有人意料,提拔了魏延作为汉中太守。这一方面是刘备不断地培养新人,另一方面,也是刘备知人善用地体现。魏延也确实不负众望,汉中之地,固若金汤。
关羽死后,刘备伐吴,这一次,带领的武将几乎都是中青年骨干。有张南、冯习、傅彤、廖化、黄权、马良、吴班、向宠、陈式等人,这一战留下了赵云等元老宿将。如果这一战,这些年轻人能够立下大功,相信荆州班底将再次提拔一大批新人。可惜的是,这一战,刘备最后大败而回,折损无数将才。战败的原因很复杂,但并非用人的错误。相反,刘备的人事安排显然是非常高明的,因为蜀汉本来就缺少人才,如果自己不培养,很容易出现断层。
从刘备在内政建设、将领选用方面来看,刘备确实很大胆,而且有长远的规划,有预见性。刘备能够从一无所有的草根,在汉末群雄纷争中最后成为一方霸主,与他善于用人、敢于用人密不可分。
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鼎立格局初步奠定。刘备图蜀成功,并据有汉中。建安二十六年,刘备昭告皇天后士,即位于成都,建国曰汉,史称蜀汉,疆土辖有汉中、巴、蜀。纵观蜀汉历史,它是一段刘氏政权忙于征伐,忙于开拓的历史。蜀汉统治者孜孜不倦地征伐天下,开辟疆土,把蜀汉疆域拓展到北入今甘肃境内,南达今云南边境,东边维持在今奉节一带,西边伸入今缅甸境内。
一、开疆拓土的驱动力
(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恢复汉室一直是刘备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刘备以汉王朝继承者自居,但当时的汉王朝境况是“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僚,朝廷有萧墙之危”。面对此情此景,刘备“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并明确表示要尽最大努力,“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刘备建国纲要的重中之重。偏居一隅的蜀汉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除了对“汉贼”口诛笔伐,更多的是要采取行动,把曹魏赶出旧都。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这个奋斗目标,所以他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鉴于曹魏的强大,要消灭曹魏,还于旧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对抗中一步步蚕食其领土,扩大蜀汉自身力量,才能完成这个目标。这就要求蜀汉开疆拓土,尤其是要针对北边的曹魏。
(二)成霸业。曹刘孙三家相互征战,其目的都是想削弱对手,扩大自己的实力,以达到一统天下,成就霸业的目的,地盘大小是其力量大小的标志。刘备割据一方,偏安一隅,但这毫不阻碍其王天下的雄心壮志。诸葛亮“隆中对”提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正中刘备下怀,也是蜀汉统治者的理想。“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也反映蜀的称霸之心。要天下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刘备,要成霸业,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不能采取固守态势,割据汉中的张鲁政权就是前车之鉴。只有伺机从对手那里争得更多领土和人民,才能加强自己的实力,才能在鼎立局面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积极开拓疆土,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才能击败对手,一统天下,成就霸业。成霸业是蜀汉政权开疆拓土的根本原因。
二、拓展的条件
在东汉原有的十三州中,魏有九州,吴得三州,蜀汉仅得益州一州。蜀汉在三国中疆域最小,很多人因此认为蜀汉当权者不应该四处拓展,只可善保边境,经营益州,欲逾秦岭出关竞逐是十分困难的。有人认为:“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张俨在《默记》中对此观点加以驳斥:“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余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于乐毅……何惮于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张俨认为蜀汉有向外争夺疆土的条件,可以以弱胜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都不是能否拓展的依据。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蜀虽小,但仍有条件开辟土地,征伐天下,饮马河洛。
(一)蜀地虽小,但富饶险阻,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土地肥沃,人民殷富。“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蜀不仅富饶,且有剑阁、汉中之守,夔门、关之险,有这样易守难攻且富庶的地方作后盾,是有条件向外拓展的。蜀汉之地在东汉末年未曾受到大的战乱的破坏,而北方的中原地区是军阀混战的主战场,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天灾人祸,人口也有了空前的减耗。受过战争创伤的曹魏政权,恢复元气需要一段时间,蜀汉正可借此机会,蚕食其疆土。
(二)积极备战,寻求机会。蜀汉建国后,在整顿好内政的同时,积极备战,基本上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化,这在三国纷争的历史条件下是明智之举。刘备亲率大军督阵征讨,诸葛亮驻守成都,“足食足兵”;诸葛亮亲临前线时,以副手蒋琬等统留府事,“足食足兵”。不论是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还是治戎讲武,目的都是“以俟大举”。蜀汉政治经济的第一要务是“足食足兵”四个字,即不断地保障供给前线粮饷,补充兵源。仅占一州的蜀汉能存在几十年之久,与此不无关系。在充分进行作战准备的基础上,蜀汉积极寻求机会向外发展,不管是借口报仇攻吴,还是趁魏吴大战之机的出击,都体现了蜀汉的扩张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找寻一切有利时机开疆拓土。
三、开疆拓土的具体过程
下面从蜀汉的东、北、南、西四个方向分析蜀汉政权建立后开疆拓土的具体过程。
(一)在东方从孙权手中夺取荆州,但未能实现。章武元年,“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这次出军,名义上是为报仇,是因孙权杀关羽,刘备出于君臣之义才发动这次东征,其实是吴蜀两国长期以来争夺荆州的必然结果。东征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孙吴手中重新夺回荆州,但刘备失败了。陆逊“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仅得入白帝城”。刘备没有能重新夺回荆州,且损兵折将,完全丧失荆州之地,最后仅得入白帝城。这次向东边扩张,带给刘备的教训是:在曹魏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是不能全身心向东发展的。基于这种教训,刘备认识到东吴与蜀汉唇齿相依,蜀不能同时与魏吴两个政权为敌,只有暂时结好于吴,联手对付曹魏,在吞食曹魏以后,再行向东发展。在孙权数次派人示好的情况下,吴蜀结成联盟,这样就为蜀汉向北方扩张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蜀吴结为盟好后,蜀暂时没有再向东发展,所以蜀汉政权东边疆界也就一直维持在白帝城(即今奉节)一带。但这并不表示蜀汉没有再向东发展的要求,蜀汉当权者想称霸天下,当然少不了中国东南这块,只是当时客观条件尚不成熟,未及实施而已。
刘备纳贤 刘备原本只是一个依靠贩卖草鞋为生的贫苦人,但是却能在后来的群雄逐鹿的大潮中争得了一席地位,并且成为三分天下的其中之一。刘备从孤身一人,摇身一变成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带来这种极大反差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他能够纳贤聚人。只有手下有了一批有才干有忠心的人,大事才能成,而刘备就有这样的条件。
刘备纳贤成果是巨大,回报颇为丰厚的。最早的关羽、张飞自不用说,就是刘备的结义跟班兄弟,这种推心置腹让二人随刘备鞍前马后。而赵云也是刘备亲自来到老友公孙瓒营地挖走的一员,二人可谓是英雄相惜,赵云对于刘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后来还救了他老婆和儿子。
这些大将的存在,为刘备在前期的摸爬滚打奠定了基础,虽然过程还是艰难的,但是至少有了立足之地,才会有后来的汇流成河。当刘备主徐州之际,他一直苦恼的文臣终于第一次有了着落。刘备在徐州得了军师徐庶,刘备在军师部署排兵之上,也有了更大的保证,只是官渡之战后徐庶却被曹操设计带走了。皇天不负有心人,刘备请得了被徐庶称之胜他十倍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出山为刘备集团指明了明晰的战略方针,刘备也不用整日摸爬滚打四处无目的地奔波了。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从而有了安身之地。期间刘备又一次纳贤军师庞统,并且在庞统的帮助下拿下了重镇益州。当益州、成都成了刘备的地盘后,他也启用了蜀地众多的人才资源,其中有名的就有法正。更别提之前武将里的马超、黄忠等人,文武人才济济的刘备集团如果还分不得天下,那也是没天理了。
刘备后代 公元223年,三国时期的蜀国皇帝刘备去世,他的去世,为后代留下诺大的江山,那么刘备后代又如何呢?
刘备后代被大家所熟知的肯定是刘禅。刘禅是刘备的嫡长子,这是个多音字,准确读音是shan,禅就是禅让,是我国五帝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王位继承制度,意思是选择领导者依据人的才能,而不是依靠血缘关系确定王位继承者。刘备称自己的儿子为刘禅,就是向古代五帝学习,可见他对刘禅有极大的期望。
刘备有个义子叫做刘封,此子比刘禅更年长,后来因为援助关羽不及时,导致关羽被战死,刘备一怒之下,赐死了刘封。刘封和刘禅的名字连在一起叫做?封禅?,封禅是帝王才能有的特殊待遇,封禅一般是指一统天下,举行的祭天仪式,不是所有的君王都能去封禅。这两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刘备的心意。
刘备在蜀中建国后,陆续得到两个儿子,一个叫做刘永,因他和刘禅最信任的大臣黄皓意见不合,和刘禅疏远,后来迁往洛阳;另一个儿子叫做刘理,死的时候很年轻,被封为悼王。
刘备后代很多,但是刘备的儿子只有四位,孙子很多,大多数孙子由于蜀汉灭亡,被乱军中被杀死,特别是刘禅一支的血脉在战乱中全部死亡,实属可惜。其余活下来的后代,有几人又短命,年年轻轻就去世了,留下来的只有刘永这一支的血脉。刘永的孙子刘玄,在蜀国灭亡后投降,后来定居在蜀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7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少康为什么要重建夏王朝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