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初农民起义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代十国时期,时局动乱不安,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割据势力和政权,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决定结束这种混乱无序的分裂局面,一统天下,从此开始长达将近20年的统一战争,直到公元979年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才算统一了全国。按理说,宋朝刚建立不久,天下又刚刚平定,人民应该可以安居乐业了,可事实上,在北宋初期就发生了农民起义,一度还打败了宋朝的正规军,这是怎么回事呢?
蜀地因为有着成都平原,物产丰饶,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在后蜀时期土地兼并严重,豪门大户通常拥有数不清的良田,而普通老百姓无立锥之地,不得以成位那些大户人家的“旁户”,不仅要向他们缴纳地租,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苦不堪言。后蜀被北宋灭亡后,原本老百姓以为看到了希望,却发现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刚进入蜀地的宋军大肆抢劫,后来赵匡胤一方面剥夺将领手中的军权,一方面又要安抚他们,便赐给他们数不清的良田,纵容他们兼并大量的土地,各种税目繁多,比后蜀也低不到哪里去,而且还设立了专门买卖茶叶,布帛部门,由朝廷垄断。老百姓失去了土地,现在连做点茶叶的小生意也被剥夺,简直没有了活路,终于爆发了一场以“均贫富”为口号的农民起义。
公元993年,以王小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喊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号召老百姓团结起来反抗地主阶级,短短时间内,起义军的规模达到了一万多人。王小波率领起义军攻占彭山县城,处死了县令并搜出大量的金钱财帛,分发给贫苦的农民,使得起义军更得拥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队伍。王小波在一次作战中身负重伤后去世,起义军并没有散,而是推举了王小波的妻弟李顺为统帅,继续反抗朝廷。
起义爆发后,朝廷大为震动,连续派兵前来镇压,可并没有阻挡住起义军的脚步,经过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后,起义军的规模反而达到了数百万的规模,严重威胁到了朝廷,于是赵光义派遣中央禁军前去镇压,禁军是朝廷的王牌军队,里面都是各地优秀士兵选拔出来后组成,战斗力比一般的地方队伍强的多。起初农民军和朝廷的军队互有胜负,后来趁着农民军分散在其他地方作战时,禁军便攻打李顺所在的队伍,经过了殊死抵抗后,农民军伤亡惨重,统帅李顺在众人的掩护下逃了出去。
李顺起义军失败后,蜀地各个地方还有残余的农民军在作战,一直到993年,朝廷才算彻底把农民军镇压下去。虽然农民军失败,但也给统治者敲响了警钟,此后蜀地很少再出现那种被剥削的“旁户”。
农民起义在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国家最为常见,提到农民起义的原因,我们常会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农民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属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弱势群体,如果不是在连生计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又怎么会铤而走险去造反呢?
在封建王朝时期,农民起义很少是因为朝廷统治腐败而爆发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朝政形势怎么样和他们是没啥关系的,自己有没有工作,能不能吃饱饭这才是他们唯一关心的问题,只有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计才会激起民变。
在中国古代最常见激起民变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农民是以种田为生的,土地对他们来说就是自己的饭碗,但是这到了乡绅,官吏眼中,土地就变成了摇钱树,或者是因为天灾,或是人祸,以极低的价格逼迫农民出售手中的土地,在将土地租给这些农民,年景好些,农民们勉强还能活下去,遇到灾荒年,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就容易激起民变。
另外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社会,重农抑商,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民众能从事的生计十分有限,大多数只能保证温饱,真能赚钱的行业又被政府垄断,所以这种社会经济结构,面对突发的危机承受冲击的能力很弱,一旦百姓失去了生计,自然就会爆发农民起义。
在明清两朝,官员的收入非常低的,他们的衣食住行又要符合礼制,即便是朝中重臣,往往也会欠下一屁股债,入仕的人追求的无非就是名利,怎么能忍受当官越当越穷,所以就通过各种税收,巧取豪夺的手段中饱私囊,这自然也就加深了朝廷和百姓之间的矛盾。
在古代,统治阶层大兴土木,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动百姓服劳役是非常常见的,但是这就容易出现滥用民力的问题,百姓的忍耐程度也是有上限的,超过上限也非常容易激起民变,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有滥用民力的原因。
一个新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往往就是利用了贫苦民众长期以来对旧政权不满的情绪,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新政权,他们是比较理解百姓疾苦的,常会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安抚百姓,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统治阶层逐渐变得麻木,安于享乐,不再去体会百姓疾苦,政府和百姓的矛盾又会不断加剧,再次突破临界点,历史又重演了。
因为封建王朝末期,国家往往是处于比较动荡的时期的,统治者已经无法控制地方势力,农民则是最底层的人,受到的苦难最多,他们最迫切结束这个走向末期的封建王朝,农民起义的发生是很合理的。说起来,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一旦走向了末期,地方就会发生农民起义。
比如以暴虐出名的秦始皇,在他活着的时候,地方就有很多起义,在他死后,这些势力更是发展壮大,最后直接消灭了秦朝。又比如苛待百姓的隋炀帝,他当上皇帝后,开挖了很多运河,劳民伤财,农民们根本忍受不了,于是各地便纷纷起义反抗隋朝,最终隋朝也灭亡了。
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封建王朝末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正常来说,一旦封建王朝走向没落,就无法控制地方的动乱。古代王朝遇到地方动乱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特别是在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如果王朝还处于稳定的状态,朝廷就会很快反应,立刻派兵镇压。而一个处于末期的封建王朝对于地方的动乱,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或者是无力镇压的。
另外,为什么偏偏是农民呢?其实我在上文已经解释过了,因为农民的生活最艰苦。古代的农民都是靠着土地生存的,他们离不开土地。农民还要给国家交税,按照国家的规定服劳役。试想一下,如果地方如果出现了动乱,比如天灾人祸,而朝廷却迟迟无法解决这些动乱。这些依靠着土地生存的农民的生活自然也不好过。
农民若是生活艰难,还要被官吏压迫,缴纳税赋。他们发现自己无法走出困境,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官吏压迫,就会讲矛头指向王朝。农民们会怪罪于王朝的无能、腐败,想要推翻王朝的统治。总的来说,在封建王朝末期,农民遭受了过多的压迫,生活毫无保证,农民起义的情况就会比较严重。而最无奈的就是封建王朝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就会愈演愈烈,最终很可能真的推翻了封建王朝。
人物档案
姓名:方腊
别名:方十三
国家: 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北宋
出生地:睦州青溪县
出生时间:不详
逝世日期:1121年
职业:农民起义首领、圣公
主要成就:发动民变,建立政权
相关作品:《水浒传》
方腊又叫方十三,北宋末年利用明教组织群众,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发动起义,迅速攻占六州五十二县。虽然后来这场农民起义,被大将童贯率精兵镇压,但是仍然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宋朝的统治。
如果能够平稳的生活,就算过的清贫一点也没什么,所以若真没到生死存亡的时刻,是不会有人没事儿找事儿,冒着生命危险起来反抗当朝统治的。方腊起义之所以爆发,很简单,正是因为方腊所在的百姓生活过不下去了,才会在方腊的组织下,一起反对宋朝的统治。
宋徽宗是历史上著名的不应该当皇帝的皇帝,后世许多人都认为宋徽宗适合做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宋徽宗十分喜爱花石竹木,所以上位之后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再用船只运回京都。
宋徽宗嘴巴一张,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受累的却是贫苦的农民。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十分残酷,享乐的是皇室贵族,受剥削的就是贫苦百姓。因为宋徽宗这个要求,地方百姓因此受到残酷剥削。方腊所处的青溪,因为盛产竹木漆,受剥削的程度更是严重。
方腊就是这样一个受剥削严重的贫苦百姓,他怀着对宋王朝残酷统治的刻骨仇恨,选择了起义反对统治。他利用当地百姓同样的仇恨情绪,将许多贫困失业的人员组织起来。不得不说,宋朝的统治的确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没有多久方腊就组织到了不少的人。等到后来发动起义之后,跟随起义的百姓更是多达百万人。
群众的怒气是可怕的,力量是巨大的。宣和二年十月,方腊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从红巾往上分六等。起义军轰轰烈烈,气势如虹,烧房舍,掠金帛子女,诱逼良民加入起义军。在这裹挟一切的气势当中,越来越多的州县被起义军占领。许多地方长官,甚至无法与之力敌,要么战死,要么逃亡。
这支农民起义军攻占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而作为这场起义的领导人,方腊更是志得意满,建立政权,自号“圣公”,年号“永乐”。
这场起义爆发的迅速,一定程度上对北宋的统治造成了威胁。但是他爆发的快,消失的也快。
经历过初时的不设防之后,宋军有效组织军队反击。方腊起义受到严重创伤。期间宋徽宗曾经下诏招安方腊,遭到方腊的拒绝,于是宋军对起义军毫不留情。
在宋军的连连进攻下,方腊率领的起义军连连受挫。到了最后,方腊自己都被宋军逼迫的鬼缩在帮源洞。
帮源洞因为洞口十分隐蔽,官兵一时束手无策。还是当时仅为裨将的韩世忠探查到洞口,率骁勇杀进洞中。
宣和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在躲藏了三日后,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藏匿在洞中的七万起义军被杀,方七佛等人逃走。方腊被押解进京,同年八月被斩首,方腊起义这才落下帷幕。 ?
导读:宋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奇特的一个王朝,为什么这么说呢?宋朝的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顶峰,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 然而宋朝在军事上却难脱「 ”弱宋”的帽子,在与周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屡屡输得一塌糊涂。 而要说这是宋朝「 ”守内虚外”的国策所导致,其内战也往往实力不济,面对国内农民起义,往往要祭出招安这一招,让绿林好汉们俯首称臣。 为什么宋朝那么喜欢招安呢?仅仅因为军事实力吗? 下面,我们结合宋江起义,谈谈宋朝的招安制度,以及宋江走向招安的必然性。 水泊梁山 一、历史上的宋江起义 在历史上,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到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各色起义屡见不鲜。但它们往往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而下一个朝代一般会吸取前一代的经验教训,防止类似教训再次发生。 太平天国运动 然而,在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的北宋,从始至终,一直各种起义不断。根据《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的数据: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中,两宋300多年,一共发生了433次农民起义,其中国祚167年的北宋占了230次之多。 而相比之下,经历了289年历史的唐朝,一共才发生了186次农民起义(数字出自《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但不同的是,尽管宋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但规模一般都不大,基本都是局部性质的。其中,最大的要数宋初的李顺起义和末年的方腊起义,而宋江起义的影响力也可名列前茅。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其规模并非如《水浒传》中所渲染的,好汉一百零八条,喽啰数万之众,相反,他们是一支非常精干的队伍。 梁山 《宋史·侯蒙传》中记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在《宋史纪事本末》中说:「 ”宋江起为盗,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 北宋末年的名臣李若水在一首名为《捕盗偶成》的诗中说:「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以上证据都表明,宋江人手其实并不多,但他们骁勇善战,且深有谋略,因此能躲过数万官军的捉捕。 宋江剧照 于是,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徽宗接受了臣子侯蒙的建议,「 ”招抚在山东盗宋江”,同时任命侯蒙为东平知府,具体负责招安事宜,然而侯蒙还未到任就病故了。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宋江南下,乘船进抵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而海州知州张叔夜没有经过什么激烈的战斗,就将宋江拿下了。《宋史·张叔夜传》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 「 ”(宋江)劫巨舟十余,载卤获。(张叔夜)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张叔夜)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 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宋)江乃降。” 张叔夜招募了千余人,偷偷的打了一个「 ”火攻”+「 ”伏击战”,一波操作就逼迫宋江投降了。 至于后来宋江有没有去征讨方腊,目前史学界有争议,但从宋朝的招安惯例来看,宋江参与了平方腊战役的可能性非常大。 方腊剧照 下面,我们将从宋朝的招安制度,简要分析一下为什么。 二、宋朝为什么喜欢招安? 宋朝对待起义的态度,始终是以招安为主。之所以不选择强攻,因为皇帝有如下苦衷。 1、宋朝的地方兵力十分虚弱 北宋立国之初,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尾大不掉的教训,采取了「 ”强干弱枝”之策:朝廷的边军和守备国都的禁军兵力强大,但地方州郡的兵力却十分虚弱。 《宋史》里有一段记载,说是在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黄州知州向朝廷上奏当时地方守备如何松懈: 「 ”今江、淮诸州,大患有三:城池堕圮,一也;兵仗不完,二也;军不服习,三也。” 此时距离北宋开国刚刚过去了40年,地方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但这并未引起朝廷的警觉,地方上优秀的士兵,还是被源源不断调往边境,防备辽和西夏。 到了北宋末年,也才会出现数万官军奈何不了宋江的局面。 北宋官军 2、文臣不想大动干戈 宋朝「 ”重文轻武”,文臣获得了充足的话语权,皇帝也信誓旦旦: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宋朝许多宰执大臣都出自贫民阶层,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吕蒙正和范仲淹。 吕蒙正年幼时母子被逐出家门,贫困不堪,他自述是「 ”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寒窑赋》),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后来成为状元宰相。 范仲淹自幼一贫如洗,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但这也没耽误他日后成为一代贤相。 范仲淹 这些寒门子弟能通过科举走上高位以后,更加能懂得民间疾苦。因此,对于这些为了生存而不惜铤而走险者,更多了恻隐之心。 另外还有一点,从文臣的角度来讲,他们是不希望打仗的。一是文臣们不希望武将通过干这些相对「 ”简单”的活而得到提拔;二是如果皇帝让文臣们去领兵,而他们可能会把局面搞得更糟,参见《水浒传》中高俅的屡次败北。 3、频繁动武太烧钱 北宋一朝,深受「 ”三冗”的毒害:冗官、冗兵、冗员。所以,尽管宋代经济发达,但因其被「 ”三冗”所拖累,仍然是「 ”积贫积弱”,所以,再挤出仅有的银子去平乱,实在不划算。 动用武力不仅太烧钱,还容易引起后遗症。比如,一些将领为了贪冒战功,很可能会滥杀无辜;一些士卒为了中饱私囊,很可能会烧杀抢掠。 这些行为,都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让起义死灰复燃、反复发作,成为王朝的心病和永远填不上的窟窿。 而如果选择使用招安的制度,那么其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 通过招安,一些没有成气候的起义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平息,不会像唐末黄巢起义那样不可收拾。 黄巢起义 通过招安,一些绿林好汉被朝廷开出的优厚条件所吸引,不仅不再作乱,反而会摇身一变成为官军,向自己的「 ”同行”反戈一击。 而关于宋江在历史上有没有去征方腊这一点,我们刚才提到的大臣侯蒙,曾经向皇帝上奏说: 「 ”宋江以三个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东都事略》) 以宋朝皇帝热衷于招安并「 ”以暴制暴”来看,宋江参与到了平方腊的战役,是非常有可能的。 北宋末年的名臣李纲,曾经这样总结招安的妙处: 「 ”以弥内乱,一也;以御外敌,二也;善良胁从者,可散而归田亩,三也;强猾勇敢者,可籍以备行阵,四也;以盗贼攻寇仇,胜则享其功,败则不足惜,五也。”(《论盗》) 「 ”胜则享其功,败则不足惜。”《水浒传》中好汉们的最终结局,不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吗? 宋江剧照 三、宋江被招安的必然性 刚才我们从北宋朝廷的角度,分析了为何皇帝们喜欢招安。下面,我们再从梁山好汉们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何宋江必然受招安。 1、招安是一条人生上升通道 宋朝有一句名言:「 ”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鸡肋编》) 先落草,再招安,后做官,这几乎成为宋代庶民走向「 ”人生巅峰”的独门上升通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宋朝实行招安的初衷,不是出于对起义者的深深同情,而是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消灭其他的匪盗,以达到「 ”以乱治乱”的目的。 宋江剧照 而为了吸引宋江们受招安,朝廷当然要开出合适的「 ”价码”。比如,赦免他们的所犯之罪,同时给予加官进爵。 而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讲,除了「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种比较低级的生理需求以外,还有追求成就、获得他人尊重、达成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 所以,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人是向往被招安,进入到宋朝「 ”体制内”的。 通过招安,宋江们不光撕掉了罪犯的标签,而且还成为了「 ”官”,获得了被社会重新认可的新身份。 而只有公孙胜、鲁智深、武松等少数世外高人或早已淡泊名利之人,对招安冷眼相看。 鲁智深——招安反对派 还有,在梁山上,尽管宋江标榜「 ”忠义”二字,但殊不知,「 ”忠”与「 ”义”往往不可得兼。封建社会往往要求人们忠君。为了彻彻底底的忠君,就必须放弃兄弟之间的「 ”小义”。这也是最后宋 *** 死李逵的深层次原因。 2、招安也是梁山事业的最好结局 我们从历史和小说两个层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在历史上,宋江被招安是其最好的归宿。 宋江曾以一支精干的力量横行河北、山东,官军数万莫不能当,但张叔夜仅仅用简单的谋略就将其逼降。 很显然,这只能说明北宋末年的地方官军,战斗力已经掉到了渣都不剩,而宋江们的战斗力并不能说是强到逆天。 历史上的这种流寇式打法,如黄巢、李自成等,其规模虽然达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最终结局无不是覆灭而已。 (2)在小说中,宋江被招安也是最好的结局。 梁山泊起初由「 ”白衣秀士”王伦所创,头领稀少、力量薄弱。晁盖上山后,虽实力大幅增强,但与一般的山寨并无二致。 宋江与晁盖剧照 自从宋江做了山寨之主以后,梁山才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头领一百单八位,喽啰达到数万之众。 然而,梁山毕竟是一洼之水,宋江也不可能像曹操一样屯田,但头领们却还要过「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称分金银”的生活。 这么大的一支队伍,要想取得这些物质享受,靠打家劫舍已经无法满足,只能选择攻略州府。而这样做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是必然的。 而就当时梁山的实力来看,攻下赵宋江山,几无可能。所以,招安就是其最好的结局。 结语:尽管招安被宋朝皇帝频繁使用,且屡试不爽。而且一旦起义被平息后,局势就有所好转。但实际上,其深层次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而只是得到了一次小小的释放。 产生起义的社会矛盾始终存在,反而因为招安而愈演愈烈,而这也就是宋朝农民起义频仍的真正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寒窑赋》《论盗》《鸡肋编》《捕盗偶成》《宋史》《东都事略》《水浒传》《宋史纪事本末》《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宋代地方治安问题初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