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项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项羽的军事才能,无论如何计算,都是秦末汉初顶佳的军事家。
项羽(剧照)
司马迁为了描述项羽过人的军事天赋,在项羽本纪当中说了两句话:
一句是,习武,不肯学。第二局话是,学习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有的人认为,这是些话是描写项羽学习浮躁。
不排除项羽学习是有些浮躁,但是从项羽后来的战绩看,无论是武艺还是兵法,项羽都堪称一等一的高手。
既然没有“竟学”,只能说明项羽的天赋过人了。
毕竟,乱军中取上将首级不是轻松事,破釜沉舟的智慧也不是等闲之辈,西楚霸王也不是浪得虚名。
同样,项羽的家族背景,也为项羽成为西楚霸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项羽的家族背景第一次影响,就给了项羽一个高的起点。
项羽是他的叔父项梁带大的,项梁曾经在家乡犯法,杀人后逃到会稽郡。
到会稽郡后不久,大泽乡爆发了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就如同星星之火,大有灭秦王朝之势。
会稽郡的郡守,非常关注北方的形势。
他感觉,这种燎原之势,已不可阻挡,他想趁机反秦。
但是会稽郡的郡守是个文官,并不擅长军事。
他就想找一个军事非常强的人来合作。
最后,他得到楚将项氏后裔在会稽郡的情报。
他派人找到了项梁。
这是项羽家族背景第一次发挥作用。
结局是项羽面见这位郡守的时候,在项梁的授意下,杀掉了会稽郡守。
项羽又杀了一百个左右郡守的侍卫,才突破会稽郡守侍卫的围攻。
这样项梁成为会稽郡反秦武装的首领,项羽则成为了起义军的副统帅。
相比较秦末汉初的其他顶级军事家,项羽二十四岁担任副统帅,起点算是很高的。
项羽的家族背景第二次产生影响,是东阳武装的归附。
天下大乱后,东阳县的反秦武装,推举原来在县政府当公务员的陈婴为首领。
陈婴的能力也很强,东阳县的反秦武装很快发展到了两万多人。
此时东阳县武装的各个首领,就想推举陈婴为王。
陈婴拿不定主意,就去问了一下他的老妈。
他的老妈就对他说:
“你们陈家历代就没有当大官的,更别说当王了。你这突然当王,怕是Hold 不住。不如把你的队伍交给个更有名望的人,无论成功与否,对你都有好处。”
陈婴采纳了他母亲的意见,打算投靠一个有名望的人。
项羽家族的背景再次发挥了作用。
陈婴琢磨了很长时间,最终打算带着自己的起义军,投靠项梁。
起义军所有其他首领都知道项氏家族的声望,一致同意陈婴的意见。
正如世间所有的事务一样,项羽的家族背景也并不只发挥好的作用,第三次发挥作用,却是以另外一种形式。
陈胜战死后,为了更进一步凝聚起义军的士气,项梁决定找找楚王的后代,由他来担任起义军的首领。
终于找到了楚王的后代,那个当放牛娃的熊心,起义军把他找了回来,推举他为楚怀王。
这个放牛娃变成的楚怀王,很快就感受到项氏家族在起义军中的巨大影响力,他也并不甘心凡事都受到项氏的摆布。
后来,项梁在与秦军的战斗中战死,楚怀王感到,消除项氏家族影响力的机会来了。
楚怀王对于项梁的战死,深表遗憾,同时,很隐蔽的剥夺了项羽的军权。
按说,项氏家族的军队,主帅战死后,就该副将来接替。
楚怀王却让宋义来接替主帅,并且相约诸将,先入关者为王。
楚怀王派刘邦向咸阳进攻,项羽的军队去北方救赵,后与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在巨鹿大战。
当然,宋义根本无法消除项羽在军中的影响力,无法控制得住项氏家族的军队,最终被项羽所杀。
项羽不但重新多回了项氏军队的军权,更加大了他在整个反秦武装中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足够大的时候,项羽也不再甘心仅仅做个将军,而是要做个名副其实的西楚霸王。
鸿门宴之时,众多实权派并立。 刘邦、项羽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在众多实权派眼中,如果刘邦敢挑战项羽的霸主地位,那项羽杀刘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该。 但是如果刘邦对项羽俯首称臣,项羽只因猜忌刘邦就杀刘邦。在众多实权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项羽固然可以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但刘邦的军队呢?项羽却显然不可能马上消灭。众多诸侯的实力,他显然了无法消除。 项羽不杀刘邦,那他当时已是无人能挑战的霸主地位。如果他杀了刘邦,众多实权派必然马上人人自危。项羽霸主的地位必然马上就会丧失。 项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 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谋求自己最大政治利益。就好象庞统劝刘备杀刘璋,程昱、荀悠的叔叔(不好意思打不来这个字了)劝曹操杀刘备,刘备与曹操都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很简单,政治利益决定的。项羽不听范增的劝说杀刘邦,也是基于政治利益。 泪痕常奇怪, 为什么项羽不杀刘邦。 后来终于发现,蒋介石在北代成功后。不敢杀冯、李、阎任何一个人,情景大约也是如此吧! 泪痕常奇怪人们为什么说项羽妇人之仁。 最初会稽都尉想造秦始皇的反。感觉势单力孤于是就扫项氏叔侄做帮手。项氏叔侄想当老大,于是项羽就拿刀把都尉杀了。有人不服,于是项羽拿刀一口气杀了好几十个,直到没有敢表示不服。项羽才住手。(这可是合作伙伴) 后来率兵攻打彭城。攻破城后,下令屠城。当时的人都说,项羽打仗从来都是这样子的。太野蛮太残忍了。 再后来项羽给宋义当副手。项羽不满意宋义的指挥,于是拿刀就把宋义给杀了。从此他成楚国最高的军事长官。(这可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再后来项羽大败秦军,俘虏了二十万秦军。感觉这些秦兵留下来实是祸害。于是一黑夜把他们全活埋了。 再后来有人说项羽没有一点政治头脑,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于是项羽把他扔到锅里煮了。 再后来,项羽感觉义帝对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于是派人杀了他。 泪痕无意否定项羽的所做所为。泪痕只想说,这种人如果都称得上妇人之仁,那杀人不眨眼该是什么样子?!泪痕只想说,项羽绝对是一个举手不留情的人。 他为什么不杀刘邦,时也、势也!是迫于时势。这种时势,刘邦、张良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则?凭刘邦那种雄才,张良那种智谋之人,敢把自己的生死寄托于项羽这号人的测隐之心上。 泪痕写了一系列评论汉初历史的文字,有些不成熟。感于先生此文,借宝地让人人评论一下我文中的部分观点。 很希望能听听先生的意见! 鸿门宴读后感(2) 先生说:我不知道老兄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 泪痕当然注意到了这种细节。事实上,只要一个人不是白痴,就应当知道自己说出曹无伤的名字。那曹无伤就必死无疑!但项羽为什么要说出这个名字?您认为这是他天真无邪? 这根本就是项羽为了推卸责任,不顾别人死活的做法。 本来项羽想杀刘邦,这全是出于政治利益的思考。和曹无伤有多大关系呢?范增不是也一个劲的劝项羽杀刘邦吗?甚至因为项羽不杀刘邦,气得大骂竖子不得与谋!项庄舞剑不是也意在沛公吗?项羽也是在患得患失之间想杀刘邦,只是刘邦一意俯首称臣的作法。使项羽无法轻举妄动罢了!因为如此背景下杀刘邦,政治失分太多! 但项羽为了掩盖自己杀刘邦是出于自己政治利益的思考,为了向天下人推卸责任。才不顾曹无伤的死活,把自己想杀刘邦归于曹无伤的挑拨!于是曹无伤遂死! 他无心机吗? 唐高宗想废武后,被武后责问的哑口无言。就说我本无心废你,只是上官仪劝我罢了!于是上官满门流血。高宗这种做法叫天真吗? 如果这种不顾别人死活的做法叫天真。那司马昭杀成济全家,岂非就是出于对曹魏忠心无二的态度?当年成济死时,大骂司马用自己全家人的鲜血以掩盖自己不臣之心。其实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曹无伤有语,在死前肯定也是大骂项羽为了推脱自己责任而且不牺牲自己。其实呢?他项羽想杀刘邦与否,哪是曹无伤挑拨的结果? 明明是自己一肚子肮脏的想法,却偏偏极力装做清白之状。把责任全推给别人,虽然一切早已长眼睛的人都知道!但他们就假装自己清白。这根本是政治家的卑劣伎俩!这怎么算得上天真呢? 您说:小项嗜杀是不错,但他从来不杀比他弱的人。泪痕以为凭您的学识,大约熟读史记、通鉴了。《通鉴》中说项羽有屠城的习惯,泪痕上面的帖子中也写了。您认为死于屠城的人,有几个是强者。《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入某城(泪痕手头没有史记,但先生应当知道这绝对是史记中的事),因为费了很大力气攻了这座城,所以项羽要把城中15岁以上的人都活埋。幸好有个勇敢的小孩子劝项羽说,您如果屠城,以后哪座池还敢投降,他们岂非都要拼命替彭越卖命。于是一城生灵才得以解救。您真认为,15岁以上人都是强者? 所谓名将喜欢屠城的。就泪痕所知,东汉有吴汉、明有常遇春、秦末就是他项羽了。 至于一夜活埋20万人的事,整个中国历史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出来。白起比他厉害,被秦王逼死时说:我死也是老天要报应我,因为我曾活埋了30万人。李广一生未封侯,曾哀叹再三,却说自己曾活埋900个降卒,大约是老天报应自己吧!可见这两个人,还多少有点天良存在。 项羽呢?临死前,就高呼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连一丝忏悔也没有!这种冷血的人,这种杀人不眨眼的人。也配称英雄! 其实,本来历史学家写历史。很少是象某些小说家一样要塑完美的大英雄。但后世历史动责把某个人塑造成大英雄!项羽、袁崇焕、岳飞等都是这种幸运儿。 泪痕非议这种英雄,只是这种英雄通常太过霸道。以至弄得与他相关的历史都因他而被篡改殆尽了!总而言之,历史都得为了塑造他完美服务。稍有抵触就得模糊。 把刘邦的父亲绑到肉案子上,向刘邦要求单挑。固然幼稚近于白痴,但他这也看出他不择手段的态度。只因知道杀了刘太公实在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杀罢了!就好象不杀刘邦,意义差不多吧! 但如果细看项羽的众多所为。都是有着极深的政治远见,哪点象没有政治头脑的所为?您只要看一下菜几段先生的文章就可以知道。 鸿门宴读后感(3)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却莫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 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作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渡过暂时难关,仅此而已。
项羽是楚国人,在楚国灭亡之后,项羽就家道中落了,后来秦暴政,陈胜吴广起义,身为楚国贵族的项羽顺势起义,召集楚国旧部,一步步杀了处在,最终在巨鹿之战确立了他在那个时代的地位。
落魄的楚霸王
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大将军项燕,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大将李信带领20万大军杀向楚国,企图消灭楚国,但都被项燕击退,一年后,秦国大将王翦带领60万军队再次杀回,却再次遭到项燕的顽强阻击,无奈之下,王翦复制了项燕从前使用过的战法,破掉了楚军,楚国灭亡。
楚国灭亡之后,项燕家族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而项燕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项渠、次子项梁、幼子项伯,项羽就是项渠的儿子。
揭竿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本来起义规模很小,但是却引发了蝴蝶效应,大量起义军开始起势并加入起义军,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此时在会稽的项梁跟项羽也瞅准时机,杀了当地太守,揭竿而起,而会稽下属的各县,也成为了他们的地盘,项羽开始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巨鹿之战,确立地位
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为了积攒力量,项梁拥立了熊心为新的楚国国君,以此来招揽更多人才,后来,秦国名将章邯率领大军前来讨伐楚国,项梁在跟章邯对抗中战死,后来经过一些变故,楚国的军事指挥权落入项羽手中,项羽联合起义军,跟章邯决战巨鹿,此战项羽发挥十分勇猛,他带头冲锋陷阵,鼓舞了士气,重创秦国章邯军。
从此秦国再也没有能力对抗起义军,秦国也在不久之后灭亡,随后刘邦崛起,天下局势转入项羽跟刘邦的较量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6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